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聊不是隨便聊。繞著四大話題:興趣、娛樂、食物、環境,就不尷尬。
◎聲調其實比內容更重要。聲音刻意的忽高忽低,對方不容易放空飄走。
◎沒話聊還硬聊,最尷尬。怎麼優雅又不失禮的結束話題?
◎怎麼問話,對方會想接?你得提供對方打開話匣子的門把。
很多人討厭社交,除了因為生性害羞,更常見的原因是怕尷尬:
好不容易把場面炒熱,卻沒人接話;明明沒話說了,還要拖時間硬聊。
你開心分享趣聞,對方卻頻頻打哈欠、放空神遊;
或不識趣的問了讓烏鴉從天空飛過的問題,
像是薪資多少、婚姻狀況、是不是又胖了……
作者派翠克.金是美國舊金山知名對話溝通教練,
著作在美國亞馬遜上獲得讀者4.4顆星推薦、超過五千則評論熱烈迴響,
曾接受《GQ 雜誌》、《TedX》、《富比士》、《NBC 新聞》、
《哈芬登郵報》、《商業內幕》、《Men's Fitness》等媒體專訪。
他認為,跟人小聊並不難,無需天賦也無關性格,
只要用對技巧,就能擺脫尷尬癌。
◎ 閒聊不是亂聊,有公式
.你的弱點、缺點,都能拿來聊
與其炫耀成功,不如分享你的小失敗或是弱點、缺點。
「你們一定不相信,我是別人眼中的導航障礙。
如果我說:『左轉』,你最好馬上右轉!」你的最大缺點,就是最獨特的賣點。
.怕冷場?用四大話題──興趣、娛樂、食物、環境來開場
娛樂:「我最近看了那部票房很好的電影,你看了嗎?」
食物:「我在某間店,吃到有生以來最好吃的開心果冰淇淋。」
最多人用的「興趣」,和最少人用的「環境」,怎麼開場可以聊得有來有往?
想快速炒熱氣氛,你得適時加入有小爭議的點,
「我喜歡披薩上面放鳳梨!」保證馬上有人不以為然。
◎回應的藝術:別急著搶話,先等三拍
.使用類比和對比,表達更生動
「這個月手頭有點緊,所以我叫我的貓去工作,但牠都不聽。」
.別人說完話時,等三拍再回應
刻意讓對話停頓,代表你真的在聽,對話才能自然走下去。
.所有經驗都能當成故事分享
利用「從前……、但是……、然後……」三元素創造精彩故事,
對方會不自覺豎起耳朵聽,就算是說教也可以。
怎麼問話,對方會想接?提供對方打開話匣子的門把。
同樣是跟主管唱反調,為什麼他贏得口碑,我卻只得到白眼?
話題一旦結束,我該找新主題還是有禮貌的退場?
