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脆弱,而是習慣一個人扛下所有情緒
當你學會理解自己,才有餘力真正照顧別人
✦ 你不是不夠好,只是太過用力
在這個講求效率與表現的時代,許多人活在看似正常、內心卻早已崩潰的狀態。無論是總覺得「我不夠好」、工作讓你疲憊不堪,還是在人際關係中不斷自我懷疑──這些不舒服,不是你的問題,而是你長期習慣用力活著的痕跡。本書從心理學角度出發,揭開你對自我與情緒的誤解,陪你重新理解「脆弱」的價值。
✦ 焦慮的我們,其實都在找出口
為什麼我們會對學習感到痛苦?為何在職場中愈努力愈迷失?這不是能力問題,而是心理機制在自我保護。本書深入解析「比馬龍效應」、「分心的本質」、「倦怠的累積」,用貼近生活的語言解釋那些我們從沒搞懂卻總是在面對的困境。真正的成長,不是再逼自己一點,而是學會鬆開自己一點。
✦ 關係裡的痛,是最真實的情緒
從戀愛到婚姻、從家庭到育兒,關係中的每一次摩擦,其實都反映了我們內心尚未被處理的情緒傷痕。本書用依附理論、家庭系統觀點,帶你理解那些愛而不得、付出卻被誤解的心情。不論你是想離開一段讓你疲憊的關係,還是想找回與伴侶、孩子的親密連結,這裡都有讓你重新看見「愛」的視角。
✦ 情緒從沒消失,只是藏在身體裡
身體不說話,卻記得一切。你以為壓下來的情緒真的過去了,但它們卻轉化成失眠、慢性疼痛、焦慮、甚至莫名的內疚。本書揭露「情緒共振」、「情緒勒索」、「心理界線」等關鍵觀念,教你分辨哪些是你真正的感受,哪些其實只是別人加諸於你的負擔。懂得照顧情緒,就是重新找回與自己和解的力量。
✦ 從撐住,到修復,是一段值得驕傲的旅程
我們都想變好,卻常忘了「變好」不是完美無缺,而是願意停下來、看見自己的需要。本書最後帶你走向修復之路:從日常的小練習,到心理諮商的真實面貌,不再逃避、不再獨撐。因為真正的幸福,從來不是不遇到困難,而是我們終於有能力面對每一段不完美。
〔本書特色〕
在高速運轉的生活裡,我們學會了壓抑、假裝正常,卻忘了好好理解自己的情緒與困境。本書透過心理學視角,深入探討自我認同、職場倦怠、人際焦慮、愛情傷痕、家庭壓力與情緒修復等議題,用真實又溫柔的文字陪你認識那些「看起來沒事,卻其實撐得很辛苦」的自己。這不是一本給你標準答案的書,而是一趟陪你理解自己的旅程。
作者簡介:
張若妍,心理學碩士,曾任心理諮商機構講師與企業內訓顧問,長期研究現代人情緒困境與心理修復議題。擅長以貼近人心的語言解釋複雜的心理現象,並將心理知識應用於生活、職場與關係中。
章節試閱
第六章 愛了、傷了、放不下:愛情中的心理效應
第一節 為何初戀最痛,也最難忘?
初戀的記憶,為何深植人心?
