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科學領域影響最深遠的經典
「任何真正有實力的廚師,都不會不在手邊放一本哈洛德.馬基的大作」
牛津大學物理學家暨食物愛好者尼可拉斯.克提(Nicholas Kurti)曾說:「人類文明的可悲,在於我們有能力著手測量金星的大氣溫度,而且還真的這麼做了,卻不知道舒芙蕾內部發生什麼反應。」直到哈洛德.馬基寫出《食物與廚藝》,在廚藝界投下一枚震撼彈,扭轉了這一切!
以科學解釋烹飪變化,並非始於馬基,卻是因他才真正成為普及知識。在他影響下,人們不再滿足於創造美食、享受美食,更開始沉迷於探索食物真相——究竟是什麼,將生物組織轉化為人類舌尖上的美味?梅納反應、褐變、澱粉的糊化與回凝、發酵、膨發,乃至於溫度如何影響風味分子的釋放等專業知識,也成為廚房裡耳熟能詳的概念,下廚的人,用來提升自己對食譜的掌握力,不下廚的人則據以品評餐桌上的食物,提升自己的感受力及舌尖體驗。
然而,《食物與廚藝》的影響並不僅限於提供知識或提升理解,還為當代烹飪帶來了具體的變革與提升,催生出開創性的分子料理與科學廚房。甚至可以說,若沒有馬基,當代烹飪世界將截然不同。英國的Heston Blumenthal在創立米其林三星餐廳The Fat Duck時,便表示他主要受馬基啟發,從而打破傳統框架,創新出獨特的料理風格;美國米其林三星餐廳The French Laundry和Per Se的名廚Thomas Keller也表示,《食物與廚藝》是他最常參考的書籍,幫助他不斷精進烹飪技藝。
「任何真正有實力的廚師,都不會不在手邊放一本哈洛德.馬基的大作……在《食物與廚藝》問世之前,烹飪的法則由傳統、迷信和教條所支配。而馬基懷抱理性與天生的求知欲,開啟了科學之光,驀然間,一切變得清晰可見。」時代雜誌將他列為世界百大影響力人物時,如此描述他的影響力。
從未有哪位作家,能同時喚醒科學家的理性思維,讓烹飪的變化變得前所未有地清晰透徹;又懷抱廚師的無盡好奇,在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日常食物中,挖掘出那些隱藏已久卻主宰味覺體驗的科學真相;更以文學家的筆觸,將冷峻的科學發現與祖傳的食物知識融為一體,讀來既令人眼界大開,又俯拾皆是詩意的感官描述。
所有哺乳動物都能為後代分泌乳汁,但為何只有少數哺乳動物的乳能為人類所用?
蛋為何是「陽光折射出的生命」?為何能讓廚師做出結構最變化多端的料理?
在分子的層面上,是哪些肌肉特性讓某些部位比其他部分更美味,讓人類欲罷不能?
植物的色素是對生命的禮讚,而紅、橙、綠、紫等不同顏色究竟如何揭示營養價值?
某些水果在欉摘下最為甜美,有些則能在青綠時採摘,並在遠渡重洋後變甜——「熟成」的過程究竟發生了哪些化學變化?
茶與咖啡是如何改寫人類感官的版圖,帶來餐桌上的革命?不同的沖泡方式如何影響口感?
麵包代表早期人類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巨大躍進。從單純滿足生存需求,到追求五感的愉悅與驚喜,人類如何將烘焙變成一門藝術?
酒精對活細胞來說是有毒的,這樣的毒物進入人腦會干擾腦細胞的正常機能,但我們感受到的竟然是愉快?
氣泡讓奶油變輕盈、讓啤酒帶上綿密泡沫、讓舒芙蕾如雲朵般膨脹,但氣泡總會消失,為何某些氣泡能持久穩定,而另一些卻瞬間坍塌?
