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邊緣人沒有死心蹋地的資格
周欽華(科技島讀 daodu.tech)
很榮幸能為高重建先生的《所謂「我不投資」,就是 all in 在法定貨幣》(即《財富自由主義――金錢的多元宇宙》初版書名)一書作序。在我心目中,高先生是兩岸三地華人裡,少數徹底實踐網路開放精神,有資格稱「賽博龐克」(cyberpunk)的人。
正港的 cyberpunk 是悠遊於網路世界,能領導潮流、影響文化的人。高先生正是如此。他允文允武。在文的部分,高先生長期寫作,持續推廣知識,而且不吝在網路社群中分享心得。在武的部分,高先生會技術,能實作,勇於嘗試新科技。例如本書出版的同時也發行 NFT,就是他對出版方式的一個試驗。此外,他亦是連續創業者,創辦了如今十分蓬勃的 LikeCoin 生態圈,亦是去中心化組織 DHK dao 的發起者。他可說是掌握了網路時代的三大利器:寫作、科技,以及創業。因此他得以影響人心、控制電腦,以及建立組織。
而高先生最「cyberpunk」的一點,是他發展事業同時發展理念。透過文字與組織,高先生持續推動其理念,包括鼓勵社群創作,以及維護個人的財務與思想自由等,可說是結合工作與理想,交織感性與理性的最好例子。雖然他在部落格上自嘲為「辛勤的斜槓大叔」,但我認為從精神豐足的角度來看,他的事業是非常讓人羨慕的。我未曾見過高先生,但在寫「科技島讀」時透過文章與他神交已久,因此這次欣然應邀作序。
而正由於高先生在區塊鏈上已經走得很遠,因此本書對於我等區塊鏈「業餘士」格外有價值。區塊鏈領域總是大起大落:寒冬與火熱交替,欺詐與創新難分,騙子與英雄輩出,是一個令人目不暇給的「大西部荒野」。也是其迷人之處。我雖然長期分析科技趨勢,可是只能分出一部分心思涉獵區塊鏈;透過閱讀本書,讓我彷彿能站在第一線跟上區塊鏈的發展。
本書所提出的最重要論點是一個新的世界觀。其看似簡單,實則根本,就含於書名之中:不投資的人,實際上就是完全投資於法定貨幣之中。這就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或是伽利略的地動說一般,是一個嶄新的思維方式。當我們理解法幣不是唯一的選擇時,忽然之間,新的財務世界就向我們打開。我們多了無數的可能性,同時也要扛起更多的責任。
當人類發現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就頓失依靠,發現必須靠自己尋求生命的意義。同樣的,當我們發現法幣也只是一種集體建構,一樣可能崩蹋之後,我們就必須為自己的財務負起責任。而突破觀念的桎梏只是第一步。實務上如何建立個人的財務主權?這才是最困難的第二步。高先生在本書中以先行者的身份,提出了豐富的建議。
而且本書集結高先生的專欄,每一篇都不長,常常穿插生活經驗,可讀性極高。高先生也不是鼓吹「買幣」的投資名師。他更看重協助讀者建立正確的投資心態,以及使用安全的區塊鏈工具。書中有一篇高先生自我反省投資虛擬貨幣失利的錯誤,其直言不諱的態度更是難能可貴。
台灣讀者對高先生的心得應該會更加感同身受。高先生來自香港,經歷了 1997 至今的跌宕起伏,對於體制的壓迫格外敏銳,筆下帶著對政府的不信任,以及游移於不同體制之間的「邊緣人」的漂泊感。也因為如此,書中透露出保障個人財產、建構個人主權(soveriegnty)的急迫性,是歐美主流科技趨勢書籍中少有,卻是台灣讀者很能理解的。
台灣雖然相對自由、開放,但其實也才脫離專制不久,仍對政府的壓迫心有餘悸。而 2022 年正值疫情、戰爭與通貨膨脹的交口,台灣人更需要借鏡香港的經驗,提防被「割韭菜」或不自覺地失去自由。更不用說台灣處於對岸專制政權籠罩的陰影之下,也必須未雨綢繆,建立具有韌性的組織,以及分散風險的資產配置。
說到底,台灣也是世界政局中的邊緣人,台灣人也常為國家認同與個人身份感到迷惘,所以我們更必須仔細思考如何安排自己的位置。邊緣人沒有(對既有體制)死心塌地的資格,自然也不該 all in 在法定貨幣。
自序
我不投資
高重建
說來吊詭,寫這本書的主因,是我不想持續寫這個題材。而認真思考投資,也是因為我不想投資。
當初寫〈所謂「我不投資」,就是 all in 在法定貨幣〉一文,與其說是要帶出甚麼道理,還不如說是自省,因為文中那個以為自己從不投資的人,正是以前的我。
文章發表後,有一位年輕人回應,對內容不以為然,堅稱自己從不投資。我也認真回應了他幾遍,但沒有告訴他,我那麼認真,除了因為本來就很重視讀者的反饋,更因為從他身上看到昔日的自己。不過,無論我怎樣進一步解釋,他始終不屑與投資這種行為扯上關係,總之就是認為我曲解了投資,冤枉了他。
