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社畜進階為大學教授,為什麼還是無法滿足?
我照媽媽的期望找到一份好聽的工作,但不覺得幸福?
∥長銷27刷、風靡亞洲7國400萬粉絲 《原子時間》續作∥
從社畜、大學教授到裸辭,如今擁抱5種斜槓人生,
韓國獸醫作家柳韓彬的切身實證──
從社畜到菁英都需要:【早晨1分鐘潛意識改造計畫】
"我不是把能量用來堅持,而是把能量用來改變自己!"
◆幫助大腦釐清優先次序
30天跳脫焦慮風暴,舒服搞定每一天!
你也有這些問題嗎?
☑每天起床前都好掙扎、好痛苦?
☑腦中思緒跑不停,難以專注、塞滿亂糟糟的念頭?
☑每逢週末特別容易生病或感到疲累?
☑站在十字路口不知道人生下一步在哪裡?
柳韓彬以《原子時間》風靡亞洲,人生也曾大步進階、脫離社畜擔任大學教授,但日復一日在缺乏陽光與人際互動的研究室超時加班,讓她自覺腦霧、厭世甚至恐慌,因渴望自由,毅然離開令人稱羨的職位,尋找讓自己更安適富足的生活方式──
「人生勝利組是由誰定義?
錢真的很重要,但我可以得到想要的,又能與眾不同嗎?」
經過研究與嘗試,柳韓彬開始實踐【早晨的1分鐘潛意識改造計畫】:
「起床後你的第一句話、第一個想法將掌控你的一天!」
她想跟大家分享,就像你可以整天哼著早上聽到的第一首歌一樣,每天執行一個微小目標,讓一分鐘有品質的晨間小事累積成好事,可幫大腦提升自我效能,當生活態度往前推進一點,更能找到永動機去驅動生命活力,做更多有趣的事。現在,她依然很忙,但忙得更有朝氣!
走一條逆流的路,需要勇氣,但能得到天地都自由的底氣!
讓心安定了,好事就不斷發生!
專文推薦
「這是一本人人都適用、簡單容易上手的自我成長寶典。很值得廣大讀者閱讀,並且在每一天日常中加以運用、實踐!」
──《內在成就》系列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愛瑞克
感動推薦
「閱讀前哨站」站長/瓦基
閱讀推廣人、作家/林怡辰
臨床心理師/洪仲清
Mr.Market 市場先生、財經作家/許繼元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陳志恆
臨床心理師/陽晴心理諮商所 副所長/張榮斌
《內在成就》系列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愛瑞克
暢銷作家、閱讀推廣人/綠君麻麻
臺中市立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蔡淇華
(以上照筆畫順序)
精彩內容
只是調整能量的方向,日常生活卻發生了180度的轉彎。
厭世、內耗、恐慌、胸悶、腦霧…都可以從早晨第一分鐘開始改變!
A先生起床時總是不情願的想:「唉,今天又要工作…」
B先生則是起床時告訴自己:「今天又是全新的一天!」
每天都在消耗能量的人,和一個「把能量化為自我力量」的人,絕對有不同的未來!其實早上起床後是「自我暗示」的最佳時機,練習幫大腦排出優先次序,才能好好給身心呼吸的餘裕──
◆透過微型計畫創造滿足感:
一個小動作,改變人生質感
•【晨間的激素調節】用早晨陽光取代早晨咖啡,調節褪黑激素。沐浴陽光與微風,可免費下載超乎你想像的快樂激素腦內啡。
•【換位激勵法】不要吝於稱讚「內在小孩」,把自己當「父母」,發簡訊鼓勵自己。
•【誠實分辨三種心態】區分真正的好惡,不因周遭喜歡而喜歡,能幫助你預測情緒。
•【晨間運動決定一天的質感】改變身體姿勢,啟動賀爾蒙,運動不能幫你付房租,但好的身體能力可以讓你更容易管理內心。
◆用科學方法找幸福:
啟動大腦正向機制,安頓身心
•【視野擴大的練習】防腦霧,超簡單第一招──從有意識看地圖、看遠山,轉換宏觀視角開始!
