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我國於2020 年通過公共衛生師法,隨即在2021 年首次將公共衛生師證照納入國家考試,「當代公共衛生學」,全套書共六部,包括衛生法規及倫理、生物統計學、流行病學、衛生行政與管理、環境與職業衛生、健康社會行為學,架構上即是根據國家公衛師的考試科目進行編撰,希望能夠幫助有志於從事公共衛生師工作者,瞭解公共衛生的範疇並學習所需基礎專業知識,未來無論在任何工作場域,遇到各種涉及群眾健康的議題時,能發揮所學並規劃解決問題的路徑,完成公共衛生預防疾病,促進群眾健康的使命。
潔淨的環境是孕育豐盛健康生態,奠定民眾健康生活的基礎。近代基因遺傳學研究指出,一生的健康取決於生命歷程各階段以及各面向的環境條件,包括孕育生命起點的產前環境以及後天各面向的生活環境,這些環境條件,加上個人生活習慣,乃至特定工作環境的暴露,共同交互作用決定了疾病基因的表現型和表現程度。換句話說,基因在人的健康只扮演一部分的角色,反而是生命歷程的環境暴露才是最重要的決定關鍵,這個科學發現,直指健康生活環境與職業環境是支持民眾健康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可喻。
本書包括第一篇環境衛生十章與第二篇職業衛生八章,特邀國內教研專精的熱心學者所撰寫,是一部極具價值的參考書籍。若作為教科書使用,每章可規劃以2-4 小時介紹。在第一篇環境衛生部分,第1 章先建立讀者毒理學基本概念,接續在第2-7 章就不同環境因子說明,包括空氣、噪音、水、廢棄物、食品、病媒與化學物質,第8 與9 章則帶入具整合性概念之全球環境變遷及環境與健康風險評估相關議題,第10 章則為事故傷害與預防介紹。第二篇職業衛生部分,在第11-15 章就工作場域不同危害類型分類說明,包括物理性、化學性、生物性、人因性以及社會心理性等五大因子,第16-17 章為整合運用之暴露與風險評估以及危害預防與管理,最後第18 章說明前述危害可能引起之職業病。另因部分主題基礎科學理論相同,為避免內容重複,於主文中提醒讀者可跨各章節相互參考,例如第2 章介紹環境空氣污染時,提及個人暴露量測技術及生物性氣膠可參閱第12 與13 章。
環境與職業衛生學著眼於認知與評估生活與職業環境中,影響健康的風險因子,進而規劃系統性的風險控制與解決方案,建構永續的治理架構,提供支持性的健康工作與生活環境,以維護群眾健康。期待讀者研讀各章內容後,皆能具備公共衛生專業人員在環境與職業衛生面向應有之知識。
主編:陳美蓮、吳章甫謹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