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自由没有边界那就不是自由,只有存在边界的自由才可能是自由的。
◎什么是自由?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自由,因为自身已经与矩完全融合在一起,已经感觉不到矩的存在。
◎有土壤才能生产各种果实,而国民的责任和义务,就是国家自由的土壤,犹如先服务才能享受权益。
◎存在即合理?任何荒唐的事情都会有人去支持,不是因为对,而是因为利益,但在利益面前,人性本恶。
从这次造成全世界极大危害的新冠病毒的防疫工作来看,
我们可以知道,只要有一国、有一人不愿配合防疫措施,
那么这个灾难便难以扑灭,便会有更多人丧失生命,
所以几乎每个国家都采取了必要的禁令与措施。
这告诉我们,为了自由,我们就不得不去牺牲一些自由,
而这是为了更长久与更安全的自由所必须。
如果把自由当着一个绝对的概念来看,这世界就没有所谓的自由,
只要存在国家,法律就会一直在改变,法律的改变,
就意味着人们的行为需要作出相应的改变
(也可以说是因为人们的行为改变促进了法律的改变),
而行为的改变,就代表自由范围的变化,
因此自由的边界一直在变,一直在调整,
而这些变就会导致现在的边界和过去的边界不一致,
因此就绝对的看是没有自由一词存在的。
因此就自由的动态性来说,就算很多法律条文有所改动,
现在代表着自由,过去同样代表着自由,
只要大家都活在法内,就代表着自由。
只是现在的法更适合现在人民的生活习性而已,
过去的法更适合过去人民的生活习性。
法在不同时期代表着不同时期的自由,当然法并不是完美的,
法总会有不得人心的地方,因此只要是在不伤害他人,
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法就要慎重。
◎代理經銷:白象文化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7574126.pdf
作者簡介:
肖伟峰
章節試閱
谈论自由之前,首先要明白自由是什么,不同的人对自由有不同的定义,自由是抽象而不是具象的概念,因此要说明白自由是什么是很难的,要理解抽象的概念,最好的办法就是抽象概念能具像化,就算具象化以后对抽象概念也不一定好理解。当然也有很多在日常生活中谈自由的人或者说不自由的人,可能根本不明白自由是什么,但是不妨碍他们口口声声要自由,也许觉得这是一种时尚,一种潮流,毕竟大家都在说自由,更多的可能是欲望没有得到满足,活的有些憋屈、苦闷、压抑等等,因此想脱离这些让人束缚,无法放纵自我的生活,期盼着自由。到底什么是自由呢?比如坐牢是不是自由,就单从坐牢这一件事来说,无所谓自由和不自由,放大空间来说,谁又不是在坐牢呢?人类也脱离不了地球的牢,去外太空生活。如果我们忽视坐牢的前提去谈坐牢自不自由,没有什么意义,比如因抢劫去坐牢,虽然就坐牢本身来说坐牢是不自由的,但是就自由的边界来说坐牢对他就是自由的。因为他的行为限制了别人的自由,他破坏了现有自由的规则和边界,因此让破坏现有自由规则和边界的人去坐牢,对生活在自由环境下的人来说,他们重新获得自由了,这种情况下坐牢便是自由。但是如果是冤枉而去坐牢,他本来也没有破坏现有的自由,因为冤枉去坐牢,那当然就是不自由的,毕竟他没有影响到现有生活在规则下的人的自由,而自己的自由却受到了压缩,这显而易见就不是自由了,不管怎么追求自由的国度里,都会限制人的一些行为,而不是任意妄为,也会因为一些人的行为逾越了自由的规则和边界,法律会限制这些人的行为并会剥夺他们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自由权利。就单自由本身来说,任何国家都会有一部分人失去他们的自由,而维护更多人的自由,不会放任不管,自由在自由的国家也是相对的,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再说更严重点的情况,杀人是不是自由的,如果没有前提,也是没法说杀人自不自由的。很多人第一感觉杀人是不自由的,不能滥杀无辜,如果可以自由的杀人,这社会就动荡不安了。是的不能滥杀无辜,但是如果一个人要拿着刀去杀你,这个时候你一刀杀了对方是自由的,属于正当防卫,不需要负法律责任。还有因为犯有杀人罪,而被处以死刑,而被授予执行死刑的人来说,他执行杀这个人就是自由的,但是也要在规定的行为内去杀这个人才是自由的,如果超出规定范围内的行为去杀人,虽然都是杀人,结果都是一样,但是后者却不是自由的,比如执行死人的人,首先在人格上去凌辱死刑犯,并且让他受尽折磨,然后在拉去刑场执行死刑这样滥用权力的行为就不是自由的行为,而是违法行为。因此就事情本身来说,很多事是没法判断是自由还是不自由的。只有在说明前提的条件下,讨论自由才有意义。做同一件事情,在边界之内做就是自由的,但是逾越边界去做便不会得到自由,需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自由本身不会真正的存在,就像这世界不存在直线一样,但是直线的概念会存在,然后我们在画直线的时候尽量去接近概念画直线,但不管怎么画都画不出来一条直线,也许有人会不以为然明明在现实中就看到过直线,那直线也只是我们肉眼可见的直线而已,如果我们放大一百倍一万倍看,那还是不是直线呢?自由也是如此,自由只存在于自由的概念里,我们只能尽力的去做到接近自由的概念,而没有办法做到自由本身,要不然我们的法律一直在变更,要不然不同的地方自由就会不一样,就是因为我们所谓的自由对自由本身有偏离,所以才需要调整法律,让自由更接近于自由本身,当然调整法律并不意味着就是向前进步,也有可能是退步,因此法律的调整需要慎重而不是脑门一热就颁布法律。
