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監務牧師宣教130週年 ╳ 基督教研究智庫2025重磅新書!
★ 梅監務宣教師最重要的一本神學著作!
——————「在人們最壞時,耶穌基督與他們連結合一。」——————
梅監務宣教師
1895年的台灣,被世界遺忘卻不被上帝遺忘,在眾人紛紛離去、人心惶惶的時刻,梅監務宣教師與兩位同工逆著時代潮流來到台灣,參與建造中台灣20間教會,包括鹿港、清水、二水、柳原、溪湖、員林、芳苑、大里、豐原、草屯、赤水、大肚、和美、大城、竹山、南投、田中、大雅、北斗、二林……
熱愛讀書研究的梅監務來台前後約30年,1924年返回英國後,他心中思思念念仍是台灣,曾數度計畫再來台服事,不幸終究被過去在台染上的宿疾攔阻,只能藉由寫作參與宣教,成為「寫作的宣教師」。《基督生死相契:為我們死又在心裡活》一書,是梅監務多年反覆思考「基督為我們」、「基督在我們裡面」的思想結晶:
本書反思宣教地真正需要的基督教神學和信仰教導──若人僅僅用頭腦知道「基督為我們」,並不等於心中體驗「基督在我們裡面」,尤其並不意味著生活在耶穌基督的上帝國價值觀裡。我們不只要認識客觀真理「基督為我們死」,而且還要讓這真理進入生命中成為主觀體驗,經驗「基督活在我們裡面」。
這意味著,信仰的主觀體驗,必須建立在客觀真理的基礎。基督徒不只要認識客觀真理,而且還要讓這真理進入生命中的主觀體驗;客觀真理「基督為我們死」,使我們藉由信靠恩典被上帝稱義,必須與主觀體驗「基督在我們裡面」結合,以致我們的老舊生命被徹底更新,才不會使信仰淪為喪失活力的儀文,而與真實生活、內在生命脫節。
梅監務來台時,台灣教會已有三十年基礎。他在最後的日子,心裡時常感到憂傷,想起在台灣許多人成為基督徒,生活十分順利,地位提昇、生活優裕、內心平安都帶來健康與財富,但這些基督徒只願意把金錢用在自己與兒女身上。
他心中不斷疑問:為何許多本地人信耶穌之後仍以「拜神明」的態度做基督徒?為何許多本地基督徒仍以自己為中心,按照世界價值觀過日子呢?他在強烈的挫折感中說:「有時人們擔心,是否我們把西方形式的基督教帶給東方人民,但我更擔心的是──唯恐我們沒能帶給他們基督教信仰的真正本質。」
基督不僅從上帝那裡來到人們當中,而且成為一個為我們站在上帝面前的人。基督做了必須做的,也忍受了必須忍受的,以致把他自己交給我們,這一切都建立在基督生死相契的愛。如果過去或現在的邪惡意識,在我們心裡冷不防地刺痛我們,切莫讓它的痛苦和羞辱揮之不去,乃要單單記住:我們因著基督的名的緣故被赦免,在每一個悔改與赦免相遇之處,上帝就在那裡;我們以基督耶穌為誇耀,基督屬於我們直到永遠!