讀完本書,你不再只用天氣當開場白。
繞著四大不敗話題、回話先等三拍、刻意唱反調,
你的話題天空再也沒有烏鴉飛過。
作者簡介:
派翠克.金(Patrick King)
加州舊金山的社交互動專家及對話教練。
曾受邀《GQ 雜誌》、《TedX》、《富比士》、《NBC 新聞》、《哈芬登郵報》、《商業內幕》、《Men's Fitness》等媒體專訪。
著有《最強讀人術》、《最高的聆聽》、《克服拖延症的科學》、《社交技能與社交流暢性》、《停止取悅別人》、《日常自信的藝術》等書。
譯者簡介:
吳宜蓁
英國羅浮堡大學圖書資訊碩士。從事文字工作多年,喜愛接觸不同的主題與文化,樂於在翻譯過程中不斷充實與成長。
譯有《你一定愛讀的極簡歐洲史》、《賀錦麗:活出勇氣,我從不客氣》、《養背,明年更年輕》、《2%法則,3年還完300萬》、《冰人呼吸法,我再也不生病》等書(以上皆為大是文化出版)。
章節試閱
你是否聽過有人說:「我好愛跟人聊天!聊再多都不夠。」
事實上,閒聊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這個行為不但能降低風險(按:避免在敏感話題說錯話,而冒犯他人等)、享受對話,也可以幫助我們在最少煩惱和麻煩的狀況下建立連結,並確保與陌生人的初次互動,能帶來最大的回報。
閒聊就像一把鑰匙,可以打開通往更有趣的對話、更真實的人際關係,以及更少誤會的生活之門。
本書教你如何在聊天中「生存」,除了探討如何接納這種特殊的互動模式,並將它發揮極致,讓你成為熱愛閒聊的人,也談及人與人之間更深層的態度和核心理念,讓你在社交場合中真正獲得力量和啟發。
此外,我整理小聊的所有原則,這些原則能幫助你掌握對話的能量與流暢度,開啟對他人的好奇心,並在對話中展現最真實、獨特且坦率的自己,也會詳細討論我們到底要說什麼、什麼時候說、如何說,以及當事情不順利時該怎麼辦。
你現在可能不太喜歡閒聊或任何形式的社交。儘管如此,我希望你在讀完本書後,重新對閒聊產生欣賞之情,並將會話視為一種藝術!
適時談些有小爭議的話題
如果你掌握正確方法,就會意識到閒聊其實不會持續太久,它只是一種溝通的過渡形式,目的是為之後的對談熱身。甚至,你越充分參與其中,越能快速進入更有深度的談話。
只是,在你深入有意義的對話前,要注意的是從初次見面到成為好朋友的過程中,有許多深淺不一的差別,而這些階段可能比簡單閒聊還複雜。
讓我們看看班,他很聰明,不論什麼話題,都有很多東西可分享,而且善於聆聽和提出深思熟慮的問題。
雖然班很容易與人閒聊,但聊天後,與對方認識、見過面,但又稱不上朋友,甚至不期望成為朋友的模糊不清狀態,總是讓他覺得很焦燥。這是因為班渴望結識朋友、建立深厚的友誼及真正的連結。
這就是麻煩的地方,這種欲望意味著,他會立即展開深入且相當激烈的討論。他對分享自己的熱情感到興奮,很快就開始針對他最喜歡的話題開始長篇大論,甚至變成一場激情四溢的獨白。他有時會說出一些私人、太有爭議或激烈的話。
儘管當時他覺得這是好主意,但事後才意識到,在他急於強求親密和親近的過程中,製造更多尷尬。人們跟他拉開距離,或把他當成空氣,讓他覺得有點難堪。
問題很明顯,班表現得太衝動,結果搞砸一切。有點像第一次約會,結果五分鐘後就跟對方求婚!
「中間談話」指超越小聊的對話,但不夠深入或有意義,不足以被視為重要對談。通常發生在社交場合,人們之間的連結有限,而且可能永遠不會再有互動。中間談話中,參與者會談及比一般閒聊稍微實質的話題,允許短暫的連結,並可能學習關於彼此的新事物。