初戀總是讓人又愛又痛,不論結果如何,它往往成為心中最鮮明、最不可抹去的記憶。心理學家指出,這不只是因為「第一次」的特殊性,更因為初戀發生在人生重要的心理發展階段,牽動了大腦、情緒與自我認同的深層變化。
根據神經心理學的研究,大腦在青春期會大量分泌多巴胺與催產素,這些與情感、快樂和依戀相關的神經傳導物質,讓我們在初戀時體驗到強烈的悸動與情感連結。而這段時期的大腦尚未完全成熟,處理情緒與風險的能力也較弱,因此初戀往往比其他感情來得更激烈、更全然投入。
案例:18歲那年,他說不再愛了
周子翔(化名)在18歲那年與高中同班同學交往,兩人曾一起考試、一起翹課、分享彼此的家庭故事與人生夢想。他形容那段感情像「活在電影裡」,充滿理想化與渴望。分手發生在畢業前夕,對方說:「我覺得我們的未來已經不一樣了。」
這場分手讓他陷入半年以上的低潮。他說:「那時候每天早上醒來,心臟都會先痛一下。」即使後來再交新女友,心裡總還是會想起初戀。「不是說她比較好,而是那種感覺再也沒出現過。」
這段故事反映出初戀之所以深刻,並非因為對方多完美,而是那段感情正好伴隨著一種「第一次對愛的全然相信」。
初戀的三種心理效應
1. 高峰終結法則(peak-end rule)
心理學家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指出,人們對經驗的記憶,常集中於情感最強烈的高峰與結尾。初戀通常包含了生命中最初也最強烈的愛情體驗,並且多以遺憾收場,因而格外難以淡忘。
2. 自我形成效應
心理學家艾瑞克.艾瑞克森(Erik Erikson)在其發展階段理論中指出,青少年時期的核心任務是建立自我認同。初戀的出現,正好成為「我是誰」的鏡子,讓我們透過與他人建立親密連結來理解自己。
3. 神經可塑性高峰
青春期是大腦神經網絡快速改變的時期,任何強烈情緒經驗都會深刻烙印在記憶系統。初戀因其強度與新鮮感,使這段記憶特別容易被大腦強化與保留。
為什麼那麼痛?因為我們失去了未來的投射
初戀之所以令人心碎,不僅是因為失去了當下的對象,更是因為我們失去了曾經幻想的未來。在初戀中,我們往往將整個未來建立在「我們」的基礎上,而分手則摧毀了這個未來。這種「未完成感」與「被剝奪感」,往往是痛苦的來源。
心理學家伊蓮.哈頓(Elaine Hatfield)指出,愛情帶來的不是單一情緒,而是一種情緒綜合體,包含了快樂、焦慮、渴望、失落與希望。初戀時期由於缺乏戀愛經驗,我們無法預測與處理這些複雜情緒,因此容易被痛苦淹沒,甚至產生「我是不是不值得被愛」的錯覺。
如何讓初戀不再只是傷痕?
1. 理解記憶的選擇性
我們往往會美化過去的戀情,遺忘其中的不適。覺察這一點,有助於我們與記憶保持距離。
2. 書寫經驗,重構意義
將初戀經歷寫下來,不是為了懷舊,而是透過敘事重新賦予這段情感生命意義。
3. 把愛的能力帶進未來
初戀雖已結束,但你曾經付出的情感與學會的包容、理解、信任,都能成為日後關係的養分。
4. 用行動療癒失落
參與新活動、學習新技能或建立新的社群連結,有助於將心理能量從過去轉移到當下。
初戀,是我們愛過的證明,而非愛的終點
初戀之所以痛,是因為我們全心投入;之所以難忘,是因為我們第一次相信愛可以如此深。這不該成為心裡永遠的傷口,而是愛情教育裡最深刻的一課。
當我們不再只是懷念初戀,而是學會從中提煉出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的智慧,那麼初戀就不再只是遺憾,而是一份持續存在於心中、但能夠轉化成力量的禮物。
第二節 肢體接觸與情緒連結的奧祕
為什麼一個擁抱,可以讓我們瞬間安心?
在人際關係中,語言雖然重要,但許多情緒的傳遞與連結,實際上是透過「非語言」形式完成的。而在所有非語言行為中,肢體接觸是最直接、最本能、也最能穿越理性防線的溝通方式。從戀人之間的牽手、擁抱、依偎,到朋友間的拍拍肩膀,甚至是家人之間的一次溫柔碰觸,這些看似平凡的動作,其實都是深具心理與生理影響的連結行為。
根據神經科學研究,當人類發生肢體接觸時,大腦會釋放大量的催產素(oxytocin),也被稱為「親密激素」或「連結荷爾蒙」,它能促進信任感、降低壓力與焦慮,並強化親密關係的情感基礎。
案例:從一場地震後的擁抱開始
2016年高雄美濃地震後,住在臺南的李孟潔(化名)在災後回家時,與平常不太擅長表達情感的父親有了一次意想不到的擁抱。她回憶:「那是我第一次主動抱他,他也緊緊回抱我。我突然覺得,很多說不出口的話,都在那個擁抱裡了。」
她說,那之後兩人的關係好像多了一點柔軟,不再只是責任與沉默,而是多了可以彼此理解的安全感。這段經歷不只是情感釋放,更說明了肢體接觸如何在關係中成為一種情緒的「翻譯器」。
皮膚是通往情緒的神經高速公路
從心理生理角度看,皮膚是我們最大的感官器官,也是連結外界與情緒系統的重要界面。當皮膚接收到來自他人的溫暖觸感時,會立即透過神經傳遞至大腦的杏仁核與下視丘,進一步影響情緒調節區域。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蒂芬妮.菲爾德(Tiffany Field)的研究,溫和的觸摸能有效降低皮質醇(壓力荷爾蒙)濃度,並提升多巴胺與血清素的分泌,使人感到快樂與穩定。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肢體接觸能在人際關係中創造安全感、信任感與情緒同步。尤其在戀愛關係中,牽手、擁抱與接吻等行為,不只是親密的象徵,更是情感維繫的關鍵儀式。
愛情中的觸感記憶:不只是欲望,而是依附
許多戀人在分手後最難忘懷的,往往不是對方的長相或話語,而是某種身體接觸的記憶——一起走路時手掌的溫度、擁抱時的重量、躺在對方肩膀時的安定感。
這是因為肢體接觸不只是外在行為,它會進入「身體記憶」系統中,被儲存為情緒經驗的一部分。根據依附理論的觀點,觸覺是人類發展安全依附的重要媒介,從嬰兒時期開始,正是透過被抱著、撫觸、親吻等行為,建立對世界的信任與自我價值感。
因此,在成人關係中,我們透過肢體接觸「再體驗」那種被接住、被看見的感覺。它不是單純的親密,而是一種來自內在深處的情緒調節系統。
如何建立情感更深的觸感連結?
