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作者刁書仁《前近代東亞朝貢制度研究論集》系列之一,本系列依下列主題分為三書:《朝鮮王朝與明清中國》、《女真、後金的崛起與華夷易變》及《中朝疆界與東亞經貿》。
本書《前近代東亞朝貢制度研究論集:朝鮮王朝與明清中國》,共分三篇:第一篇「明朝與朝鮮」,收錄〈明前期明朝向朝鮮索徵的「別貢」〉、〈洪武時期高麗、李朝與明朝關係探析〉、〈洪武時期中朝外交中的「表箋風波」〉、〈明嘉靖朝孔廟祀典的釐正與朝鮮王朝的應對〉、〈王陽明從祀孔廟與朝鮮王朝的應對〉、〈壬辰戰爭日本「假道入明」與朝鮮的應對〉、〈袁黃萬曆援朝戰爭史事鈎沉〉、〈天啟時期明朝與朝鮮的封貢關係──以朝鮮國王李倧「封典」為中心〉、〈朝鮮王朝對中國書籍的購求及其對儒家文化的吸收〉;第二篇「朝鮮使臣的明朝見聞」,收錄〈天啟四年朝鮮使臣的北京之行──以洪翼漢《華浦先生朝天航海錄》為中心〉、〈朝鮮使臣所見晚明遼東社會的民生與情勢〉、〈朝鮮使臣所見晚明社會之亂象──以朝鮮使臣所撰《朝天錄》為中心〉;第三篇「清朝與朝鮮」,收錄〈李朝孝宗「反清復明」活動及其影響──兼論東亞「華夷秩序」的裂變〉、〈從「北伐論」到「北學論」──試論李氏朝鮮對清朝態度的轉變〉、〈論清朝與李朝封貢關係的形成與確立〉及〈明清東北史研究中「他者」文獻的史料價值──以朝鮮文獻所載清開國史料爲例〉;書末另附〈新修《清史》人物傳記太祖朝實錄史料研究〉專文。
作者簡介:
刁書仁
生於1954年10月,吉林懷德人。東北師範大學歷史學學士、碩士,吉林大學歷史學博士。東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明清史、東北區域史、中朝關係史研究。著有《前近代東亞朝貢制度研究論集:朝鮮王朝與明清中國》、《前近代東亞朝貢制度研究論集:女真、後金的崛起與華夷易變》、《前近代東亞朝貢制度研究論集:中朝疆界與東亞經貿》、《古代中朝宗藩關係與中朝疆界歷史研究》、《歷史上的滿族社會生活》、《中朝疆界與民族──以十四世紀中葉至十五世紀末爲中心》、《東北旗地研究》等,發表論文百餘篇。
章節試閱
※節錄自書中〈明前期明朝向朝鮮索徵的「別貢」〉一文:
明前期明廷向朝鮮索徵的「別貢」,是在宗藩關係體制下,宗主國明朝對藩屬國朝鮮的強行徵索,它嚴重地影響了中朝兩國關係的正常發展。
首先,它破壞朝鮮的正常社會秩序,給朝鮮帶來沉重的負擔。前文所述,明廷每次向朝鮮索徵處女,朝鮮都「命禁中外婚嫁,置進獻色」。所徵女子赴京時,「其父母親戚,哭聲載路」。處女到明宮後,供明帝使喚玩弄,最終結局多十分悲慘。據《世宗實錄》記載:永樂帝駕崩時「宮中殉葬者三十人」,其中朝鮮女子韓氏、崔氏皆在殉葬之列。當時的慘景是:「哭聲震殿閣,堂上置木小床,使立其上,掛繩圍其上,以頭納其中。遂去其床,皆雉經而死」。韓氏臨死時,依戀不捨地對其奶娘說:「『娘,吾去!娘,吾去!』語未竟,旁有宦者去床,乃與崔氏俱死。」故被選處女一旦踏上赴京之路,如同踏上黃泉路,「時人以為生送葬」。
明廷向朝鮮索徵「火者」同樣也是朝鮮沉重的負擔。當朝鮮聽太監尹鳳等傳達永樂帝諭旨,要向朝鮮索徵火者三百至四百人時,太宗國王莫名驚詫,無奈地說:「此物無種,豈可多得!」對朝鮮來說,與「處女」、「火者」之別貢相比,「海青捕獲最難,緣此外方之民,騷擾莫甚」。而作為屬國,朝鮮明知「騷擾莫甚」,豈敢有違,只好曲意逢迎。「皇帝為其使於眼前而求之,求之如此,不從其命,無乃不可乎?」恰是朝鮮君臣內心苦衷的真實流露。
