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找到符合自己興趣的工作,但做了兩年都沒成果。該換嗎?
◎以為換個公司會更順利,但到新公司幾個月了還是不順。
◎專家說轉職要在35歲前完成、40歲前該當主管。做不到就此完蛋?
◎我和同事有相同職位、相同經驗,他寄出履歷就有回音,我卻石沉大海。
作者石倉秀明大學中輟後,經歷過一段打工生活,
轉職過好幾次,也經歷過待業空窗期、擔任派遣員工。
後來在便利商店看見徵人廣告,應徵進入瑞可利HR行銷公司,
之後換工作逐步晉升,擔任企業高階主管、上市企業的董事。
2024年開始擔任公益財團法人「山田進太郎D&I財團」營運長。
他一開始求職時,從沒思考要符合自己的「興趣」或「理想」,
而是找哪個行業最能凸顯自己的優勢、哪個職位的競爭者最少,
結果反而得到比別人更高的評價。
◎尋找能凸顯你優勢的適職環境
哪個領域你的競爭者比較少?
作者三十幾歲時被診斷出自閉症,不擅長和他人溝通,
但他創業時善用個人特質,
專注於研發當時還很少人投入的「遠距工作」相關產品。
因此大家介紹他時,總是稱他為「開拓了遠距工作市場的石倉先生」。
如果你具備Excel技能,就找多數員工都不擅長該技能的公司任職,
不用太努力,就能得到「這個人好厲害」的高度評價!
如果你現在是大公司排第1,000名的業務員,也別氣餒,
換到小公司就能成為頂尖。
如何選擇凸顯優勢的公司或職場?本書提供自我評測清單。
◎適職與興趣或天分無關,是再現性
為什麼從事相同的工作與經驗,他寄出履歷就有回音,我卻石沉大海?
在履歷上寫「我做過業務」、「我有三年的會計工作經驗」,
這不是技能──
所謂「技能」,是能自行完成任務,且在哪裡工作都能再現相同成果。
你的技能是什麼?可以再現嗎?
或者你低估了自己的技能?認為在其他領域沒什麼用?
例如「在5分鐘內做好自家產品的簡報」,也能成為武器。
◎職涯發展的七大謬誤觀念
現在的工作不開心,只要換公司就會更順利?
職涯發展一定得向上,平行或向下就算完蛋了?
考證照對職涯一定有幫助?我再去考幾個證照吧!
轉職要在35歲前完成?如果不當主管就很難向上發展?
獵才專家最常提出的建議,作者為何不認同?
日本小學生未來職業排行榜中,YouTuber已連續四年位居第一,
但靠這份工作能養活自己的YouTuber,僅占整體從業者的幾個百分點。
成功者之所以格外響亮,就是職涯發展的「倖存者偏差」作祟。
該不該繼續這份工作?再去考個證照?我該爭取當主管嗎?
讓工作迷茫瞬間消散的適職思考法。
作者簡介:
石倉秀明
公益財團法人「山田進太郎D&I財團」營運長。
1982年出生於群馬縣。大學中輟後,曾經歷過一段打工族生活,當時在便利商店偶然看見徵人廣告,於是應徵進入瑞可利HR行銷公司(Recruit HR Marketing),以業務身分嶄露頭角。隨後,他在求職網路公司Livesense、網路公司DeNA、新創遠距公司Caster(作者創立)發揮所長,工作表現活躍。
2023年12月成立「Alternative Work Lab」,從事關於工作方式的調查、分析、研究。2024年2月,就任公益財團法人「山田進太郎D&I財團」營運長。
目前以「創造讓每個人都可追求自己所愛事物的社會」為座右銘,致力於推動各項活動,協助因各種制度、社會結構的扭曲或偏見,而無法持續追尋理想職涯的人們。
譯者簡介:
黃立萍
Podcast節目《夫妻純聊天》主持人之一,是一個需要養肝的全職媽媽,目前以SOHO身分從事各類採訪、撰稿及翻譯工作。譯有《我只是放棄完美工作,年薪就提高了》、《開店的地點學》等書(以上皆為大是文化出版)。
聯絡方式:ooxxsleeping1@gmail.com
章節試閱
排第1,000名的業務員,也能成為頂尖
關於優勢的具體說明,我會在第三章詳細討論。正如前面提到,許多人過度專注於不斷強化、提升自身優勢,卻未意識到這些優勢要在哪裡發揮作用,對於發揮優勢的工作場所缺乏意識。