無論是米其林星級大廚,還是尋求更佳美食體驗的饕客,都能從這部開創性著作中汲取靈感,發現我們習以為常的食物,每一口背後都蘊藏著精妙的科學變化。下次當你攪打蛋白、泡一杯茶煎,或是品味一口完美發酵的葡萄酒,你會發現,這不只是味覺的享受,更是一場科學與文化的對話。
從尋常食材,看見非凡科學——讓科學提升你的廚房創作與味覺體驗
作者簡介:
哈洛德.馬基(Harold McGee)
改變食物科學與烹飪世界的傳奇人物。代表作《食物與廚藝》出版後,獲封「永恆的權威」、「每位食物專家祕密的知識來源」、「真正的文藝復興通才」。
從小便對物理、化學特別感興趣,熱衷動手實驗。一開始在加州理工學院攻讀天文學,但無法抗拒文學的召喚,最終轉至耶魯大學,師從文學大師Harold Bloom,專攻國詩人濟慈,並取得文學博士學位。
在圖書館研究古典詩作的休息空檔,馬基偶然翻閱科學期刊,意外發現其中關於食物的研究竟充滿引人入勝的知識與科學奧秘。這場邂逅,讓他開始鑽研食物的科學與歷史,最終投入一場跨越近三十年的探索——這場旅程誕生了改變世界的開創性經典:《食物與廚藝》。
1984年,第一版《食物與廚藝》出版,徹底顛覆人們對烹飪的理解,並促成分子料理的興起,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全球舉足輕重的大廚。之後,馬基在妻子支持下展開二十年的全職修訂與擴展,不但將家中廚房當作實驗室,也拜訪各地主廚交流經驗。增加了三分之二篇幅的第二版於2004年推出,隨即榮獲該年國際專業廚師學會(IACP)以及餐飲界權威James Beard Foundation評選為最佳食物類參考用書。
此後,馬基的影響力不斷擴大。2005年,美國美食雜誌 Bon Appétit 評選他為年度美食作家。2008年,《時代雜誌》將他列為全球百大影響人物,與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科學家、藝術家與思想家並列。
除了寫作,馬基還以講師與專欄作家的身份,持續推廣食物科學。他曾為《科學》期刊、《世界百科全書》、《紐約時報》撰文,並在美國餐飲學院、加拿大廚師聯合會等專業學校授課。他的演講足跡遍布各地,包括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丹佛自然史博物館、費米國家實驗室等國際級學術機構,將食物科學的影響力帶入更廣闊的知識領域。著有《食物與廚藝》、《廚藝之鑰》(Keys to Good Cooking)、《鼻尖探味》(Nose Dive,暫譯),進一步探索下廚之道與感官奧秘。
從詩歌到科學,從廚房到實驗室,哈洛德.馬基不只是作家或學者,更是跨越學科疆界的探索者。他的旅程證明了,純粹基於個人好奇的求知之路,也能將人類的知識與生活視野推向前所未有的境界,並改變一個領域的面貌。
譯者簡介:
蔡承志
專職翻譯,已完成四十多本科普類譯作(含合譯),包括《宇宙的寂寞心靈》、《飛行的奧祕》、《動物大百科》、《知識的365堂課》等。
隨作者神遊寰宇,趁機探究萬象,是翻譯一大樂事。沒喝過馬賽魚湯,倒是在翻譯本書時把馬賽魚湯的身世查得一清二楚。人生目標是翻譯兩百本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專業推薦
Liz 高琹雯 ▍ Taster 美食加創辦人
Nobu Lee李信男 ▍ NOBUO餐廳主廚
江振誠 ▍ 國際名廚
何宣瑩 ▍ 好口福創辦人
何順凱 ▍ Chef & Co-founder of Taïrroir
林一峰 ▍ 執杯大叔 林一峰
洪愛珠 ▍ 作家
陳嵐舒 ▍ 亞洲最佳女主廚
番紅花 ▍ 飲食生活作家
焦桐 ▍ 詩人
程玉潔 ▍ 國立高雄餐旅大學,國際廚藝學士學位學程主任
葉怡蘭 ▍ 飲食生活作家‧《Yilan美食生活玩家》網站主人
蔡珠兒 ▍ 作家
鄭畬軒 ▍ Yu Chocolatier畬室主廚
謝忠道 ▍ 巴黎玩家謝忠道
韓良憶 ▍ 作家/廣播主持人/飲食生活作家
鞭神老師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餐桌上的臺灣史》作者
(按姓氏筆畫序)
名人推薦:專業推薦
Liz 高琹雯 ▍ Taster 美食加創辦人
Nobu Lee李信男 ▍ NOBUO餐廳主廚
江振誠 ▍ 國際名廚
何宣瑩 ▍ 好口福創辦人
何順凱 ▍ Chef & Co-founder of Taïrroir
林一峰 ▍ 執杯大叔 林一峰
洪愛珠 ▍ 作家
陳嵐舒 ▍ 亞洲最佳女主廚
番紅花 ▍ 飲食生活作家
焦桐 ▍ 詩人
程玉潔 ▍ 國立高雄餐旅大學,國際廚藝學士學位學程主任
葉怡蘭 ▍ 飲食生活作家‧《Yilan美食生活玩家》網站主人
蔡珠兒 ▍ 作家
鄭畬軒 ▍ Yu Chocolatier畬室主廚
謝忠道 ▍ 巴黎玩家謝忠道
韓良憶 ▍ 作家/廣播主持人/飲食生活作家...
