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們,不要想找萬靈丹啊!
因為世界上是沒有服了能使百病消散的萬靈丹的。
我們要眼看天、腳踏地,看得遠、站得穩,一步一步地前進、再前進!」
從外來「西潮」到內生「新潮」,
蔣夢麟以個人經驗見證中國在百年動盪中的改革!
▎〈西潮〉與〈新潮〉
本書是中國教育家蔣夢麟以親身經歷與深刻觀察為基礎所撰寫的作品,內容涵蓋中國在過去百年中的歷史變遷。作者以生動的筆觸回顧清朝末年到抗戰期間,中國從封建社會向現代化轉型的艱難歷程,同時也剖析了西方文化對中國的深遠影響。作品分為〈西潮〉與〈新潮〉兩部分,前者記述西方勢力的衝擊如何掀起「西潮」,而後者則聚焦於中國內部自發性的「新潮」運動,展現了作者對國家未來的期許與思索。
▎百年歷史中的風雨動盪
〈西潮〉部分以清朝末年為開端,描繪了自1842年香港割讓以來的一百年間,中國所經歷的劇烈動盪與變遷。書中提到的重大歷史事件,如軍閥割據、北洋政府的腐敗無能,以及國共兩黨的分裂與抗爭,均使國家陷入困境。蔣夢麟透過個人經歷,記述了這些時期的民眾生活、社會組織以及文化變遷,尤其是知識分子在時代變革中的覺醒與奮鬥。作者強調,在這段動盪的歲月中,外來勢力的侵略與國內政治的不穩,迫使中國逐漸從傳統的封建社會向現代化的道路邁進,儘管過程艱辛,但仍為後續的改革奠定了基礎。
▎抗戰期間的堅韌與掙扎
書中亦著重於抗日戰爭期間的艱難生活。蔣夢麟描寫了中國在日軍入侵前夕的社會景象,以及在敵機轟炸下所展現的堅韌精神。昆明的民眾避難生活、長沙的戰時現狀,均真實反映了民眾如何在苦難中奮起。作者不僅記錄戰場上的軍事成就,更透過日常生活的細節,勾勒出民眾在殘酷戰爭中的情感與心理,展示中國人不屈的民族精神。作者指出,這八年漫長的抗戰雖然給國家帶來巨大損失,卻也讓中國人更加團結,成為世界和平的中流砥柱。蔣夢麟在此不僅描述了歷史,更希望向世人展現中國人的不屈抗爭。
▎展望未來的理想與實踐
〈新潮〉部分則轉向探討國內自發性的社會改革,尤其是蔣夢麟將「五四」運動提倡的「德先生」(民主)與「賽先生」(科學)理念從學術領域引入現實社會,特別是在臺灣農村實踐的經驗。作者認為,中國的富強之路必須依賴自身的努力,外來援助雖重要,但不能完全倚賴他人。他警示青年人不要幻想有萬靈丹,而應腳踏實地,一步步走向進步。蔣夢麟認為,真正的改革需要相互理解與合作,需要深入了解中國的真實背景,了解民眾的心理、情感與道德。作者以此書為後代提供寶貴的經驗,希望青年能汲取歷史教訓,在推動社會變革的同時,保有清楚的認知與堅定的步伐。
【本書特色】:
本書是蔣夢麟以其親身經歷與深刻洞察所寫的歷史反思之作,探討中國在清朝末年至抗戰結束這百年間的劇烈變遷。結合歷史事件與日常生活,從政治動盪、戰爭陰影到文化變革,呈現出中國人面對內憂外患時的堅韌精神。透過對時局的分析,揭示了外來影響與內部變革如何塑造現代中國。
作者簡介:
蔣夢麟(西元1886~1964年),原名夢熊,字兆賢,別號孟鄰,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博士,曾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部長、國立北京大學校長及國立浙江大學校長。1950年隨政府來臺,對臺灣的土地改革、農業改良、鄉村衛生、人口保健、家庭計畫、林產資源開發等,貢獻良多,著有《過渡時代之思想與教育》、《孟鄰文存》等書。
章節試閱
第一章 西風東漸
