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latency period被譯為「潛伏期」,相較於靑春期的喧嘩吸引人們注意,潛伏期是一個被理論較忽略的領域,但由於它的被忽略,反而吸引我們想去探索它。
◎Laplanche和 Pontalis(1973)在《精神分析辭典》中說明了潛伏期的意思大致如下:他們主張潛伏期是從五六歲嬰兒性慾期消失,到靑春期開始前的時期,外顯上像是性慾進化的停頓期。
★關於psyche、soma
如果嬰孩在發展的過程裡,外在環境不是先主動適應嬰孩,再慢慢適時的被動適應,而是可能過於侵犯或者過於忽略,溫尼科特稱呼這種情況是外在環境的「侵襲」。
如同生物的免疫概念,在心理機制上,編派了mind(心思)出馬來應付外來的侵襲,在發展的過程,由於mind會愈戰愈猛,愈來愈壯大,它會誘惑psyche(精神或心)和離開soma(身體或身),而重構成mind-psyche的新組合。
此時,soma變成孤立,自己成長,溫尼科特表示這樣的發展,會造成嬰孩的存在連續感出現問題。
★關於潛伏期
我們想著如何探索「潛伏期」呢?我們無意只是回顧他人對於它的論述,我們找到不一樣的探索方式,那就是如我的朋友們今天嘗試描繪的,以某個精神分析的重要概念,搭配一部電影,這是我們的思索工具。但不希望我們要探詢的潛伏期,這個廣大迷人的所在,只被我們的工具所侷限。
◎代理經銷:白象文化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9578887.pdf
作者簡介:
【薩所羅蘭】的成員密切合作,走在精神分析的心理風景裡,和文學、藝術、戲劇、電影、人類學等密切交流。我們不是只談論診療室的工作場景,我們更是「回到佛洛伊德」,回到他當年草創精神分析時,在各種資源裡尋找語言,來描繪臨床所經驗的想像和情感等。我們是精神科專科醫師和心理師的組合,目前有資深成員「薩所羅蘭的山」,和年輕協力者「薩所羅蘭的風」。
【薩所羅蘭的山】
陳瑞君、王明智、許薰月、劉玉文、魏與晟、陳建佑、劉又銘、謝朝唐、王盈彬、黃守宏、郭淑惠、蔡榮裕
【薩所羅蘭的風】(年輕協力者)
李宛蓁、魏家璿、白芮瑜、蔡宛濃、曾薏宸、彭明雅、王慈襄、張博健、劉士銘
章節試閱
潛伏期和心智化(mentalization)VS《庫洛魔法使》
文/魏與晟
◎大玩具年代
動漫現在占據了小朋友到靑少年的生活,動漫作品涵蓋範圍很廣,針對的對象也不同。大部分動漫的受眾是靑少年,因為如同上次講到的,動漫產業就像是大人們去回顧自己混亂的靑春,而重新創造出來的文化。然而動漫族群不只是靑春期的少年少女,雖然就目前而言,這是最緊扣日本動漫核心的現象,但事實上動漫早在非常年幼的族群中就出現了,像是一些幼教節目,也或許有人是看著米老鼠或湯姆貓與傑利鼠長大。總之動漫百百種,今天特別想談的,是潛伏期這個神奇的時期,以及此時期孩子的心智經驗與相呼應的動漫文本。
潛伏期的年齡大概可以對應到差不多小學生的時期,在動畫中有個特殊的分類,叫做「子供(子ども)向」意思是專門做給小孩子看的動畫,大約就是4-10歲左右的這個時期,恰好對應到潛伏期。等孩子上國中後,這種子供向動漫就會顯得過於幼稚而使他們慢慢失去興趣,但在小學時,那可能是孩子生命的全部,在課業壓力還沒有很重的年齡下(除了上私校的國小生們,他們或許有其他問題在),小學生們除了去接觸大自然之外,更會把很多心力放在電視上,為了下午四點半播出的卡通而趕快寫完功課,或是為了能去朋友家打電動而趕快做完暑假作業等等;當然也可能藉由考好成績以獲得父母買的鋼普拉模型,來滿足跟班上同學比較的那不上不下的潛伏期虛榮心。
