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戰鬥號角般激昂的越調、
祭海儀式中的懷梆、
鄉民自學的中原音韻大平調、
到夫妻對唱的蜜樣二夾弦,
每個曲種背後都有著深厚的民俗背景和生活氣息,
表現出中原文化的鮮活生命力。
▶越調:河南地方戲曲的流派與特色
越調是河南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它主要流行於河南的南部、東部,越調的主奏樂器早期是象鼻四弦,後來一般用墜胡。
越調自誕生地四外流傳時,「音隨地改」,形成了「上路」、「下路」、「南邊」等地域流派。上路越調以南陽為中心,是越調的母調。唱腔質樸、婉轉、細膩、典雅而又不失豪放、粗獷、大氣,具秦腔的元素。
下路越調以許昌、漯河、周口為中心,又稱「小越調」。唱腔具有火爆、明快、高亢、豪放的特點。南邊越調以襄陽為中心,向十堰等地擴散,與上路越調比較相似。
▶大弦戲:源流、傳承與代表劇目
大弦戲原稱「公興班」,又名「弦子戲」,是一個古老而稀有的多聲腔劇種,它以河南開封、濮陽為中心,流行於河南東北部、河北省南部、山東省西南部一帶。
一般認為大弦戲與唐代宮廷的梨園戲有一定的淵源關係,在演變發展過程中,又繼承了宋元雜劇北曲的傳統。
大弦戲劇目原有500餘本,內容以忠奸鬥爭、殺伐征戰及除霸安良為主.代表性劇目有《反五關》、《黑石關》、《楊府選將》、《戰洛陽》、《下南唐》、《孫武子興兵》、《黃花寺》、《西廂記》、《兩架山》等。
▶豫劇:河南戲曲的發展與特色
豫劇是發源於河南的一個戲曲劇種,中國五大劇種之一,居中國各地域戲曲之首。
豫劇以唱腔鏗鏘大氣、抑揚有度、行腔酣暢、咬字清晰、韻味醇美、生動活潑、有血有肉、善於表達人物內心情感著稱,憑藉其高度的藝術性而廣受各界人士的歡迎。
豫劇因其音樂伴奏用棗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是在繼承河南梆子的基礎上,透過不斷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與京劇、越劇同為中國戲曲三鼎甲。
▶大平調:濮陽古老劇種的源流與特色
大平調源於濮陽民間,是在開州,即濮陽土生土長的一個古老劇種,故過去又稱「開州平」。
大平調是板腔體梆戲,因梆子灼目貫耳,又稱「大梆戲」、「打油梆」。其唱腔旋律圓潤平緩,又是中原地方音韻,故也稱「平調」。又因該劇種上演劇目均為朝綱大事,演員陣容龐大,群眾歷來視為大戲,為與其他劇種相區別,平調就逐步定名為「大平調」。
大平調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和很高的藝術價值,從明代誕生起,就深受群眾的歡迎和喜愛,使這一藝術表演形式從「板凳頭」,逐漸成長為演出陣容龐大,行當齊全,音樂聲調優美的大型劇種。
★本書特色:本書匯集河南傳統戲曲的精華,從越調、懷梆到豫劇、二夾弦等不同曲種,深入探索各地戲曲的獨特風格與歷史淵源。書中將戲曲藝術的聲腔、舞臺表演、歷史演變一一展現,既是對地方戲曲的全面梳理,也為讀者呈現了戲曲藝術的多樣魅力與傳承價值。
作者簡介:
肖東發,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指導教授。1995年被英國劍橋國際名人傳記中心收入《國際名人辭典》。主編及合著有《年鑑學概論》、《中外出版史》、《中國書史》、《中國編輯出版史》等。
秦貝臻,編著有《人間天宮:非凡造詣的媽祖廟宇》、《古典精華:四大古典小說的傳奇》。
章節試閱
戲曲之鄉造就河南梆子
西元1008年,宋真宗改年號為大中祥符元年,附郭都城的開封縣也改名為「祥符縣」,在開封一帶演唱的梆子聲腔,就稱為「祥符調」。
祥符調在繼承了自宋代「路歧人」一脈相傳的演唱風格的同時,又吸取了在開封一帶盛行的〈鎖南枝〉、〈傍妝臺〉、〈山坡羊〉、〈耍孩兒〉、〈駐雲飛〉、〈醉太平〉、〈寄生草〉等民歌腔調在內的其他戲曲藝術,逐步形成了自己粗狂、高亢、激越,古樸醇厚、委婉明麗的風格。
到了明代,開封曾一度被朱元璋定為陪都,名叫「北京」,並封其第五子朱橚為周王,豪華富麗的周王府便坐落在北宋故宮上。當時,開封仍是一座繁華的都市,同時也是全國的戲曲中心之一。
明代開封戲曲藝術的繁盛得益於周憲王朱有焞。他把自己一生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到戲劇中。著有《誠齋樂府》一書,收錄雜劇31種,在明代的劇作家中,流傳下來劇作最多的,就是這位不愛江山愛戲曲的周憲王。