如果本書有所謂目標讀者的話,大概就是這位年輕人、昔日的我,和所有認為自己從不投資,也不打算投資,堅持「腳踏實地」的人。反而本來就有投資意識的,很可能不會滿足於本書的皮毛,畢竟它既沒教短炒,沒提槓桿,又不主張衍生工具。
事實是,即使到了今天,當被稱為投資者,我還是會渾身不自在。明明目標做個 inventor,怎麼就被視為 investor 呢,這可是兩個不同層次的存在啊。發明家、創業者、創作者,或者至少是工匠、程序員,是做出新事物,為這個世界創造增值;但是投資者呢,左手來右手去,低買高賣,只是為自己的財富增值,對社會毫無貢獻——我不肯定以上有否說出那位年輕人的心聲,反正以往的我,這樣深信著。
然而,在努力創造的過程中,我漸漸意識到創造與投資並不對立,反而共生。俗語說「錢不是萬能,但沒有錢就萬萬不能」。要是沒有想達到的目標,錢沒有功用;但如果願景越清晰,就越需要有錢。創造很燒錢,想要創造,要不就好好投資,存夠錢去燒,要不就找到投資方,以別人的投資換取自己的專注創造,反正兩條路徑都跟投資脫不了關係。
不過,真正深刻體會到「沒有錢就萬萬不能」,是我在 2017 年共同發起 LikeCoin 之後的事。
那是一場意外。
LikeCoin 要做的是無大台出版(decentralized publishing,DePub)。起步的時候,我天真地以為這項目跟金錢沒有關係。準確一點說,當時的我以為金錢之於 LikeCoin,就是開發、營運、推廣的費用,僅此而已。做下去才發現,要成就這件事,不但開發和推廣所需的工作不少於初創公司,還需要防偽機制、流動性、正當性等各種元素,這些元素全都是金錢需要具備的條件。在這個語境下,我從 all in 法定貨幣的「不投資者」,逐漸理解金錢的本質,深刻體會「錢不是萬能,但沒有錢就萬萬不能」的另一層意義,再成為了一名「投資者」。
時至今日,我依然投放最多的心力與時間在創造與創作,但也同時以性價比最高的投資方式,處理手上為數不多的剩餘資產。很多人會說自己的餘裕不多,不值得去投資。實情時,餘裕越緊張,越需要妥善投資,也越適合使用密碼貨幣作為投資媒介。
有了覺悟,除了寫作,我還在民間學院開辦「財務自由」班。看到課程的標題,有朋友說我變了,言下之意是我崩壞了,以往那個稍有理想的年輕人居然變得那麼銅臭,大談財務自由起來。
還真教我啼笑皆非。啼者,我寫過那麼多文章,也曾透過受訪、講座等場合,分享對自由、多元的看法,對私隱、民權的保障,單是看到半開玩笑半標題黨的題目就能誤會我的朋友,大概就讓他繼續誤會好了。笑者,我但願那是事實,自己真的學會了賺錢和享樂,那該多好。
於是,在連自己都覺得非常違和,彷如偽造學歷般,我居然教起「區塊鏈社會學.財務自由」來。課程設計分為八個單元,從上半場的「錢包」、「DeFi」、「交易」、「On ramp」,到下半場的「投資」、「身分」、「挖礦」和「多元」,也就是本書的承襲下來的八章。
課程先後開辦了兩次,第一次為現場講課和作業,到第二次改為學員自行收看預錄的講課,再進行工作坊,手把手教學。因著向所有人開放知識的理念,課程的所有錄影及延伸閱讀全部公開於我的網站,任何人只要能夠上網,隨時隨地都可參考。為了讓延伸閱讀變得完整,我持續圍繞八個單元寫文章,最後編輯成為本書。
可以說,《所謂「我不投資」,就是 all in 在法定貨幣》之所以出現,是因為我好想自己學會達到目標的過程中必備的能力,並把相關知識通通整理好,讓所有人都能接觸,也好讓我能放下這個議題,把時間和精力投放在目標本身。
本書共四十篇文章當中,兩篇於 2018 及 2020 年收錄於《明報——星期日生活》專欄 chungkin Express,二十五篇於 2020-2021 年收錄於《蘋果日報》專欄 #decentralizehk,並轉載於《立場新聞》。藉此機會,感謝《明報》、《蘋果》與《立場》,還有民間學院的的支持與包容,成就了本書。短短兩年間,這四個對社會如此重要的機構,三個已經停辦,讓我更希望儘快整理好財務自由的相關知識,在未來五年專注出版自由與民主自由的開拓。
再沒有編輯催稿,以往寫作毫不自律的我被迫自我鞭策,於每週五發放《區塊鏈社會學》週報,當中部分稿件補完了本書餘下的篇幅。週報至今共五十期,居然未曾脫期,對我來說是個奇蹟,希望能夠堅持下去。
本書的八章四十篇,全部附帶網址,除了留言討論,也方便讀者收集該文章的 NFT。這是我嘗試對文字這種最古早的創作,賦予最現代的演繹;一方面在文字式微的當下,開發全新的寫作經營模式,另方面把讀者的地位,從被動的接收者提升至主動的持份者,參與作品的策展、二創、傳承到典藏的整個過程。
但願《所謂「我不投資」,就是 all in 在法定貨幣》可以承先啟後,繼往開來,完成財務自由的篇章,揭開出版自由的序幕。
2022.06.04 寫於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