當然,了解自身優勢並加以提升確實很重要,但包含人力市場在內,我們也必須確實掌握可發揮自身優勢的工作環境。
優勢與場所之間存在著乘法關係。不僅要專注於優勢,若沒有更加重視場所,就很難讓這個乘法效應最大化。
所謂的市場,追根究柢就是他人給你什麼樣的評價。如何找到能讓你獲得高度評價,且更進一步取得成果的職場,這一點相當重要。這也意味著你必須站在他人的視角,客觀的了解自己。
為了提升對職場的認識,你的第一步是了解自身優勢,同時理解他人如何看待自己,這兩種看法必須同樣清晰。基本上,這兩點可說是最重要的。
選擇讓評價提升的職場
舉個例子,假設有一個人擅長運用Excel。對他來說,活用Excel的函數是家常便飯,不費吹灰之力就可駕輕就熟。
擁有這項技能作為優勢的人,如果進入外資金融公司或顧問公司工作,會變得如何?身為這類公司的員工,通常能熟練的使用Excel進行巨集計算、數據分析。在這樣的環境中,「熟練的運用Excel」就不再被視為優勢,而不過是一種普通的技能罷了。
然而,如果他到一個Excel技能尚未普及的公司,或幾乎沒有人擅長使用Excel的地方,情況又會變得如何?意義將會有相當大的改變。
假如有一家公司正準備推動數位轉型,僱用了一名可純熟運用Excel的人擔任財務人員,他能在一瞬間匯總數據,說不定會得到「這個人好厲害」的評價;然而,若是在所有人都會用Excel的外資金融公司,他就會得到截然不同的評論。
因此,即使具備相同水準的技能,選擇了不同的工作場所,會決定技能是否可作為優勢而有所發揮。換言之,優勢取決於工作環境,技能可能成為優勢,也可能不會──這就是優勢×場所的概念。沒有意識到場所重要性的人,常會犯以下兩種錯誤:
1. 忽略了能發揮自身優勢的場所
想改變自己的職涯時,有些人只會專注於技能,並試圖提升。例如,產生「我一定要提升Excel的技能」、「我必須累積更多的經驗才行」的想法,但到進修機構上課、參加證照考試後,便停留在這個階段。這可說是忽略「能發揮自身優勢的工作場所」的典型模式。
2. 試圖在零經驗的情況下成為專家
從只考慮技能提升這點來看,還有另一種情況,那就是:自己會忍不住輕率的判斷「Excel算不了什麼厲害的技能」,於是又焦急的想學會其他技能。因此,又去上程式設計課、作家培訓班等,試圖在零經驗的情況下成為程式設計師或作家,這樣的人應該不在少數。我認為,這也是一種欠缺工作場所的視角,一股腦兒只專注在提升自身優勢。
結果,這些人都進入了接案世界,撰寫每字0.1至0.5日圓的低價文章。這究竟是不是真的能發揮自身優勢的工作方式?他們反而越來越搞不清楚了。
僅學會技能就夠了嗎?
前面提到兩種人的最大誤解,就是單純的認為只要提升技能,收入就會增加,還可以朝向理想的職位邁進。他們或許以為只要強化優勢,就能走上適合自己的職涯。
然而,大家應該都很清楚,公司職員即使提升Excel技能,薪水通常也不會因此增加。還有,擅長Excel、也能做財務工作的人學程式設計後,就算他學會寫一點程式,收入恐怕也不會增加。最終,他依然只是會寫一點程式的財務人員罷了。
因此,比起輕率的認為「我只要鍛鍊優勢就好」、「我只要提升能力,並獲得技能就好」,更應該考慮的是:現在擁有的優勢,是怎麼樣的優勢?能直接發揮優勢的職場又在哪裡?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麼做或許能讓工作變得更輕鬆。不費力的完成工作、執行任務,不僅是適職的重要條件之一,也是職涯契合的核心。換句話說,將專長化為武器,主動選擇能讓自己輕鬆取得成果的工作場所,可說是職涯契合的生活方式。
另外,自我意識與他人意識之間往往存在著差異。更準確的說,許多人會以「自我意識與他人意識不一致」的方式來評價自己。我認為,多數人通常更傾向於自我意識。