為了避免陷入像班的尷尬情況,我們得學會控制強度。避免有分歧的主題,讓對話保持溫和,輕鬆但愉快。談一些有一點爭議的話題,可以激發更多細微的回應,但不至於分歧,既能保持對話的趣味性,又不會太過緊張。
中間談話也可以是過渡性的。如果雙方都對培養出友誼或關係有興趣,那麼下一步就是慢慢熟悉和親近,讓對方每次都有機會回應你的邀請,雙方因此更親密一點。
漸漸的,增加熟悉感和信任感。但如果這個過程沒有循序漸進,就會像班一樣,變得非常尷尬和笨拙。慢慢來,也是減少誤會或潛在衝突的方法。
堅持溫和的態度能讓人在事情發展不順利時,保住面子。
這裡可以看出一個讓中間談話如此棘手的重要部分,中間談話可以是過渡性的,並引導到更大的事情,但不一定非得如此。有些情況會讓彼此無限期停留在這個階段,包括:
不常見面的人,例如一年左右見一次面或遠親。
你不一定喜歡,但必須維持良好關係的人(同事、姻親等)。
在你社交範圍內,但不一定是你朋友(同事、好友的配偶)。
對你有權威的人(主管、老闆)。
你會花很多時間相處,但只有一段特定時間(在會議、婚禮、渡假或特殊工作專案中遇到的人)。
首先要做的,就是判斷你與對話者是否處於中間談話。
一旦你做了自我介紹,並閒聊一段時間後,你會發現說話內容稍微變得充實,這時就可判斷自己正進行中間談話,大都時候話題不具爭議性,但稍微有趣一點。
如果隨著時間推移,你有理由相信能繼續發展和加深彼此的連結,那麼可嘗試透過多一點爭議性和私人話題,來逐漸增加親密度。
更明智的做法是,一開始中間談話應該維持在中等程度。不要像班一樣,把良好關係當成可以立即成為最好朋友的許可!請務必遵循以下規則,以保持在良好、快樂的對談:
1. 保持親和力
在中間談話討論的話題,對一般人來說應是易懂且有意義。我們的目標是,啟動不需要廣泛背景知識或深厚專業知識的對話。某種程度上,你仍在談論閒聊中提及的話題,只是聊得更深入而已。
大多數人生活在自己的社交泡泡中,容易忘記自己的觀點和態度,而且其他人不一定也是這麼想。請注意,不要做任何假設。堅持使用經典的主題,而這些主題適用於世上大多數人。
2. 在話題裡加入一點點爭論
中間談話應帶入某個程度的爭論,也就是說,對談可以喚起參與者間不同的意見或偏好,有助於讓談話更吸引人且難忘。
這裡的重要關鍵是,帶入小量的爭議或爭論,純粹是為了帶入一點深度的話題。其形式可以是一個出乎意料的提問,或者是分享自己稍微不受歡迎的意見。
每個社交場合都獨一無二,所以永遠沒有規則可言。如果你不確定該怎麼找有點爭議的話題,可以用一些只有名義上有爭議的事情(如「我喜歡披薩放上鳳梨」)來試水溫。
要注意的是,應避免深入到可能導致激烈爭議的內容,盡可能遠離可能會讓人們陷入防禦狀態的尖銳話題,若運氣好,你的意見或想法也許和對方完全一致,但如果不是,場面就顯得尷尬,而且很難進行下去。
怎麼問話,對方會想接話?
艾蜜莉經常感到焦慮,而社交會帶出她焦慮中最慘烈的一面。所有建議都告訴她:「贏得朋友、影響他人的不二法門就是多問問題」。人都說過於談論自己會很無聊,而且讓人覺得你只關心自己,所以最好表示出對他人感興趣,詢問對方的生活點滴。
目前為止看起來都很美好。既然大家都喜歡別人喜歡談論自己,那麼提問應是很好的方法才對。
然而,當艾蜜莉運用這個策略時,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她也看得出來這段對話有點勉強,甚至開始覺得有點拘謹,且一點也不有趣。
事實上,提問不是在哪個場合都適用的好方法。因為問題可以提出很多不同面向,也能發揮不同的功能。問題不分好壞,關鍵在於發問的時機、原因和方式。
