第二章 從此君王不早朝
盛世危機
這一年,李隆基已經當了整整三十年的皇帝了。
自繼位以來,他先後任用姚崇、宋璟、張說、張九齡等多位賢相,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積極措施,經過這些年的勵精圖治,唐朝內部欣欣向榮,外戰捷報頻傳,經濟空前繁榮,國力空前強盛,人口大幅度增長,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由於當時的年號是開元(七一三──七四一年),故史稱開元之治。
對於開元年間的盛況,詩聖杜甫在他的詩中做了詳細的描述: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宮中聖人奏雲門,天下朋友皆膠漆。百餘年間未災變,叔孫禮樂蕭何律……
有人認為,開元盛世不僅是整個唐代的巔峰,更是中國整個封建社會的巔峰!
這樣的成就,讓李隆基無比驕傲,無比自滿。
多年來在治國上孜孜以求的目標已經圓滿實現了,接下來自己該追求點什麼呢?
他不知道。
在他看來,辛苦了一輩子,也該好好歇歇了,也該好好享受享受自己創造的成果了。
這一點,從他的新年號中就可以看出來。
西元七四二年,有人宣稱在函谷關旁發現了玄元皇帝(即老子,唐朝皇帝奉其為始祖,追封為玄元皇帝)留下的寶符,李隆基極為高興,特意將年號改為了「天寶」。
當初是充滿「積極進取」精神的「開元」─開拓新紀元,而現在則是充斥著「坐享其成」味道的「天寶」─是比「天上掉餡兒餅」程度更高也更不靠譜的「天上掉寶物」!
由此可見,晚年李隆基的心態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然而,李隆基錯了。
其實此時並不是他可以坐享其成的時候。
看起來光鮮亮麗的開元盛世,內部也有著不少的隱患。
唐朝立國已有一百多年之久,社會的方方面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唐初曾經行之有效的一些制度已經不適應時代的發展,到了不得不變革的時候|比如均田制。
均田制始於北魏孝文帝時期,當時由於中國北方經歷了長期戰亂,田地大量荒蕪,人口大量流失,北魏政府將其所掌握的無主土地收歸國有,隨後按人口數分配給百姓耕作,百姓則向政府繳納賦稅(詳情可參見筆者的另一本書《彪悍南北朝之梟雄的世紀》)。
均田制一經推出就大獲成功,對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都起到了極為積極的作用,因此後來的隋唐兩朝也一直沿用此政策。
但到了近三百年後的李隆基在位時期,情況已經大不一樣了。
由於天下承平已久,人口不斷增多,百姓能分到的田地越來越少,而由於田地越來越少,農民抗風險的能力也變得越來越差,一旦遇到天災人禍,比如天降暴雨、一家之主暴死等情況,往往被迫出賣土地,導致土地被私人兼併,均田制實施的基礎─土地國有化破壞嚴重,在很多地方均田制已經名存實亡。
而隨著均田制的土崩瓦解,建立在均田制基礎上的府兵制也變得難以為繼了。
府兵制由西魏權臣宇文泰所創立(詳情可參見筆者的另一本書《彪悍南北朝之鐵血雙雄會》),經北周、隋、唐而日趨完備,其最大的特點是兵農合一,府兵平時耕種,農閒練武,戰時打仗,不僅為國家節約了大量軍費,保證了兵源,而且戰鬥力也相當不錯,唐初取得的一系列對外戰爭的勝利就是明證。
然而唐高宗以後,由於土地兼併日益嚴重,很多府兵失去了土地,開始逃避兵役,有些兵府甚至出現了無兵可調的情況。
西元七二二年,時任朔方節度使的張說向李隆基建議招募壯士擔任禁軍。
自此,募兵逐漸成為軍隊的主流,府兵則日漸式微並逐步廢止。
兵制的改變,也給李隆基和他的朝廷帶來了新的挑戰。
一方面由於招募來的兵士需要國家提供軍餉和裝備,給國家的財政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另一方面,之前府兵作戰任務完成後就回到原先的軍府,不歸戰時的將帥統轄,有利於避免將帥專權,而募兵作為職業軍人長期在外駐紮,無論訓練還是作戰往往都由同一將帥長期指揮,往往容易演變成將帥的私人勢力,不利於朝廷對他們的控制……
事實上,除了均田制的崩潰和府兵制的瓦解,李隆基那時面臨的問題還有很多:貧富差距懸殊、腐敗現象嚴重、奢靡風氣蔓延……
總而言之,此時的大唐王朝正處於關鍵的社會轉型時期,很多制度迫切需要大刀闊斧的改革,很多深層次的問題迫切需要用新的辦法去解決。
比如,用什麼新的土地制度來代替均田制?怎樣防止土地兼併?怎樣縮小日益懸殊的貧富差距?改為府兵制後,財政上的困難如何解決?在邊境上設立集軍政權力於一身的節度使,如何避免節度使擁兵自重的現象?……
對這一系列的問題,李隆基的應對策略不是去找問題的根源,然後進行深層次的改革,從制度上去解決問題,而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從原本的制度框架以外增設各種臨時職務─使職來處理這些具體的麻煩,如轉運使、營田使、勸農使……
這就相當於一個人因肺部出了問題導致發燒,你卻不針對肺部疾病用藥而只是一味退燒,顯然是治標不治本的!