譯者簡介:
林鴻信
德國圖賓根大學神學博士,英國諾丁漢大學哲學博士,台灣神學研究院退休教授,基督教研究智庫創辦人。喜歡閱讀、研究、寫作,以「拼圖板」的方式觀看人生、思想書寫。深受加爾文啟發──「只有真正認識人才能真正認識上帝,也只有真正認識上帝才能真正認識人」,期許自己不侷限在學術的象牙塔裡,追尋基督教信仰真理如置身汪洋大海的探險。
著作:《加爾文神學》、《覺醒中的自由──路德神學精要》、《聖神論》、《認識上帝與認識人的九個探險》、《教會生態學》、《納尼亞神學》、《莫特曼神學》、《基督宗教思想史》、《系統神學》、《忘我神學》、《與馬偕同遊淡水的綠波蕩漾──馬偕新觀》、《基督教倫理學》、《睿智雞精(第一集)》
編著:《山間靈風吹起》、《跨山面海靈風吹起》、《神學旅人》等。
章節試閱
導讀(摘錄)
梅監務成長於蘇格蘭長老教會福音派──自由教會,對於「因信稱義」的道裡非常熟悉,然而他又在開西大會受聖潔教導的影響,深刻了解因信稱義的客觀真理必須落實於重生以及聖化的主觀體驗,才是完整的生命經歷。
來台宣教的經驗使梅監務發現,本地人對道德的關注遠遠地高過宗教,他感慨說:「這裡缺少的並非道德,而是宗教,請容許我如此說,有時候我真的這樣想,若是能夠少一點道德,而多一點宗教就太好了。」這種心理可能使信徒對做禮拜的期待,集中在「講道理、說教」,而且主題可能從道德進一步延伸到社會文化、生活經驗等無所不談,卻忽略了上帝的話,尤其是耶穌基督福音的中心──因信稱義,以致信仰群體被稀釋成一般社會群體。事實上,福音的內涵並非道德說教,乃是呼籲人悔改信靠上帝恩典,因而經常冒犯周遭的社會價值觀,而且衝擊追求步步高升的人性。
本書是梅監務人生後期最重要的神學著作,雖然篇幅不長,內容卻非常精要,文筆優美而意味深長,閱讀需用心專注,值得再三品味。此書不只是梅監務長期研究聖經、神學心得的結晶,內容與他在台灣宣教多年後的反思有關,雖未直接提到台灣宣教,其實可視為對本地教會的神學講道結集,更是對東西方教會都有非常重要的提醒與教導。
本書核心主張:客觀真理「基督為我們死」,應當作為信仰基礎;主觀體驗「基督活在我們裡面」,必須親身經歷信仰;不只要認識客觀真理,而且還要讓這真理進入生命中成為主觀體驗。
全書分成六章,其中有些部分與當時的神學家們對話、討論,若是對本地讀者比較遙遠而陌生,略過無妨。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梅監務與19世紀重要神學家立敕爾(Albrecht Ritschl, 1822–1889)的對話,立敕爾是當時倍受矚目的著名學者,梅監務對他有肯定與批判,肯定在於回歸原始基督教主張,批判在於引入哲學觀點,以致傾向重視精神靈性、倫理道德人文主義,成為以人為中心的自由神學之開山祖師。
第一章 為我們的基督
本章重點在於,新約聖經究竟如何呈現耶穌基督是「為我們的基督,並在我們裡面的基督」。在梅監務的時代,當時學界流行研究「基督生平」,且有豐富的研究成果。然而,新約聖經對於詳細的基督生平史料並不重視,而是把焦點集中在耶穌基督的十字架和復活,福音書尤其特別重視十字架事件,鉅細靡遺地留下記載。
梅監務對福音書的觀察如同今日學者所見,以馬可福音為例,其敘述節奏很明顯地先快後慢,整體情節進展從極快進到極慢:
1) 1:1–10:45 快板
2) 10:46–52 行板
3) 11:1–15:15 慢板—按照日子
4) 15:16–47 緩板—按照時辰
5) 16:1–20 迴響
儘管我們期待從福音書得知更多耶穌關於天父上帝的教導,但卻見到許多耶穌所說關於他自己的記載。唯有約翰福音比較特別,多次提到聖父和聖子的密切關係。在福音書中,耶穌關於上帝的教導,其實與舊約並無不同,真正引發猶太人敵意的,主要在於有關遵守律法的教導,尤其是耶穌以言語和行動表達他是誰,他不只宣告,而且親自尋找迷失的人,其言行呈現他具有從上帝來的權柄,把人們引向他作為神人之間的中保。