然而,每當艾蜜莉感到焦慮時,她就急著提出問題,但問題間卻沒有任何關聯,也沒有與對話中的想法和概念相連結。她問的問題不是根據對方量身訂做,也不是從對話中自然而然產生,因此讓人覺得很造作,感覺像在面試或被審問。
問題如果問得好,可以帶來深度和親密感,但在錯的時間提出錯的問題,實際上會造成更大的距離、誤解和尷尬。那我們如何區分好問題和壞問題?例如下列兩種不好的提問方式:
1.問題不妥當。
2.表達得很好,但在錯的時間、以錯的方式提出。
一個理想的提問,是表達好奇和興趣,或邀請對方分享自己的事情,可以推動對話,創造深度、興趣和清晰度。另一方面,表達不當的問題則無法做到這一點。例如,它們通常根本不是問題,而是偽裝成問題的陳述:
「你一點頭緒都沒有,對吧?」(沒人能舒服的回答這個問題,因為這根本不是問題。)
「你最喜歡我簡報的哪個部分?」(這是假設他人喜歡你簡報。)
「這很瘋狂,對吧?」(像在命令:「說你同意我的看法。」)
這類問題也許有它的用處,但無法表達出對談話有益的尊重及好奇。也許我們都有這種連自己都不知道的習慣,但不論如何,之後要避免利用問題來掩飾陳述的說話方式。
從另一方面來看,也可能因為使用方式不當,讓問題無法創造融洽的人際關係。為了更加理解這點,我們需要清楚了解問題能發揮的多種功能,並確保自己的問題是否合適,像從工具箱中選擇最適合當下的工具一樣。
.追蹤型問題:幫助你更深入了解
使用追蹤型問題幫助自己更深入了解對方想告訴我們的事,並在這個過程中,向對方表達你的好奇。簡單來說,就是提出一連串問題,且問題都建立在前一個答案的基礎上。例如:
A:「你前天去加州的哪裡度假?」
B:「我們在聖地牙哥動物園待了一天!」
A:「酷!我超愛動物園。你最喜歡什麼動物?」
B:「雖然聽起來很傻,但我十分喜歡狐獴,甚至可以看著牠們好幾個小時。」
A:「噢,對!我記得你說過。你的孩子們也是狐獴迷嗎?」
B:「事實上……。」
如你所見,上述三個問題,因為都有銜接前面的回答,所以你並不覺得它們跳痛。與以下互動比較,一樣提出了三個問題,但可能讓人覺得更像在質問。
A:「你昨天去加州的哪裡度假?」
B:「我們在聖地牙哥動物園待了一天!」
A:「你以前去過加州嗎?」
B:「沒有,這是第一次。我太太年輕時去過一次。」
A:「你們的假期有多久?」
因為這些問題沒有從答案引導出下文,沒有循序漸進,也不流暢,只是直接進入到下一個不相干的問題,所以讓對方覺得沒有真正被聆聽,或正在被盤問。
如果某人只用這種發問方式,被問的人會覺得自己被迫分享,而審問者卻理所當然不分享任何東西,造成一種微妙的權力失衡或偏移的感覺。如果想讓他人透露自己和生活,相同的程度上,分享自己也是一種禮貌,這樣才不會讓別人覺得他們被放在聚光燈下審視!
追蹤型問題幾乎在何時都是好方法,但盡量避免連續提出太多問題,以三個問題為限。
此外,也要避免無止境追問瑣碎的細節,否則會讓人覺得自己迂腐無趣。觀察人們認為特別生動和感性的主題,並針對這些主題發問。
你是否聽過有人說:「我好愛跟人聊天!聊再多都不夠。」
事實上,閒聊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這個行為不但能降低風險(按:避免在敏感話題說錯話,而冒犯他人等)、享受對話,也可以幫助我們在最少煩惱和麻煩的狀況下建立連結,並確保與陌生人的初次互動,能帶來最大的回報。
閒聊就像一把鑰匙,可以打開通往更有趣的對話、更真實的人際關係,以及更少誤會的生活之門。
本書教你如何在聊天中「生存」,除了探討如何接納這種特殊的互動模式,並將它發揮極致,讓你成為熱愛閒聊的人,也談及人與人之間更深層的態度和核心理念,讓你在社...
