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說中華民國是
1949年被中共所終結,
早在1927年被蔣介石自己顛覆!
看1927年表面上成功的反共,
無法阻擋22年後的赤潮氾濫。。
本書是美籍華文獨立作家余杰繼《1927:民國之死》、《1927:共和崩潰》之後,1927系列的最新力作!
為了呈現民國歷史的真相,作者仿效黃仁宇《萬歷十五年》之筆法,挑選了25位代表性人物,透過書寫他們在1927年前後的生命歷程、政治理念與精神取向,來呈現當時民國的真實面貌。其中既包含了蔡元培、吳稚暉、陶希聖、周恩來、瞿秋白等國、共兩黨之重要人物,也包含了被學者相對忽略的傑出女性,例如呂碧城、鄭毓秀;還有哈雷特‧阿班、佐佐木到一等外國人。本書藉著25篇關鍵人物的傳記,以宏觀且細究的筆法,為讀者解析反共失敗的真相。
名人推薦:
李筱峰(歷史學家及政治評論家,台北教育大學榮譽教授)
胡川安(作家及歷史學者,中央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薛化元(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
汪浩(作家、外交史學者、政治評論家)
蔣竹山(中央大學歷史所副教授)
駱芬美(歷史博士、臺灣史作家)
管仁健(專欄作家,時事評論員)
王飛凌(喬治亞理工大學納恩國際事務學院教授)
連曦(美國杜克大學世界基督教研究講座教授)
蘇曉康(著名文學家、異議人士、《河殤》總撰搞人)
作者簡介:
余杰 Yu Jie
1998年出版處女作《火與冰》,在世紀之交死水般寂靜的文壇掀起一陣旋風,短短數月間暢銷百萬冊,有如魯迅和柏楊般的批判性文字和思想影響了整整一代中國青年。此後十餘年間,與劉曉波一起推動中國的自由與人權,屢受中共當局之禁書、圍剿、軟禁、拘押乃至酷刑折磨。
2012年1月,攜妻兒赴美,拋棄如同「動物農莊」般野蠻殘酷的中國,誓言「今生不做中國人」,定居華盛頓郊區,主持亞太宗教自由與民主化研究所,潛心讀書思考、著書立說。2018年12月,入籍美國,自由在哪裡,祖國就在哪裡,拒絕鄉愁,享受孤獨。
以寫作為職業和志業,只做這一件自己擅長做的事情。長期為北美和台灣多家華語媒體撰寫專欄文章,著作多達八十餘種,一千五百萬字,涵蓋當代中國政治、近代思想史、民國歷史、台灣民主運動史、美國政治、基督教公共神學、保守主義政治哲學、人權和宗教信仰自由等諸多領域。致力於用文字顛覆馬列毛習極權主義、解構中華大一統觀念、批判西方左派意識形態,進而在華語文化圈推廣英美清教秩序與保守主義政治哲學,即獨樹一幟的「右獨」理念。
多次入選「最具影響力的百名華人公共知識分子」名單,並獲頒「湯清基督教文藝獎」、「亞洲出版協會最佳評論獎」、「公民勇氣獎」、「廖述宗教授紀念獎」、「國史館台灣文獻館獎」等獎項等獎項。
以華語文化圈唯一擁有言論自由和新聞出版自由的台灣為精神故鄉,心繫台灣的美食、風景、書店和朋友。相信文字可以穿越漫長的時間與廣袤的空間,相信讀書這一古典的愛好能帶來生命中最大的快樂,願意以書為媒,結識更多自由而勇敢的心靈。
章節試閱
12. 呂碧城:北洋女學界的哥倫布
一九四三年一月二十四日,六十一歲的呂碧城在日本佔領下的香港,憂心家國,抑鬱成疾,病逝於九龍東蓮覺苑。這位曾經的民國第一才女、「詞壇近三百年來之殿軍」,「絳幃獨擁人爭羨,到處咸推呂碧城」,卻在兵荒馬亂的危城中悄然而逝,沒有等到大戰終結、勝利降臨和東方明珠重光。她留下一首遺詩:「護首探花亦可哀,平生功績忍重埋?匆匆說法談經後,我到人間只此回!」她已然超越生死羈絆,詩句中有金石之聲,何其豪邁豁達!