•【不否定的正念練習】透過「反制約訓練」,養成「先不否定」的習慣,不被扣分文化綁架。
•【像醫生一樣說話的練習】釐清問題本質,揪出負面情緒是「合理情緒」還是「消耗情緒」。
•【避免白象效應】人性越壓抑就越反彈,不妨練習用「謝謝你」取代「好討厭、做不到」。
從本書的每日原子目標出發,持續一個月,漸漸的你也能找到更多適合自己的小習慣,建立自我目標清單,啟動正循環,一整月一整年、甚至人生都將因此而改變。
「能每天帶著微笑起床,你就成功了!」
韓國讀者 網路好評、實證回饋
「跟著做作者推薦的30個早晨小目標,很快就會發現自己擺脫了沮喪和抑鬱,生活變得積極起來。」
「超簡單,也有效!沒有一個是難達成的!對於需要改變又不知道如何開始的人來說,這是一本很有幫助的書。」
「生活往往是由一些小變化組成的,這本書告訴你把簡單但可行的事變成日常習慣,進而改變生命。」
作者簡介:
柳韓彬(Ryu Hanbin)
本業是資深獸醫的斜槓工作者。幾年前,柳韓彬也只是個工作時累得像喪屍、下班後只能在家躺平的平凡上班族,現在她既是獸醫,同時也是暢銷書作家、YouTuber、線上課程講師、演員、筆記本設計師,有時亦擔任動物志工醫師。她在YT分享時間管理祕訣得到熱烈響應,並在線上課程平台開設講座,獲得了「提高效率性、經濟性和生產性的講座」的大好評。
柳韓彬也曾進入大學體系擔任全職教授,但她認為自由呼吸比什麼都重要,因此離開了看似令人稱羨的工作,持續選擇斜槓生活,夢想是計畫成為獨立電影的導演。上一部著作《原子時間》是韓國自我開發類的暢銷書,並且在日本、中國、台灣、泰國、越南和俄羅斯等其他亞洲國家出版並大受歡迎。本書是她時隔三年推出的續作,介紹了30個早上一起床就可以輕鬆做到的小目標,實踐一個週期為期一個月。
她想跟大家分享,就像你可以整天哼著早上聽到的第一首歌一樣,如果按照本書建議的早晨潛意識改造計畫,你會發現自己漸漸擺脫了沮喪憂鬱,對於生活也變得更加積極有能量。
【YouTube】https://youtube.com/c/HANBINISTUDYLOG/
章節試閱
【前言 】
晨間一分鐘,打造獨屬於你的原子目標
今年初,我獨自去印尼知名的峇厘島旅行,也去了它旁邊的德拉娜安島(Gili Trawangan)。這座小島禁止車輛通行,只能騎乘自行車或是步行。待在小島的時候,我白天會跑去游泳、潛水、挑幾家不錯的餐廳吃飯,玩個盡興,然後在傍晚時分跑到島的西側去晃悠。不只是我,多數人都會在每日傍晚騎著腳踏車紛紛湧向這一區,那種盛況簡直就像「人類的黃金周大遷徙」。
人群聚集在島嶼西邊做什麼呢?大家會不約而同一起望向地平線,在那一刻屏氣凝神的看著夕陽落下。那是無法用照片捕捉,也無法用言語形容的壯闊景象。每個人會不自覺停下所有的動作,沒有人說話,就只是入迷的凝視著夕陽。而就在那一刻,我有了這樣的想法:
「我光是看著夕陽落下就很滿足……但是我的生活怎麼會過得這麼焦慮?」
假期結束之後,我一回到首爾就被工作轟炸,彷彿是「休假後的報復性工作」。我當時心想,「天啊!該不會附近所有的重症案例都跑來這裡了吧?」我對毛小孩病患進行了三次心肺復甦術,但最後還是沒能救回來,毛小孩主人的尖聲哭泣彷彿撕裂了診間……我沒有絲毫餘裕回味旅程的美好,就被現實殘酷的打擊。我懷著沉重的心情送走祂們,一連鬱悶了好幾天。
經歷了如同打仗般的上班日,終於迎來了周末,我感覺有氣無力,睡到中午還沒辦法起床。我心想,總不能這樣躺一整天吧!於是勉強自己掙扎起床。我打開窗戶,讓外面的空氣透進來,窗外的空氣讓我變得暖和起來。是不是應該出去呼吸一下新鮮空氣?思考片刻之後,我決定穿上拖鞋,走到了家門前的公園。陽光真好!我看見一隻白色的蝴蝶飛到我面前。突然間,我的眼裡湧出了淚水。這一刻的幸福感,絲毫不亞於我在印尼看到日落的那一刻。
生活中的大小痛苦,總是無預警來襲,讓你猝不及防;過度內耗,使人活得有如行屍走肉。