如前所述,職場與他人的評價直接相關。只要到他人評價較高的工作場所,自身優勢就更容易發揮,或有更多發揮優勢的機會。然而,許多人往往只意識到優勢,卻輕忽了與他人評價交會的場所的重要性。
很多人會問:「我的優勢到底是什麼?」他們雖然會思考自己能做什麼,卻似乎很少認真的思考,究竟該在哪裡發揮這項優勢,或如何運用這項能力。
結果,他們可能會因為一直停留在無法得到回報的工作場所,而無端的貶低自己,或僅理解了自己的優勢就感到滿足,對於場所卻草率又敷衍。
第1,000名的業務員,也能有出色表現
我在DeNA工作時,曾負責招募應屆畢業的新員工。記得當時在面試的最後階段,有相當多學生都在猶豫要加入像DeNA的企業,還是去顧問公司上班。這些學生幾乎都希望將來能自行創業。由於DeNA的創辦人南場智子曾擔任麥肯錫日本分公司的合夥人(高層),因此我通常會建議他們「最後去找南場女士諮詢看看」,並實際安排他們交流。當學生問她:「為了未來創業,進入顧問公司有什麼好處嗎?對您來說,有幫助的地方是什麼?」時,她的回答是:「完全沒有幫助。」
她接著說:「顧問公司就像高爾夫教練的培訓機構,培養的是訓練像老虎.伍茲(Tiger Woods)這類世界級選手的教練。因此就算到那裡,你也不可能成為老虎.伍茲。如果你想成為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斷揮桿、擊球。」
時至今日,我仍然記得她當時如此回應學生的情景。儘管如此,還是有學生最終選擇進入顧問公司。當然,如果創業不是他的目標,而是懷著想成為顧問的信念,「去顧問公司工作」就是符合他自身職涯發展的選擇之一。
然而,想創業卻選擇去顧問公司的人,搞不好是因為他們對發揮自我優勢的場所缺乏足夠的認知,才做了這樣的選擇。到頭來,他們被顧問這份工作的通用性較強、可獲得響亮的頭銜等因素牽著鼻子走,結果對場所的認識就變得草率。
極端的說,在現實中不存在「任何地方都通用的優勢」。優勢的強度有高低之分。例如,如果依照銷售能力,將全世界業務員的優秀程度進行排名,就會有第1名,也有被排在第1,000名的業務員。儘管如此,如果你問:「排在第1,000名就沒有價值嗎?」我認為並非如此。即使是第1,000名的業務員,只要待在能發揮自身優勢的企業、部門或職場,當然也可以有出色的表現。
因此,我們無須在特定領域中拿到第1名,也未必非得進入前10%不可──在擁有相同優勢的一群人中取得上位,並不是職業契合思維追求的競爭方式。
假設一個銷售能力排行第10名的人,進入員工皆是排行第1至第5名的公司裡,可能不會成為重要的戰力;但如果他進入員工皆是排行第80名的公司,搞不好會被當作神一般對待。
我真正意識到場所的重要性,是在高中參加田徑隊的時候。我會在第五章歸納與個人職業生涯相關的經歷。我以前就讀日本群馬縣的高中,在田徑隊裡擔任百米短跑選手,當時能以10至11秒之間的速度跑完100公尺。在群馬縣,這個程度的成績雖然可以進入決賽,但能否奪冠就不得而知了。到了關東大賽,現場又有更多強勁的競爭對手,即使我跑出比10.4秒快的成績,也只能勉強參賽、和那些高手一分勝負。
然而,如果競賽是在山梨縣舉辦,不到10.4秒的速度可能會打破全縣紀錄。因此,即使能力相同,由於與人競爭的地點不同,結果可能是成為紀錄保持者,或在預賽就敗下陣來。
這也可算是一個例子,說明一個人根據在哪個場所與他人比較,其成績、結果都將截然不同。
排第1,000名的業務員,也能成為頂尖
關於優勢的具體說明,我會在第三章詳細討論。正如前面提到,許多人過度專注於不斷強化、提升自身優勢,卻未意識到這些優勢要在哪裡發揮作用,對於發揮優勢的工作場所缺乏意識。
當然,了解自身優勢並加以提升確實很重要,但包含人力市場在內,我們也必須確實掌握可發揮自身優勢的工作環境。
優勢與場所之間存在著乘法關係。不僅要專注於優勢,若沒有更加重視場所,就很難讓這個乘法效應最大化。
所謂的市場,追根究柢就是他人給你什麼樣的評價。如何找到能讓你獲得高度評價,且更進一步取得成果的...
