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通過閱讀將當代大學生各自思想的問題呈現出來:愛是什麼?為什麼愛中有痛苦?婚姻是什麼?什麼樣的婚姻是幸福美好的婚姻,值得一個人付出一生去守護?人怎樣才能擁有幸福的婚姻?生活在今天這個多元化價值衝突,社會流變性更強,生活節奏愈來愈快的時代,有沒有永不改變的愛?如果有,在哪裡能找到這樣的愛?
這本書中每篇文章的呈現,是生命故事的分享,是傾聽,是與自己,與讀者們,也是與這個時代的對話。這本書,是彼此同行中共同閱讀、思想、傾聽、對話和生命故事分享的記錄。
吃素菜,彼此相愛,強如吃肥牛,彼此相恨。(箴言15:17)
只要有你在的地方,就是我的家。
是愛,使一個房子成為家。
知道何為愛,能夠領受愛,可以付出愛,於此一生中,可以建造、擁有和守護一個溫暖而美好的家,對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是一件幸福的事。
作者簡介:
▎林海峰
1998年出生於台灣,搬過幾次家,喜歡閱讀、寫作,研究故事模型,正在按自己步調慢慢創作,同時想辦法過得健康舒適。
▎張貴惠
1997年出生於台灣,在桃園新屋鄉的客家眷村中成長,自2004年離開鄉村生活定居於都市。因父親方言講閩南語,母親方言講客家話(海陸調),因此在台灣無論哪種方言都聽得懂,雖然偶爾會語言錯亂,但都能基礎溝通。個性害羞內向、喜歡觀察,與記錄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興趣廣泛,如攝影、學習語言、做運動、寫日記等。畢業於東海大學哲學系,現今從事服務業,是一位平凡無奇的普通人。
▎周語宸
1997年出生,生於臺灣台中市,生活及工作都於台中不曾改變。因為家庭的關係,從小喜愛做菜煮飯,現在從事餐飲行業,因為熱愛餐飲,目前有多張餐飲方面的證照。
▎陳俊亦
生於1999年,幼時家中突遭變故,幾經波折,幸得親友、師長相助,順利成人。大學修習哲學與中文二系,並順利取得學位,正攻讀哲學碩士。宋儒明道:「所謂定者,動亦定,靜亦定,無將迎,無內外。」;清儒船山:「盡天下之人,盡天下之物,盡天下之事,要擔當便擔當,要宰制便宰制。」我以二者之言作為自身期許,也送給各位,希望我們都能踏實做事,不輕易動搖,則事事皆有可能。
▎劉岳
1996年出生,於台北市長大,畢業後曾徒步環島,想更了解對於台灣這塊島嶼的感情,喜歡探索新的人、事、地、物,享受生命給予的故事。
▎陳孝皇
我是陳孝皇,畢業於東海大學哲學系,現於國立政治大學繼續攻讀哲學碩士,還在論文的試煉中載浮載沉。對我而言,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邂逅,其中都蘊藏著深刻的相遇意義。我的價值觀深受列維納斯的「他者」哲學啟發,使我能以新的角度重新看待每一位生命中的他者,並在其中尋求自我與他者相互理解與關懷的可能性。在生命路途中,期許自己能始終懷抱著《小王子》的純真與好奇,期望透過自己的文字,如星光般為他人帶來溫暖,並在各種情境中都能成為細膩而真摯的陪伴。
▎廖紫媛
生長於充滿農村風光的臺灣雲林,1997年生。對閱讀、寫作、音樂以及水晶藝術品鑑賞充滿熱情,這些興趣時刻都激發著創意靈感。現於臺灣和中國之間往返工作,路途中的所見所感亦成為了創作的泉源。
▎沈著
本名陳茁。出生於浙江溫州,就讀於台灣東海大學應用物理系,後赴新加坡國立大學深造。在東海大學讀書期間,得益於各位師長的教導和關懷,使我學習理解和傾聽這個世界,對此我至今仍心懷感恩。畢業後從事新能源領域工作。喜愛音樂和旅行。
▎恩歌
本名劉妮。出生於陝西咸陽,本科和碩士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我是一個重生的基督徒。喜愛閱讀、寫作和音樂,以教書、寫作和分享為樂。對我而言,印刻在心上的那些美好的人和事,縱使時光流逝,依然如星閃亮。