然而當時的李隆基似乎並沒有想到這麼多,也沒有想到這麼遠。
他只是一味沉醉在自己的成就中、一心只想安度餘生。
也許在那時的他看來,國家的局勢一片大好,而且只會一年比一年更好;自己的時間卻是越來越少,而且只會一年更比一年少……
於是,晚年的他,變得越來越追求個人享受,越來越沉迷於聲色之中不能自拔。
畫外音:最美不過夕陽紅,溫馨又從容。夕陽是晚開的花,夕陽是陳年的酒,夕陽是遲到的愛,夕陽是未了的情……
我想,如果李隆基聽過這首歌的話,他一定會覺得這是為他量身定做的。
對他來說,楊玉環就是他遲到的愛,就是他未了的情。
楊家有女初長成
史載楊玉環的祖上出自關中名門弘農楊氏,其高祖父楊汪曾擔任過隋朝的吏部尚書,不過到楊玉環的父親楊玄琰這一代,楊家的家道已經中落,楊玄琰的職務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蜀州(今四川崇州)司戶(掌管戶籍、賦稅等的小官)。
楊玉環就出生在蜀州。
由於父親早逝,她幼年時就被在河南府任職的叔父楊玄璬接到了東都洛陽,由叔父撫養。
長大後,楊玉環不僅出落得亭亭玉立、楚楚動人,是遠近聞名的美女,而且能歌善舞、多才多藝,是遠近聞名的才女。十七歲的時候,她被壽王李瑁(李隆基第十八子)看中,嫁入壽王府,被冊封為壽王妃。
《全唐文》中記錄了以李隆基名義頒布的冊封詔書〈冊壽王楊妃文〉:
爾河南府士曹參軍楊玄璬長女(大概是考慮到皇室的面子,此處隱去了楊玉環的養女身分),公輔之門,清白流慶,誕鍾粹美,含章秀出。固能徽范夙成,柔明自遠,修明內湛,淑問外昭。是以選極名家,儷茲藩國,式光典冊,俾葉龜謀……
就這樣,楊玉環就像童話裡的女主角一樣,一步登天,嫁給了王子,成了王妃!
可惜生活不是童話。
童話的結尾,總是女主角和王子卿卿我我,恩恩愛愛,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而對楊玉環來說,嫁給王子卻只是個開始。
因為就在她婚後僅僅過了兩年,就有第三者插足了。
這個第三者,不是別人,竟然是楊玉環的公公李隆基!
西元七三七年,李隆基最寵愛的後妃武惠妃(李瑁的生母)去世了。
這讓他感到無比悲痛。
更令他悲痛的是,他始終找不到武惠妃的替代者。
後宮中的各種美女在他的眼裡,就像各種美酒在不喝酒的我眼裡一樣─儘管多得讓人眼花繚亂,卻沒一個感興趣的!
李隆基非常苦惱。
他無時無刻不在思考著一個問題:伊人已去,誰才能讓我重燃愛火?
他的心思,當然瞞不過他身邊的大臣和宦官們。
在這些人看來,皇帝遇到的難題就是他們遇到的機會。
沒過多長時間,就有人向李隆基推薦了一個理想的人選─他的兒媳楊玉環!
這就很尷尬了。
當然,這是對一般人來說。但李隆基可不是一般人。他是皇帝,而且是唐朝的皇帝。
大概是因為祖上有部分鮮卑血統的緣故,唐朝皇室中胡風很盛,禮教約束、人倫禁忌比其他朝代似乎要鬆很多─在李隆基之前就有太宗李世民納弟媳為妃、高宗李治立庶母為后等多起不倫事件,現在李隆基想納兒媳,某種程度上說也算是繼承了祖先的傳統。
因此,李隆基絲毫沒有顧忌楊玉環的身分,馬上就開始了行動。
西元七四一年正月,他親自頒下詔書,宣稱壽王妃楊氏想為竇太后(李隆基的生母)祈福,主動請求放棄壽王妃的身分,申請出家成為女道士。
楊玉環就這樣離開了壽王府,披上了道袍,進入一座李隆基為她特置的道觀內,成為一名道士,法號太真。
在之後的數年中,楊玉環一直以道士太真的身分和李隆基在一起。
李隆基對楊玉環一見鍾情,很快就拜倒在了她的石榴裙下。
因為他發現,楊玉環不僅天生麗質,更重要的是,她還善歌舞,通音律,彈得一手好琵琶,而李隆基本人也是個音樂迷,擅長各種樂器,並精通作曲著名的〈霓裳羽衣曲〉相傳就是他的作品,除此以外,他還酷愛戲曲,被後人稱為梨園祖師。
兩人雖然年齡相差懸殊─整整差了三十四歲,但卻處處情投意合,琴瑟和鳴,感覺比同一規格的螺母和螺帽還要般配!
晚點的火車,因為總希望把失去的時間搶回來,所以總是跑得特別快;
遲來的愛情,因為總想著把錯過的日子補上去,所以總是來得特別猛!
如果愛情像颱風一樣有級別,那麼李隆基對楊玉環的愛至少應該是千載難逢的十二級以上超強颱風!
西元七四五年七月,李隆基為壽王李瑁新娶了一個姓韋的王妃。
僅僅一個月後,他就迫不及待地冊封楊玉環為貴妃。
至此,在等待了近五年後,楊玉環終於有了正式的名分。
那一年,李隆基六十一歲,楊玉環二十七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