(1)回應對方的觸覺偏好:有人喜歡擁抱,有人偏好牽手,了解彼此的觸感偏好,是尊重也是連結的開始。
(2)在關鍵時刻給出支持觸感:例如道別、鼓勵或情緒低落時給予擁抱、拍拍肩膀等,能迅速傳達「我在你身邊」。
(3)日常中的溫柔接觸儀式:每天擁抱30秒、睡前牽手聊天、出門時擁抱或親吻,建立穩定的身體連結儀式,有助於提升情感安全感。
(4)與自我建立觸感連結:透過自我按摩、瑜伽、伸展等方式與自己身體建立關係,也能增進情緒調節能力。
肢體接觸,是最真誠的情緒語言
在這個文字氾濫、視覺轟炸的時代,肢體接觸所帶來的情感效應反而顯得更珍貴。它不需要修辭,不靠技巧,卻能在一瞬間傳遞「你是被理解、被接住的」。
當我們懂得在愛裡加入觸感,也就給了彼此一種不需言語的安全與理解。而那份連結,正是愛情最安定也最動人的奧祕。
第六章 愛了、傷了、放不下:愛情中的心理效應
第一節 為何初戀最痛,也最難忘?
初戀的記憶,為何深植人心?
初戀總是讓人又愛又痛,不論結果如何,它往往成為心中最鮮明、最不可抹去的記憶。心理學家指出,這不只是因為「第一次」的特殊性,更因為初戀發生在人生重要的心理發展階段,牽動了大腦、情緒與自我認同的深層變化。
根據神經心理學的研究,大腦在青春期會大量分泌多巴胺與催產素,這些與情感、快樂和依戀相關的神經傳導物質,讓我們在初戀時體驗到強烈的悸動與情感連結。而這段時期的大腦尚未完全成熟,處理情緒與風險的能...
目錄
序言:那些我們忽略的小事,才是壓垮心靈的重量
使用說明書
第一章 那些不願面對的自己:自我概念與內在力量的重建
第二章 當工作榨乾了你:職場心理與倦怠調適
第三章 學習讓人焦慮,不是因為你不夠聰明
第四章 表面正常,內心崩潰:社交壓力與人際焦慮
第五章 為何我們總是買了不該買的東西?
第六章 愛了、傷了、放不下:愛情中的心理效應
第七章 進入婚姻後,為什麼快樂變少了?
第八章 成為父母,沒有腳本可以照抄
第九章 當情緒被壓下,身體會記得
第十章 修復,不是解決,而是重新選擇
序言:那些我們忽略的小事,才是壓垮心靈的重量
使用說明書
第一章 那些不願面對的自己:自我概念與內在力量的重建
第二章 當工作榨乾了你:職場心理與倦怠調適
第三章 學習讓人焦慮,不是因為你不夠聰明
第四章 表面正常,內心崩潰:社交壓力與人際焦慮
第五章 為何我們總是買了不該買的東西?
第六章 愛了、傷了、放不下:愛情中的心理效應
第七章 進入婚姻後,為什麼快樂變少了?
第八章 成為父母,沒有腳本可以照抄
第九章 當情緒被壓下,身體會記得
第十章 修復,不是解決,而是重新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