我花了三年的時間寫這本書,其中經歷了許多難關。當我開始提筆時,正在一所大學擔任全職教授,然而幾經周折,我重新找回了夢想,轉職到一家獸醫院。對我而言,穩定的職位很無趣,而追尋夢想之路則充滿焦慮。正是在那些日子裡,我重新領悟了一個道理:世界上沒有什麼工作既可以帶給你無限的樂趣,又不會讓你感到焦慮。
之所以花了這麼長的時間才完成這本書,是因為這幾年我在寫作的同時,也與自己所面臨的困境天人交戰,但也正因為如此,我的一字一句更貼近真實內心,並期待也能讓你產生悸動。
我想跟大家分享,如何在日復一日看似永無止境的艱苦日常中,保持平穩的心態並且找到快樂。
許多人認為,如果透過冥想,頓悟了一些什麼,生活中的痛苦便會消失,我也是如此。但實際上,人只要活著,帶來痛苦的事情(或內心的不平衡)永遠不會消失,僅僅透過積極運動並保持健康飲食,不代表就不會生病。
幸福不是你所尋求的東西,而是你發現的東西
在寫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從我自己寫下的文字裡得到慰藉。當我寫作、修改並反覆閱讀自己寫下的句子時,一方面,我盡可能毫無保留的將自己的心魔或困境寫進這本書;另一方面,我也把「如何靠自己創造快樂」的經驗寫下來,而不是把它們歸功於運氣或外在環境。
對我而言,最重要的事,不是締造多麼遠大的目標,而是打造並享受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小確幸。所以我更在乎如何發掘它們。
我在印尼看到的夕陽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經歷,但是我不能把「快樂」只留在那裡。如果「快樂」遠在需要搭機飛行七個多小時才能到達的地方,那麼我大概一年最多只能快樂一次。如果你認為必須很有錢才能快樂、必須遇見白馬王子才能快樂,或者變得很有名氣才能快樂,那麼你可能很難得到滿足;從你的臥室裡、從蓮蓬頭噴灑出的水裡、從映照在你臉頰的陽光裡,以及你的朋友臉上露出的微笑裡,都可以發現快樂的身影。
這本書包括三十個實踐起來非常輕鬆的小習慣,全部都是我親身體驗過的方法,我的建議是每天挑一個,當作啟動一天的「原子目標」,持續一個月,這些小習慣能創造超乎想像的滿足感。就猶如印尼的夕陽曾帶給我心靈的震撼,相信這些晨間一分鐘的啟動儀式,也可以帶給你煥然一新的感受。
Day 1
對自己說出:
「最想聽到媽媽對我說的話。」
避開地雷,比搭座橋容易?
「什麼是快樂?什麼是不快樂?」
這個問題很有趣。我們表達「快樂」,通常都是兩三句話就帶過,但對於「不快樂」,往往會鑽牛角尖,巴拉巴拉跟著抱怨一大串。我們可能很難說清楚「什麼是快樂」,但能夠明確列出「哪些會讓我不快樂」。就像十四世紀義大利詩人但丁的《神曲》,其中描繪地獄、煉獄的細節非常具體,但提到天堂的部分就顯得非常抽象和粗略。我想,大概是因為對很多人來說,「幸福」是很難具體化或細節化的感受吧!
想想看,如果有一個你最討厭的人走過來,你心裡會怎麼對待他?是不是一直詛咒對方、巴不得他倒大楣?至少,會想離對方越遠越好!那麼,轉念一下,換一個對象,假想眼前是你最愛的人,你要如何讓他(她)幸福而滿足呢?我發現,一被問到這個問題,許多人都不太有把握,很難肯定的回答:「我知道該怎麼做!」
同樣的道理,我們想要快樂,第一步是「避開不快樂的地雷」,這會比「刻意去製造快樂的元素」來得更容易;「不要不開心」比「想辦法開心」更簡單。
那麼回到根本的問題:有哪些事情容易導致我們不快樂?我可以明確的回答,那就是:當你試圖掌控外在的環境!
例如「希望我現在手上進行的業務如有神助」、「拜託拜託!明天千萬不要下雨」之類的念頭,也就是我們一直在心裡祈求好運,但實際上卻無能為力的事情。特別是,當你想要控制別人的思想、想改變對方,「真希望那個人能對我更好」、「神啊!讓所有人都喜歡我、肯定我和幫助我」……這些事,我們自己能做的有限,對方的回應是我們無法操之在己的變數。我們不可能控制別人的思想,但「所求不得」會帶來痛苦,一旦你歷經一次次的失望,就越難快樂得起來。既然如此,只要對別人無所求,就一定能夠脫離痛苦,但是為什麼我們做不到呢?
