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擴大思維舒適圈,你也能逆轉人生
印度有一位國王為了一針見血地道破真理,便牽來一頭大象,然後請六位盲人摸摸大象,並讓盲人們說說他們認為大象長什麼樣子。
其中一位摸到象牙的盲人,認為像是一條又粗又長的白蘿蔔;摸到大象耳朵的人,認為像畚箕;摸到大象頭部的人,覺得像石頭;摸到象鼻的人,覺得像杵。還有摸到象腿的人,覺得像寺廟的柱子一樣;摸到象肚的人,覺得像醬缸。國王讓盲人們全部退下,他叫來大臣們,並說了以下這些話:
「你們看,儘管是同一頭大象,但是因為六位盲人摸到的部位皆不同,因此就認定自己所觸摸到的部位就是大象的全貌了。了解真理亦是如此。」
這是佛教經典《大般涅槃經》中,為了抱持狹隘觀點而無法正確判斷事物的芸芸眾生,所引喻的一則故事。
不要以為所知的一切就是全部
世間一切萬物就如《大般涅槃經》中的大象一樣,都是立體的。然而我們因為站在各自的立場來看待這些事物,所以只能看見反面,或是上面,又或是下面,但就是看不見事物的全面,而且會誤認為所見之物的其中一面,就是事物的全貌,因此對相同情況或事件會做出不同解釋,並認為唯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斷才是正確的。而會有這樣的情形,都是因為思維不同的緣故。
人生在世,通常會引發致命性問題的就是「信以為真」和「事先斷定」。還未了解事物的全貌,就誤認為自己全部都知道了,這就會引發誤會和衝突。錯誤是由於不了解自己而發生的,誤會則是誤以為了解對方而引起的。無論是人際關係,又或是商業合作關係,所有問題的解決根本之道,就是承認自己仍有尚未辨明的事實。
天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曾經說過:「知識的最大敵人不是無知,而是自以為擁有知識的假象。」
美國大文豪馬克.吐溫亦曾言:「讓你陷入困境的並非那些你不知道的事,而是自以為過於了解的東西。」
若你能接受自己對於自我、他人,乃至於世界皆不甚了解的事實,你就會變得更謙虛,也能更靈活地變換思考,進而變得更睿智。
只要改變一個觀點
在美國洛杉磯,有一位母親為了送六歲兒子上學,在高速公路上疾駛。在變換車道時,她做手勢要求對方禮讓,然而對方並未照做,於是這位母親就大聲嚷嚷。她在和對方僵持的過程中,因為忍不住心中怒火,向對方比了不雅手勢後欲揚長而去,但此時後方車輛急追而上並開槍,坐在後座的兒子當場死亡。
就因為這樣,孩子母親的後半生只能將心愛的兒子埋藏心底,而加害人的後半輩子也被囚禁在不見天日的鐵牢中。但前述情況,其實只要彼此改變一個觀點,就以各自平和地走向康莊大道,邁向各自期盼的幸福生活。
試想當你在開車時,有一輛車沒有打方向燈就突然切車進來,差一點發生車禍。在這種情況下你會做出什麼反應呢?我想這種時候,大部分人會生氣地說:「怎麼開車的啊!」或是直接罵人,或者大按喇叭。然而,這就很有可能會引發可怕的事故。
因為嚇了一大跳,生氣或許是理所當然之事。但此時內心先冷靜地「等一下」,先想一想:
「若握著方向盤的人,是法頂禪師的話呢?」
「若換成金壽煥樞機主教的話,會怎麼做呢?」
「若是他們兩位的話,一定會這樣做吧?」
「哎呀,好像有急事的樣子,但還是要小心啊!」
「雖然不知道怎麼回事,但看起來好像很匆忙的樣子,那讓你先走吧!」
就這樣揣想著,怒氣也會在不知不覺中消失地無影無蹤,更沒有必要辱罵或是生氣。每當遇到難以解決的情況,先從和自己不同看法,且更具智慧去解決事情的人的角度來思考,像是法頂禪師、金壽煥樞機主教、聖雄甘地,或是試著想一想周遭成熟的人。
接著再思考,在相同情況下,如果他們是當事人,會怎麼回答和處理呢?即使只是想像這些人可能會說的話和做出的行動,我們的表情和語氣也會有所轉變。因為我們會從原先立足在不信任與懷疑的思維,轉變為理解和同理心的角度,這是因為轉換想法框架的緣故。
人非理性,要懂得刻意換框
開車時,如果有車要切車進來,有些人會發怒,並故意縮小與前車之間的車距,讓他人無法切車;反之,有些人會面帶微笑並拉開車距讓出道路。有的人雖然條件不差,但卻會感到自卑;有的人雖然條件糟,但卻不會自慚形穢。韓國有句俗話說:「堂兄弟買塊地,我就肚子痛。」不過有的人卻會想請堂哥吃飯,並向他學習,這是因為所有人看待事物的角度都不同。有些人失戀後,就成了鬱鬱寡歡的人,有些人卻成為詩人。相同的壓力對某些人來說是毒藥,對另外某些人來說卻是良藥。
人們即使在相同情況下,也會依據立足在什麼角度來看待事物,進而做出全然不同的評斷和反應。因此理解事物和世界的認知或是思維,在心理學上被稱作「框架」(Frame)。框架形成了我們理解世界的範圍,雖然有時會成為限制我們理解世界的障礙,但同時也能幫助我們以全新的角度來看待世界。如果想即使經歷相同的事,卻能做出不同的對應行動,過不同生活的話,就必須改變認知框架。在心理學中,改變認知框架的方法被稱作「換框」(Reframing)。
那麼,要如何靈活地換框呢?
第一,必須偶爾停下來觀察自己的情感和行動。觀察不到的東西無法做出改變,只要持續觀察,就能察覺到很多東西。
第二,找出情感或行為是源自什麼框架之下,並接受自己的想法可能有錯誤的這件事。因為意識到問題這件事本身,就帶有治癒的力量。
第三,應該找尋各式各樣更具理想結果的替代框架。因為解決方法的範圍愈廣,就愈能做出睿智的選擇。
人生在世,無論是誰都會做出對自己而言最好的選擇,因此很容易誤認為自己的想法或是判斷就是最合理的。但人類本身就並非理性的存在,只是努力想要變得理性而已。若想要成長與進步,就要對從過去至今的看法存疑。因為若無法承認自己的想法可能有錯誤的話,只會反覆自我欺騙與合理化,到頭來只會重複一成不變的模式。
若對自己、他人、世界的觀點發生轉變,則態度也會轉變;態度若有所變化,就會做出不同行動。行動不同,人的反應當然也會不一樣,最終人生境遇也會有所不同。若想以新思維來看待事物,首先要對自己的刻板印象瞭若指掌,而且必須極力擺脫。正如同舊家具若不整理,房間就放不下新家具一樣,擺脫不了刻板印象,就無法採用新思維。
我為了更深入了解人們常有的刻板印象,並且想告訴大家對於他人與世界的這些觀點,會對我們的生活造成什麼影響,因而寫下這本書。我希望讀完這本書的人都能懂得回顧對自己、他人,和對世界的觀點,學會如何透過積極地換框,過得比現在更幸福且更成功,並為世界帶來善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