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認影響最大,學術價值極高】
近代教育家、教育史學者陳青之的力作
為讀者鋪展出中國幾千年的教育變遷之歷史圖像
中國教育史研究者必讀!躬行實踐,超越空談理論
書中結合了教育研究理論與教育實踐,詳細說明歷代教育制度、教育學說演變的脈絡,比較各個時代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的差異,梳理教育與政治、經濟之間的關係,並且評論歷代教育制度與教育觀念的利弊得失。期望藉由釐清中國教育史演變的規律,以作為今日教育界的借鏡。
書中提出,中國古代教育的發展,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其思想核心在於「倫理」。因此,只要掌握儒家一派學說,官學和私學兩種教育體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初期資本主義時代等不同社會型態,及不同的學制發展階段、具代表性的教育家,就有助於理解各時代的重要教育思潮。
【清代】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朝代!
其教育體制仍深受儒學的影響,特別是在科舉制度上。此外,該時期的學風趨向復古,多以經典為主要的教材。清代的教育家和他們的學說也成為這部分的主要內容,展現了當時教育界的思想與實踐。
【初期資本主義時代】分為五個時期來描述!
•第一期(1862-1894)
隨著西方列強的進入,新的教育觀念和體制開始滲入中國。外來的思潮和教育模式逐漸影響了中國的教育制度,特別是留學教育的興起,使得中國學子有機會到國外深造。
•第二期(甲午戰爭至辛亥革命)
這一時期重點在於外部壓力如何促使中國教育的變革。在這個階段,清政府試圖改革教育體制,建立新的學校和教育行政機關,同時留學教育也持續發展。
•第三期(1912-1918)
自民國建元至歐洲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時期,該書探討了民國初年的教育制度與實際情況,並著重於小學教育的改制。
•第四期(1919-1926)
進入五四運動至三一八慘案的時期,中國社會充滿了激進的改革氛圍。該書詳述了這一時期教育制度的改革、教學法的進步以及三種教育運動的興起。
•第五期(國民政府建都南京至1934)
最後,該書深入探討了國民革命如何影響教育、教育宗旨和政策,以及現今教育的趨勢和未來方向。
本書特色:從清代至初期資本主義時代,本書細緻分析了各個時期政治與教育的關係、當時學風、教育制度、教育家及其學說。此外,也關注教育制度的實際執行情況,包括學校的制度和留學教育。不僅闡述了教育的發展,還將當時的社會變遷、政治動態和文化背景緊密結合,使讀者能深入了解中國歷史上教育的發展脈絡。
作者簡介:
陳青之(西元1891~1943年),又名炎聯,號春陽。著名教育史家,著有《中國通史》、《中國歷史朝代變遷圖》、《中國疆域變遷圖》等。
章節試閱
第三十五章 清帝國之政治與教育
一 高壓的政治
明朝自萬曆以來,因帝王的昏聵,宦官宵小的亂政,致使全國社會皆被糜亂,盜匪遍地起來,朱明政府失了統治的機能,於是滿族以新興的民族利用時機起而替代了。所以本期教育的背景,只是政權的移轉,統治民族的變更,於農村經濟不發生絲毫影響,而變形的封建社會依舊保持原來的狀態。滿洲民族征服了內外蒙古、中國本部及西藏、回疆等地,支配了漢、蒙、回、藏全民族,在東亞組織一大帝國。他們當初尚未完全脫離遊牧生活,亦曾知道自己以後進的民族統治一切,必不為先進民族──尤其是漢族──所能心服,乃不惜逞其戰勝的威力,施行種種高壓手段,而漢、蒙、回、藏等民族終究屈伏了。他的高壓手段,對於其他被支配民族單純以兵力外,對於漢族則用種種政策。我們舉其較為顯著的計有三種:一為防守政策,二為變俗政策,三為屠殺政策。關於第一種,凡各省重要地帶即設立駐防將軍,防制漢人的反動。關於第二種,一則變易漢族原來的衣冠為滿洲的衣冠,一則強令漢族男子仿照滿俗薙髮結辮,倘有反抗的,格殺無論。關於第三種,凡稍涉反動性的文字,或被他們認為有嫌疑的文字,即大肆屠殺,往往株連幾十、幾百以至幾千人。中國帝王的專制,到明朝已經是登峰造極,哪知到了此時又加一層種族的界限,壓制更甚於前,這種政局直至二百年後才漸漸鬆懈。