推薦序
推薦序一
讓聊天成為人生的催化劑
激勵達人/鄭匡宇
在這個資訊爆炸、關係瞬息萬變的時代,與人輕鬆自在的聊天,無疑是現代人不可或缺的超能力。無論是職場上的破冰、社交場合的連結,還是日常生活中與陌生人的偶遇,聊天不僅是交流的橋梁,更是開啟機會與建立信任的鑰匙。
然而,許多人卻對「閒聊」望而卻步,覺得尷尬、無趣,甚至無從下手。《小聊,破尷尬》正能幫助各位解鎖這項超能力,作者用實用的框架與幽默的筆觸,讓每個人都能成為聊天的高手。
我特別喜歡作者提出的HEFE公式:興趣(Hobby)、娛樂(Entertainment)、食物(Food)、環境(Environment)。這四個面向簡單卻強大,因為它們觸及人類生活中最普遍且容易引起共鳴的元素。
誰不愛聊自己的愛好、沒追過一部劇、聽過一首歌?誰能抗拒分享對美食的熱情?而周遭環境──無論是派對氛圍還是咖啡店的裝潢,總能成為自然的話題引子。懂得善用上面的HEFE公式,幾乎在任何場合都能跟任何人開啟一段精彩有趣的對話。
更讓我有共鳴的是作者在書中提到,聊聊自己的缺點,往往是創造幽默為彼此聊天加分的潤滑劑。我一直相信,適度的自嘲不僅能化解尷尬,還能拉近彼此的距離。例如我和新朋友聊到自己是作家,還出過23本書時,都會提到:
「我一開始出的,都是類似像《搭訕聖經》、《脫離好人幫》這樣的書,不過我的本意是想用搭訕作為激勵的隱喻,鼓勵大家毛遂自薦,勇敢踏出舒適圈,所以,其實是非常有激勵意義在內的。但當我後來直接改用激勵、正向的書名,像是《你就是自己的激勵達人》時,銷售成績瞬間就一落千丈了。」一邊說,一邊搭配誇張的語氣和動作。
強烈的對比和自嘲,總能讓對方會心一笑,甚至主動分享自己的失敗趣事。幽默不僅讓對話更輕鬆,也讓彼此的關係瞬間升溫。作者在書中提到的這類技巧,像是用輕鬆的語氣化解緊張、用自嘲展現自信,真的是一門值得學習的藝術。
《小聊,破尷尬》不只教你聊天,更是一本關於如何與人建立真誠連結的指南。作者以其獨特的幽默和洞察力,告訴我們聊天並不需要天賦,只需要一點方法和勇氣。
我相信,無論你是內向的職場新人,還是希望在社交場合更遊刃有餘的專業人士,本書都能為你打開一扇通往更好人際關係的大門。
推薦序二
一本心靈使用說明書,以及為你量身打造的操作手冊
影評人/重點就在括號裡
社恐是「社交恐懼」的簡寫,指在人多的場合裡會緊張;在某些人際互動情境裡(不只實際見面,也包括線上會議),感到強烈焦慮,甚至對自己沒信心。害怕自己在社交場合犯錯、被其他人評價,或感到尷尬。而這點已成了社會現象。
當然,社交恐懼症狀嚴重時,可能會造成自律神經失調或引發其他情緒疾患,需要行為認知或藥物治療。但無論是誰,每個人的性格裡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社交恐懼,總有害怕對他人說話、畏懼尷尬場面的時刻。
這本由社交技能教練派翠克.金所寫的《小聊,破尷尬》,就是剖析這些社交情境,讓你在社交場合獲得力量與啟發,不再感到尷尬,讓你成為喜歡閒聊的人。
作者用字淺顯易懂、擅用譬喻。本書不是艱澀的心理學用書,它更像每一位社恐人士的「心靈使用說明書」以及「操作手冊」。書中透過五個章節,按部就班的告訴讀者,你為什麼會對社交場合感到焦慮?產生焦慮時,可以怎麼做。首先在第一章定下好基礎,可以讓你了解自己,面對自身恐懼。