以上內容節錄自《自由之矩(簡體版)》肖伟峰◎著.樹人文化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7574126.pdf
谈论自由之前,首先要明白自由是什么,不同的人对自由有不同的定义,自由是抽象而不是具象的概念,因此要说明白自由是什么是很难的,要理解抽象的概念,最好的办法就是抽象概念能具像化,就算具象化以后对抽象概念也不一定好理解。当然也有很多在日常生活中谈自由的人或者说不自由的人,可能根本不明白自由是什么,但是不妨碍他们口口声声要自由,也许觉得这是一种时尚,一种潮流,毕竟大家都在说自由,更多的可能是欲望没有得到满足,活的有些憋屈、苦闷、压抑等等,因此想脱离这些让人束缚,无法放纵自我的生活,期盼着自由。到底什么是自由呢?比如坐牢是不是自由,就单从...
作者序
【节录】
自由边界的动态性是不是就意味着人时时刻刻都需要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如果时时都得审时度势,因地制宜的话,那就无自由可言,无自由就无从谈起自由的边界了。当然里边也难免会包含审时度势,因地制宜,这是需要长时间慢慢积累才能有较大的变动或者一次重大的冲突引起的变动,造成以前的一切约束条件都不能满足处理这突发事件。自由的边界有它的静态性也有它的动态性,稳定需要静态性,发展需要动态性。这里说的静态性和动态性并不是绝对的,静态性是指整体来说在短时间内不会改变,这样人民生活才有预期,就动态性来说随着人民思想的改变会有一小部分发生变化,这是为了社会的适应性。但是就动态性而言,有的人凭借自由的动态性,随意颁布政策,从来不去论证政策的优缺点,以及这样的政策能达到的目的,以及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也从不来不去征集大众的意见,兴起就颁布一下政策,完全凭感觉,先做了再说,顾头不顾尾,从来不会全盘考虑政策所引起的后果,等造成接受不了的后果在调整,这也是一种破坏自由的行为,因为政策的不可预期性,人民就不知道怎么去行事,会极度的增加人民的不安全感,人民就会想法逃避政策风险,很多原本想做的事情也怕政策给搅黄,然后就不敢去做,会给人造成恐慌,这样随意的大刀阔斧的去实行政策,给经济本身带来的灾难是巨大的,打击人的信心是毁灭性,在这样的政策下,人民只能做短期的思考,而不敢做长期的思考,对待经济人民也只能做短期的投资不敢做长期的投资,他们的目的是投入资本立马就要求回报,也只有这样受到的政策风险才可能小,要是做长期投资,做到中途,突然一个政策下来就会前功尽弃,血本无归,这样的风险是很多投资人不敢冒的,只顾短期利益的社会,诚信机制是很难建立起来的,因为建立诚信机制对建立者来说有害无益,对遵从诚信的被动者来说,他们的利益就极其容易受到打压。因为经营者的短视,那他们就顾不上质量问题。而造成这样问题的根源就在当权者,而不是投资者,投资者也只不过是顺应环境做事而已。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人心安定,需要人民有信心。因为政策的不稳定造成人极度的不安感。又怎么让他们有信心去做事。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一个国家只要有人逾越法律之上,不受法律制裁的人存在,那这个国家必定就是不自由的。他们可以随意的,看心情的去制裁其他人。用恐怖的方式让人民产生畏惧而服从他们。
【节录】
自由边界的动态性是不是就意味着人时时刻刻都需要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如果时时都得审时度势,因地制宜的话,那就无自由可言,无自由就无从谈起自由的边界了。当然里边也难免会包含审时度势,因地制宜,这是需要长时间慢慢积累才能有较大的变动或者一次重大的冲突引起的变动,造成以前的一切约束条件都不能满足处理这突发事件。自由的边界有它的静态性也有它的动态性,稳定需要静态性,发展需要动态性。这里说的静态性和动态性并不是绝对的,静态性是指整体来说在短时间内不会改变,这样人民生活才有预期,就动态性来说随着人民思想的改变会有一小部分发生变化,这是为了社会的适应性。但是就动态性而言,有的人凭借自由的动态性,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