原因在於我們是群居性動物。人類天生需要從社會和群體中獲取安全感,人類社會的運作是聚則生、散則滅,當我們被討厭、被拋棄、不被社會接受時,無論是誰都會感受到巨大的恐懼。而負面情緒對人類的衝擊往往大於正面情緒──當我們極度渴望「想要有人認同我」,期待越高,越是令人忐忑不安,就算最後獲得認同了,心中總算放下一塊大石,喜悅的感受也難以抵消一開始的焦慮。
把你的期待,具體說出來
另一個窘境是,我們總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同和尊重,卻無法具體說出我們想要如何被對待,最後只能含糊其詞的說:「真希望他(她)對我好一點。」就像前面說的,我們未必知道「什麼是快樂」,但很確定「什麼是不快樂」,我們往往不太明說「想要別人怎麼對待我」,但很明確知道「不希望別人對我做哪些事情」,像是「講話可以不要這麼沒禮貌嗎?」或「不要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唸個不停」。
所以,無論你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都要好好說出口!你期待別人怎麼對待自己,希望父母、伴侶、朋友或甚至孩子……要怎麼對你說話,都要認真告訴對方,因為世界上沒有任何人比你更了解自己,就算是深愛你的伴侶也無法。
如果老是自己腦補:「如果他愛我,應該就要懂我啊!怎麼沒有照我想的去做呢?」光是空想卻缺乏溝通,雙方的認知沒有「對齊」,自然容易以失望和沮喪收場。更糟的是,問題總會不斷重演,越是在意的人,越容易帶給自己挫折,很親近的家人(特別是父母),造成的挫折往往更大,很可能讓你一輩子不斷陷入「期待-挫折-期待-失望」的內耗輪迴。
失望的源頭,來自於雙方沒有交集的期待,因此我們要能對自己的「期待」負責。
現在,請停止一遍又一遍的重蹈覆轍,然後請試試看我這個非常簡單又直接的方法:來角色扮演一下,對自己說出「我想從媽媽那裡聽到哪幾句話」。
母親的期望,曾讓我更焦慮!
以我為例,我花很多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雖然樂在其中,但有時也會感到焦慮和自我懷疑。焦慮的原因包括:「我是不是不能吃苦,以至於沒辦法固定的做同一種工作?」「朋友說研究所的課業很繁重,不過人家還是堅持讀到畢業,反觀我呢,一點毅力都沒有,只想花時間在喜歡的事情上。」「過這樣的生活,老了以後會不會後悔啊?」某天,我被這些自我懷疑的念頭壓得喘不過氣來,唉聲嘆氣,連續好幾天什麼事都做不了,最後我向我媽訴苦。
「媽,我好焦慮,我覺得我是唯一一個一直在退步的人。」
我媽媽當下不加思索的回答:「所以我早就說嘛,妳就像其他人一樣,找個普通穩定的工作不就行了嗎?妳條件好、頭腦聰明,為什麼偏偏要挑不賺錢的工作?」
聽完這番話,更加深了我的自我懷疑。
「唉,我幹嘛要跟媽講這種事,我到底在期待什麼?我真笨……」結果雪上加霜,我陷入更深的自我懷疑、焦慮和難過之中。後來,我找了另一個傾訴對象。我向一個經常給我正面鼓勵的朋友說出了自己的焦慮。他的回答是另一種風格:「嘿,妳已經夠好了,還想要怎麼樣啊?比妳差的人很多,不要繼續揪結、不必杞人憂天啦!」
然而,這番話對我也沒有用,光叫我不用擔心,並不能真的使我停止擔心。
之後我又痛苦了好幾天,直到我在YouTube上看到一堂講座。講師用很堅定的語氣說:「世界上沒有人比你自己更了解你的心,不管別人多麼愛你都一樣。不要指望別人會像你一樣了解你自己。」聽完之後,我想了想,「我為什麼會四處尋找傾訴的對象?我真正想聽到的是什麼?我到底希望別人跟我說什麼?」。好吧!我決定讓自己來回答自己。因為我需要的是情感上的支持,而不是勵志的雞湯。
列出「我希望媽媽對我說的話」小清單
首先,我開始對自己說:「沒錯,妳現在很焦慮,但這很正常,甚至於再焦慮一點也沒關係。」接著我問自己,我究竟想要的是什麼。
「先不管這些焦慮,想想你真正想要做的是什麼?」
我不斷重複這個思考過程,接納自己的情緒,同時一次又一次捫心自問:「我要的是什麼」。奇妙的是,雖然一開始還是焦慮,但心情慢慢出現了變化,並不是焦慮消失了,而是我找到了面對焦慮的勇氣。我所得到的並不是戰勝焦慮、獲得勝利,而是如何與焦慮共存,同時又能快樂的方法──我找到了世界上最支持我、最了解我心情的人──不是母親、不是好友、不是其他任何人,而是「我自己」。
現在就開始回想,你希望媽媽對你說出哪些話,並一一寫在紙上,放在床邊,當早上起床一睜開眼,就把這些「最希望從母親那邊聽到的話語」,大聲唸出來、對著自己說一遍,用這個簡單儀式來開始全新的一天。
會有什麼效果呢?真的很神奇,這能讓我厭世的心情慢慢柔軟融化,而且無論是多麼稀鬆平常的句子都有效。
怎麼判斷「有毒的假正向思考」?
