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的歷史觀點,詮釋一場人們以為已經蓋棺定論的史詩戰役
決定中途島戰役的不再只是「運氣」那麼天佑學說
美國在多年累積的技術與發展才是在關鍵時刻發揮的成效
「除非美國對其海軍力量的持續衰退有所覺醒,否則它可能會面對另一次珍珠港——但不保證會有另一次中途島。」
令人震驚、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中途島戰役可以說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太平洋戰場上最關鍵的海戰。著名海戰史作家華特勞德將美國在中途島的勝利稱為「幸運女神」,因為美國戰勝了在數量上佔優勢且作戰經驗豐富的日本聯合艦隊。著名歷史學家布蘭登‧西姆斯和歷史學家兼退役軍官史蒂夫•麥格雷戈則表明,事情並不是這樣,取勝的關鍵絕非單憑運氣。
兩位作者主張工業活力和創新力量才是美國贏得太平洋戰爭的核心。工程師、戰略決策者、飛行員的努力,將日本辛苦建立起來,投以稱霸東亞的空母機動艦隊以及大國崛起的希望一起沉沒在太平洋的深淵。「五分鐘!有誰曾想像過,戰役的潮流會在如此短暫的時間裡完全逆轉?」就連曾在偷襲珍珠港之後叱咤風雲的淵田美津雄大佐,多年之後都依然對那關鍵的五分鐘感到不可思議與困惑。
《銀翼狂潮》為中途島提供了最具有啟示意義的歷史新頁——是美國創造了屬於自己的勝利時刻。作者重新檢視美日雙方的文獻與回憶錄,除了傳統的戰爭過程分析,說明一個人員的養成過程對他日後面對嚴峻情境會有怎樣的表現有著決定性的影響,日後陸續發表的回憶錄與史料同時也改變了人們解讀這場戰役的決勝關鍵,並不僅僅是「運氣」那麼簡單。
同時,作者從戰史的角度提出警訊,再次面對一次發生在太平洋上的戰事,21世紀的美國海軍,是否還具備80年前的各種致勝因素,能夠再次打敗威脅她的挑戰者?
作者簡介:
布蘭登‧西姆斯(Brendan Simms)
《漫長的午後》的作者,該書對1815年滑鐵盧戰役期間,聖樹籬農場爆發的攻防戰進行了戲劇性描述。2019年,他出版了廣受好評的傳記《希特勒》。他最近期的著作是與拉德曼合著的《希特勒的美國博奕》。
史蒂文‧麥格雷戈(Steven McGregor)
曾在美國陸軍101空降師擔任步兵軍官時,被派往遜尼派死亡三角地帶值勤。在該處,他獲頒戰鬥步兵章及紫心勳章。軍旅結束後,他移居英格蘭,並完成了歷史學的研究生課程。這是他的第一本著作。
譯者簡介:
葉家銘
歷史學博士,美國海軍學會及國際海軍研究組織終身會員。興趣是海軍與船艦設計歷史,人生最大的夢想是開一門海軍史入門課程。離開學術界後,除了繼續為學術期刊寫書評及接案外,仍然繼續研究如何推廣普及海軍史。譯作有《第七艦隊:民主與和平的守護者》(燎原出版)。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大衛‧裴卓斯(前中央情報局局長)
塚本勝也(防衛省防衛研究所安全保障政策史研究室長)
巴瑞特‧提爾曼(《企業號的故事》作者)
A‧衛斯‧米契爾(美國前助理國務卿)
歐斯林(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學者)
柯伯吉(美國國防部前副助理部長)
史蒂芬‧摩爾(著名戰史作家)
謝克(美國企業研究所外交與國防政策主任)
赫伯特‧麥馬斯特(川普時代白宮國家安全顧問)
名人推薦:大衛‧裴卓斯(前中央情報局局長)
塚本勝也(防衛省防衛研究所安全保障政策史研究室長)
巴瑞特‧提爾曼(《企業號的故事》作者)
A‧衛斯‧米契爾(美國前助理國務卿)
歐斯林(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學者)
柯伯吉(美國國防部前副助理部長)
史蒂芬‧摩爾(著名戰史作家)