二 籠絡的教育
滿洲民族比較人口不及漢族十分之一,比較文化更是不能望其項背。以低級的民族、極少數的人口來統治高級的民族、極多數的人口,絕不是單憑武力能夠收效的。他們的統治者也看到這一層,於是在政治方面雖施行高壓手段,但在教育方面則採用籠絡手段。他們的籠絡手段是看透了漢人的心理,利用了漢人的弱點,所施行的一種教育。中國社會的勢力全在一班士大夫階級及土豪手中,這一班人大都是知識階級,也即是社會的優秀分子。滿清統治者知道他們最崇拜的是孔、孟,所以建都北京之初,即仿照明朝開設學校,崇祀孔、孟,且以祀孔的典禮與尊祖、敬天並重。又知道明末王學已不為他們所重視,漸有回到宋儒程、朱的舊路的傾向,所以康熙大帝首先提倡朱子學說,並把朱子列入十二哲裡面,配享孔子,及刊行他的著作《朱子全書》。又知道他們最愛科名,所以極力提倡科舉,授以各級學位及給予領有學位者以特別榮譽與權利。還有一班明末遺老,或負有氣節的士君子,對於故國的觀念非常強烈,未必肯於屈就這種常套。滿清統治者於是又破除常格,另開特科,來網羅這一班人物藉以收拾民心。社會知識分子最容易引用到書籍裡面,滿清統治者於是極力獎勵著作,或誘引他們在宮廷裡面編輯類書,使他們常年埋頭於故紙堆中,自然沒有反抗的精力。總之他們的教育政策,一切皆是籠絡的,意在使漢族除了不敢反抗外,並且要使一般人皆樂於就他的範圍。這一種政策,結果也是成功的。但他們的教育不但對於漢族採用籠絡手段,即對於蒙、回、藏各族也是一樣。例如對於蒙、藏,則崇拜喇嘛教,對於回族則崇拜穆罕默德教,依然是蒙古帝國之「因其俗以柔其人」的辦法。滿清統治者一方面利用被統治民族的弱點以籠絡他們,一方面保持其本族固有的優點,如勇敢善戰、樸實耐勞的精神,常作為訓練的資料,如本族語言亦列為一般學校的教材。但他們自入關以來,不久就被漢族文化與習俗所同化,也學漢人作八股、詠詩詞,不僅完全喪失昔日勇敢善戰、樸實耐勞的精神,亦廢棄本族語言,這一點恐怕是滿清開國諸君所始料未及的。
第三十六章 清代學風之復古
滿清三百年間,為中國學術史上極燦爛的一個時期,也是中國舊學總結束的一個時期。其學術勢力較大、足以演成學風的,計有四派:一為性理學派,二為考證學派,三為今文學派,四為古文派。第一派流行於清初,著名人物有孫夏峰、李二曲、湯潛庵、張楊園、陸桴亭、陸稼書等人。前三人兼採朱、王,後三人則極力崇朱而黜王。第二派倡導於清初,稱霸於清之中葉,到末年猶有餘風。開山老祖為顧亭林,繼起人物有閻百詩、胡朏明,到中葉而大盛。此派到了中葉,乃分吳、皖兩系:吳系以長洲的惠定宇為盟主,門下有余蕭客、江聲等人;皖派以婺源的戴東原為盟主,門下有段玉裁、王氏父子等人。其餘或出入於吳、皖兩系,或獨樹一幟。到末了,還有俞曲園、孫仲容、章太炎等人,作此派的中流砥柱。第三派發生於中葉以後,到末年而此風大熾,代表人物有莊存與、崔東壁、康有為等,而以康氏為中堅。第四派倡導於清初之方望溪,成熟於中葉之姚姬傳、惲子居,到末年有曾滌生等人為他們大張其軍。這四派中,以第二派勢力最大,由清初到清末,延長三百年的時間,尤以在中葉為極盛,橫絕一世,差不多占了當時學術界的全方面,所以梁啟超稱他們為清代學術界的正統派。第四派的人們以文章擅長,可以說是藝術的;只因他們平日喜談義理,崇拜程、朱,常以「文以載道」的題目來號召,知識界上附和的人們很多,確能自成風氣,所以我們也列在這裡。此外還有顏習齋、李恕谷、王昆繩等人,以實行為號召,反對一切空談及記誦之學,可稱為實行主義者。但他們重苦行,所實行的儘是一些古禮古法,與時代潮流不合,所以再傳之後就消沉了。此外還有專講文學的,在清初有萬氏兄弟,在乾、嘉之際有章實齋,以勢力過弱,未能演成學風。黃梨洲雖有史學特識,而學術宏博,不限於一派,其所以傳世的尤在於性理學與經世。