推薦序
推薦序一
與其花時間克服弱點,不如找到能發揮優勢的地方
矽谷AI新創Taelor執行長、前Meta電商產品經理/矽谷阿雅
有夢最美,但你是否也有這些疑惑:「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也不知道該怎麼起步?」、「想升遷,但年資不夠或位子被卡住,遲遲輪不到自己?」、「學了市場熱門技能,卻不知道如何在職場中實際應用?」、「想跳槽,但面試的工作都和現在差不多、沒挑戰;想嘗試新領域卻沒經驗,不知道該不該砍掉重練?」如果這些問題讓你感同身受,那麼這本書正是為你而寫。
本書作者提出職涯契合=優勢×場所方程式──與其花時間克服弱點,不如找到能發揮優勢的地方。書中分析人際互動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幫助你找出自己的技能、能力和特質。
我對此特別有感。當年我從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研究所畢業時,正值金融風暴,很難找工作。我在朋友家的沙發睡了兩個月,投了500封履歷,陌生開發校友和業界人士,最後憑一本商業計畫書,說服一家雜誌社老闆,給了我在美國的第一份工作。
很多人問我:「你怎麼做到不放棄?」我的答案是:「善用自己的優勢。」
比如,我曾是記者,擅長找人。當校內招聘機會有限時,我跑到其他學院的招聘會外守候面試官,等他們出來直接遞履歷;還有一次,我發現參加展會能認識很多人,但門票太貴。於是,我聯繫臺灣的雜誌社,免費幫他們採訪展會,於是拿到記者公關票。這些方法聽起來瘋狂,但對記者來說,這是日常操作。我不是鼓勵大家做同樣的事,而是想表達:只要發揮自己的優勢,就會看到機會,也更有勇氣再試一次。
書中還提到:「經驗本身不是優勢,從經驗中學到的技能和能力才是。」
我以前在科技公司Meta(Facecbook〔臉書〕公司的新名稱)和購物網站eBay(電子灣)工作時,經常遇到面試者提到自己的經驗。但經驗如果不能轉化成技能,在面對未知挑戰時就毫無用處,因為一樣的場景不可能重現。創新公司正是要解決過去沒人遇過的問題,光靠經驗是不夠的。蘋果(Apple)公司聯合創始人之一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當年之所以能創造iPhone,靠的也不是經驗,而是能力與洞察力。
另外,作者也提到「特質」這個概念。每個人都有天生的特質,有些事你做起來就是比別人輕鬆,比如職業籃球運動員史蒂芬.柯瑞(Stephen Curry)擅長投三分球、勒布朗.詹姆斯(LeBron James)擅長防守,他們的特質不同,但都同樣強大。
最後,優勢必須搭配適合的場所,才能被真正發揮。這讓我想到自己的職涯經歷。
我過去的工作經驗裡,一半的時間做行銷,另一半的時間做數位產品管理。有些公司覺得我是「半調子」,但當Meta從eBay挖角我時,他們要找的就是既懂行銷又懂產品的人。對Meta而言,我的「半調子」反而是稀有的優勢。
如果你想充分利用這本書,我建議把它當成一場自我探索的工作坊,根據書中的提問,一步步發掘自己的優勢。這本書能幫助你更了解自己,找到屬於你的職涯方向,並在每次想放棄時,給你繼續前進的動力。
推薦序二
從「適職」思維找到屬於你的定位
「人資小週末」創辦人/盧世安
我們都聽過這樣的建議:「找到你的天職,才能成功!」但現實告訴我們,並非每個人都明確知道自己熱愛什麼。而本書作者石倉秀明顛覆了這個既有框架──他提倡以適職取代天職,教我們如何用務實的方式,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涯定位,並在職場中快樂成長。
作者提出了「優勢×場所=職涯契合」的公式,這是一個全新的視角。他指出,優勢並非絕對,而是相對於環境才能彰顯出價值。就像一位業餘棒球選手,與傳奇選手鈴木一朗相比可能相形失色,但在社區球隊中能成為明星。這告訴我們,與其一味的努力提升能力,不如選擇一個能發揮優勢的場域。
許多人誤以為「適職」是將興趣轉化為工作,但作者點出這不是必然。適職的核心價值在於,即使不熱愛自己的工作,仍能藉由契合的環境與優勢發揮,獲得滿足感與成就感。作者強調,不必過度追求「興趣變工作」,而是要尋找一個能讓你自然發光的環境。