謝克(美國企業研究所外交與國防政策主任)
赫伯特‧麥馬斯特(川普時代白宮國家安全顧問)
章節試閱
前言
中途島戰役,也就是美國辛辛苦苦、狠狠擊敗了日本海軍的那一場戰役,長久以來都被視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捩點之一。它擄獲了美國大眾的想像力,被視為一場令人震驚的勝利,而且還成為了兩部向其致敬的電影當中的主要劇情,一部在一九七六年上映,另一部則在二○一九年面世。跟據它們的說法,日本人在是次戰役,不論是船艦還是飛機都擁有明顯的數量優勢。很多人還認為,他們的戰技比美國對手更為精良。歷史學家華特勞德將他有關中途島戰役的著作命名為《中途島之戰:難以置信的勝利》。「他們完全沒有理由取勝」,他在書中如此形容美國人,並把他們的勝利歸因於「幸運女神」。同樣地,戈登.普朗奇將他那本講述中途島戰役的經典著作命名為《中途島奇蹟》。美國海軍的勝利,就變成了上天干預的結果。
一九七六年的那部電影裡,運氣與機遇扮演了很大部分的成份,那部電影就直接了當名為《中途島》。一位不惜一切代價都想要找出美軍艦隊的日本海軍指揮官,命令他麾下的偵察機飛往最後報告發現美軍艦隊的位置,隨後便「確信天佑」。一位美軍軍官也作了同樣的事情。「我們比日本人更優秀」,尼米茲上將在電影即將結束之際問道,「還是只是更幸運呢?」
我們的書提出了一個很不同的論點。與盟軍在二戰大多數其他戰區投入的戰力不同——廣義來說,在那些戰區初期使不上力的職業軍人,慢慢地讓位予業餘公民軍隊的巨大火力;但太平洋戰區的形勢,卻很快便由承平時期的海軍給扭轉了。中途島海戰的結果,是由俯衝轟炸機飛行員的技術,以及他們所使用裝備的效率所決定的。如果美國人贏得中途島戰役是因為運氣使然的話,那麼這些運氣也是他們創造的成果。
再者,美國海軍如同其他美國其他軍種一樣,都能將各種各樣的移民或移民後代的技能納為己用——特別是來自德國,二戰最主要的敵對勢力的移民。設計出奠定中途島戰役勝利的俯衝轟炸機的工程師,是艾德.海尼曼;決定美國要防衛中途島的戰略家,是海軍上將尼米茲;成為了美國飛行員在中途島戰役當日表現的代表人物,是諾曼.傑克.「灰塵佬」.克萊斯。上述三者都是德裔美國人。如果沒有這些人的話,美國大概不可能設計、規劃出它的戰略,還有完成致勝所必須達成的行動。
正如任何歷史研究一樣,中途島戰役長久以來,已經有了詳盡的著述,有關戰役的討論,更成為沒有盡頭的論戰。我們並不打算定調最權威性的解釋,僅旨在提出一個與眾不同的獨特看法。本書前三章採取了一個宏觀的視角,指出這場戰役的背景,並不僅僅與美日關係的惡化,以及航空母艦作戰方式的發展,而是與美國歷史的宏觀視野相關。我們的著作始於一個科技創新的故事:海尼曼是如何創造出贏得戰役的道格拉斯無畏式俯衝轟炸機。緊隨其後的章節與尼米茲有關,也就是將這些無畏式在適當時間,部署在適當地點的軍事戰略家。本書的第一部分的最後一章,與一位海軍飛官有關——克萊斯,也就是那位透過密集訓練,使自己在名留青史的那一天來臨時得以做好準備的人。沒有他與他的同袍在當天所展現出來的戰技,世上所有精妙的科技與戰略敏銳度也將無用武之地了。
本書的第二部分,我們穩步向前收縮視角。一個章節解釋了山本五十六大將如何出謀畫策,試圖把美軍引入在中途島附近的太平洋海域上的陷阱。同一時間,還有尼米茲怎樣利用佔據優勢的軍事情報,得以在海上設下他的誘餌。這一章描述了在兩軍對抗的時刻越來越近之際,雙方之間的戲劇性發展,以及對戰局的預判。這一章之後,書中提供了有關戰役初期的詳盡敘述,也就是美軍岸基轟炸機與魚雷攻擊機如何設法應付日軍艦隊、可惜徒勞無功的過程。而本書的高潮,就是僅僅描述了戰役其中五分鐘的一章——這就是美國海軍俯衝轟炸機命中敵方,並使對手嚴重受創的關鍵一刻。當然,好運在當中扮演了一定的份額,但關鍵的因素,卻是更為精良的訓練與科技。專業而非吊兒郎當,取得當天的勝利。當然,美國在中途島的勝利並不是必然的,但同樣也不是意料之外的。