上述這個方法很簡單,但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部分。
第一,自我對話時,請接納自己的感受,無論它們多麼幼稚。雖然我們的大腦已經成熟了,但情緒仍和小時候一樣稚嫩,這種幼稚的情緒,只是被所謂的「社會化」外殼掩蓋了,你可能會因為自己有這種感覺而覺得丟臉(對於男生來說更是如此),但這些不好意思告訴別人的話語,可以透過與自己的對話傳達內心感受,也能進一步獲得慰藉。「對自己說話」是一個非常必要的過程。
第二,請注意,不要直接否定你所感受到的負面情緒。舉例來說,假設你閃過這樣的念頭:「有錢真好!我好窮唷,看看那些含著金湯匙出生的人,真令人有點不是滋味。」
這時,有些人會用「有毒」的方式來自我安慰,「還好啦!我的薪水已經夠用了!知足常樂嘛,至少我沒有欠債,幹嘛羨慕別人。」這種轉念乍看之下充滿正能量,但卻刻意忽略、或壓抑了自己最真實的心底感受。請誠實的想想看,沒錢真的能隨心所欲過日子嗎?羨慕也好、焦慮也好,沒有必要壓抑自己的原始感受、強迫自己正向思考,那只是編織更多謊言去掩蓋焦慮。
過於刻意的轉向思考,並不是真正有幫助的正念。我們往往會犯一種錯誤:為了消除負面情緒,用力扭轉心態去正面解讀,卻是類似自欺欺人的「麻醉劑」。那麼要怎麼分辨是「真心話」,還是「自我麻痺」?
很簡單,只要假設:「如果這些安慰的話語出自別人口中,你聽起來感覺如何?你真的有得到慰藉嗎?」我想你很快就有答案。
想像一下,你對父母抱怨:「媽,我沒有錢,我好難過喔……」如果父母回答:「還好啦!你賺的錢還OK啊,至少沒欠卡債嘛。」你有真的獲得慰藉嗎?還是覺得他們只是隨口說說安慰你?不妨仔細想想,你真正想聽到的是什麼?
Day 1 今天的一分鐘原子目標
第一步換個身分,仔細思考看看,你最希望媽媽對你說什麼話。
第二步前一晚將這些話寫在紙上,放在床邊。
第三步早晨醒來的第一件事,先大聲唸出這些話語,跟自己對話,才去做別的事。
------------------------------------------------------------------------------------------------------
Day 9
寫下喜歡的三件事
和討厭的三件事
你的「喜歡」是真的喜歡嗎?
在皮克斯動畫《元素方城市》中,主角小炎(Ember)有一個畢生的夢想,那就是繼承父親的商店,她從小努力學習,持續朝著這個目標前進。直到有一天,當她不太情願上著困難的訓練課程時,她突然意識到,繼承商店是父親的想法,卻不是她本人真正的夢想。只是身為獨生女,小炎自覺有義務要繼承這家店,因為這是爸爸畢生所追求的心願,於是她始終誤以為自己是真心喜歡在商店工作。這段情節,也讓許多觀眾產生了共鳴。
我發現有許多人和小炎一樣,不太了解「自己喜歡什麼和討厭什麼」。
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從小到大,似乎都在一個沒有太多機會為自己做選擇的環境中成長,總是有各種有形或無形、來自周圍的慣例或價值觀在影響我們。也許是集體文化的影響,身為社會人,我們常認為公開表達個人好惡是不禮貌的,要懂得傾聽甚至配合周圍的聲音。
又或者是為了養家糊口,日復一日的忙、茫、盲,生活都快喘不過氣了,哪還有時間去思考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想追求什麼。在這種情況下,就像我們被教導「挑食是不好的」,人不能只吃自己愛吃的食物,同樣的也無法隨心所欲只做自己想做的事,久而久之,對於很多事也就盡量不再區分自己究竟是喜歡還是不喜歡。
還有一種可能:我們不斷受到別人好惡的影響,潛移默化下,把自己不喜歡的當作喜歡,把自己不討厭的誤以為討厭。我沒有特別愛散步,但是因為男友喜歡,所以我誤以為自己也喜歡走路運動;如果朋友們都愛看棒球,為了能融入話題,即使自己沒那麼熱中,也把看棒球當成一種興趣。
我們有時會自我欺騙,以滿足身邊人們的期望;有時甚至會把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誤認為是「我喜歡的樣子」。
簡單舉個例子:你本身並不是一個喜歡早起的人,但你認為「一大早就元氣滿滿的運動或工作」是成功人士的典型,於是也催眠自己「我喜歡早起工作,我是積極的晨型人」。
誠實去分辨三種心態