呂碧城出身官宦家庭,從小天資聰穎,五歲時,父親一句「春風吹垂柳」,她脫口而出以「秋雨打梧桐」對之。七歲能作巨幅山水,十二歲詩文皆已成篇。父親去世後,家產被族人奪取,母親一度遭到軟禁,後來一家人到天津依附舅舅。她十九時隻身赴津,被《大公報》創辦人英斂之特邀為編輯,成為第一代職業女性。她撰文立說,推重女權、提倡女學,與嚴復、傅增湘、唐紹儀等人相交往來。一九○三年,袁世凱、唐紹儀創設北洋女子公學︵後改名為北洋女子師範學堂、天津女子師範學校︶,開中國現代公立高等女校之先河,聘呂碧城任總教習,後任監督。
入民國,呂碧城被袁世凱任命為總統府唯一的女秘書,時常出入新華宮,成為政壇一景。她知曉袁有稱帝企圖,遂辭職南下,兼任上海《時報》特約記者。在學習英文的閒暇,她投資西商開辦的貿易公司而迅速致富,擺脫了女子依附男子而生活的常情。
一九二○年,呂碧城出洋遊學,至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研習美術。她住在紐約最昂貴的潘斯樂維尼旅館,即便是美國富人在此居住亦不會超過一個星期,她在此一連居住六個月。當地名媛貴婦紛紛與之交往,她親手製作錦繡衣裳,每天赴幾場盛宴亦不重複,見者驚為天人。
一九二二年四月,呂碧城由加拿大返國,寓居上海,從事文化活動,出版有《信芳集》三卷,及翻譯出版美國學者派特饒伯子所著之《美利堅建國史綱》。
一九二六年之後,呂碧雲長期在海外居住,僅瑞士就住了十年之久。這段時間,她只短暫回國幾次,到過上海、天津等地。她不願久居中國,主要因為戰禍連綿、生靈塗炭。一九二七年,在瑞士如世外桃源的雪山之中,她接到國內親友談及南北大戰等時事的信函,作詞《高陽台》紀事感懷,有杜詩「感時花濺淚,城春草木深,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之意境:
啼鳥驚魂,飛花濺淚,山河愁鎖春深。倦旅天涯,已然憔悴行吟。幾番海燕傳書到,道烽煙、故國冥冥。忍消他、綠醑金卮,紅萼瑤簪。
牙旗玉帳風光好,奈萬家春閨,淒入荒砧。血涴平蕪,可堪廢纍重尋。生憐野火延燒處,遍江南、草盡紅心。更休談、蟲化沙場,鶴返遼蔭。
早年,呂碧城曾遊覽吳中鄧尉,愛香雪海之盛,有「青山埋骨他連願,好共美化萬祀馨」之願望。然而,戰亂之中,她不可能歸葬鄧尉之梅花深處。她在臨終前將全部財產二十餘萬港元布施於佛寺並留下遺囑:「遺體火化,將骨灰和入麵粉為小丸,拋入海中,與水族結緣。」
孤傲的張愛玲向以刻薄出名,生平少有譽人之詞,卻用罕有的熱忱稱讚呂碧城:「中國人不太贊成太觸目的女人,早在萬馬齊喑究可哀的滿清,卻有一位才女高調彩衣大觸世目,便是呂碧城。」這是張愛玲一生予同性之最高評價,其他女子從未入過她眼。
作為呂碧城同鄉的蘇雪林,對呂碧城既敬重又畏懼,遠遠地頂禮膜拜:「我記得曾從某雜志剪下她的一幅玉照,著黑色薄紗的舞衫,胸前及腰以下鄉孔雀翎,頭上插翠羽數支,美艷有如仙子。此像曾供養多年,抗戰發生,入蜀始失,可見我對這位女詞人如何欽慕了。」
呂碧城在觀念上獨領風騷,而且穿著打扮、言行舉止亦堪稱時代先鋒。掌故大家鄭逸梅評論說:「碧城放誕風流,有比諸《紅樓夢》中之史湘雲者。且染西習,嘗御晚禮服,袒其背部,留影以貽朋友。善舞蹈,於蠻樂琤瑽中,翩翩作交際之舞,開海上摩登風氣之先。」 同光詩人樊增祥評論說:「巾幗英雄,如天馬行空。即論十許年來,以一弱女子自立於社會,手散萬金而不措意,筆掃千人而不自矜,此老人說深佩者也。萬事為詩,亦壯心自耗耳。」 …… (未完)
12. 呂碧城:北洋女學界的哥倫布
一九四三年一月二十四日,六十一歲的呂碧城在日本佔領下的香港,憂心家國,抑鬱成疾,病逝於九龍東蓮覺苑。這位曾經的民國第一才女、「詞壇近三百年來之殿軍」,「絳幃獨擁人爭羨,到處咸推呂碧城」,卻在兵荒馬亂的危城中悄然而逝,沒有等到大戰終結、勝利降臨和東方明珠重光。她留下一首遺詩:「護首探花亦可哀,平生功績忍重埋?匆匆說法談經後,我到人間只此回!」她已然超越生死羈絆,詩句中有金石之聲,何其豪邁豁達!