章節試閱
〈愛的困惑〉林海峰
在別人眼中,我父親是一個好男人,他對工作努力不懈,比起其他兄弟更常照顧自己父母,即使妻子中風也不離不棄,鄰居們都稱他是完美丈夫。
但其實在我眼中對此充滿困惑,我對婚姻、家人、所有鄰居定義中的「完美伴侶」感到困惑。
從出生開始他便很少回家,因為去大陸工作,一年大概只回來一兩次左右,回來幾天後又匆匆離開。
因為很少見面,讀幼稚園時的我甚至不記得他的長相。在開始有記憶的時候第一次看到有這麼一個男人回家,還住了幾天,事後我聽爸媽跟朋友聊天時還提到我那時問這個男人的一個問題:
「你是誰?住那麼多天,不回家嗎?」
他們的朋友同情地對爸爸說:「你一定很難過吧?」
我一聽就覺得有千萬斤巨石壓在我身上,那是世俗常有的道德價值觀:不孝、忘恩負義、薄情。
那人辛苦跨海離家賺錢,一身辛苦換來的只是年幼兒子的遺忘。
但父親並不是一個會去計較的人,他為了彌補關係,時常寄機器人玩具給我,或出錢請我們到香港的迪士尼樂園玩。
於情於理我都該拿出敬愛我媽媽的心情,去同樣地敬愛他。但其實我做不到。
相反的,我很害怕他,在小四時他回家,媽媽提議讓他教我寫作業,但我可能那時一直背不起來單字吧(雖然現在我還是背不起來很多單字),他氣得把筆折斷,大罵我為何什麼都不會。
那時我被他的舉動嚇哭了,平時溫和的人,竟會突然暴怒、舉止粗魯。這造成我日後每次跟他對話時,背課文時都很有壓力。
對我來說,家人不僅是經濟上的生命共同體,更重要是透過互動製造許多美好的回憶,舉例來說我小二時媽媽發燒在家裡的沙發上躺著休息,我因為看到電視上有把濕布沾溼放在頭上的印象,所以去廚房把抹布沾濕放在她頭上,害她每天都跟同事拿這件事笑我。雖然難堪但對我們來說這便是美好的回憶,我能從中體會到愛的感覺。
但我在我爸身上很少體會到這種感覺,與之相關的記憶總是圍繞在每隔三天就一次的暴怒:「你怎麼什麼都不會!」、「誰教你這樣做了!」上。接著就迎來我二十年人生中的第二個轉折點。
小五開學前一天,一個突然的電話就把我轉學了,媽媽跟我都是開學當天才知道這件事,才急急忙忙地就搬到臺北市的一個舊房子裡去住,原因是什麼我們一直都沒問出個所以然來,反正猜再多只有一個事實我很明白:
我四周已經沒有半個認識的人或地了,這使我不怎麼想走出家門,就算出門也只是去附近的學校晃一下而已。
接著是第二個轉折點,小六時,我媽在上班時突然中風了,爸爸因此放下大陸副總經理的職位回台灣,改在家裡做起咖啡批發商的工作。
我與我媽之間最親密朝夕相處的連結就這樣漸漸被時間給磨掉了,雖然五年後她醒來我很高興,但我已經不太記得當初她是怎麼帶大我、怎麼跟我互動的了,我只記得「應該很好吧?」
在我媽中風住院的這段期間,我就跟這個可怕的男人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
他不了解我,我不了解他。他大多數時間很和善,因此,他有時莫名的暴怒才會更加可怕,我們沒有共通的話題、我也不敢問太多問題,我害怕說錯話後,又是一陣怒吼,家裡因此時常沉默。
我想出門卻又不想出門,一是在家太無聊,二是外面的人我不認識,三是我又該去哪裡?到了最後我選擇把自己關在房間裡睡覺、看小說。上課時、吃飯時、洗澡時離開房間,待在這個小區塊最讓人安心,不必面對任何責問與痛苦的人際關係。
但是我知道這個小區塊其實也不安全,因為他敲門時不開的話會被踹門。其實往日的生活我並不想多談,因為那是他第一次帶小孩,誰能怪他呢?
但是我實在無法去給予他與母親同等的愛,也許是害怕,也許是陰影,我並不曉得。
國二時,媽媽出院了,我時不時會觀察他們之間的互動,也許是好奇,也許是不習慣家裡有那麼多人。後來發現父母間的互動大多是父親傾聽應聲,媽媽講著結婚前的回憶,煮好飯菜時,我會提出好不好吃與改進的想法,但爸爸總是說都很好吃的回答,平時的相處都是媽媽看電視、爸爸盯著電腦做自己的事。
每當有人提起親情、愛情時,我的心中總有著數不清的疑惑:愛是什麼?親情是什麼?感恩又是什麼?