章節試閱
糖、巧克力和甜點
平凡的食糖是一種不平凡的食物。糖帶給人純粹的感受,是一種結晶的喜悅。人類天生喜愛這種甜味,舉世皆同。甜味代表所有生命所需的能量,而人類最早是在母親的乳汁體驗到這種滋味。正因為這喜好是如此深遠,才使得糖和含糖食物在今日成為最受歡迎、使用最為廣泛的食物。過去幾百年來,糖都是稀有、昂貴、只有富人才能享用的奢侈品,也是餐飲的高潮。如今,糖的價格已不再昂貴,工廠生產的糖果甜食成為唾手可得的日常享受,也是吃了開心又買得起的零嘴。有些甜點是慰藉人心的經典,例如用鮮奶油和糖煮成的濃郁褐色焦糖,或將糖染成有如彩繪玻璃般的美麗色澤;有些則帶來挑逗感官的新奇感受,它們身披奇異的眩目色澤、展現怪誕造型、暗藏著嘶嘶作響的氣穴,有的甚至添加大量酸物和香料,入喉熱辣難忍。
在廚房中,糖是不可或缺的調味料。由於甜味是少數基本味覺之一,廚師會在各種菜餚中添加糖分來增補、平衡風味。糖能干擾蛋白質凝結,把糖加入烘焙食品中,可以軟化麵筋網絡,對卡士達和鮮奶油的蛋白網絡也有相同的功能。糖充分受熱後分子瓦解,便能產生誘人的色澤,讓風味更繁複:它不再只是單純的甜味,還帶有酸與苦,香氣也更為飽滿、濃郁。糖也是一種雕刻素材,糖添加水分並加熱之後,我們就能運用糖的可塑性,製造出各種質地的糖果:有的如乳霜狀,有的軟韌耐嚼,有的酥脆可口,有的則堅硬如石。
然而,糖背後的故事不盡然都是甜蜜而光明的。糖的誘人滋味形成一股毀滅性的力量。在非洲和美洲的歷史中,當地百姓慘遭奴役,只為了滿足歐洲人對甜味的慾望。如今,我們在飲食中加入食糖,取代其他更有營養的食材,因而間接引發了好幾種文明病。如同生命中大多數美好的事物,享用糖類最好也要節制。同時,糖跟脂肪一樣,都是好東西,但是當我們吃下加工食品時,也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攝入了大量糖分(和脂肪)。
巧克力是一種加熱後便具有可塑性的膏狀食物,原料是南美洲一種喬木的種子,近500 年前傳抵歐洲,自此就和糖密不可分;從某些角度看來,巧克力還能補食糖之不足。食糖是種單分子物質,來自純化後的植物複合汁液,巧克力的原料則是一種味道平淡溫和的種子,經過發酵和烘烤的步驟製成,是含有上百種分子的混合物質。巧克力風味繁複,其他食物很難企及,然而巧克力卻獨缺甜味。加入這項基本、單純的滋味,巧克力的風味才變得完滿。
沒有糖的時代:蜂蜜
母乳之後,人類對甜味的第一個經驗應該就是果實了。在氣候溫暖的地區,某些果實的含糖量高達60%(例如海棗果),就連溫帶地區的果實,乾燥後甜度也非常高。不過甜味的天然來源中,濃縮到最極致的就是蜂蜜了。某些蜜蜂儲藏的食物,含糖量甚至可達80%。西班牙瓦倫西亞蜘蛛穴有一幅精彩壁畫,從壁畫中我們可推斷,人類採集蜂蜜的歷史至少持續了1 萬年之久。而根據泥板上代表蜂巢的埃及象形文字研判,人類對蜜蜂的馴化,大概可以回溯到4000年以前。