子供向動漫其實市場非常大,事實上所謂的「玩具」產業就與潛伏期密不可分,這邊指的玩具並非幼兒期的玩具,像是火車或塡充玩具,而是像變型金剛、哥吉拉、公主變身禮盒等等的玩具。玩這種有些伊底帕斯意味(意思是遊戲中已經有了競爭或威脅性的內容)的玩具並把他們蒐集起來,好像是這個時期的成就。不過上述所講的已經是十幾年前的事情了,現在玩具公司對小學生的產業花招更豐富,像現在百貨公司的玩具樓層都會擺有許多大型機台,都是一些「蒐集」取向的卡片類遊戲,像是甲蟲王者或是假面騎士系列,女生的話就是魔法少女或名模變身系列的集換式卡牌遊戲,只要擁有對應的卡片,就能夠在大型機台內有相對應的3D效果,可能是某種招數,或是某件衣服等等。這是隨著科技與商業經濟,目前潛伏期孩子對玩具的樣貌,而為何此時期的孩子會被這些東西吸引,父母又為什麼願意花錢幫孩子滿足這些願望,還有這與過往的實體玩具有什麼差別?以上都是値得細想的問題,但這卻不是這篇文章的重點。我希望能夠繼續討論一些潛伏期動漫的特性。
◎潛伏期的動漫與青春期的動漫
小時候因為第四臺的節目頻道沒有被管制,電視分級也不夠嚴謹,所以我在潛伏期的時候常常會看到一些靑春期的動漫作品,當時有個叫做首華卡通台跟中都卡通台的頻道,或播放類似《萬能文化貓娘》或是《無責任艦長》之類的偏靑少年或成人向的動漫作品,還是小學生的我雖然不盡然看得懂,卻很明確的知道「這種作品給爸爸媽媽看見不太好」。帶著好奇與抗拒交雜的心態偷看下去。反之,小學生看針對潛伏期的作品,心中就不太會有像是偷做壞事一樣的感覺,像是寶可夢、暴走兄弟、妖怪手錶等等的作品。所以在那個年齡時,對於什麼是性,什麼是害羞,其實心底已經有個答案(畢竟已經渡過伊底帕斯期了),但那個答案卻又模糊的懸置在那,並沒有繼續想下去,如同佛洛伊德說,性的能量在這個時期就停滯於此了。
佛洛伊德提到潛伏期這個詞實在是精闢,但我其實更喜歡叫它「萌芽期」,小學常常自然課會教人養綠豆,種子在發芽前,其實有很大一部分的時間是在「生根」,然而表面上卻看不出來,如果不看土壤的剖面圖,沒耐心的話還會以為種子已經死了。之所以叫萌芽期,是因為我認為不只是原慾的衝動匍匐在底下,為了靑春期而生根準備,而是有些感受眞的「萌生」了。潛伏期是很神奇的時期,卻又很容易被忽略,眞的要說明確的時間點又說不出來,因為他沒有什麼指標,他是夾在兩個非常具有特色的時期中間的一個過渡地帶──在性蕾期與靑春期中間;我們心中能很淸楚想像性蕾期──或伊底帕斯期的小鬼是什麼樣子,也能勾勒出各式各樣靑春期的叛逆與悸動,但夾在中間的潛伏期,記憶卻模模糊糊的。在性蕾期時,孩子已經知道了些什麼,他們知道自己是小孩,跟大人不一樣,知道有些東西很令人興奮,知道父權具有威脅性,也知道自己必須做些什麼才能夠擁有想要的東西。但又不到靑春期,會想要眞的交男女朋友,會跟班上的人搞小圈圈排除不喜歡的同學,會自顧惆悵的想著自己是誰,並想做些什麼去證明自己。同樣的,潛伏期的動漫也有這樣的特色,貌似要對抗什麼,貌似要出去冒險,貌似要談戀愛,但一切卻又無疾而終,或是說用闔家歡樂的方式收場,觀者也會有類似的期待,若動漫超出了「大家都是好朋友」的範疇,譬如說角色間眞的發生性行為,或者是敵人眞的被很殘酷的殺死了,此時的孩子心靈就會受創。
這兩類的作品到底要怎麼區分,說實在也沒有很制式的標準,我試著用比較主觀的角度做些區別:(1)實際年齡──這兩者最直接的差異可從主角的年齡看出來,潛伏期動漫的主角大部分都是小學生,靑少年動漫的主角大部分都是國中生以上,可能是希望受眾有帶入感;(2)對於性的描寫──潛伏期動漫對性的描寫是去性化的,通常會有異性的男女主角愛情,但都僅是點到為止,人物身材也都不會刻意突顯性徵;反之靑少年動漫會刻意描寫角色間的愛情戲分,甚至是主軸,角色穿著也趨向裸露;(3)對立性──潛伏期的動漫雖然也有好人與壞人,但區分並不明顯,像是寶可夢中的火箭隊,敵人被打敗並不會眞的死亡,並且刻意強調同伴的合作;反之靑少年動漫有淸楚的敵我關係,敵人很可能會眞的死亡,並且有很明顯地反體制或反權威的意涵。