中途島戰役可以說是戰爭所能達到最為純粹的程度了。所謂的純粹,並不是指它很美麗或乾淨,而是因為那是一場僅僅在航行千里而來的戰士們之間的戰鬥。海軍俯衝轟炸同樣也是有目的的。與高空水平轟炸不同,在俯衝轟炸當中,飛行員需要將座機急降到三千英尺高度之下釋放炸彈。他可以看到準備要摧毀的目標。這個目標是單獨存在且可以被辨識的,它還飄揚著敵方的旗幟。沒有任何一個平民在中途島戰役當中遭殺害。即便如此,這場作戰還是很殘酷,有時還涉及滔天大罪。
我希望我們的論述能公正對待有色人種,以及在詮釋這場於世界歷史上關鍵性結點時,不會使其看來太過聳動。我們希望能夠呈現出,這本書的主角們並不光光是戰士,同時也是擁有自己的過去的平凡人,而對於倖存者來說,還有他們各自的未來也在這裡面。在他們當中,部份人擁有強烈的道德感,使得他們對於自己過往的殺戮行為感到十分難堪。在第六章,我們記述了受害者的痛苦——日本海軍艦隊的官兵,當時正在艱苦奮鬥,以期能拯救他們燃燒中的航空母艦及同袍——他們當中的許多人承受嚴重的傷勢。最後一章,我們將會把目光拉遠,回顧這場史詩般戰役所留下的影響,以及它對當前的世界、太平洋可能再次爆發武裝衝突的當代,中途島戰役如何再次成為令人畏懼的存在。
前言
中途島戰役,也就是美國辛辛苦苦、狠狠擊敗了日本海軍的那一場戰役,長久以來都被視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捩點之一。它擄獲了美國大眾的想像力,被視為一場令人震驚的勝利,而且還成為了兩部向其致敬的電影當中的主要劇情,一部在一九七六年上映,另一部則在二○一九年面世。跟據它們的說法,日本人在是次戰役,不論是船艦還是飛機都擁有明顯的數量優勢。很多人還認為,他們的戰技比美國對手更為精良。歷史學家華特勞德將他有關中途島戰役的著作命名為《中途島之戰:難以置信的勝利》。「他們完全沒有理由取勝」,他在書中如此形容美...
推薦序
媒體
對日本艦隊最蒙羞的時刻有最佳的描述……簡短、精心建構,寫得極好。
——《每日電訊報》
作者對戰鬥的描述讓人激動,加上人與人之間的戲劇化過程與技術細節;這兩者照道理是不可能並存的,但在這本書中卻確切做到了。
——《英國泰晤士報》
扣人心弦……西姆斯及麥格雷戈兩人運用來自交戰雙方的水兵及航空兵的第一手史料,讓你仿如就在交戰當天的美軍戰鬥機、轟炸機,以及日軍零戰的駕駛艙,還有美日雙方作戰船艦的艦橋上。
——《紐約圖書》雜誌
身臨其境……作者還從兩仿日本的角度提供了一個真知灼見、鉅細靡遺的故事……充分研究和流暢的寫作,將這段軍事歷史來對未來的事件做出了嚴厲的警告。
——《出版者週刊》
兩位作者努力不懈為讀者帶來找出資料……令人心滿意足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作品。
——《克科斯書評》雜誌
這並不是單純陳述資料的乾枯乏味記述,而是從交戰雙方的角度,分秒不斷續說明這場戰役的過程。勇氣事跡說不完,尤其當阿兵哥發現自己被困在漂浮、隨時會爆炸卻滿載易燃物的軍艦上時,更多的驚險事件隨時會發生。
——《新政治家》雜誌
「《銀翼狂潮》對中途島戰役有著值得高度讚揚且吸引人的判斷結果。作者寫出了一本對中途島戰役研究而言,十分寶貴的新觀點。」
——《彈跳網》(Ricochet)
媒體
對日本艦隊最蒙羞的時刻有最佳的描述……簡短、精心建構,寫得極好。
——《每日電訊報》
作者對戰鬥的描述讓人激動,加上人與人之間的戲劇化過程與技術細節;這兩者照道理是不可能並存的,但在這本書中卻確切做到了。
——《英國泰晤士報》
扣人心弦……西姆斯及麥格雷戈兩人運用來自交戰雙方的水兵及航空兵的第一手史料,讓你仿如就在交戰當天的美軍戰鬥機、轟炸機,以及日軍零戰的駕駛艙,還有美日雙方作戰船艦的艦橋上。
——《紐約圖書》雜誌
身臨其境……作者還從兩仿日本的角度提供了一個真知灼見、鉅細靡遺的故事……充分...