不論人類的祖先是如何採得蜂蜜,對他們而言,蜂蜜都成了喜樂和滿足的代名詞。在至今已發現的最早文學作品中,蜂蜜也是一種醒目的隱喻。蘇美人一幅4000 年前的泥板上刻了一首情詩,形容一位新郎如「蜂蜜般甜美」,新娘的吻「比蜂蜜更芬芳」,兩人的洞房則「滿是蜂蜜」。舊約《聖經》好幾次形容應許之地是流奶與蜜之地,這是種隱喻,象徵著富足的喜樂;在《聖經》的〈雅歌〉裡,一位新郎吟唱:「我新婦,妳的唇好似蜂房滴蜜……妳的舌下有蜜有奶……」到了希臘羅馬時代,蜂蜜依然是食物和文化的重要成分。希臘人祭祀時向死者和諸神獻上蜂蜜,蜂蜜的尊崇地位得自它神祕的源頭,也出自一種信念:蜂蜜可說是從天上墜落下來的。
當時人們還不知道蜂蜜是如何產生的,過了千年之久,花朵和蜜蜂的角色才真正揭曉。事實上,蜂蜜的製造過程是人類一切製糖過程的自然樣板。我們也從植物中收集甜汁,再從中析出糖分。南亞棕櫚樹、北方森林的楓樹和樺木、美洲的龍舌蘭和玉米莖:這些材料都富含甜汁。然而沒有任何一種植物的甜汁比得上甘蔗豐沛。
糖:源於亞洲
糖很晚才傳入歐洲。我們平日食用的糖,在1100 年前的歐洲幾乎還沒有人知道是什麼,後來食糖才成為奢侈品,一直延續到1700年。我們最早的主要蔗糖來源是甘蔗,甘蔗汁液的蔗糖含量超乎尋常,約達15%。甘蔗源自南太平洋新幾內亞,史前時代隨移民傳入亞洲。大約在公元前500 年,印度人開發出煉糖技術,把甘蔗壓搾出汁之後,沸煮濃縮成外表包覆著糖漿的暗色結晶團塊,這就是尚未精製的「生」糖(粗糖)。公元前350年,印度廚師拿這種「印巴黑糖」(dark gur)和小麥、大麥和米穀細粉混合,並加入芝麻籽,製成各種造型的甜點,有些還用炸的。過了幾個世紀,印度醫書把甘蔗製成的糖漿和糖分成好幾類來介紹,其中就包括這種暗色糖塊沖洗煉成的晶體。這就是最早的精製白糖。
糖在歐洲:是香料也是藥物
西歐人直到11 世紀十字軍東征時才第一次見到糖。不久之後,威尼斯成為阿拉伯國家向西方出口食糖的貿易中心。就我們所知,英格蘭在1319 年第一次大規模進口食糖。歐洲人最初用糖的方法和使用胡椒、薑以及其他異國舶來品沒有兩樣;當時糖是種調味料,也是藥品。糖在中世紀的歐洲大多用來調製兩種食品:花果蜜餞,以及帶有藥效的小零嘴。點心糖果最初並非不是取樂用的零嘴,而是種「調製品」,由藥師或藥商調製,用來均衡身體的機能。食糖具有許多醫藥用途。糖的甜味可以蓋過某些藥物的苦味,也讓所有製劑更好入口。糖會融化,質地黏稠,因此很適合用來和其他素材混合使用。糖塊熔融的速度緩慢、質地堅硬,這表示糖塊能慢慢釋出所含的藥物。既然糖本身對人體似乎有益(助長發熱並具滋潤效果),因此也能均衡其他食物的作用,並增進消化。好幾種甜食具鎮靜的藥效,而且至今依然廣受歡迎,包括糖錠、喉糖和夾心糖。
昂貴而美味的甜點
歐洲最早的非醫藥甜食,或許是在1200年左右問世,由一位法國藥商將杏仁裹上糖衣而成。中世紀的法、英宮廷食譜指定用糖來調製多種食品,包括魚和禽鳥醬料、火腿、多種果實,還有加了鮮奶油和蛋的甜點。14世紀,喬叟在《坎特伯里故事集》中的諷刺模仿詩〈托帕茲爵士的故事〉講述騎士浪漫傳奇,詩中把糖列入「皇家香料」,與薑餅、甘草和孜然並列。
到了15世紀,富裕的歐洲人已經懂得享受糖為人帶來的單純愉悅,並懂得善用糖來為食物增添風味。梵蒂岡圖書館館長在1475年左右寫道,產糖地區除了印度和阿拉伯之外,還包括克里特和西西里,他還表示:古人只在醫藥方面用糖,因此他們從未提及在食物中添加糖。當然了,他們錯失了極大的樂趣,因為我們食用的東西,如果沒有以糖來增添甜味,肯定是無味之至……我們把糖融化,把杏仁⋯⋯松子、榛果、芫荽、大茴香、肉桂,還有其他許多食物做成美妙的東西。於是,糖的特質幾乎能夠融入它所包裹的食品。