差不多2,000年以前,幾位東方的智者,循著天空一顆巨星的指示,追尋到一個新宗教的誕生地。這個宗教便是基督教。基督教後來在西方國家的生活中占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基督教以和平仁愛為宗旨,要求教徒們遇到「有人掌摑你的右頰時,你就把左頰也湊過去」。基督教的教徒經過不斷的磨難和挫折,不顧羅馬猛獅的威脅和異教徒的摧殘迫害,逆來順受,終於在羅馬帝國各民族之間傳播開來了。幾百年之後,它以同樣堅忍的精神慢慢地流傳到中國。
景教徒在唐朝(618—907)時來到中國,唐室君主曾為他們建造了景教寺,但是景教徒的傳教成績卻很有限。再過了幾百年,在17世紀中葉,耶穌會教士帶著西方的天文學來到中國,終於得到明朝(1368—1644)皇帝的垂青。
在這同時,活力旺盛的西方民族,不但接受了新興的基督教,而且發展了科學,完成了許許多多的發明,為近代的工業革命奠立了基礎。科學和發明漸漸流傳到了東方,先是涓涓滴滴地流注,接著匯為川流江濤,最後成為排山倒海的狂潮巨浪,氾濫整個東方,而且幾乎把中國沖塌了。
中國人與基督教或任何其他宗教一向沒有什麼糾紛,不過到了19世紀中葉,基督教與以兵艦做靠山的商業行為結了夥,因而在中國人心目中,這個宣揚愛人如己的宗教也就成為侵略者的工具了。人們發現一種宗教與武力形影不離時,對這種宗教的印象自然就不同了,而且中國人也實在無法不把基督教和武力脅迫相提並論。慢慢地人們產生了一種印象,認為如來佛是騎著白象到中國的,耶穌基督卻是騎在砲彈上飛過來的。
我們吃過砲彈的苦頭,因而也就對砲彈發生興趣。一旦我們學會製造砲彈,報仇雪恥的機會就來了。我們可以暫時不管這些砲彈是怎麼來的,因為對我們這些凡夫俗子而言,保全性命畢竟比拯救靈魂來得重要。
歷史的發展真是離奇莫測。我們從研究砲彈而研究到機械發明;機械發明而導致政治改革;由於政治改革的需要,我們開始研究政治理論;政治理論又使我們再度接觸西方的哲學。在另一方面,我們從機械發明而發現科學,由科學進而了解科學方法和科學思想。一步一步地我們離砲彈越來越遠了,但是從另一角度來看,也可以說離砲彈越來越近了。
故事說得很長,但是都是在短短100年之內發生的,而且緊張熱烈的部分還不過50年的樣子。我說100年,因為香港本來可以在1942年慶祝香港成為英國占有的100週年紀念,但是這也是歷史上偶然的一件事,英國的舊盟邦日本卻在前一年以閃擊方式把香港搶走了。我提到香港,絕不是有意挖舊瘡疤,而是因為香港在中國歐化的早期歷史中,恰恰是現成的里程碑。大家都知道,香港這群小島是中國在所謂「鴉片戰爭」中失敗以後在1842年割讓給英國的。這次戰爭的起因是中國繼禁止鴉片進口之後,又在廣州焚毀大批鴉片。鴉片是英國由印度輸出的主要貨物,於是英國就以砲彈回敬中國,中國被擊敗了。
1842年的中英條約同時規定中國的五個沿海城市開放為商埠。這就是所謂「五口通商」。大批西方商品隨著潮湧而至。這五個商埠以差不多相似的距離散布在比較繁盛的中國南半部,為中國造成了與外來勢力接觸的新邊疆。過去中國只有北方和西北那樣的內陸邊疆,現在中國的地圖起了變化,這轉變正是中國歷史的轉捩點。
這五個商埠──廣州、廈門、福州、寧波和上海──由南向北互相銜接,成為西方貨品的集散地,舶來品由這五個口岸轉銷中國最富有的珠江流域和長江流域各地。
西方商人在兵艦支持之下像章魚一樣盤踞著這些口岸,同時把觸鬚伸展到內地的富庶省分。中國本身對於這些滲透並不自覺,對於必然產生的後果更茫無所知。億萬人民依舊悠然自得地過著日子,像過去一樣過他們從搖籃到墳墓的生活,從沒想到在現代的工作上下工夫。一部分人則毫不經心地開始採用外國貨,有的是為了實用,有的是為了享受,另一些人則純然為了好奇。
但是,西方列強的兵艦政策不但帶來了貨品和鴉片,同時也帶來了西方科學文化的種子。這在當時是看不出來的,但是後來這些種子終於發芽滋長,使中國厚蒙其利──這也是歷史上的一大諷刺。