有人說愛是選擇,放棄大陸工作回來照顧孩子是愛?其實並不然。他是聽從爺爺的指示回台的。
他替臥病在床的媽媽還清所有卡債、供我讀書、撐起這個家,用錢給予人幫助就是愛嗎?
他在我媽媽中風時、我不聽話時、我學不會時、我忤逆他時,沒選擇放棄我們母子,我該感恩他嗎?我不信任人在經歷如此大的壓力時不會有任何想逃避的情感,也許支撐他下來的是不願丟臉與道德責任?
親情究竟是什麼?是虛應對方的回答?還是把嘗試把心裡的話、喜悅、悲傷講出來?
感恩究竟是什麼?建立在虧欠上的,還是義務上的?
在母親回家後,我心中一直繞著這個問題在轉,每每細思時總往壞的方向想,我並不想與其他人討論這件事,一方面是我談起事情的來龍去脈時,總會難過得無法自已,情緒激動時總是難以正確的判斷事情,只會聽想聽到的話。另一方面我覺得問題是出在我的身上,或許哪天時候一到我便能想通了,一切都是我庸人自擾的胡亂猜想而已。
〈愛的困惑〉林海峰
在別人眼中,我父親是一個好男人,他對工作努力不懈,比起其他兄弟更常照顧自己父母,即使妻子中風也不離不棄,鄰居們都稱他是完美丈夫。
但其實在我眼中對此充滿困惑,我對婚姻、家人、所有鄰居定義中的「完美伴侶」感到困惑。
從出生開始他便很少回家,因為去大陸工作,一年大概只回來一兩次左右,回來幾天後又匆匆離開。
因為很少見面,讀幼稚園時的我甚至不記得他的長相。在開始有記憶的時候第一次看到有這麼一個男人回家,還住了幾天,事後我聽爸媽跟朋友聊天時還提到我那時問這個男人的一...
作者序
〈導言〉
這本書中收錄了當代一些年輕人閱讀楊絳的《我們仨》、提摩太‧凱勒的《婚姻的意義》、鐘馬田的《婚姻家庭工作和靈裡生活》和張文亮的《深入非洲三萬里──李文斯頓傳》的讀書筆記,其中記錄了他們在閱讀中的所想所思,這本書的作者無論來自哪裡,他們都是台灣東海大學的學生。還有我閱讀《深入非洲三萬里──李文斯頓傳》後的文章,當時,我是東海的老師,很感恩和他們一起走過蒙福的那些日子。我們通過閱讀將各自思想的問題呈現出來:愛是什麼?為什麼愛中有痛苦?婚姻是什麼?什麼樣的婚姻是幸福美好的婚姻,值得一個人付出一生去守護?人怎樣才能擁有幸福的婚姻?生活在當今這個多元化價值衝突,社會流變性更強,生活節奏愈來愈快的時代,有沒有永不改變的愛?如果有,在哪裡能找到這樣的愛?這本書中每篇文章的呈現,是生命故事的分享,是傾聽,是與自己,與讀者們,也是與這個時代的對話。這本書,是彼此同行中共同閱讀、思想、傾聽、對話和生命故事分享的記錄。
2018年8月,踏上臺灣的土地,來到東海大學,又見路思義教堂時,有種恍恍惚惚的感覺。2011年,尚在香港中文大學就讀博士的我,因為參加學術會議,第一次踏上臺灣這片土地,我知道這是上帝的帶領。仍記得那個主日,獨自走在東海大學校內,抬眼突然看見一座教堂,在藍天白雲下像星星一樣明亮,我的心中真是充滿歡喜。初見路思義教堂,就喜歡上了這個坐落在大片青草地上的挪亞方舟,它讓我想起基督的救贖,那白白的恩典。在方舟裡的人得以保全生命,挪亞方舟實是生命之舟。而這生命之舟,也是愛之舟,因為「上帝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翰福音3:16)當時心中想著,有一天我回來東海大學,成為老師,在這裡生活。7年後,如同做夢一樣,上帝忽然之間帶我來到東海大學成為一位老師。我知道,原來,當年我的心意,就是他的心意。我的研究室坐落在人文樓四樓,從樓上正好可以看到美麗的鳳凰花遮掩下的路思義教堂。無數個駐足樓上靜靜凝望路思義教堂的晨曦和傍晚,我在心中為臺灣和這所學校誠心默禱,願上帝的恩典再次臨到這片土地,臨到這個校園中那些苦苦尋求真愛、幸福、婚姻的意義,深切渴望知道自己人生使命的年輕人,也臨到每一個願意付出時間和生命去侍奉學生的基督徒老師。
我想分享自己的外婆生命中愛與被愛的故事。身為一個女子,外婆一生的愛都給了自己的丈夫。不幸的是,這個世上,真的有人即使能夠擁有婚姻,擁有很多子女,也始終得不到丈夫的愛。外婆就是這樣的女子。