喜歡和不喜歡,原本就會隨著當下的心情和狀況隨時改變,是動態的心境變化,然而,我們需要更敏銳的去分辨出這三種情況:
1.自己真正喜歡的。
2.誤以為喜歡的。
3.大多數人喜歡,但我並不喜歡的。
要誠實以對,你要不斷觀察自己,變得更懂自己,這是一個需要有意識去沉澱、覺察的過程。
以我而言,在仔細觀察自己之後,發現喜歡的和不喜歡的事情如下。
我喜歡的事:大部分具競技性的運動、與一群人一起玩桌遊、在紙上寫字、獨自待在咖啡館、拍攝影片。
(出乎我意料之外)我不喜歡的事:聽音樂、散步、找美食餐廳、拍照。
我討厭的事:室內有氧運動、網路遊戲。
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因為當我開始深入思考自己的好惡,它們會變得越來越具體,我的想法也越來越清晰。
例如,我原本以為我不喜歡運動,但後來發現,我只是「不喜歡一個人在室內運動」,但我喜歡和一群人在戶外一起運動。
先掌握好惡,就能預測情緒
清楚分辨自己喜歡和討厭的事情,到底有什麼意義呢?最大、最美妙的改變是,我的情緒變得更好預測,能夠減少無謂的內耗和心情波動。
回到先前提到的《元素方城市》。小炎一開始堅信繼承商店也是她的夢想,但是在幫忙打理商店的過程中,她常莫名感到煩躁和憤怒,而她不知道自己究竟怎麼了,為什麼會這麼易怒?只是一味責怪自己:「我本來就是一個情緒起伏很大、很容易生氣的人。」然而,她的煩躁和憤怒其實是一種來自內心的訊號──這些情緒代表心底深處的質疑:「現在所做的一切真是你想要的嗎?」
如果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即使再怎麼辛苦,你都不至於像巨量火藥一樣,動不動就被引爆,反之,就因為你正在做的事、拚命付出的努力,很可能都「不是你想做的」,與內心真正的想法有所牴觸,你才會如此煩躁,或隨便把怒氣發洩在錯誤的地方。
當我們明確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和不喜歡什麼,可以減少不安定的情況,頭腦也會冷靜許多。
從戀人的角度,問自己「喜歡什麼」
人類因群居動物的天性使然,總是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同、注意和關愛。你暗自期待周圍的人可以依照你的心意對待你,希望爸媽懂你、另一半更貼心、朋友理解你,然而,很多時候別人並不能真正同理你的感受。你希望有人比你更了解你喜歡什麼、配合你的喜好,但弔詭的是,通常你卻無法為了自己這樣做──所以,今天,請把自己當自己的戀人,想像你就是自己最親近的伴侶。
一般而言,一對剛交往、處於甜蜜熱戀期的情侶,總會好奇另一半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想要窮盡心力挖掘並記住對方的大小事,以便討對方歡心、為他做更多。現在就試試看,就用那種心態來對待自己。
一開始,你可能想不到自己喜歡什麼,也可能只想躺下來,什麼都不做(如果怎麼想都想不到,也許是因為從來沒有人問過你喜歡什麼或不喜歡什麼)。這些都沒關係,只要從現在開始,把它們一個一個找出來就好。
現在就以戀人的角度問問自己:「你要什麼、不要什麼?」你可能會感覺小小的尷尬,但是當你提出的問題越多、回答越多,你喜歡和不喜歡的事項清單就會不斷拉長。
從「喜歡」當出發點,拓展內心舒適圈
別誤會了,這種假想練習並不是要你只做喜歡的事,不做不喜歡的事,而是當你能做喜歡的事情時,就會對原本不喜歡的事情更加包容!
雖然我們很容易被生活中的大小雜事佔滿時間和心力,但就算一週只有一小時也好,試著至少騰出一點點時間去做那些喜歡的事。一開始想不到要做些什麼,就從周圍找尋靈感,也許身邊的人所做的事情當中,也會有吸引你的部分,就試著去做做看。如果感覺獨力完成有難度,多請教他們。
許多「喜歡」與「不喜歡」,都得親身接觸與摸索才會有感覺,經驗越廣泛,就越有機會發現自己的喜好。如果沒有嘗試新事物,自然很難發覺自己內在的潛力。
--------------------------------------------------------------------------------------------------------------
Day 18
一分鐘聆聽頌缽的聲音,
練習辨識慣性陷阱
連狗狗都瞧不起的人?