作為神人中保,耶穌基督一方面代表上帝的公義,另一方面又代表人們的軟弱;他不僅從上帝那裡來到人們當中,而且成為一個為我們站在上帝面前的人。他來服事人並且捨命作多人的贖價,成為我們向上帝祈求的中保、代禱者;他彰顯與天父上帝的密切關係說:「凡在人面前認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認他。」(太10:32;路12:8)
第二章 悔改的賞賜
本章重點在於「悔改」,耶穌基督的十字架帶來悔改的福音,悔改是出於上帝的恩典賞賜,也是耶穌基督來到世上的使命,藉由聖靈降臨而使悔改普及眾人,悔改的賞賜與聖靈的工作密切相關。
新約有兩個降臨事件,「基督的降臨」和「聖靈的降臨」,如果我們沒有充分認識這一點,就無法正確理解基督教信仰。當基督說:跟從我,接待我,到我這裡來,承認我,為我喪掉生命,那時他以最親密、最全人的方式表達使人得救的信心;回顧約翰福音書中耶穌對門徒的談話中,強調在基督受苦得榮耀後聖靈即將來臨,當聖靈降臨在基督的教會時,基督教導中隱密的內容就變為明顯,可見聖靈來臨與被高舉的主,二者密切相關。
從路加福音到使徒行傳,如彼得前書(1:12)所說,只有當這些事「靠著從天上差來的聖靈」宣講時,亦即只有用「聖靈和大能的明證」所講的道(林前2:4),悔改赦罪才隨之而來。使徒行傳是一本明顯有關聖靈的書卷,而保羅書信中則有不少篇幅,提及聖靈多過耶穌。
透過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死以及復活升天,他已獲得權柄和能力差遣聖靈降臨,於是焦點從十字架逐漸轉向聖靈降臨。路24:47預告說:「並且人要奉他的名傳悔改、赦罪的道,從耶路撒冷起直傳到萬邦。」耶穌基督復活升天後,五旬節聖靈降臨,果然耶穌的門徒大大領受服事能力,徒2:38記載彼得講道說:「你們各人要悔改,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叫你們的罪得赦,就必領受所賜的聖靈。」那一天悔改歸信者增加約三千人,並且開始有了信仰群體的教會生活。
使徒行傳和保羅書信的基本性質一致:一方面,路加寫了一部歷史,呈現聖靈做工的歷史;另一方面,保羅則是以教師身分寫作,配合路加的描述,深入地詮釋聖靈的教導。正是依據我們在使徒行傳和保羅書信中的學習,尤其從保羅學到信心和行為的強烈對比,倚靠聖靈而與基督聯結是唯一的出路,我們才能認識真正的信心。
摘要(摘錄)
第一章:為我們的基督
有時我們重讀新約聖經,可能會發現我們和新約作者有各自不同的想法。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們一直專注在所謂的「基督生平」,並且已有許多關於這個主題的書。然而,其中發生事件的順序卻極不確定;說實話,要寫一本清晰的基督生平是不可能的。
福音書作者的真正目的並不在於基督生平;從各方面來看,他們並不完全知道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而且對那些也沒什麼興趣,唯有少數例外,他們談到主在地上的腳蹤何時開始或結束的時日。畢竟他們是對的:其實知道什麼先發生、什麼後發生,這對信仰並不重要;我們對歷史的好奇,很容易可證明那是了解福音書之阻力,而不是助力,因為這使我們的注意力轉離那些更值得關心的事。
一旦更加細想,當我們問及主在世上的生平和去世的意義,因而瀏覽新約聖經以更新我們的記憶時,我們驚訝地發現保羅、彼得、約翰以及希伯來書作者,幾乎全都從未遷就我們的好奇去回答那些問題,他們所說絕大部分都集中在十字架與復活。但我們抗議,耶穌的死若離了他在地上的生平就沒有意義;而他們似乎回答說,或許如此吧!但我們並不關心那些討論。
保羅說:「我當日所領受又傳給你們的:第一,就是基督照聖經所說,為我們的罪死了」(林前15:3);「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上帝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羅 5:8);「上帝的兒子愛我,為我捨己」(加 2:20)。約翰喊道:「不是我們愛上帝,乃是上帝愛我們,差他的兒子為我們的罪作了挽回祭,這就是愛了」(約一 4:10)。彼得說:「因基督也曾一次為罪受苦,就是義的代替不義的,為要引我們到上帝面前」(彼前 3:18)。在此沒有必要繼續引用更多經節來考驗讀者的耐心,因為這類經文非常眾多。