呂碧城出身官宦家庭,從小天資聰穎,五歲時,父親一句「春風吹垂柳」,她...
推薦序
自序:從俄國運來的午餐肉罐頭及共產主義與中國之命運
那次會議,那些美味的午餐肉罐頭
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二日,蔣介石在上海清共;七月十五日,汪精衛在武漢分共。八月七日,中共在武漢祕密召開「八七會議」,以年輕氣盛的瞿秋白取代對抗共產國際的陳獨秀,確立武裝暴動對抗國民黨的新路線。
毛澤東與鄧小平在此次會議上第一次碰面,此刻他們在黨內人微言輕,不會料到瞿秋白只是一名曇花一現的領袖,而他們兩人未來將分別統治中國超過四分之一世紀。
「八七會議」與會者之一、後來出任中共宣傳部長的陸定一回憶說:「中午,洛卓莫娃為大家準備了午餐,我們吃的是麵包和午餐肉罐頭,一個罐頭有好幾斤重,我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大的罐頭,因此印象很深。吃完午飯,又繼續開會了。下午首先討論羅明納茲的報告,然後瞿秋白代表常委會作報告。」
陸定一的回憶提供了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與會代表的食物是麵包和午餐肉罐頭。麵包大概是洛卓莫娃現烤的,應當是香噴噴的白麵包,而非瞿秋白在旅俄期間難以下嚥的劣質黑麵包;特大號的午餐肉罐頭,是從蘇聯運來的,連見多識廣的陸定一都未見過,對於大多數出身貧寒、生活粗糙的與會者來說,是一種相當美味的食物。
午餐肉(lunch meat)是一種經預先烹煮、加工及壓縮過的罐頭肉類食品,由豬肉、澱粉、鹽和香料混合製成。陸定一的記錄顯示,蘇聯人早在一九二七年就將此食品帶到中國,讓年輕而激進的中國革命者由衷地對富裕而強大的蘇俄五體投地、言聽計從。蘇聯為遙控中國革命、在東方扶持一個共產黨執政的衛星國,從出錢、出槍、出顧問到出午餐肉罐頭,以舉國之力輸出革命。
歷史學者李懷印指出,在中共成立的最初二十年中,它屬於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在決策、政治合法性甚至資金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依賴於共產國際。而對於當時的蘇聯來說,決定它與中共關係的關鍵因素,始終是蘇聯自身的國家利益和地緣政治安全。中共每月從共產國際收到津貼以及不同數量、不同外幣的不定期匯款,一九二七年之前這些匯款數額為每月數千美元,一九二八年增加到兩萬多美元,在接下來的幾年約為每月一萬五千美元。此外在一九二七年八月,中共還收到一筆三十萬美元的資助。共產國際的資助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到中共黨員數量和活動範圍的擴張;當莫斯科的資助增加時,中共的規模便擴大並變得活躍,反之亦然。
蘇聯的經濟和軍事援助也是廣東國民黨部隊崛起及其早期北伐成功的關鍵。一九二七年六月,史達林在給莫洛托夫和布哈林的信中明確主張,為穩住汪精衛和武漢國民黨人,蘇聯應該給武漢追加三百萬到五百萬盧布的援助款項。據此,蘇共中央政治局通過臨時動議:一千五百萬貸款暫時無法滿足,但可以「再給武漢政府撥款兩百萬盧布」,並不拒絕以後重新討論貸款問題。然而,金錢和武器無法繼續籠絡武漢國民黨人,國民黨和共產黨為爭奪政權的鬥爭愈來愈劇烈,在馮玉祥與蔣介石合作反共之後,武漢將如法炮製。反共成為一九二七年下半年中國大部分地方的「關鍵詞」。一九二七年,成為「反共之年」。