我的外婆,一生給外公生了六個孩子,三個兒子三個女兒,她很愛外公。外公因為是國家幹部曾經被關在牛棚裡,外婆去給外公送飯摔斷了一條腿,在治療時醫生為她植入鋼板加固短腿,雖然她可以正常走路,但從此摔斷的那條腿再也不能彎曲,而且一直都疼,特別是下雨和寒冷的冬日。我記得小時候外婆常坐在家門口等我們一家來。住在外婆家的日子,我常常會看到外婆做好飯,端給外公,外公坐在書桌前寫字,頭也不抬。外婆就站在門邊目不轉睛地看著他,就那麼一直看著,眼神中充滿溫柔和期待。當時年紀小,只覺得外婆對外公很好,不明白外公為什麼總是不理她,甚至很少跟她說話。隨著年紀漸長,讀過很多民國女子的生命故事,聽過、見過很多人的聚散離合後,恍然明白,因為「他不愛她。」這個真相身為女兒的媽媽,在她結婚後當是了然於心的。因為,爸爸很愛媽媽,媽媽懂得什麼是愛。正因為這樣,在想起外婆結婚後悲苦的半生時,媽媽的心是不是會為自己的媽媽一生愛而不得的痛苦格外傷痛?我想那幾乎是一定的。至今仍記得,外婆去世後,生性孝順的媽媽第一次忍不住問自己的爸爸:「既然你不愛她,當初為什麼要娶她?」外公對媽媽的話很生氣,媽媽問完後立刻病倒了,整整一個月在家掛吊瓶。我不知道外婆在生命的最後,會不會後悔嫁給外公。外婆去世時我在北京,沒能見到她最後一面,心裡想問她的話,是再也沒有機會說出口了。外婆的生命故事讓我明白,如果沒有愛與被愛,婚姻對一個人會是悲劇。
2019年4月13日,走出東海大學教師公寓,一抬頭,突然看見外面樹上的桃花開了,想起《詩經》中的那首詩〈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於歸,宜其室家。」突然很想念外婆,想起她悲苦的一生,心裡很為她難過。那晚,我寫下這段文字:「樓下的花開了,這兩日突然很想念外婆。外婆一生愛著外公,從小我就知道她是那麼羨慕有文化的人,因她自己沒有機會讀書。突然很想念她,想起她一生的愛,想起她那麼卑微執著地愛著丈夫,我仍記得外婆在屋子裡看著外公的眼神,飽含期待。外公愛她嗎?想起外婆去世後媽媽問外公的那句話,那是很深的痛吧。媽媽那句話,我相信是替沒有機會問出口的外婆問的。生命的絢美如此令人心疼,我想令媽媽心疼的該是外婆一生的愛與期待。」
在《我們仨》中有兩句話:「他說:『遇見她前從沒想過結婚,遇見她後從沒想過和別人結婚。』她說:『每項工作都是暫時的,只有一件事終身不改,我一生是錢鍾書生命中的楊絳。』」
這樣的愛與被愛多麼美好,外婆卻從未得到過。比起外婆,楊絳的幸福如同東海傍晚天邊絢爛的紅霞。
然而,即使幸福如楊絳,經過深愛的丈夫和女兒離世後,她突然看見一個從古至今無數人發現的事實:「世間好物不常在,琉璃易碎彩雲散。」
我的爺爺去世時我在讀小學,那時不知道什麼是死,看著大人們將爺爺從房間裡抬出去,慌亂中爸爸媽媽留下我來陪伴生病躺在床上的奶奶。仍記得那時我站在奶奶床邊,心裡正在想我該怎麼做時,奶奶忽然開了口,她聲音很小,卻很清晰,她對我說:「我知道。」就在奶奶說這句話時,我看見她的眼淚掉落,我知道她因為與爺爺分離而心中悲傷。這樣的悲傷印象,在那一日留在了我的記憶中。
「既然相愛,為何會有死亡?為何會有分離?」
楊絳的問題,李文斯頓和妻子瑪麗給了回答。
李文斯頓說:「結婚就像夫妻一起去參加一場長途的冒險,會遇到彎彎曲曲的河流,會走過高高低低的道路,但是你與妻子一生要保持直接坦白的關係,不容許有任何彎曲與高低在你們當中,這樣你們就可以一起到天涯海角去探險。」
李文斯頓的妻子瑪麗去世前,留給丈夫的話是:
「雖然我們沒有錢;卻毫無保留的,只想將我們的生命獻給非洲。
再多的錢,也換不來這種自由。
不要以沒給妻子一個安定的家而憂傷,只要有你在的地方,就是我的家。」