破解職涯迷思
此外,本書揭示了許多職涯陷阱:
‧多考證照就能提升競爭力?未必。證照不能代替實戰經驗。
‧職涯必須向上發展?錯誤。升遷並非唯一成功標準,契合才是關鍵。
‧找到熱情才能成功?迷思。興趣未必能帶來穩定的收入與滿足感。
這些揭露,幫助我們重新檢視自己的職涯決策,避免被不切實際的觀念誤導。
還有,作者在書中提供了許多實用工具,例如自我分析矩陣,協助讀者辨識自身優勢與弱點,以找到真正適合的工作場所。
他也分享了如何讓工作主動找上門,從而創造更多可能性。不僅如此,他還提醒我們注意職場文化與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因為這些因素往往影響我們,是否能在某個環境中取得成功。
適職的概念,不僅適用於正在求職的年輕人,也適合希望轉職或重新定位職涯的中年人。作者以自己的經驗,證明了適職思維的普遍性與實用性。他曾經歷待業空窗期、擔任派遣員工,但最終運用這套方法成功轉型,成為上市企業董事與公益財團營運長。
作為一名資深職涯顧問,我深受這本書的啟發。在過去,我往往幫助個案分析興趣、能力和價值觀,協助他們找到天職。但讀過此書後,我開始反思:是否過度聚焦於熱情,忽略了場所的重要性?從現在起,我將更專注於幫助個案找到能發揮優勢的環境,讓他們在契合的場所中綻放光彩。
本書以淺顯的文字和真實案例,提供令人耳目一新的職涯規畫方法,幫助我們擺脫傳統思維,重新定義工作與人生的意義。作者以他豐富的經歷告訴我們,成功的職涯不是追求完美的天職,而是找到適合自己的適職。因為工作的核心,是找到契合的環境,而非迎合他人的期待。
這本書不僅是實用的指南,更是一份激勵你重新審視自我的禮物。我誠摯推薦給每一位渴望在職場中快樂、自在的人。
推薦序一
與其花時間克服弱點,不如找到能發揮優勢的地方
矽谷AI新創Taelor執行長、前Meta電商產品經理/矽谷阿雅
有夢最美,但你是否也有這些疑惑:「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也不知道該怎麼起步?」、「想升遷,但年資不夠或位子被卡住,遲遲輪不到自己?」、「學了市場熱門技能,卻不知道如何在職場中實際應用?」、「想跳槽,但面試的工作都和現在差不多、沒挑戰;想嘗試新領域卻沒經驗,不知道該不該砍掉重練?」如果這些問題讓你感同身受,那麼這本書正是為你而寫。
本書作者提出職涯契合=優勢×場所方程式──與其花時間克服...
作者序
前言 找到讓自己快樂工作的環境
我因為大學中輟,所以職涯的起點是打工兼職。之後,我在瑞可利HR行銷公司(Recruit HR Marketing)、求職網路公司Livesense、網路公司DeNA 等企業工作過一段時間,當時的工作目的是不讓自己餓肚子,以及付出努力後,比其他人賺到更多錢。
那時,我並沒有什麼特別想做的事,只是一股腦兒的想提升工作能力,成為不被金錢困擾的人。我也不會想找到自己想做的事,現在也依然如此。如果非要說的話,我是傾向不尋找的一方。確實,如果能找到想做的事是很好,但我認為並不容易。
儘管如此,為了生存就必須工作。既然要工作,最好做得輕鬆又能賺到錢──這就是我的真實心聲。
2024年2月,我就任公益財團法人「山田進太郎D&I財團」的營運長。這個財團以此為目標持續進行各項活動:在2035年前,將進入STEM領域(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學習的日本女性比例提高至28%──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的平均數據。
直到前一年的11月底前,我仍擔任一家上市公司的董事。因為以這樣的身分轉職到非營利組織十分罕見,所以我有了許多受訪機會,並主要談論關於工作方式、職涯等議題。在每一次的採訪中,我都提到這是自己第一次重視想做的事。作為一名撰寫職涯主題書籍的人,搞不好我對此的意識相對薄弱。
過去我雖然一直在尋找能提升自我的棲身之處,卻從未為了實現理想,而試圖克服自己不擅長、不喜歡的事。相反的,我老是在思考該怎麼做,才能盡量在不努力的狀態下實現目標。
畢竟,花力氣做不喜歡的事、長時間工作,不是很讓人感到心煩嗎?