作者序
作者序
布蘭登.西姆斯
我第一次知道中途島戰役,是在一九七六年一位同學的生日派對當中。我們去電影院觀看由亨利方達(Henry Fonda)、卻爾登希斯頓(Charlton Heston)以及格倫福特(Glenn Ford)主演的賣座電影。我很喜歡這部電影的前半部,包括戰略背景以及個人故事的鋪陳在內,而一開始的戰鬥畫面更讓我全神貫注。不過,年少的八歲小孩隨即就被一名受傷的野貓式戰鬥機飛行員的鮮血與燒傷,還有一位身體滿佈彈孔的魚雷轟炸機領航員的畫面而嚇得不知所措。我走出戲院,並在出口處倚靠在一名引座員的肩膀上,斷斷續續把大約最後一小時的電影看完。我看不下去了,但我還是注意到那極其壯觀,讓那些注定沉沒的日本航空母艦猛烈搖動的爆炸,即使是從走廊的視角,也能清楚地看到它們發出的紫色光芒。
我在當天帶走了四樣東西。一,對戰爭造成的物質損失(死亡、痛苦和燒傷)的持續不安。而第一點與第二點同時出現,也就是一個對所有與軍事相關題材全新、強烈的興趣。而第三點就是(無法抵抗的)對於所有「動作」電影(只要不是太暴力的)永不消減的興趣。十年過去了,在我放膽在電視上再看一遍那部電影之前,我已經在DVD上看過它好多遍了。帶走的第四點,是持久著迷於這場戰役,這個入迷一直跟隨著我到今天,而這本書就是證明。
史蒂文.麥格雷戈
我是在二○一九年開始研究中途島戰役。我曾經是一○一空降師的步科軍官,在伊拉克的軍事行動末期被派到當地。我原本在美國空軍官校畢業任官,並取得飛行員的受訓機會,但我要求轉到步兵單位,陸軍需要軍官。我是在《紐約客》雜誌上的一篇文章中得知這個消息的。在步兵軍官學校、遊騎兵學校及空中突擊學校畢業後,我在一○一師第三旅三營C連帶領了我第一個步兵排。
從伊拉克回國後數年,我成為了一位歷史學家。我遇到了布蘭登,並開始討論中途島戰役。我無意中發現了「灰塵佬」克萊斯的回憶錄,他是最重要的無畏式俯衝轟炸機飛行員之一。他回憶起自己在這場知名戰役前夜的捫心自問:「我明天會死嗎?」他的恐懼,對我而言是如此令人震驚地熟悉:「我可能因為無法活著回家與珍結婚而懊惱,」他寫道。「我稍早時的不情不願,不斷愧疚地侵蝕著我。」又一次,這全部都是我的經驗。就像克萊斯,我在求婚前就前往戰場了,並覺得延後提婚才是比較負責任想法。而且,與克萊斯相似的是,我也發現自己孤身獨處,開始質疑自己之前的想法,並覺得自己做錯了選擇。就像克萊斯,我也活了下來。就像克萊斯,我日夜思念的女孩也成為了我的妻子。但我對戰爭作為一種能彰顯男人、女人和國家本質力量定義的意識,卻在不斷在加強。
作者序
布蘭登.西姆斯
我第一次知道中途島戰役,是在一九七六年一位同學的生日派對當中。我們去電影院觀看由亨利方達(Henry Fonda)、卻爾登希斯頓(Charlton Heston)以及格倫福特(Glenn Ford)主演的賣座電影。我很喜歡這部電影的前半部,包括戰略背景以及個人故事的鋪陳在內,而一開始的戰鬥畫面更讓我全神貫注。不過,年少的八歲小孩隨即就被一名受傷的野貓式戰鬥機飛行員的鮮血與燒傷,還有一位身體滿佈彈孔的魚雷轟炸機領航員的畫面而嚇得不知所措。我走出戲院,並在出口處倚靠在一名引座員的肩膀上,斷斷續續把大約最後一小時的...
目錄
作者序
序
前言
第一部 會戰之前
第一章 工程師
第二章 戰略家
第三章 飛行員
第二部 會戰期間
第四章 大戰迫近
第五章 攻擊
第三部 會戰過後
第六章 火海
第七章 榮耀傳承
鳴謝
美日雙方戰損表
參考資料說明
註釋
作者序
序
前言
第一部 會戰之前
第一章 工程師
第二章 戰略家
第三章 飛行員
第二部 會戰期間
第四章 大戰迫近
第五章 攻擊
第三部 會戰過後
第六章 火海
第七章 榮耀傳承
鳴謝
美日雙方戰損表
參考資料說明
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