魔鬼隱藏在細節之中,歷史也隱藏在細節中。
從蘇聯運來的午餐肉罐頭及共產主義改變了中國的命運,卻不能改變中國人頑固的胃口。多年以後,改變中國人胃口的是美國食品—文革結束後,曾被毛澤東斥為「邪惡資本主義走狗的鴉片」的可口可樂,在一九七九年獲准進入中國市場,短短十多年間,在中國開設數十家工廠,擁有中國將近百分之六十的軟性飲料市場。然後是遍地開花的麥當勞、肯德基與星巴克。
再後來,連蘇聯也擋不住作為美式快餐及美國生活方式代表的麥當勞,第一家麥當勞在莫斯科開幕時人山人海。學者瑞秋.勞丹在《帝國與料理》一書中認為,麥當勞在莫斯科開設一事,已然預示了蘇聯的結果—還有人認為是加速其終結。然而,二○二二年,普丁入侵烏克蘭導致西方與俄國脫鉤,麥當勞關閉了在俄國的店鋪。看來,吃什麼?怎麼吃?確實是一個政治問題。
跟隨共產黨,就能從青菜豆腐走向土豆加牛肉?
八年之後,瞿秋白大概不記得午餐肉的味道了。他的一生,成也「八七會議」,敗也「八七會議」。一九三五年五月二十三日,在被國民政府槍決前夕,他寫下「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的《多餘人的話》,哀歎說:「滑稽劇始終是完全落幕了。舞臺上空空洞洞的。有什麼留戀也是枉然的了。好在得到的是﹃偉大的﹄休息。至於軀殼,也許不能由我自己作主了。」他留下的最後一句話是:「中國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東西,世界第一。」
旅居瑞士日內瓦的女詞人呂碧城,或許不同意這一說法。這位信奉佛教、虔心茹素的先鋒才女,儘管同意中國的豆腐比西方的奶酪美味,但在她的心目中,竹筍才是世界上最美味的食物,在瑞士的雪山上,她對中國的思念只剩下對竹筍的思念,在〈綠意〉一詞中詠歎:「春泥乍坼。記小鋤親荷,簾外尋采。市共朱櫻,嚼伴青蔬,鄉園雋味堪買。虛懷密籜層層褪,只玉版、禪心誰解。盡抽成、嫩筱新蓀,遮斷野溪荒靄。」
也是一九二七年,時任美國駐華使館武官的史迪威到山西考察,閻錫山請他吃飯。閻向來以節儉出名,北洋聞人張廷諤認為,閻在中原大戰中失敗,鄙吝是一大因素:「激戰時,各軍分配麵粉,閻錫山命傅作義軍的軍需官照平常一樣,把麵粉袋如數交還。」但閻錫山在款待外人時,還是很要面子、很講排場,以西餐隆重款待史:「晚餐時,閻坐在主座上,旁邊是他在牛津受過教育的秘書,餐桌的擺設都是西式的,有緞子桌布、銀器、石榴色水晶葡萄酒杯以及疊成玫瑰花、小鳥及塔形的餐巾。晚飯後僕人用長竹竿挑著罩在塗有彩畫的薄紗中的燈籠,陪著客人到月光下的花園。」
山東軍閥張宗昌在衙門宴請《紐約時報》駐華記者哈雷特.阿班時,更是奢華已極,「滿席價值連城的山珍海味,外交法國香檳和高級白蘭地,豐盛到罪惡的程度」。與此同時,山東正發生一場饑荒。