這時候,日本也正以一日千里之勢向歐化的途程邁進,中國對此卻毫無所覺。半世紀以後,這個蕞爾島國突然在東海搖身一變,形成一個碩大的怪物,並且在1894年出其不意地咬了東亞睡獅一大口。中國繼香港之後,又丟了臺灣。這隻東亞睡獅這時可真有點感到疼痛了,茫茫然揉著惺忪的睡眼,不知道究竟是什麼擾了它的清夢。
我原先的計畫只是想寫下我對中國的所見所感,但是當我讓這些心目中的景象一一展布在紙上時,我所寫下的可就有點像自傳,有點像回憶錄,也有點像近代史。不管它像什麼,它記錄了我心目中不可磨滅的景象,這些景象歷歷如繪地浮現在我的腦際,一如隔昨才發生的經歷。在急遽遞嬗的歷史中,我自覺只是時代巨輪上一顆小輪齒而已。
第一章 西風東漸
差不多2,000年以前,幾位東方的智者,循著天空一顆巨星的指示,追尋到一個新宗教的誕生地。這個宗教便是基督教。基督教後來在西方國家的生活中占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基督教以和平仁愛為宗旨,要求教徒們遇到「有人掌摑你的右頰時,你就把左頰也湊過去」。基督教的教徒經過不斷的磨難和挫折,不顧羅馬猛獅的威脅和異教徒的摧殘迫害,逆來順受,終於在羅馬帝國各民族之間傳播開來了。幾百年之後,它以同樣堅忍的精神慢慢地流傳到中國。
景教徒在唐朝(618—907)時來到中國,唐室君主曾為他們建造了景教寺,但...
推薦序
英文版序
《西潮》裡所談的是中國過去100年間所發生的故事,從1842年香港割讓造成1941年珍珠港事變止,尤其著重後50年間的事。一個世紀是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但是在4,000多年的中國歷史裡,卻只是短暫的一個片段,幾乎不到四十分之一。不過中國在這段短短的時間內所經歷的變遷,在她悠久的生命史上卻是空前的,而且更大規模的變化還正在醞釀中。
自從盧溝橋的槍聲劃破長空,中國的局勢已經引起全世界人士的注意。國軍在淞滬、臺兒莊以及長沙的英勇戰績,已經贏得全球中國友人的同情與欽敬。在未來的歲月中,中國勢將在國際舞臺上擔任眾所矚目的角色。這些年來,愛護中國的人士未免把她估計得太高,不了解中國的人士則又把她估計得太低。無論估計過高或過低,對中國的關切是一致的;而她幾乎孤立無援地苦戰八年之久,也是無可否認的事實。在這漫長痛苦的八年中,她與具有優越的武器、嚴密的組織以及宗教的愛國狂熱的強敵相周旋,愈戰愈奮,始終不屈。
不論是本身的努力,或者友邦的援助,都不能使中國在旦夕之間達到現代工業化民主國家的水準;但是她的敵人也不可能在幾年之內,甚至幾百年之內,滅亡她。在未來的歲月中,中國將是舉世人士注意力的焦點,因為未來的和平與中國之能否臻於富強是息息相關的。
中國怎樣才能臻於富強呢?這個問題必須由她自己單獨來解決。友邦的密切合作固然可以加速她的成功,但是她必須獨立擔負起使自己成為世界和平支柱的責任。
中國既不是一個天神般萬能的國家,也不是一個低能的毫無作為的國家。她是一群有感情、有思想的凡人結合而成的國家。他們有愛、有恨;有美、有醜;有善、有惡;有成就、有失敗;有時充滿希望,有時陷於絕望。他們只是一群平平常常的人,世界人士不能對他們有分外的要求和期望。中國沒有解決一切困難的萬應靈丹,也沒有隨心所欲脫胎換骨的魔術。如果她已經有所成就的話,那也是平時以汗、戰時以血換來的。
如果有人問:「中國的問題究竟在哪裡?」作者只能答覆:中國正有無數的問題等待四億五千萬人民去解決,而且不是任何人短時間內所能解決的。有些問題是企圖征服她的敵人造成的,有些則是蛻變過程中她本身所製造的;另有一些問題是客觀環境引起的,也有一些問題則是歷史的包袱,有一些比較困難的問題已經在戰前幾年內解決,或者區域性解決,更有許多問題則尚待分別緩急,逐一解決。