滿清帝國承明末王學空疏之後,學術界上遂發生一大反動。所以當帝國初年,一般學者力排王學,推尊程、朱,其學風乃由明以返於宋──即我們所說的第一派。反動潮流既起,迨後愈演愈劇,遂不可制止,於是有第二派學者產生,捨棄程、朱、陸、王而專講賈、馬、許、鄭,其學風又由宋以返於漢了。這一班學者,拋開了所謂微言大義,專從古代制度名物上做工夫,以懷疑的態度、科學的方法,把所有古代的經籍一一重新估價與整理,於是發現了許多偽品,理出了許多條理,而二千年來懷疑莫決、真偽難分的問題也由他們確實地解決。這種治學的工夫,直接成就了考證學業,間接給予後來研究學術者以不少的懷疑精神,懷疑不已,於是今文學者起,更由東漢以返於西漢,甚至由兩漢以返於周、秦,直達孔、孟的真面目,完全解除後世一切附會臆造的學說。如繭抽絲,層層向內,愈內愈解放,這是清代學者治學的方式。此所以梁氏以本期學術界運動的方式比之歐洲十四、十五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是一種解放運動,並且是以復古為解放的運動。到末了,歐風東漸,國人思想漸漸改變,遂捨棄古董舊學而致力科學,這與本期性質完全不同,我們留待後一期另述。
本期學者有講學二十年的,有講學三十年的,甚至畢生從事於講學的,他們的治學途徑雖然不同,而多以教授為生,把他們列入教育家當可無愧。關於教育理論,以性理派學者發表最多,且有許多進步的貢獻,為前代性理學家所不及;其次則為古文派的學者。考證學派除了戴氏外,均無理論,而戴氏對於性理的解釋,特別出新而又近於情理,且超過宋、明以來一切性理學者的見解。今文學派以政治活動為職志,影響於教育界上的只在於他們的開闢的思想與革命的膽量,其餘可以從略了。至於國家教育的傾向,重科舉而輕學校;及一般淺嚐之士捨棄一切實學而日讀八股習小楷,以獵取「科第」,則較明代更甚。
第三十五章 清帝國之政治與教育
一 高壓的政治
明朝自萬曆以來,因帝王的昏聵,宦官宵小的亂政,致使全國社會皆被糜亂,盜匪遍地起來,朱明政府失了統治的機能,於是滿族以新興的民族利用時機起而替代了。所以本期教育的背景,只是政權的移轉,統治民族的變更,於農村經濟不發生絲毫影響,而變形的封建社會依舊保持原來的狀態。滿洲民族征服了內外蒙古、中國本部及西藏、回疆等地,支配了漢、蒙、回、藏全民族,在東亞組織一大帝國。他們當初尚未完全脫離遊牧生活,亦曾知道自己以後進的民族統治一切,必不為先進民族──尤其是漢...
目錄
半封建時代後期的教育
第一期 清(西元1644年—1911年)
第三十五章 清帝國之政治與教育
第三十六章 清代學風之復古
第三十七章 清代教育制度及其實況
第三十八章 清代教育家及其學說(一)
第三十九章 清代教育家及其學說(二)
第四十章 清代教育家及其學說(三)
第四十一章 清代教育家及其學說(四)
初期資本主義時代的教育
第一期 自英法聯軍至中日之戰
(西元1862年—西元1894年)
第四十二章 社會之變遷與新教育之產生
第四十三章 萌芽期的新教育之趨勢及種類
第二期 自甲午之役至辛亥革命
第四十四章 外力之壓迫與新教育之勃興
第四十五章 本期教育思潮與宗旨
第四十六章 教育行政機關的組織
第四十七章 學校制度及實施
第四十八章 學部成立後學堂教育之推進
第四十九章 留學教育
第五十章 本期教育家及其學說
第三期 自民國建元至歐戰告終(1912年—1918年)
第五十一章 民國成立後七年內之教育背景與教育
第五十二章 教育思潮與宗旨
第五十三章 本期教育制度
第五十四章 小學教育之改制
第五十五章 本期教育之實際情形
第四期 自五四運動至三一八慘案(1919年—1926年)
第五十六章 一九一九年之解放運動
第五十七章 教學法之進步
第五十八章 教育制度之改造
第五十九章 三種教育之運動
第六十章 結論
第五期 自國民政府建都南京至現今(1927—1934)
第六十一章 國民革命與教育
第六十二章 中國國民黨之教育宗旨及教育政策
第六十三章 國民政府之教育制度
第六十四章 現今教育之趨勢
第六十五章 中國教育今後之出路
半封建時代後期的教育
第一期 清(西元1644年—1911年)
第三十五章 清帝國之政治與教育
第三十六章 清代學風之復古
第三十七章 清代教育制度及其實況
第三十八章 清代教育家及其學說(一)
第三十九章 清代教育家及其學說(二)
第四十章 清代教育家及其學說(三)
第四十一章 清代教育家及其學說(四)
初期資本主義時代的教育
第一期 自英法聯軍至中日之戰
(西元1862年—西元1894年)
第四十二章 社會之變遷與新教育之產生
第四十三章 萌芽期的新教育之趨勢及種類
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