事實上,新約聖經作者如此專注於基督的死,以至於我們不禁好奇而想要知道,究竟什麼動機促使福音書的原始作者以及隨後更多「接手者」,一起記錄耶穌的教導和他所做的事。我們為了他們寫下這些敘事而感謝上帝,然而他們的努力一開始並沒有受到太多讚賞,若從最初幾個世紀許多基督徒作者的大量著作中推斷,當初他們寫作那些著作的目的,是提供基督徒夥伴和好奇的異教徒使用。
我們或許會沾沾自喜地認為,來到現代,福音書作者終於找到了具有能力鑑賞的讀者,因為比起先前各世代的人們,我們更加不遺餘力地追求精通他們的著作。學者們付出無盡的辛勞去研究福音書,把一本福音書和另一本福音書進行比較,尋找微小的細節。耶穌的每一事件、每一句話都逃不過他們的探索。
然而,正如每個人都承認,福音書作者的主要興趣集中在十字架事件。例如,馬可福音一開頭不久,場景就轉為陰暗,耶穌與文士、法利賽人衝突的五個事件被串連起來。耶穌赦免人的罪;耶穌與違背律法的罪人交往;耶穌的門徒忽視禁食,且違反安息日的律例摘麥穗;耶穌親自在安息日治癒一個人。馬可福音並不在意是否有告訴我們,這一切究竟是在幾日內或幾個月間發生的;他告訴我們的是,在安息日醫治後,法利賽人和希律黨人計劃殺害耶穌。還有,正如經常被觀察到,當釘十字架的日子近了,馬可福音莊重嚴肅地放慢腳步,記錄了許多細節,關切焦點集中在主的死。
今日常有人問說十字架是否必要,福音書作者絕不可能理解這種問題,因為若無十字架的話,就沒有新約聖經。
導讀(摘錄)
梅監務成長於蘇格蘭長老教會福音派──自由教會,對於「因信稱義」的道裡非常熟悉,然而他又在開西大會受聖潔教導的影響,深刻了解因信稱義的客觀真理必須落實於重生以及聖化的主觀體驗,才是完整的生命經歷。
來台宣教的經驗使梅監務發現,本地人對道德的關注遠遠地高過宗教,他感慨說:「這裡缺少的並非道德,而是宗教,請容許我如此說,有時候我真的這樣想,若是能夠少一點道德,而多一點宗教就太好了。」這種心理可能使信徒對做禮拜的期待,集中在「講道理、說教」,而且主題可能從道德進一步延伸到社會文化、生活經驗...
作者序
譯序(摘錄)
被世界遺忘卻不被上帝遺忘
130年前的1895年,是台灣危機四伏的一年,雖然被世界遺忘卻不被上帝遺忘,因為上帝的愛是生死相契的愛!
那一年,台灣被交給軍事強權日本統治,本地菁英紛紛出走,但卻有人逆著時代潮流而行。一位加拿大宣教師馬偕夫婦連同二女一男一家五口,返國述職後,仍按照原計畫返回台灣;另外有三位年輕的英國宣教師也來到台灣。他們全都無視動亂,心中充滿宣揚上帝國福音的熱情,原來台灣並不被上帝遺忘!
那一年,滿清總督、將軍、富商分別代表政治、軍事、財經領袖紛紛離棄出走,台灣有如孤兒被交給日本統治長達50年。不過,同樣在那一年,10月馬偕全家從加拿大啟程,此行凶險即將進入戰火,當全家上船時,家人、朋友、鄉親大家心裡都明白這是一趟不回頭的旅程。
「在道別聲中,我們帶著快樂的信心出發,知道我們要去台灣做工,並為耶穌救主作見證。」馬偕這段文字可能帶來度假旅遊的聯想,其實卻是全家將從和平安定的加拿大故鄉出發,前往戰火陰影中的台灣宣教區。在一路航向風雨飄搖的台灣旅程,馬偕深信,「福爾摩沙是根據上帝的意旨所建立的地方,就如同獵戶星座或金牛星座一般」,因此他說:「我們不害怕。我們信賴永恆的上帝。」11/9全家馬偕回到淡水。
那一年,梅監務(30歲)、蘭大衛(25歲)、廉德烈(32歲)三位英國宣教師同樣來到戰亂中的台灣,12/18抵達安平。隔年11月,廉德烈留在台南,蘭大衛、梅監務則前往彰化接替三年前病故的盧加閔,他從22歲至26歲在台灣中部做醫療傳道事工。離去的人心惶惶時刻,這些宣教師們心中充滿宣揚上帝國福音的熱情,他們逆著時代潮流而行,親身見證了上帝與受苦的人同在的愛,「他們在一切苦難中,祂也同受苦難。」(賽63:9)這愛來自在十字架上為我們犧牲的耶穌基督,而且耶穌基督也進入我們裡面,使我們成為活出這愛的見證者!
