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教學設計〉(節選)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Action Research),透過計畫(Planning)、行動(Acting)、觀察(Observing)、反思(Reflecting)的循環歷程,探索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如何有效融入跨領域課程,並發展適用於不同教學場域的BRIDGE-SPOT教學框架。透過多次實施與優化,本研究不僅提供了跨領域教學的新方法,也驗證了BRIDGE-SPOT架構對學生學習成效與教師合作模式的影響。
一、行動研究法與跨領域課程優化
(一)計畫(Planning):課程設計與架構建置
在行動研究的計畫階段,本研究根據設計思考的核心理念,結合過往在產業界防災應變與跨領域課程設計的經驗,發展一套系統性的教學框架,並規劃多層次的跨領域課程模式,以適應不同時間需求與教學情境。
本研究設計了多種教學模式,包括:
1.短時程課程:1小時的工作坊體驗、3小時的半日工作坊。
2.中時程課程:6~9小時的整日工作坊、18小時與36小時的微學分密集課程。
3.長時程課程:每週2小時、長達18週的學分帶狀課程。
以成功大學1學分的密集課程《設計思考遇見震災現場》為例,該課程的目標是將地震災害的複雜議題與學生的生命經驗連結,鼓勵學生提出創新解決方案。由於目前入學的大一新生未經歷921地震,對於大型地震的應對缺乏直接經驗,因此課程特別設計從工程到非工程視角的防災學習模式,讓不同專業的學生在災害發生前、中、後各階段都能發揮自身專業貢獻。
為確保課程的可行性與跨領域協作,本研究邀請國立成功大學土木系劉光晏老師共同設計課程,並考量工程學科的學習特性──傳統土木系課程多以單向講述為主,學生較少機會參與互動式課程,相關課程介紹與學生成果請參照案例一。因此,如何將單向講授的教學模式轉換為設計思考工作坊,促進工程與非工程領域學生的合作學習,成為本研究的主要課題。
(二)行動(Acting):課程實施與設計思考應用
在行動階段,本研究透過動手實作與跨領域合作,讓學生在設計思考的體驗中進行學習。由於土木系以外的學生通常未受訓於材料力學與結構學,本研究特別設計了一套積木建模學習活動,使學生能夠直觀理解建築結構與防災概念。
實施過程包括:
1.積木建模觀察活動
l學生分組使用積木建構房屋模型,學習觀察建築中的柱、梁、板、牆等結構。
l模擬地震條件,觀察裂縫產生與建築變形的過程,分析建築物的耐震性。
2.跨領域討論與應用
來自不同學科的學生分享各自的專業觀點,例如:
l工程領域的學生解釋建築耐震設計的原理。
l心理學與社會學領域的學生討論震後心理重建與社區支持系統。
l傳播與媒體學科的學生探討防災資訊如何有效傳播給大眾。
3.問題導向學習(PBL)與設計思考工作坊
讓學生針對不同防災議題提出創新解決方案,例如:
l如何設計適合不同社群的地震避難指南?
l如何利用社群媒體與生成式AI提升災害警報的準確性?
l如何設計耐震且經濟的建築方案,以適用於弱勢社群?