明代詩人李夢陽有詩道:
齊唱憲王新樂府,金梁橋外月如霜。
當時,開封藝人雲集,被稱為「中原絃索」,城內從半截街北,鐘樓東再南,都是賣安全帽戲服槍棒的,到明代末期,開封尚有梨園78班,小吹打二三十班,清唱遍及全城。
清朝建立後,經濟也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形成了長達100多年的「康乾盛世」。
這時,在全國興起了一場新的戲曲浪潮,川劇、秦腔、漢劇、楚劇、淮劇等相繼湧現,京劇也應運而生,打破了崑腔一統天下的局面,也就是在這時,祥符調在開封周圍悄然興起。
清代乾隆年間,據清李綠園於西元1777年成書的《岐路燈》和西元1788年的《杞縣誌》記載,當時梆子戲祥符調已在開封、杞縣一帶盛行,並曾與羅戲、卷戲合班演出,被合稱為「梆羅卷」。
隨著祥符調的成熟和發展,培養演員的科班亦相繼出現。那時,祥符調有蔣門、徐門兩家。徐門辦的科班在封丘的清河集,蔣門辦的科班在朱仙鎮。
徐門一直在開封附近活動,後來,經徐老六的手在光緒年間辦了8個科班,其中就有開封的義成班、公義班、天興班,杞縣的全盛班、順成班、捕班班等。
蔣門數十年間,也在朱仙鎮培養了大量的梆子戲演員,但是到了道光年間,黃河在開封一帶決口,朱仙鎮周圍盡成汪洋,蔣門班無法維持下去,便向四方流落、發展。
祥符調傳至商丘一帶的,形成豫東調;流入漯河、周口、許昌的一支,被稱為「沙河調」,傳到濮陽一帶的叫「大高調」,傳到洛陽、密縣附近的,和當地唱腔融合,形成了「豫西調」。舊時,就連安徽和蘇北的一些梆子藝人,也自稱是蔣門的傳人。
祥符調為標準的中州音韻,男腔高亢激越、古樸醇厚;女腔莊重大方、委婉俏麗。祥符調唱詞通俗易懂,多為7字句或10字句,唱功有「寧唱十句戲,不道一句白」的俗諺流傳。祥符調的小生多用二本嗓,鬚生用本嗓、二本嗓等,旦角多用小嗓,丑角多用本嗓、二本嗓,淨多用疙瘩腔,風格清新典雅、悠揚婉轉。
豫東調慷慨激昂,粗獷豪邁。女聲花腔較多,具明快、俏麗等特點,大小嗓結合,本嗓、小嗓混雜使用,男聲粗獷豪邁,多以二本嗓、本嗓多交替使用。
沙河調活潑婉轉,激昂嘹亮。既適宜表達愉快舒暢的心情,也適宜表達慷慨壯烈的氣氛。流傳於淮北、沙河流域,安徽人稱梆子劇、淮北梆子。
豫西調聲音低沉,咬字清晰,字字入耳,生旦淨丑多用大本嗓,本嗓後挫下壓,適合演悲觀、憤慨,音樂深沉、悲壯。
其中「祥府調」和「沙河調」,從唱腔的板式結構、調式、旋律、節奏、句法組成和語音等方面看,都和「豫東調」比較近似,後來統稱為「豫東調」。所以從那時候起,河南梆子便分為了「豫東調」與「豫西調」兩個具有顯著特色流派,人們將它們統稱為「豫劇」。
整體而言,「豫東調」以中州音韻和商丘、開封的語音為基礎,在傳統演唱中多用假嗓,聲音高細,花腔較多,具有激昂、豪放、明朗、花俏的特點。而「豫西調」唱腔以中州音韻和洛陽語音為基礎,在傳統演唱中多用真嗓,聲大腔圓,寒韻較多,具粗獷、渾厚、悲壯、深沉的特點。
早期豫劇表演的舞臺布置非常簡單,往往只用蘆蓆、箔子一擋,臺上一桌二椅,即可開演。打小鑼、敲梆子的人員兼檢場。
1911年後,豫劇更多地進入城市演出,至此豫劇有了較為固定的劇場,舞臺布置有所改進。
開封較有名的茶社,如致祥茶社、普慶茶社、澄懷茶社、慶茶社、東火神廟茶社和同樂茶社等,爭相邀聘豫劇班社,即義成班、天興班、公議班、公興班參加演出。
於是,他們採用一些布幕、布景為戲曲增添可看性,對於行頭也開始有了改革。旦角服飾開始講究「老旦清,正旦俊,花旦風流」,並且後來,豫劇又受京劇服飾的影響,與京劇服飾非常相似。
豫劇進入茶社演唱之後,與早已進入茶社的二黃形成了相互競爭的局面,因豫劇強大的藝術魅力,使二黃敗下陣來,退出茶社,1916年的《嵩岳日報》記載:
汴省簧戲屢演屢輟,唯梆戲頗持久。
除開封之外,鄭州、洛陽、信陽、商丘等地也先後出現演出豫劇的茶社、戲園,並受到當地民眾的熱烈歡迎,叫好之聲,連連不絕。
戲曲之鄉造就河南梆子
西元1008年,宋真宗改年號為大中祥符元年,附郭都城的開封縣也改名為「祥符縣」,在開封一帶演唱的梆子聲腔,就稱為「祥符調」。
祥符調在繼承了自宋代「路歧人」一脈相傳的演唱風格的同時,又吸取了在開封一帶盛行的〈鎖南枝〉、〈傍妝臺〉、〈山坡羊〉、〈耍孩兒〉、〈駐雲飛〉、〈醉太平〉、〈寄生草〉等民歌腔調在內的其他戲曲藝術,逐步形成了自己粗狂、高亢、激越,古樸醇厚、委婉明麗的風格。
到了明代,開封曾一度被朱元璋定為陪都,名叫「北京」,並封其第五子朱橚為周王,豪華富麗的周...