阿班筆下的盛宴,還有很多西方記者在中國不同地方享用到。一九四三年二月,吳鼎昌、張季鸞、胡政之主持的最具公信力的報紙《大公報》,因報導河南大饑荒被重慶國民政府勒令停刊三天。重慶政府卻不能阻止西方記者的報導,《時代週刊》駐華記者白修德走訪了人吃人的人間地獄,哀歎「這個國家正在我的眼前死去」。當他離開河南時,鄭州政府長官請他享用盛宴,他留下一份菜單:蓮子羹、辣子雞、栗子燉牛肉,此外還有炸春捲、熱饅頭、大米飯、豆腐煎魚等,還有兩道湯、三個餡餅,餅上灑滿了白糖,「這是我平生吃過最精緻,最不忍吃的一桌菜」。這張菜單亦可看作是對腐敗無能的蔣介石政權的死刑判決書。
從蘇聯運來的午餐肉俘獲了一群中共黨員的心,他們又將「土豆加牛肉」的願景許諾給數億民眾,更高的目標則是建設一個強大的、工業化的國家。中國的農民接受前一個願景,城市居民則相信了後一個願景,他們全心全意地跟隨共產黨。一九四九年六月七日,中共前軍事將領、新任上海市長陳毅對一批舊警察代表發表講話說:「光我們講共產黨如何好,國民黨如何不好是不夠的,還靠你們從事實上來觀察。你們看到過日本人侵占上海,國民黨接收上海,再看看今天共產黨接管上海的情形,就會感到大不相同。國民黨的接收大員一下飛機,就忙於﹃五子登科﹄,我們的負責同志和大家同甘共苦,我的口袋裡連一張票子都沒有。」人們相信了陳毅的講話,得到的卻是永無休止的政治迫害和亙古未有的大饑荒。一九六一年,大多數中國人在饑荒中掙扎,始作俑者毛澤東卻享受御廚為之擬訂的西餐菜譜。毛並非只喜歡吃紅燒肉的土鱉,他更喜歡吃考究的西餐。其中,僅是異國風味的魚蝦就有若干種做法。
中共政權沒有因毛的驕奢淫逸而垮臺,也沒有因毛造成餓死數千萬人的大饑荒而垮臺,毛將中國打造成水潑不進、針插不進的「美麗新世界」—正如二○二二年春,習近平以抗疫為名,將兩千五百萬上海人封閉在家中,任其自生自滅,早已被馴化為奴的民眾只能默默等死,不知反抗為何物。一九二七年,中國人反共未能成功,註定此後百年不會有一天好日子過。
他們的愛與怕,能不能成為我們的經驗與希望?
一九二七年,民國已死,共和亦崩潰。國民黨與共產黨殊死搏鬥—國民黨方面:蔡元培這位讓人如坐春風的謙謙君子,為共黨之暴行怒髮衝冠,投出一張反共鐵票;白髮的吳稚暉赤膊上陣,喊出反共最強音;青年書生陶希聖迷途知返、反戈一擊。共產黨方面:文學評論家瞿秋白當上黨魁,如犬耕田,力不從心,死不瞑目;周恩來身穿軍裝,秀才造反,屢敗屢戰,死裡逃生,殺人如麻;特務頭子和工運領袖顧順章,將革命當成一場五光十色的魔術秀,走向一條不歸路。
作為軍人,他們全身心投入戰場,卻很少思考為何而戰:閻錫山周旋與南北左右之間,希望將山西治理成「模範省」,讓山西成為酵母,發酵大中國這團死麵;唐生智是北伐的導火線,將兩湖作為戰利品,企圖拉攏共產黨,與蔣介石爭鋒,卻才德皆不配位,兵敗如山倒;張發奎在戰場上如鋼如鐵,在政治上卻像棉花一樣柔軟,若干身為共產黨祕密黨員的部屬發動南昌暴動和廣州暴動,讓其一世威名付諸東流;夏斗寅的副手和參謀長萬耀煌推動了一場奇襲武漢政府的兵變,雖未攻入武漢城,卻為武漢政府敲響了喪鐘。
作為文人,他們多半明白「國家不幸詩家幸」的道理:民國第一詩人楊雲史對窮途末路的吳佩孚不離不棄,與失敗者同行,未嘗不是一種大勇;民國第一女詞人呂碧城在環球旅行的路上,將一路見聞熔鑄在古典詩詞中,她看到左派暴徒正在為禍歐洲;自詡為歷史學界新宗師的顧頡剛南下追求「進步」,要融入「工人階級」,卻喪失了知識人獨立人格,歷史研究淪為政治之婢女;旅居北京的黃尊三從報上看到北伐軍勢如破竹,卻對新發於硎的南京政府毫無好感,如先知般預見到國民黨「國未治而黨先崩」之結局。