我沒有克服困難、讓自己成長的想法,也沒有足以承受挑戰的心理素質。正因如此,我一直只思考這件事:能讓我獲得最高評價的「場所」(工作場所、工作環境)究竟在哪裡? 接著,再以這個問題的答案來選擇職涯。
我會在本書中,說明以「優勢×場所」來選擇職涯的思維方程式。我不喜歡為了克服不擅長的事而努力、為了持續盡力而長時間投入工作。為了讓自己能被高度肯定,並且被指派有趣的工作、被交付超過自己實力範圍的任務,我才思考出這個方程式。
我大學中輟,沒有高學歷的光環,且不僅換過好幾次工作,也曾經歷待業空窗期、擔任派遣員工,所以不具備出色的履歷。儘管如此,我之所以能在知名企業擔任重要的職位、成為上市公司的董事,甚至現在還接手經營財團,都是因為巧妙運用了優勢×場所方程式。換句話說,這可說是普通人在考慮職涯時的生存策略。
「職涯」這個關鍵詞,往往伴隨著這些話語:找到自己想做的事、發現自己的天職、學會任何地方都適用的技能。然而,本書中完全不會出現這樣的想法,因為這些事難以做到。
與其探討這些內容,我更希望拿起這本書的各位,從明天開始就運用優勢×場所方程式,減少關於職涯的迷茫和煩惱,快樂的度過每一天。本書就是專注於這一點而寫成。
換句話說,這是一本幫助你不過度提升實力與努力,而是找到一個環境,讓自己能快樂工作的「意識薄弱之書」。
工作並非永遠充滿樂趣,反而困難、麻煩的事還比較多。但即使如此,正因為我們每天都得花八小時在工作上,若我能幫助你讓這段時間變得稍微愉快一點,我會非常開心。
前言 找到讓自己快樂工作的環境
我因為大學中輟,所以職涯的起點是打工兼職。之後,我在瑞可利HR行銷公司(Recruit HR Marketing)、求職網路公司Livesense、網路公司DeNA 等企業工作過一段時間,當時的工作目的是不讓自己餓肚子,以及付出努力後,比其他人賺到更多錢。
那時,我並沒有什麼特別想做的事,只是一股腦兒的想提升工作能力,成為不被金錢困擾的人。我也不會想找到自己想做的事,現在也依然如此。如果非要說的話,我是傾向不尋找的一方。確實,如果能找到想做的事是很好,但我認為並不容易。
儘管如此,為了生存就必...
目錄
推薦序一 與其花時間克服弱點,不如找到能發揮優勢的地方/矽谷阿雅
推薦序二 從「適職」思維找到屬於你的定位/盧世安
前言 找到讓自己快樂工作的環境
第一章 這樣想事情,你會找到適合的工作
1. 誰說職涯發展一定要往上
2. 優秀是比較出來的
3. 對於考證照的誤解
第二章 尋找能凸顯你優勢的環境
1. 寫給很想換工作的你
2. 排第1,000名的業務員,也能成為頂尖
3. 先在組織內異動,而非衝動轉職
4. 讓工作主動找上你
5. 讓其他人知道你的存在
6. 這個組織,誰有話語權?
第三章 能獲得最高評價的「適職」
1. 理解自己的優勢
2. 經驗不等於技能
3. 再現性
4. 從個人特質找工作
5. 自我分析矩陣,導出優勢
6. 哪個領域你的競爭者比較少?
第四章 職涯發展七大謬誤
1. 別輕信其他人的話
2. 不升遷就完蛋?
3. 考證照一定對職涯有幫助?
4. 轉職要在35歲前完成?
5. 只要換公司就會更順利?
6. 無須追求金字塔頂端
7. 把興趣當工作,是倖存者偏差
8. 工作的根本就是維持生計
第五章 人生並非只有一種選項
1. 讓生活比工作更充實
2. 坦率的面對自己的選擇
結語 選擇逃跑也無所謂
推薦序一 與其花時間克服弱點,不如找到能發揮優勢的地方/矽谷阿雅
推薦序二 從「適職」思維找到屬於你的定位/盧世安
前言 找到讓自己快樂工作的環境
第一章 這樣想事情,你會找到適合的工作
1. 誰說職涯發展一定要往上
2. 優秀是比較出來的
3. 對於考證照的誤解
第二章 尋找能凸顯你優勢的環境
1. 寫給很想換工作的你
2. 排第1,000名的業務員,也能成為頂尖
3. 先在組織內異動,而非衝動轉職
4. 讓工作主動找上你
5. 讓其他人知道你的存在
6. 這個組織,誰有話語權?
第三章 能獲得最高評價的「適職」
1. 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