推薦序
序言
浩浩歷史長河,熊熊文明薪火,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滾滾黃河、滔滔長江,是最直接源頭,這兩大文化浪濤經過千百年沖刷洗禮和不斷交流、融合以及沉澱,最終形成了求同存異、兼收並蓄的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絕而從沒中斷的古老文化,並始終充滿了生機與活力。中華文化曾是東方文化搖籃,也是推動世界文明不斷前行的動力之一。早在500年前,中華文化的四大發明催生了歐洲文藝復興運動和地理大發現。中國四大發明先後傳到西方,對於促進西方工業社會發展和形成,曾帶來了重要作用。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是各族人民五千年來創造、傳承下來的物質文明和公德心的總和,其內容包羅萬象,浩若星漢,蘊含豐富寶藏。中華文化薪火相傳,一脈相承,弘揚和發展五千年來優秀的、光明的、先進的、科學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現象,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華,建構具有特色的現代民族文化,展示中華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價值、文化形態與文化風采。
為此,在相關專家指導下,我們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資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別編撰了本套大型書系。主要包括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名揚世界的科技工藝、異彩紛呈的文學藝術、充滿智慧的中國哲學、完備而深刻的倫理道德、古風古韻的建築遺存、深具內涵的自然名勝、悠久傳承的歷史文明,還有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充分顯示了厚重文化底蘊。
本書縱橫捭闔,採取講故事的方式進行敘述,語言通俗,明白曉暢,形象直觀,古風古韻,格調高雅,具有很強的可讀性、欣賞性、知識性和延伸性,能夠讓讀者們感受到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
序言
浩浩歷史長河,熊熊文明薪火,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滾滾黃河、滔滔長江,是最直接源頭,這兩大文化浪濤經過千百年沖刷洗禮和不斷交流、融合以及沉澱,最終形成了求同存異、兼收並蓄的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絕而從沒中斷的古老文化,並始終充滿了生機與活力。中華文化曾是東方文化搖籃,也是推動世界文明不斷前行的動力之一。早在500年前,中華文化的四大發明催生了歐洲文藝復興運動和地理大發現。中國四大發明先後傳到西方,對於促進西方工業社會發展和形成,曾帶來了重要作用。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是...
目錄
序言
提升戰鬥號角—越調
鼓舞士氣的越國民歌
豐富的越調藝術特色
遠古之音—大弦戲
梨園御戲流傳到民間
豐富的聲腔表演體系
驚心動魄的舞臺表演
祭海唱禮—懷梆
祭神儀式促成地方戲
粗獷的懷梆藝術風格
戲曲鼎甲—豫劇
戲曲之鄉造就河南梆子
名角輩出促使豫劇繁榮
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
中原音韻—大平調
鄉民攆臺學戲而成新調
豐富多彩的表演藝術
蜜樣甜音—二夾弦
夫妻對唱的民間小調
飽含著濃厚鄉土氣息
民間歌舞—曲劇
脫掉高蹺產生的新劇
貼近生活的藝術特色
曲苑拾英—地方戲劇
皇帝夢中走出的羅卷戲
道教音樂演變的道情戲
生活氣息濃郁的落腔
河南梆子的元老宛梆
說唱藝術濃厚的墜子戲
序言
提升戰鬥號角—越調
鼓舞士氣的越國民歌
豐富的越調藝術特色
遠古之音—大弦戲
梨園御戲流傳到民間
豐富的聲腔表演體系
驚心動魄的舞臺表演
祭海唱禮—懷梆
祭神儀式促成地方戲
粗獷的懷梆藝術風格
戲曲鼎甲—豫劇
戲曲之鄉造就河南梆子
名角輩出促使豫劇繁榮
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
中原音韻—大平調
鄉民攆臺學戲而成新調
豐富多彩的表演藝術
蜜樣甜音—二夾弦
夫妻對唱的民間小調
飽含著濃厚鄉土氣息
民間歌舞—曲劇
脫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