我一直在寫關於如何放鬆身心、如何更快樂一點的文章,但這篇要說一些可能會讓人不太愉快的事情。
我還在讀獸醫系時,曾在一家動物醫院實習。「胃擴張扭轉」是一種經常發生在狗狗身上的病症,特別常見於體重超過二十公斤的中大型犬,其症狀是胃部扭曲,阻塞十二指腸的通道,從而導致逐漸腫脹。
有一天,一隻珍島犬出現了這些症狀,牠被送到醫院時幾乎不能呼吸,情況危急,需要緊急手術,但由於一直沒辦法聯絡上飼主本人,我們決定先進行緊急救治,將管子插入口腔以排出胃中氣體。當醫生把管子塞進牠的嘴巴時,珍島犬幾乎是用全身的力氣咬住了醫生的手。當下我們還沒意識到狀況,被咬住的醫生就反射性的踢了狗狗一腳。
事情就發生在一瞬間,雖然我們沒有動物讀心術,但珍島犬在這種情況下咬人的原因很明顯──牠非常痛苦,胃部扭曲、幾乎無法呼吸,牠以為醫生想傷害自己,所以儘管呼吸困難,牠還是用最大的本能做出反擊。
當下另一位醫生趕緊上前幫忙,才讓狗狗順利接受治療。即便如此,被狗咬傷的醫生還是無法釋懷,氣喘吁吁念著:「牠居然咬人、把我當什麼了?」「這種狗需要重新訓練,才不會再亂咬。」他認為被狗咬傷絕對是一件非常非常丟臉的事情。
通常遇到這種情形,就算我們在被咬到的瞬間憤怒又恐懼,只要短時間內解除危機、很快就了解情況,多半能理解這只是一個意外。就像在開車時,後方突然發生一連串的追撞,導致你在莫名其妙的狀況下遭受池魚之殃,車屁股也被碰撞到。但這位醫生平時就容易暴怒,即使是沒什麼大不了的小事,他也會誤以為別人都看不起自己。他常對後輩和同事發脾氣,「你們覺得我很可笑嗎?都不把我當一回事嗎?」這種人色厲內芢,心裡的想法是:好啊!狗看不起我,連後輩、前輩,甚至街上遇到的路人也都在嘲笑我。
這個誤以為「全天下都看不起我」的人,因為有心魔,情緒老是處於爆發邊緣,而別人無心的一句話、掃過一個眼神,都令他難以忍受,可想而知,他怎麼可能過得開心?這樣的人,過得很痛苦。
有意識的閃開「第二支箭」
我在四年前認識我的冥想老師。他說過最令我難忘的一句話是:「因為你看得不對,所以痛苦;看對了,就是幸福。」
不管發生什麼事,如果你只看它原本的面貌,不扭曲事實、不放大惡意,就不會有痛苦,然而,要如實看待世界可說知易行難,否則人人都可輕易超脫了!於是我開始研究各種能更客觀看待事實的方法,對我來說,其中有兩種最為有效:第一是心理學的認知行為療法,第二種是冥想。
首先,認知行為療法是現代最受歡迎的心理療法,簡單來說,就是一種矯正歪曲思維的方法。
我們用前面的例子來解釋:「被狗咬」是事實沒錯,手會流血、受傷、感到疼痛──但事實也就僅止於此。然而,醫師在被珍島犬咬到之後的解讀是「那隻狗看不起我」。他的認知慣性是,「不管對方做了什麼,都是鄙視我」──即使那一次事件的對象是一隻珍島犬。
同樣的情況下,有人會哀聲嘆氣說:「我為什麼這麼倒霉被咬?」也有人可能會說:「我說我不想做,是院長叫我去處置的,結果變成這樣,院長總是叫我做有危險的工作。」
但無論是哪一種,在佛教中,上述這些念頭都是「第二支箭」。如果說中第一支箭(被咬)在劫難逃,那麼第二支箭就是因為你添加了無謂的觀點而導致自己陷入痛苦,可以說,你是「自願挨第二頓打」。
第一支箭是意外,發生就發生了,但是我們可以透過認知行為療法和冥想練習來避免第二支箭。
一種方式是透過心理諮商,諮商師會幫諮商者分析,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認知習慣,並引導他們意識到自己正中了第二支箭。當你知道問題源頭,就比較不會動不動又喊出「那隻狗看不起我」的話,而是能意識到「原來我又以為自己被鄙視了,這都是因為錯誤的思考慣性造成的」。
無論發生什麼,如果能理解、接受事件原本的樣子,不再中第二支或第三支箭,那麼就代表認知行為療法是有效的。不過分去解讀發生的事情,不會輕易「想歪」、避免鑽牛角尖,憤怒情緒就會逐漸減少,生活就會變得更輕鬆、更明朗。不過,認知行為療法的缺點是需要安排時間前往諮商中心,而且諮商費用通常不便宜。