不僅如此,明廷在上述「別貢」時,均派遣朝鮮籍出身的宦官為使節。這些宦官有的是元末從朝鮮徵索而來,更多的是明初從朝鮮徵索而來。他們作為皇帝的內臣,掌皇宮庫藏,對皇貢所需極為清楚。更主要的是他們原本出身朝鮮,語言便於溝通,且對故國物了如指掌。他們除代表明廷索徵別貢外,還藉機營己私利,中飽私囊。所謂「假處女、鷹犬為名,實為謀利而來」,令朝鮮深惡痛絕。前文所述,永樂年間多次出使朝鮮的宦官黃儼,「私自置市而罔市利,且今日求某物,明日又求某物,至伴人亦如此。若貂皮、麻布、席子、紙地、人參,至於酢醢,無所不求。有司不堪,上曲從之。轉輸之丁,至於千名」。
而宣德時期出使朝鮮的宦官昌盛、尹鳳更是有過之無不及。宣德三年七月,昌盛等藉出使朝鮮之機,携帶大量私貨從事貿易,令朝鮮君臣為之驚詫。世宗國王說:「嘗聞太宗時,使臣黃儼縱欲求請,人皆曰『貪』。然儼因人諷曉,不能直達。今昌盛則貪求無厭,因予使人,頗多請之。前請未遂,又從而求。昨日既受鼠皮、白紙,又求鹿皮百張。看此氣象,難得之物亦必求之。難以應矣。」左議政黃喜也說:「今昌盛之來,賞賜之櫃但六,自己之櫃百餘。人謂(黃)儼為多欲,然其私櫃,多不至三四十。今(昌)盛之櫃倍蓰儼,使臣貪利者無如此人。」昌盛仰仗權勢,貪得無厭,稍不如意,就大打出手。世宗國王氣憤地說:「今昌盛求請無厭,一有不快於心,輒鞭笞朝官,其為凌辱甚矣,何以處之?將忍辱而依舊待之乎?據義而直言責之乎?卿等審聽予言,議諸兩議政以聞。」兩議政黃喜、孟思誠商議後,認為:「昌盛無知宦寺,不計禮義,專肆貪欲者也。今雖據義責之,必不懺悔,徒增憤怨矣。若含憤積憾,妄訴朝廷,則以外國而一一辨明難矣。安知不為異日之大患乎?莫若忍辱,優待以遣」。而內侍尹鳳貪欲與昌盛比毫不遜色。宣德四年七月,尹鳳回國時,「求情之物二百櫃,每荷一櫃,用八人,荷櫃軍自太平館至沙峴,絡繹不絕。使臣求索之多,未有甚此時也」。
這些朝鮮籍宦官不僅營己私利,中飽私囊,還為其族親謀取非法利益。永樂元年五月,宦官朱允端、韓帖木兒奉聖旨回家鄉。朱允端「回自其鄉」後,要求朝廷授其「族親六十人職」,太宗國王只好「從允端之請也」。他們得寸進尺,又要求「升林州郡為府官,金堤縣為知官」,因「林州,朱允端之鄉;金堤,韓帖木兒之鄉」,太宗國王只好「從其請」。同年十一月,宦官田畦、裴整在朝鮮將要歸國之際,也為其族人請官,向太宗國王提出:「吾等明日欲還,願今日除官」,太宗不得已「除田畦、裴整之族二十人官爵」。朝鮮對這些朝鮮籍的明廷宦官極為憎惡,對明廷派其出使極為不滿,「時,帝遣使皆用閹人,使臣到國傳命訖,即歸其鄉,狂悖類此,州郡苦之」。
※節錄自書中〈明前期明朝向朝鮮索徵的「別貢」〉一文:
明前期明廷向朝鮮索徵的「別貢」,是在宗藩關係體制下,宗主國明朝對藩屬國朝鮮的強行徵索,它嚴重地影響了中朝兩國關係的正常發展。
首先,它破壞朝鮮的正常社會秩序,給朝鮮帶來沉重的負擔。前文所述,明廷每次向朝鮮索徵處女,朝鮮都「命禁中外婚嫁,置進獻色」。所徵女子赴京時,「其父母親戚,哭聲載路」。處女到明宮後,供明帝使喚玩弄,最終結局多十分悲慘。據《世宗實錄》記載:永樂帝駕崩時「宮中殉葬者三十人」,其中朝鮮女子韓氏、崔氏皆在殉葬之列。當時的...