作為海歸,他們回到故國,或如魚得水,或格格不入:留法的李璜,以青年黨領袖和大學教授身份,在北京、上海和四川處處反共,在國共兩黨血腥纏鬥中,卻找不到第三黨的生存和發展空間;作為一名英國律師和「無根遊士」,不會華語的陳友仁成了戰狼外交部長,對帝國、殖民、租界皆恨之入骨,失敗後偏偏逃到作為英國殖民地的香港;作為中國第一個留法女博士、第一個女律師和女法官的鄭毓秀,遊走於玫瑰、槍與法典之間,後來成為不受台灣人歡迎的第一任「台灣省主席」夫人,晚年寂寞地在美國去世。與今日中國數百萬海歸一樣,他們未能改變中國,卻被中國所改變。
作為商人,他們在一個商業大大受制於政治的時代裡,一度多財善賈,最終卻折翼墜地,「節制資本」的國民黨和實行公有制的共產黨,對商人和資本家都不友善:張元濟在焚書時代印書,打造出民營企業的旗艦—商務印書館,卻成為綁匪綁架的對象;穆藕初「商而優則仕」,由紡織大王成為南京政府財經高官,卻因抵制腐敗文化而出局;吳鼎昌以報紙打造「第四權」,造就輿論重鎮《大公報》,進而主政貴州,讓貧瘠之邊陲煥發生機;林獻堂為台灣的獨立和自由尋覓出路,踏遍五洲,殫精竭慮,日後國民政府「光復」台灣,他卻只能遠遁日本。
還有一些與時代潮流格格不入的「檻外人」:二十二歲的前清遜帝愛新覺羅.溥儀,備受民國政府和民眾霸凌,與中國斷絕關係、重建滿洲帝國的理想日漸豐滿;釋太虛希望通過與蔣介石結交,在革命與殺戮的時代,為佛教留下一方淨土;《紐約時報》駐華記者哈雷特.阿班一路從廣州到上海再到北京,目睹了這場辛亥以來最大的變局,沐浴在「血的蒸氣」之中,但中國之於他,仍宛如一幅朦朦朧朧的水墨山水畫;日本政府駐南京武官、軍部「第一支那通」佐佐木到一,熱情支持黨軍北伐,卻沒有想到北伐帶來赤潮與新軍閥,使中日互為敵國,自己在撫順戰犯管理所被囚至死,他是中國的朋友,還是敵人?恐怕連他自己也弄不清楚。
我追尋他們的人生,他們的故事,他們的悲歡離合,他們的恩怨情仇。我向他們獻上贊美、愛慕、批評、譴責。我寫他們,也是在寫我自己。我寫逝去的歷史,也是在寫當下的現實和遙遠的未來,如喬治.歐威爾所說,「誰控制了過去,就控制了未來;誰控制了現在,就控制了過去」。真正的反共、反獨裁、反極權,乃是奪回書寫歷史的權利。
赤潮洶湧,凜冬將至
一九二七年的反共之役,一時間成功了,長遠而言卻失敗了。二十二年之後,中共捲土重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反共失敗,不是國民黨人不夠心狠手辣、沒有斬草除根,而是反共者大都不明白這是一場觀念之戰、思想之戰、信仰之戰。單單靠殺人不能取得終局之戰的勝利,正如二十九歲的共產黨人夏明翰(一九二七年初,他服務於毛澤東主持的武漢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擔任全國農民協會秘書長,並兼任毛的秘書)在一九二八年三月被國民黨捕殺前的宣稱:「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他信奉的主義並不「真」,他卻以為是「真」的,並願意為之而死,而且確實有很多「後來人」。可見,要消滅共產黨,必須在觀念、思想和信仰上壓倒並摧毀它。