(三)觀察(Observing):學習歷程與課堂動態分析
本研究在觀察階段透過質性與量化數據收集,評估課程的影響,並記錄學生的學習歷程與參與狀況。觀察結果顯示:
1.動手實作能夠激發學生的多元思維與想像力
透過積木建模活動,學生能夠具象化地震影響,並思考如何應用自身專業解決問題。
2.跨領域合作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問題解決能力
l學生在小組討論中表現出高度互動,並能夠快速理解來自不同學科的概念。
l透過與不同領域的學生互動,學習如何將知識轉化為一般大眾可理解的語言。
3.適度增加學習挑戰與壓力,有助於促進自主學習
l透過逐步加深的任務設計(如從模型觀察到實際問題解決),學生展現出更高的學習投入度。
l透過科技工具(如生成式AI與線上資料庫),學生得以補充專業知識,提高學習效能。
(四)反思(Reflecting):課程優化與持續調整
在反思階段,本研究透過教師與學生的回饋,對課程進行迭代與改進,主要發現如下:
1.雙教師模式的影響
l工程與非工程領域教師共同授課,有助於促進學生理解不同專業的思維方式。
l授課教師透過跨領域合作,也能拓展自身的教學視野,提升對設計思考與探究式學習的應用能力。
2.學生反饋與課程調整
l學生在第一場工作坊後回饋,希望有更多動手實作環節,因此後續課程增加原型設計與實測環節。
l透過期末SPOT(Simultaneous Presentation and Observation Task)模式,將傳統的分組報告改為攤位展示,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與回饋品質。
3.行動研究的持續應用與課程優化
l本研究從2018年至2024年,累計超過50場跨領域設計思考工作坊,並透過行動研究不斷迭代課程內容。
l參與對象涵蓋大學生、國高中教師、企業主管、醫療與防災專業人士,驗證BRIDGE-SPOT架構的適用性與可擴展性。
二、發展BRIDGE-SPOT教學架構
BRIDGE-SPOT是一種創新的跨領域教學架構,旨在解決既有跨領域課程設計的限制與挑戰。傳統學科教學多以單一領域為基礎,缺乏跨領域整合的機制;即使是近年來強調學科融合的STEAM或問題導向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等方法,也面臨教師需具備多重專業能力、課程規劃負擔過重等挑戰。此外,跨領域課程的執行往往仰賴個別教師的經驗與資源,使得不同專業間的協作不夠系統化。因此,儘管跨領域教學在提升學生綜合思維與解決問題能力方面具有優勢,但其在實施過程中仍存有諸多實務性困難。
BRIDGE-SPOT架構的創新之處,在於提供了一套系統化的課程設計模式,將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與探究式學習(Inquiry-Based Learning)相結合,並透過「橋接」(BRIDGE)與「聚焦」(SPOT)策略,促進不同專業領域教師的協作與教學整合。相較於傳統的跨領域課程設計,BRIDGE-SPOT不僅提供清晰的教學流程,還透過行動研究進行持續調整與優化,確保其適用於不同學科、不同教學場域,進而克服過去跨領域課程在教師負擔與學生學習成效上的挑戰。
歷經超過50場設計思考融入不同議題的工作坊,超過30位不同領域老師的合作經驗,藉此提出整合設計思考與探究學習的教學模式,命名為BRIDGE-SPOT課程框架。
Blended Learning 將傳統的面對面教學與線上學習結合,提供靈活性,讓學生能夠以自己的節奏進行自我導向的學習,同時仍然能從課堂互動中受益。
Reflective Practice 反思是學習過程中的關鍵元素,有助於學生評估與改進學習方法。通過系統的自我評估,學生能夠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學習的進展與需要改進的地方。
Inquiry-Based Learning 鼓勵學生探索、提出問題並積極參與問題解決,從而加深理解並培養批判性思維。
Design Thinking 將設計思考與探究式學習結合,有助於促進創新性問題解決,鼓勵學生透過原型設計、測試和反饋來改進基於同理心和創造力的解決方案。
Growth Mindset 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持續進步,促進創造力與合作。擁有成長型思維的學生面對挑戰更具韌性,並更可能在學習過程中持之以恆。
Evaluation 評量是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持續評估學生的進度來提供反饋,幫助他們改善學習,並讓教師能夠優化教學策略,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SPOT(Simultaneous Presentation and Observation Task, SPOT) 同時展示與觀摩任務,本研究改善典型的分組輪流報告,將期末報告改為攤位展示的方式,解決了傳統報告中的專注力下降和回饋不足的問題。
BRIDGE-SPOT七個要素並非彼此獨立,而是融入課程的不同學習階段中。下表以課程進行的時間順序列出各階段,以及在每一階段如何結合BRIDGE-SPOT要素進行教學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