作者序
〈後記〉
這次與臺灣的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將多年來發表的中朝關係史的論文結集題為《前近代東亞朝貢制度研究論集》,分《朝鮮王朝與明清中國》、《女真、後金的崛起與華夷易變》、《中朝疆界與東亞經貿》三冊出版;同時與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合作將已發表的明清東北史的論文結集,題為《明清東北史研究論稿初編》、《明清東北史研究論稿續編》二冊出版。出版上述論集的初衷是欲對自己的學術生涯做個了結。
我於1954年陰曆十月二十七日出生在吉林省懷德縣劉房子鄉石頭哨村。我的家族祖祖輩輩都在莊家院生活,啥時從山東闖關東來這裡,家族沒有家譜,也沒有幾個識文斷字的,所以不清楚。填履歷表,家庭成分欄,一直填寫佃中農。我父母都是農民。父親在我出生不久,離開農村到長春打工謀生,後來被吉林省日用化學工廠(生產牙膏、香皂等)招為工人,1957年工廠遷到吉林市,我與母親這才從農村老家隨父親來到吉林市。1961年讀小學,1967年小學畢業,因文化大革命延至1968年年末才上初中,1970年中學畢業,趕上「四個面向(面向工廠、學校、農村、部隊)」,我便進入吉林師範學校深造。本應1972年末畢業,因沒有畢業分配指標,延至1974年9月才畢業,分配吉林市第二中學工作。因為沒有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經歷,恰好學校在吉林市郊區阿什大隊第五生產隊辦學農分校,便安排我去鍛鍊。在那裡戰天鬥地,一幹就是三年。1977年高考時,因工作需要,組織不同意報考。1978年從學農分校回到學校,倉促參加1978年的高考,分數未達到錄取線,只好備考一年。1979年高考以332分考上東北師範大學歷史系,1983年大學畢業,因年近三十,急需安家立業,便回到吉林師範學院工作。1983年當年結婚,翌年女兒出生。1985年考取母校碩士研究生,1988年碩士畢業又回吉林師院工作。2000年考取吉林大學歷史學博士研究生,2004年獲博士學位。2001年,為揚州大學作為人才引進;2008年,調回母校東北師大工作,直至2019年退休。以上便是我再普通不過的學習工作經歷。
至於說學術成就,對我一個農民、工人子弟而言,既沒有良好的家學背景,頭腦又較為愚鈍,加之趕上「文化大革命」這樣特殊的年代,哪敢侈談自己有啥學術成就。論集中所收文章,不過是本人幾十年研習明清史、中朝關係史的學習心得。這次結集出版,僅對史料進行了勘誤,而對一些問題的認識與闡釋限於當時史料缺乏及本人史識有所不及,一定存在諸多問題。就筆者而言,僅是在探索這些問題的過程中留下的一點足迹,更多的是希望能對關注這些問題的同行提供些資訊,僅此而已。
本論集的出版,由衷感謝在我人生各階段對我培育、提攜的老師、同學、同事以及各學術刊物,也包括我的博士、碩士學生。在本書的出版過程中,承蒙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部鄭伊庭女士的幫助,為本書出版費力頗多,在此一併致以誠摯謝意。
刁書仁 2024年10月27日
〈後記〉
這次與臺灣的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將多年來發表的中朝關係史的論文結集題為《前近代東亞朝貢制度研究論集》,分《朝鮮王朝與明清中國》、《女真、後金的崛起與華夷易變》、《中朝疆界與東亞經貿》三冊出版;同時與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合作將已發表的明清東北史的論文結集,題為《明清東北史研究論稿初編》、《明清東北史研究論稿續編》二冊出版。出版上述論集的初衷是欲對自己的學術生涯做個了結。
我於1954年陰曆十月二十七日出生在吉林省懷德縣劉房子鄉石頭哨村。我的家族祖祖輩輩都在莊家院生活,啥時從山...
目錄
【第一篇】明朝與朝鮮
明前期明朝向朝鮮索徵的「別貢」
洪武時期高麗、李朝與明朝關係探析
洪武時期中朝外交中的「表箋風波」
明嘉靖朝孔廟祀典的釐正與朝鮮王朝的應對
王陽明從祀孔廟與朝鮮王朝的應對
壬辰戰爭日本「假道入明」與朝鮮的應對
袁黃萬曆援朝戰爭史事鈎沉
天啟時期明朝與朝鮮的封貢關係──以朝鮮國王李倧「封典」為中心
朝鮮王朝對中國書籍的購求及其對儒家文化的吸收
【第二篇】朝鮮使臣的明朝見聞
天啟四年朝鮮使臣的北京之行──以洪翼漢《華浦先生朝天航海錄》為中心
朝鮮使臣所見晚明遼東社會的民生與情勢
朝鮮使臣所見晚明社會之亂象──以朝鮮使臣所撰《朝天錄》為中心
【第三篇】清朝與朝鮮
李朝孝宗「反清復明」活動及其影響──兼論東亞「華夷秩序」的裂變
從「北伐論」到「北學論」──試論李氏朝鮮對清朝態度的轉變
論清朝與李朝封貢關係的形成與確立
明清東北史研究中「他者」文獻的史料價值──以朝鮮文獻所載清開國史料為例
附論 新修《清史》人物傳記太祖朝實錄史料研究
後記
作者著述目錄
【第一篇】明朝與朝鮮
明前期明朝向朝鮮索徵的「別貢」
洪武時期高麗、李朝與明朝關係探析
洪武時期中朝外交中的「表箋風波」
明嘉靖朝孔廟祀典的釐正與朝鮮王朝的應對
王陽明從祀孔廟與朝鮮王朝的應對
壬辰戰爭日本「假道入明」與朝鮮的應對
袁黃萬曆援朝戰爭史事鈎沉
天啟時期明朝與朝鮮的封貢關係──以朝鮮國王李倧「封典」為中心
朝鮮王朝對中國書籍的購求及其對儒家文化的吸收
【第二篇】朝鮮使臣的明朝見聞
天啟四年朝鮮使臣的北京之行──以洪翼漢《華浦先生朝天航海錄》為中心
朝鮮使臣所見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