蔣介石直到被共產黨趕到台灣之後都未能明白這個道理,他用半吊子的極權主義無法擊敗中共升級版的全套的極權主義。歷史學家高華指出:「以俄為師」這個思路是孫文定的,孫文對蘇聯革命的總結是,蘇聯最成功的經驗是建立了黨軍,這是一支由黨和黨的領袖完全控制的軍隊,而蔣介石在到蘇聯考察後也基本認同孫文的看法,就是以黨治國、以黨治軍—蔣介石以後竭力反共,但其「以黨治國」的思路並未改變。國民黨以半吊子的蘇聯經驗對抗共產黨本土化的蘇聯經驗,失敗的結局可想而知。孫文漏洞百出的三民主義意識形態無法與精密嚴整的馬列主義、共產主義抗衡,看看今天在台灣仍聲稱信奉三民主義的國民黨淪為共產黨之隨附組織,道理不言自明。
只有奠基於喀爾文神學、清教秩序和英美保守主義的強大而整全的觀念、思想和信仰體系,才能對抗並打敗共產主義。這個道理,自稱虔誠的基督徒的蔣介石不明白,世上大部分人也不明白。一九二七年十一月七日,俄國布爾什維克奪權十週年之際,爭取印度獨立的國大黨總書記尼赫魯訪問這個遍布列寧塑像的國家,他觀察到:「這裡沒有明顯的貧富懸殊,也難以覺察階級與種姓階級制度」,「與資產階級國家相比,蘇聯對工人、農民、婦女、孩童,甚至是犯人的待遇更好」。他看到蘇聯工業的奇跡,認為國有制比私有制好,國家計劃經濟比市場機制更有效率。他的蘇聯遊記以華茲華斯對法國大革命的評論作為開頭:「活在此等黎明之中如此幸福,但擁有青春則是無限美好。」尼赫魯對蘇聯的迷戀超過正在莫斯科受訓的鄧小平。幸運的是,印度獨立之後沒有像中國那樣成為共產國家,這並非尼赫魯比蔣介石更聰明、更強大,而是因為印度被英國殖民百年,英國為印度留下自由與法治的制度和精神遺產。中國沒有像印度那樣整個成為英國殖民地(僅有香港和包括上海租界在內的少數幾處租界,不足以像閻錫山使用的「酵母」與「麵團」的比喻讓中國發酵,文明的孤島很快被野蠻暴政吞噬),不是中國的幸運,而是中國的悲劇。
一九二七年,共產主義的幽靈在中國、土耳其等崩解後的東方帝國遊蕩,也在西方蠢蠢欲動。德國社會學家桑巴特斷定,共產主義不會在美國如野草般生長,並非事實。黃尊三在八月十一日記載:「報載美工黨二人處死刑。」旅英的林獻堂在八月十一日記載:「新聞載,昨夜十一時有一萬之社會主義者在美國大使館前示威運動,美國有一社會主義者,七年前曾犯殺人罪逃亡,月前被拿,判決死刑,今朝將在美執行。美國社會主義運動要求死刑執行停止,故英國亦為響應,聞已決定延期十二日,未知此後作何處置。」兩人之記載在細節上有所出入,但所指的是同一件事。
比爾.布萊森在《那年夏天:美國一九二七》一書中詳細記載了此一事件:信奉無政府主義(某種程度上的社會主義)的意大利裔移民薩科和萬澤蒂因從事恐怖主義活動被捕。一九二一年七月十四日,經過五個小時審議,陪審團宣布兩人有罪,處以死刑。為抗議這一判決,美國各地爆發抗議活動,包括多起炸彈襲擊,僅對摩根公司的一次炸彈襲擊就造成三十八人死亡和一百四十三人重傷。兩人的死刑判決拖延到一九二七年八月二十二日晚才執行。隨即,抗議活動席捲全球並演變成暴力衝突:德國有九人喪生;在倫敦海德公園,抗議者和警察發生衝突,有四十人受傷;在哈瓦那,美國大使館被炸;在如世外桃源的日內瓦,騷亂者襲擊國際聯盟大廈,混亂中有人開槍,致使一名男子死亡。好長一段時間,美國人在任何地方都沒有安寧可言。這不是單一事件,對兩名證據確鑿、身負多條人命的恐怖分子的同情以及由此引發的暴事件顯示,一種邪惡幽暗的意識形態已躍出潘朵拉的盒子。多年後,九一一恐怖襲擊發生,紐約雙子塔倒下,世界各地有更多人為恐怖分子賓拉登叫好—最多叫好者的地方,除了伊斯蘭世界,就是共產中國。
