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久未出新書,距離上一本著作《他人即地獄:韓國人寂靜的自殺》(二〇一八,逗點文創),已過五年時間,但在我忙碌的大學教書生活中寫作的能量與習慣,並未停歇。
這本新書《韓味:剖開韓國人的胃,看透韓國的社會》收錄了我於各大媒體發表與未曾出刊的韓國飲食文化文章,後經數次潤飾,整理成冊,分享給想透過飲食文化,進而認識韓國的朋友們。
全書主要以三大部分構成,內容簡述如下:
第一部分「韓味與韓文化」──主要是以韓國具代表性的食物為重心,挑選出十數種與當地社會或日常息息相關的飲食,發掘其歷史來源或風俗習慣。
諸如韓國人愛吃炸雞,全國颳起一陣開炸雞店的風潮,炸雞店家數竟還超越全球麥當勞店家數,然而在此風潮下,卻造成一些社會議題,例如有人開了店後,沒想到收入竟比上班領薪水還少,甚至有的人還賠了自己的退休金?成本約為一千韓元(折合新臺幣約二十五元)的生雞,沒想到來到炸雞店餐桌上,價格竟飆漲二十餘倍,這其中又牽涉哪些經營問題呢?
另一方面,我也親自走訪美食之都大邱,參訪了「安吉朗烤腸一條街」,才發現到韓國人行銷當地美食,非只純靠CP值,反倒由同一條街所有店家協議出統一定價、菜單,在良性競爭下,打響了「烤腸」名號。
又,不產香蕉的韓國,是基於何種歷史機緣與行銷手段,把「香蕉牛奶」打造成國際知名的國民飲料呢?
此外,大家所熟悉的「年糕」、「煎餅」與「馬鈴薯湯」等韓式美食,以及韓國人日常所吃的「秀美」洋芋片,所喝的「炸彈酒」等,又各自寓含了什麼典故或淵源,都會在書中一一剖析。
第二部分「在韓的臺灣味與日本味」──主要著重在臺、日、韓三國飲食對比,欲跟大家分享的是,當我們在看待文化時,不能只一味追溯起源處,更為重要的是,文化於傳遞過程中,有其流變與互為影響,才成為今日的樣貌──食物也是。
諸如起源於臺灣的珍珠奶茶,為何會深受韓國人喜愛?甚至開在臺灣一般店面、物美價廉的手搖珍奶,來到韓國後卻搖身一變,變成一間間旗艦店,其口味與樣貌、行銷與包裝,與臺灣本土珍奶又有何異同?
臺灣的古早味蛋糕也是如此,經過一次韓流追捧,從韓國紅回臺灣,而多年過後,它再度現身於電影《寄生上流》內,又是呈現出怎樣的興衰與身影呢?而今當地又流行起什麼臺灣味呢?
另外,藉由臺、韓的庶民食物「茶葉蛋」與「炸醬麵」,又如何觀察到韓國經濟景氣與物價通膨?
源自日本偏重鹹口味的拉麵,被引入韓半島後,是如何轉型成為清淡甜味的韓式拉麵呢?甚則韓、日兩國都有的「泡菜」,又是如何在民族自尊心發酵下,於國際間展開長達數年的泡菜主權之爭呢?此外,韓國政府於二〇二一年,為了與中國四川泡菜有所區分,興起一陣改名風,把人們熟悉的「(韓國)泡菜」改為「辛奇」,透露了著何種氛圍?又是否達到預期效果呢?
易言之,我於第二部分會透過比較三國的飲食,讓大家深入了解它們彼此之間的交流面貌與歷史上的愛恨情仇。
第三部分「猶有餘味」──主要是從韓國人每個月都過情人節,乃至特殊節慶、語言、傳說等角度,以獨特視角「間接」介紹韓國的飲食與社會之間的關係。
總而言之,我在這本小書內試圖以貼近人們生活的「韓味」為線索,帶領大家一窺韓國文化之究竟。
最後,於本書付梓之際,特別感謝方寸文創總編少鵬的建議與協助,讓此書更具閱讀性。同時,我也期待以實質購買力支持的朋友們,能有一段愉快的閱讀時光。
當然,文內有任何謬誤,理當由我本人負起全責。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