麵團和麵糊:麵包、蛋糕、酥皮和麵食
麵包是西方最常見的日常食品,為我們帶來生命和活力,也是歷代人類賴以為生的糧食。麵包還展現出一項真正驚人的事實:如果早期人類的想像力和靈感能向前大幅躍進,那麼麵包就是讓人類一撐而過的那根竿子。對我們史前時代的祖先而言,麵包不僅僅表現出大自然這種令人歎服的轉變潛力,也意味著人類能夠根據自己的需要去塑造自然物質。此外,麵包和穀物一點都不相像,穀粒的質地疏鬆、堅硬又帶有粉質,滋味更是平淡無奇!然而,只需把穀子磨成粉,加水潤溼拌和成糊,再擺在高熱表面上,就可以製出外酥內軟、美味蓬鬆的團塊。而發酵過的麵包更是令人讚歎:麵團只要擺個幾天就會活起來,從內部開始膨脹,只要加以烘烤便會形成充滿細緻氣穴的麵包,那種構造是人手無法雕塑出來的。穀粒拿來乾烤或熬粥能夠提供豐富的養分,但麵包不但能讓人類生存,還能提供另一個向度的愉悅和驚奇。
老化
麵包出爐之後幾天,麵包就會開始老化,這似乎和失水有關:麵包內部變得乾、硬、脆。其實就算完全不失水,麵包還是會老化。1852年,法國人瓊–巴蒂斯特.布辛戈(Jean-Baptiste Boussingault)在他意義非凡的麵包老化研究中,證實了這種現象。根據他的研究,就算嚴密封裝防止失水,麵包依然會老化。他進一步證明,麵包重新加熱到60°C 就可以逆轉老化現象:今日我們知道,澱粉在這個溫度就會開始糊化。
現在我們明白,老化表示澱粉已經回凝,再次結成晶體,水分從澱粉粒向外移動,亦即澱粉煮熟之後冷卻引發的硬化(見第二冊286頁)。新鮮麵包經過了初期的硬化作用會更好切,硬化是因為簡單直鏈澱粉分子回凝,這種作用在烘烤之後一天內就會完成。
大部分澱粉分子(也就是澱粉粒所含支鏈澱粉)也會回凝。所幸,支鏈澱粉的構造並不規則,因此結晶形成的速度與排水速率緩慢很多,要好幾天才能完成。麵包變得好切之後,回凝過程還會持續進行,因此質地還會繼續變硬。基於某種因素,顏色較淺、較不密實的麵包,老化速率與程度都較低。
有些乳化劑可以大幅減緩老化,因此過去50 年來,大量生產的麵包用麵團都有添加劑。純正白脫乳(第一冊74 頁)和蛋黃富含乳化劑,因此具有同樣效果。一般認為,這類物質會和澱粉糾結在一起,或者以某種方式妨礙水分移動,因此能夠抑制再結晶作用。
再加熱能逆轉老化
只要澱粉粒釋出的水分大部分都留在周圍的麵筋裡(也就是說,只要麵包還不是太老,或者經包裝並冷藏),那麼,麵包加熱超過小麥澱粉的糊化溫度(60°C),就能逆轉老化現象。此時結晶區會再度受到破壞,水分子移進澱粉分子間隙,於是糊化的澱粉粒和直鏈澱粉又變得柔軟。因此,麵包切片後若加以烘烤,就能把內部烤軟,而整條麵包擺進烤爐加熱,也能恢復新鮮滋味。
說文解字:老化
雖然stale(老化)一詞現在是用來指超過最佳品味期、已開始變乾的食品,但過去這個字卻不見得都帶有這種負面涵義。這個字彙出自中世紀的條頓語,原意為「靜置」或「陳化」,是用在釀造、蒸餾酒類,意思是靜置、沉澱一段時間之後,酒液就會變得澄澈,風味也更強烈。
麵包的澱粉分子也會變得安定且強固,但這會讓麵包變硬,至少對於應該新鮮食用的麵包來說,這是不想要的結果。不過,變硬的麵包也是有用處的(見右頁下方)。片後若加以烘烤,就能把內部烤軟,而整條麵包擺進烤爐加熱,也能恢復新鮮滋味。