以上內容節錄自《潛伏期裡天真的消失或轉型:psyche吹著秋風瑟瑟準備soma的春天》陳建佑、劉玉文、王明智、王盈彬、劉又銘、魏與晟、陳瑞君、吳念儒、蔡榮裕◎合著.薩所羅蘭分析顧問有限公司出版,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9578887.pdf
潛伏期和心智化(mentalization)VS《庫洛魔法使》
文/魏與晟
◎大玩具年代
動漫現在占據了小朋友到靑少年的生活,動漫作品涵蓋範圍很廣,針對的對象也不同。大部分動漫的受眾是靑少年,因為如同上次講到的,動漫產業就像是大人們去回顧自己混亂的靑春,而重新創造出來的文化。然而動漫族群不只是靑春期的少年少女,雖然就目前而言,這是最緊扣日本動漫核心的現象,但事實上動漫早在非常年幼的族群中就出現了,像是一些幼教節目,也或許有人是看著米老鼠或湯姆貓與傑利鼠長大。總之動漫百百種,今天特別想談的,是潛伏期這個神奇的時期,以...
作者序
如同佛洛伊德從戲劇裡,引進伊底帕斯王的故事,來描繪某種常見且重複,在不同人都會出現的情結。我們嘗試從這些電影裡,想要引進點什麼內容,來幫助我思索臨床和理論上的某些課題?
不過,今天還是有個重要的主題,關於latency period被譯為「潛伏期」,相較於靑春期的喧嘩吸引人們注意,潛伏期是一個被理論較忽略的領域,但由於它的被忽略,反而吸引我們想去探索它。想著如何探索它呢?我們無意只是回顧他人對於它的論述,我們找到不一樣的探索方式,那就是如我的朋友們今天嘗試描繪的,以某個精神分析的重要概念,搭配一部電影,這是我們的思索工具。但不希望我們要探詢的潛伏期,這個廣大迷人的所在,只被我們的工具所侷限。
我們以它們做基礎要來探索,被叫做「潛伏期」的階段,有著什麼內在心理?由於它常是以沈默隱隱作用的方式存在,直到靑春期的活力大爆發,潛伏期的論述相對是少很多。在台灣,潛伏期是在小學階段的期間,如我們所知,在台灣也再分成低中高年級三個階段,而當做老師的人可能知道,它們之間仍有些差異?這些差異可能顯示在,與其它同學和教師的關係,以及對於課堂內容的好奇程度,它們之間也許有著某些潛在的心理關聯。
這只是假段,在今天的工作坊,我們不是要馬上教各位,如何著手處理眼前的困局,而是嘗試對於這個階段,引進更多的觀察點,來讓我們看看它是什麼樣的領域?
歡迎各位的報名參與,也期待各位可以從我們的方式裡,聽到對你覺得有用的想法和態度。雖然我們對於何以不馬上教一些,可以現成拿起來,離開這裡就可以使用的絕招,我們對自己的態度仍是,邊做邊好奇著不知會是如何呢?
如同佛洛伊德從戲劇裡,引進伊底帕斯王的故事,來描繪某種常見且重複,在不同人都會出現的情結。我們嘗試從這些電影裡,想要引進點什麼內容,來幫助我思索臨床和理論上的某些課題?
不過,今天還是有個重要的主題,關於latency period被譯為「潛伏期」,相較於靑春期的喧嘩吸引人們注意,潛伏期是一個被理論較忽略的領域,但由於它的被忽略,反而吸引我們想去探索它。想著如何探索它呢?我們無意只是回顧他人對於它的論述,我們找到不一樣的探索方式,那就是如我的朋友們今天嘗試描繪的,以某個精神分析的重要概念,搭配一部電影,這是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