當你看到李文斯頓和妻子瑪麗的婚姻,看到他們彼此的愛,你會真的相信:「婚姻是美好,是神聖的締結,存到永永遠遠。因為,婚姻是極大的奧秘,婚姻象徵基督對教會的愛。」這是什麼樣的愛呢?這是人所陌生的愛,是很多人看不見的愛。耶穌在十字架上,在生命最痛苦的時候祈禱:「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路加福音23:34)這樣的祈禱,是對愛之真意的真確詮釋:「上帝差他獨生子到世間來,使我們藉著他得生,上帝愛我們的心在此就顯明了。不是我們愛上帝,乃是上帝愛我們,差他的兒子為我們的罪做了挽回祭,這就是愛了。」(約翰一書4:9-10)
為什麼耶穌要經歷這樣的痛苦?是因為上帝對世人的愛。《聖經》說:「上帝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因為上帝差他的兒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約翰福音3:16-17)什麼是永生?「認識你獨一的真神,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這就是永生。」(約翰福音17:3)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翰福音14:6)他說:「我從父出來,到了世界;我又離開世界,往父那裡去。」(約翰福音16:28)怎樣才能到父那裡去?藉著耶穌。
在《我們仨》中楊絳寫下了這句話:「家在哪裡,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自從生在這個世界上,對真愛的追尋,對家的眷戀、失去和尋求始終是每個人生命中不變的主題。
那些平常日子中的歡樂,那些栩栩如生的溫暖畫面,那些無法理解的悲傷,那些念念不忘的心上所愛之人,都以不同方式訴說著愛的美好、家的寶貴和人心對永恆的追尋。愛與家,居然那麼奇妙且不可思議地與永恆連結。
耶穌在離開世界前留下這樣的話給跟隨他的人:「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你們信上帝,也當信我。在我父的家裡有許多住處,若是沒有,我就早已告訴你們了,我去原是為你們預備地方去。我若去為你們預備了地方,就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裡去。我在哪裡,叫你們也在那裡。」(約翰福音14:1-3)
這就是愛。這樣的愛,使人可以因信耶穌得著永生,使人可以藉著耶穌到父那裡去,為人在父家裡預備住處。這是真愛,何等長闊高深,是重價的恩典。
〈導言〉
這本書中收錄了當代一些年輕人閱讀楊絳的《我們仨》、提摩太‧凱勒的《婚姻的意義》、鐘馬田的《婚姻家庭工作和靈裡生活》和張文亮的《深入非洲三萬里──李文斯頓傳》的讀書筆記,其中記錄了他們在閱讀中的所想所思,這本書的作者無論來自哪裡,他們都是台灣東海大學的學生。還有我閱讀《深入非洲三萬里──李文斯頓傳》後的文章,當時,我是東海的老師,很感恩和他們一起走過蒙福的那些日子。我們通過閱讀將各自思想的問題呈現出來:愛是什麼?為什麼愛中有痛苦?婚姻是什麼?什麼樣的婚姻是幸福美好的婚姻,值得一個人付...
目錄
導言
作者簡介
愛的困惑/林海峰
外婆的愛/張貴惠
婚姻的力量/周語宸
不曾離開/陳俊亦
婚姻是什麼?/劉岳
我們仨―愛與理解的生命故事/陳孝皇
付出―愛的期盼/廖紫媛
愛靈魂之人的腳步/沈著
基督徒的婚姻/沈著
西湖夜‧白堤―寫給弟弟的詩/恩歌
世界非我家,我家在天上/恩歌
真愛何尋?/恩歌
恩典之歌/恩歌
一件美事/恩歌
導言
作者簡介
愛的困惑/林海峰
外婆的愛/張貴惠
婚姻的力量/周語宸
不曾離開/陳俊亦
婚姻是什麼?/劉岳
我們仨―愛與理解的生命故事/陳孝皇
付出―愛的期盼/廖紫媛
愛靈魂之人的腳步/沈著
基督徒的婚姻/沈著
西湖夜‧白堤―寫給弟弟的詩/恩歌
世界非我家,我家在天上/恩歌
真愛何尋?/恩歌
恩典之歌/恩歌
一件美事/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