一九二七年,因政治維安法遭到日本總督府拘捕的台灣詩人楊華,被關入台南刑務所。他在獄中寫下詩集《黑潮集〉。其中,第一首詩寫道:「黑潮!掀起浪濤,顛簸氾濫,搖撼著宇宙。」他還寫道:「時想引黑潮之洪濤,環流全球!把人們利己的心洗滌得乾淨。唉!洪濤何日發漫流?唉!世人何日回頭?」事實上,氾濫的不是黑潮,而是赤潮。台灣的左派們種下的是龍種,收穫的是跳蚤—多年後,台灣左派文化圈的教父陳映真支持中共的六四屠殺,並赴北京接受中共之包養,左派的虛偽與醜惡暴露無遺,但其追隨者至今仍然絡繹不絕。
在一九二七年夏天的烈日之下,很少有人意識到,赤潮洶湧,凜冬已至。
自序:從俄國運來的午餐肉罐頭及共產主義與中國之命運
那次會議,那些美味的午餐肉罐頭
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二日,蔣介石在上海清共;七月十五日,汪精衛在武漢分共。八月七日,中共在武漢祕密召開「八七會議」,以年輕氣盛的瞿秋白取代對抗共產國際的陳獨秀,確立武裝暴動對抗國民黨的新路線。
毛澤東與鄧小平在此次會議上第一次碰面,此刻他們在黨內人微言輕,不會料到瞿秋白只是一名曇花一現的領袖,而他們兩人未來將分別統治中國超過四分之一世紀。
「八七會議」與會者之一、後來出任中共宣傳部長的陸定一回憶說:「中午,洛...
目錄
自序:從俄國運來的午餐肉罐頭及共產主義與中國之命運
人物生平簡表
第一卷 國民黨人
1 蔡元培:謙謙君子的衝冠一怒
2 吳稚暉:以非常之處置,護救非常之巨禍
3 陶希聖:分共之後,仍然革命
第二卷 共產黨人
4 周恩來:始信秀才能造反
5 顧順章:一名魔術大師的恐怖分子之旅
6 瞿秋白:一頭被迫耕田的犬
第三卷 軍人
7 閻錫山:中國如麵團,山西如酵母
8 唐生智:差點成為中共黨員的「唐僧」
9 張發奎:共產黨的殘忍出乎我們想像之外
10 萬耀煌:反共是「義所當為」
第四卷 文人
11 楊雲史:傷哉天下事,不見讀書人
12 呂碧城:北洋女學界的哥倫布
13 顧頡剛:學術政治化,學者工具化
14 黃尊三:國未治而黨先崩
第五卷 海歸
15 李璜:以國家主義迎戰共產主義
16 陳友仁:不會說華語的戰狼外長
17 鄭毓秀:才女、律師、法官與貴婦
第六卷 商人
18 張元濟:焚書時代的印書人
19 穆藕初:「商而優則仕」的死胡同
20 吳鼎昌:我並不缺金,我是要立言
21 林獻堂:踏破鐵鞋尋找救台灣的藥方
第七卷 檻外人
22 愛新覺羅.溥儀:有我在,大清就不會亡
23 釋太虛:人已度新歲,天猶帶舊冬
24 哈雷特.阿班:在中國每天都能發現新聞
25 佐佐木到一:中國簡直就像一條蚯蚓
自序:從俄國運來的午餐肉罐頭及共產主義與中國之命運
人物生平簡表
第一卷 國民黨人
1 蔡元培:謙謙君子的衝冠一怒
2 吳稚暉:以非常之處置,護救非常之巨禍
3 陶希聖:分共之後,仍然革命
第二卷 共產黨人
4 周恩來:始信秀才能造反
5 顧順章:一名魔術大師的恐怖分子之旅
6 瞿秋白:一頭被迫耕田的犬
第三卷 軍人
7 閻錫山:中國如麵團,山西如酵母
8 唐生智:差點成為中共黨員的「唐僧」
9 張發奎:共產黨的殘忍出乎我們想像之外
10 萬耀煌:反共是「義所當為」
第四卷 文人
11 楊雲史:傷哉天下事,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