麵包的存放:不要冷藏
老化歷程在稍高於冰點的溫度下進行得最快,冰點以下就非常緩慢。根據一項實驗,麵包在7°C 的冷藏室中擺放1 天,其老化程度相當於在30°C 擺放6 天。倘若麵包要在1~2 天內就會吃完,可以擺在室溫環境,裝進麵包盒或紙袋,這樣能延緩失水,也讓麵包皮保持酥脆。如果麵包得存放好幾天以上,那就用保鮮膜或鋁箔紙包好,冷凍起來。只有打算烘烤或再次加熱的麵包,才適合擺進冰箱冷藏,不過一定要先包好。
麵包風味
簡單的小麥麵包的風味無與倫比,來源有三:小麥麵粉的風味、酵母和細菌發酵的生產物,還有烘焙時烤爐加熱引發的各種反應。低製粉率白麵粉的香氣主要為香草味、香料味、金屬味和脂肪味(得自香草醛,是一種呋喃酮,還有幾種脂肪醛),而全穀麵粉的上述這些香氣則更濃郁,此外還有黃瓜味、油炸味、汗水味和蜂蜜味(得自其他脂肪醛、酒精和苯乙酸)。酵母發酵作用生成一種典型酵母味,大半得自帶果香的酯質和帶蛋味的硫化物。烘焙過程的褐變反應還會生成烘烤味產物。麵種讓整體風味更複雜,同時乙酸與其他有機酸也帶來特有酸味。
糖、巧克力和甜點
平凡的食糖是一種不平凡的食物。糖帶給人純粹的感受,是一種結晶的喜悅。人類天生喜愛這種甜味,舉世皆同。甜味代表所有生命所需的能量,而人類最早是在母親的乳汁體驗到這種滋味。正因為這喜好是如此深遠,才使得糖和含糖食物在今日成為最受歡迎、使用最為廣泛的食物。過去幾百年來,糖都是稀有、昂貴、只有富人才能享用的奢侈品,也是餐飲的高潮。如今,糖的價格已不再昂貴,工廠生產的糖果甜食成為唾手可得的日常享受,也是吃了開心又買得起的零嘴。有些甜點是慰藉人心的經典,例如用鮮奶油和糖煮成的濃郁褐色焦糖,或...
目錄
第三冊
第1章 穀類麵糰和麵糊:麵包、蛋糕、酥皮和麵食
麵包演變沿革
麵糰、麵糊的基本構造和製品
麵包
稀麵糊食品
稠麵糊食品:麵糊麵包和蛋糕
酥皮
小甜餅
第2章 調味醬料
歐洲的醬料發展史
醬料的科學:風味和稠度
用明膠和別種蛋白質增稠的醬料
固態醬料:明膠式凝凍和碳水化合物凝凍
用麵粉和澱粉提高稠度的醬料
用植物粒子增稠的醬料:食物漿泥
用油、水微滴增稠的醬料:乳化液
用氣泡增稠的醬料:泡沫
鹽
第3章 糖、巧克力和甜點
糖和甜點的歷史沿革
糖的固有性質
糖和糖漿
純糖硬糖果和甜點
巧克力
第4章 葡萄酒、啤酒和蒸餾酒
酒精的固有性質
葡萄酒
啤酒
亞洲的米釀酒精飲料:中國酒和日本清酒
蒸餾酒
醋
第三冊
第1章 穀類麵糰和麵糊:麵包、蛋糕、酥皮和麵食
麵包演變沿革
麵糰、麵糊的基本構造和製品
麵包
稀麵糊食品
稠麵糊食品:麵糊麵包和蛋糕
酥皮
小甜餅
第2章 調味醬料
歐洲的醬料發展史
醬料的科學:風味和稠度
用明膠和別種蛋白質增稠的醬料
固態醬料:明膠式凝凍和碳水化合物凝凍
用麵粉和澱粉提高稠度的醬料
用植物粒子增稠的醬料:食物漿泥
用油、水微滴增稠的醬料:乳化液
用氣泡增稠的醬料:泡沫
鹽
第3章 糖、巧克力和甜點
糖和甜點的歷史沿革
糖的固有性質
糖和糖漿
純糖硬糖果和甜點
巧克力
第4章 葡萄酒、啤酒和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