回顧作者身經目睹的過去50年,以及作者所熟悉的過去100年,甚至追溯到作者所研習過的中國的悠久歷史,作者已經就其所知探求出若干問題的線索,有些問題深深植根於過去,有些則由急遽的變化所引起。作者已經力求平直客觀地陳述中國過去所發生的變遷,尤其是過去50年內所發生的事情。對於願意與中國合作,共同解決妨礙持久和平的若干問題的國際友人,本書或可提供一點數據,幫助他們了解中國人民的生活與問題。合作是勉強不來的,必須彼此相互了解,然後才能合作。欲謀持久的合作,必須先對一國的真實背景有所了解,包括心理、情感,以及道德等各方面。
因此,作者對於日常瑣事也往往不厭其詳地加以描寫,希望藉此使讀者對中國人民在戰時與平時所反映的心理、情感和道德等,能有比較親切的認識,日常瑣事往往可以反映一個國家的重大變遷,希望讀者多少能從作者所記述的身邊瑣事中,發現重大史實的意義。
蔣夢麟
1943年於重慶
英文版序
《西潮》裡所談的是中國過去100年間所發生的故事,從1842年香港割讓造成1941年珍珠港事變止,尤其著重後50年間的事。一個世紀是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但是在4,000多年的中國歷史裡,卻只是短暫的一個片段,幾乎不到四十分之一。不過中國在這段短短的時間內所經歷的變遷,在她悠久的生命史上卻是空前的,而且更大規模的變化還正在醞釀中。
自從盧溝橋的槍聲劃破長空,中國的局勢已經引起全世界人士的注意。國軍在淞滬、臺兒莊以及長沙的英勇戰績,已經贏得全球中國友人的同情與欽敬。在未來的歲月中,中國勢將在國際舞...
目錄
西潮
英文版序
前言 邊城昆明
第一部 清朝末年
第一章 西風東漸
第二章 鄉村生活
第三章 童年教育
第四章 家庭影響
第五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
第六章 繼續就學
第七章 參加郡試
第八章 西化運動
第二部 留美時期
第九章 負笈西行
第十章 美國華埠
第十一章 紐約生活
第三部 民國初年
第十二章 急遽變化
第十三章 軍閥割據
第十四章 知識分子的覺醒
第十五章 北京大學和學生運動
第十六章 擾攘不安的歲月
第四部 國家統一
第十七章 憲政的試驗
第十八章 中山先生之逝世
第十九章 反軍閥運動
第二十章 國民黨之出掌政權
第五部 中國生活面面觀
第二十一章 陋規制度
第二十二章 社會組織和社會進步
第二十三章 迷人的北京
第二十四章 杭州、南京、上海、北京
第六部 抗戰時期
第二十五章 東北與朝鮮
第二十六章 戰雲密布
第二十七章 抗戰初期
第二十八章 戰時的長沙
第二十九章 日軍入侵前夕之越南與緬甸
第三十章 大學逃難
第三十一章 戰時之昆明
第七部 現代世界中的中國
第三十二章 中國與日本—談敵我之短長
第三十三章 敵機轟炸中談中國文化
第三十四章 二次大戰期間看現代文化
新潮
引言
第一章 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
第二章 改革方案的施行
第三章 土地問題
第四章 大後方的民眾生活
第五章 中國文化
西潮
英文版序
前言 邊城昆明
第一部 清朝末年
第一章 西風東漸
第二章 鄉村生活
第三章 童年教育
第四章 家庭影響
第五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
第六章 繼續就學
第七章 參加郡試
第八章 西化運動
第二部 留美時期
第九章 負笈西行
第十章 美國華埠
第十一章 紐約生活
第三部 民國初年
第十二章 急遽變化
第十三章 軍閥割據
第十四章 知識分子的覺醒
第十五章 北京大學和學生運動
第十六章 擾攘不安的歲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