第二章〈閒聊不是亂聊,有公式〉與第三章〈如果好的對話是一臺機器〉則告訴讀者,可以透過什麼樣的方式與對方溝通,說出感受;如何在對話中與對方建立關係,該怎麼從對話的基本要素「提問」,來取得信任。
第四章〈回應的藝術:別急,先等三拍〉與最後一章〈明明很努力,開口還是冷場〉,則是提點讀者在對話時要注意的細節,說了什麼與沒說出口的話,還有如何透過對方視角看待這場溝通的同理心等,都是溝通的學問。
溝通,說起來很簡單,是每個人每天都在做的事,但如何在過程中讓雙方都感到愉悅,其實不是件易事。稍有不慎,那份令人焦慮的尷尬,就會隨之產生,進而開始對社交產生恐懼。
而《小聊,破尷尬》將這些你與我在說話之間應注意的眉角,透過流暢的文字、生動的描述,讓這些原本可能是讓人昏昏欲睡的學術文章,成為一對一輕鬆互動的大師教學。
本書正是作者派翠克.金跟讀者的一場「溝通」:他生動傳遞自己的想法,成為這本書的最佳實踐。
推薦序一
讓聊天成為人生的催化劑
激勵達人/鄭匡宇
在這個資訊爆炸、關係瞬息萬變的時代,與人輕鬆自在的聊天,無疑是現代人不可或缺的超能力。無論是職場上的破冰、社交場合的連結,還是日常生活中與陌生人的偶遇,聊天不僅是交流的橋梁,更是開啟機會與建立信任的鑰匙。
然而,許多人卻對「閒聊」望而卻步,覺得尷尬、無趣,甚至無從下手。《小聊,破尷尬》正能幫助各位解鎖這項超能力,作者用實用的框架與幽默的筆觸,讓每個人都能成為聊天的高手。
我特別喜歡作者提出的HEFE公式:興趣(Hobby)、娛樂(Entertainment)、食物...
目錄
推薦序一 讓聊天成為人生的催化劑
推薦序二 一本心靈使用說明書,以及為你量身打造的操作手冊/重點就在括號裡
第一章 小聊,不等於隨便聊
1. 尷尬癌比想像還普遍
2. 讓對方知道你在聽
3. 多數人都忽略了聲調
4. 在對話中加入鹽、油、酸和熱
第二章 閒聊不是亂聊,有公式
1. 你的弱點、缺點,都能拿來聊
2. 不要害怕說出自己的看法
3. 四大搭話主題:興趣、娛樂、食物、環境
4. 適時談些有小爭議的話題
第三章 如果好的對話是一臺機器
1. 沒話說時就關機,不用勉強
2. 溝通能力與個性內外向無關
3. 怎麼問話,對方會想接話?
第四章 回應的藝術:別急,先等三拍
1. 舊話題也能有新角度
2. 類比和對比,表達更生動
3. 不必一次把所有事情說完
4. 所有經驗都可說成故事分享
第五章 明明很努力,開口還是冷場
1. 表現同理有公式
2. 提供對方打開話匣子的門把
3. 不被討厭的插話技巧
4. 小聊,破尷尬
推薦序一 讓聊天成為人生的催化劑
推薦序二 一本心靈使用說明書,以及為你量身打造的操作手冊/重點就在括號裡
第一章 小聊,不等於隨便聊
1. 尷尬癌比想像還普遍
2. 讓對方知道你在聽
3. 多數人都忽略了聲調
4. 在對話中加入鹽、油、酸和熱
第二章 閒聊不是亂聊,有公式
1. 你的弱點、缺點,都能拿來聊
2. 不要害怕說出自己的看法
3. 四大搭話主題:興趣、娛樂、食物、環境
4. 適時談些有小爭議的話題
第三章 如果好的對話是一臺機器
1. 沒話說時就關機,不用勉強
2. 溝通能力與個性內外向無關
3. 怎麼問話,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