全面而豐富的真理
從本書有許多細膩而平衡的論述,使我們感受到梅監務深深了解豐富真理的全面性,同時察覺人對真理的認識往往只有片面性。這提醒我們,來自上帝的真理具有全面性的豐富,然而人的理解卻受狹隘眼光限制,因此上帝常常讓我們一次只看見真理的一面,我們還需要學習去了解真理的另一面,才能漸漸補足對真理的完整認識。
梅監務一向追求平衡的思想方式,他對過度單一熱衷於福音主義者有所保留,問題在於當人們一心想要只單單看真理的一面時,就可能陷入偏差。反而,那些對福音主義不至於盲目熱心的人,比起熱情失控的福音主義者更加穩健。因為過於執著教條的人,容易自居絕對正確而自以為是,以致陷入自以為義。
梅監務的榜樣讓我們看見辨識全面性真理的重要:凡過於熱衷教條者,不論激情地為宣揚福音或社會公義大發熱心,往往易於傾向自以為義,反不及對教條保持距離者,比較不會輕易地失去平衡。辨識全面性真理亦適用於避免各自走向極端兩方的保守派與自由派,前者容易從神學主張轉成固守教條,以致陷入由意識型態建構的封閉世界,其中也包括樹立起反對自由意識形態的意識形態;後者則傾向從關懷社會轉成固執己見,同樣陷入由意識形態建構的封閉世界,其中也包括反對保守意識形態的意識形態。
我們應當自問的是,自己是否陷入信仰教條意識型態或社會政治意識形態,我們自己是否對於不同想法者仍有開放對話的空間呢?畢竟基督徒所追求問題的答案並不在於人這一方,而在於上帝那一方,信仰者自己必須不斷地經歷生命更新,而非由人來主導固定化的思想價值判斷。不論信仰神學議題或社會政治議題,我們都需要帶到基督十架面前,認罪悔改、領受恩典,確認領受為我們的基督以及在我們裡面的基督,成為在基督裡新造的人的身分。
譯序(摘錄)
被世界遺忘卻不被上帝遺忘
130年前的1895年,是台灣危機四伏的一年,雖然被世界遺忘卻不被上帝遺忘,因為上帝的愛是生死相契的愛!
那一年,台灣被交給軍事強權日本統治,本地菁英紛紛出走,但卻有人逆著時代潮流而行。一位加拿大宣教師馬偕夫婦連同二女一男一家五口,返國述職後,仍按照原計畫返回台灣;另外有三位年輕的英國宣教師也來到台灣。他們全都無視動亂,心中充滿宣揚上帝國福音的熱情,原來台灣並不被上帝遺忘!
那一年,滿清總督、將軍、富商分別代表政治、軍事、財經領袖紛紛離棄出走,台灣有如孤兒被交給日...
目錄
譯序 生死相契的愛
導讀
序
第1章 為我們的基督
第2章 悔改的賞賜
第3章 悔改與赦免
第4章 基督犧牲自己作為禮物
第5章 基督為我們死並在我們裡面
第6章 以基督耶穌為誇耀
附錄 關於耶穌的依賴性的第四福音
附文 敞開榮耀君王的大門/謝大立
封底詩
譯序 生死相契的愛
導讀
序
第1章 為我們的基督
第2章 悔改的賞賜
第3章 悔改與赦免
第4章 基督犧牲自己作為禮物
第5章 基督為我們死並在我們裡面
第6章 以基督耶穌為誇耀
附錄 關於耶穌的依賴性的第四福音
附文 敞開榮耀君王的大門/謝大立
封底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