專注於身體感受,而不是壓抑思緒
我們在Day2提過冥想的好處,而這也正是第二種能讓自己回歸中庸正念、讓煩雜心靈安靜下來的好方法。透過冥想來平息各種思緒,能更容易覺察自己的心理習慣,也就能預防第二支箭的傷害。
回想一下在圖書館讀書的情況,如果環境吵吵鬧鬧,我們難免會受影響,思緒容易被打斷,得努力收心才能專注唸書。同樣的,想要深入觀察自己的內心,就必須一一放下各種念頭,尤其是那些被扭曲的、被認知習慣放大的想法。
平常試著在一個安靜的地方,花點時間觀察自己腦海中會浮現多少思緒,只需短短幾分鐘,你會發覺自己花費大量精神關注在無用的事情上,並且用各式各樣雜亂的想法自我折磨,但這些都是這正常的,不需要刻意壓抑,我們要引導被困住的心平靜下來,練習只專注於一件事情,請記得──這時候要專注於感官,反而不是思緒。
換句話說,我們要注意的是身體的感覺,例如視覺、聽覺和觸覺。
用不具意義的聲音,當中性媒介
今天,我想從聽覺的冥想習慣開始。鐘聲、頌缽是最普遍、最知名的聽覺冥想工具。在YouTube上搜尋「頌缽」,影片都會出現一個看起來像黃銅的碗,發出帶有回音的「噹~、噹~」。從中選擇一個你看起來舒服的影片(或音檔),這些聲音是能幫忙解開思緒、專注於感官的絕佳媒介。
冥想時要避免有旋律和歌詞的聲音,因為頭腦會專注於旋律的高低律動或忍不住聽歌詞的內容,這些音樂或歌曲都會造成想法偏離,讓你的腦中不自覺浮出自己的想法或意見,也就偏離了冥想的目的。
頌缽或鐘聲是中性的聲音,沒有任何意義,它能讓你專注於聲音本身,而不會迷失在雜念中;其次,由於持續響起「噹~、噹~」的聲音,即使中途專注力跑掉,也可以重新被鐘聲喚回,再次進入冥想狀態。可以說它本身也像一個鬧鐘,這就是為什麼我強烈推薦冥想初學者進行頌缽冥想。
一開始,你不需要刻意擺出不習慣的姿勢盤腿冥想,時間也不需要很長,只要早上一醒來,坐在原處(或者可訂一分鐘或三、五分鐘的鬧鐘,避免自己因牽掛時間而分心),按下頌缽影片,然後閉上眼即可。冥想前可參考Day2的注意事項,但現在只須記得最關鍵的一點:今天,就把專注力放在聽覺,腦中有雜訊也無須制止,讓它跟著聲音自然飄過。
如果你聽說過很多關於冥想的事,但因為感覺很難而不敢嘗試,或者自認容易分心而沒有自信能長時間冥想,那麼不妨從今天開始,用頌缽冥想來開始新的一天吧!
Day 18 今天的一分鐘原子目標
第一步前一天先選好喜歡的頌缽影片。
第二步早上醒來後,坐著播放昨天選好的頌缽影片。
第三步花一分鐘,將所有注意力集中在頌缽的聲音上。專注於耳朵,從鐘聲響起「噹~」的粗獷和沉重的感覺,以及聲音共鳴到最後逐漸消失的感覺。
第四步感受心情變輕盈,以澄淨過的心情開始新的一天。
※剛開始時只要進行1分鐘左右的輕度冥想,然後再逐漸增加可以集中注意力的時間。嘗試幾次後如果覺得不錯,那麼不妨購買一個實體頌缽。真正的頌缽聲與影音檔案不同,聲音的振動會直接傳遞到身體內,真實感受鐘聲的共鳴比影音檔更棒。
【前言 】
晨間一分鐘,打造獨屬於你的原子目標
今年初,我獨自去印尼知名的峇厘島旅行,也去了它旁邊的德拉娜安島(Gili Trawangan)。這座小島禁止車輛通行,只能騎乘自行車或是步行。待在小島的時候,我白天會跑去游泳、潛水、挑幾家不錯的餐廳吃飯,玩個盡興,然後在傍晚時分跑到島的西側去晃悠。不只是我,多數人都會在每日傍晚騎著腳踏車紛紛湧向這一區,那種盛況簡直就像「人類的黃金周大遷徙」。
人群聚集在島嶼西邊做什麼呢?大家會不約而同一起望向地平線,在那一刻屏氣凝神的看著夕陽落下。那是無法用照片捕捉,...
目錄
【推薦序】人人都能具體實踐的自我成長寶典/愛瑞克
【前言】晨間一分鐘,打造獨屬於你的原子目標
Day 1 對自己說出:「最想聽到媽媽對我說的話」。
Day 2 專注此刻,坐著冥想一分鐘
Day 3 一睜開眼,對自己說五遍「這很正常」
Day 4 回顧一下昨天,列出讓你感謝的三件事
Day 5 打開窗,用陽光和風取代早晨第一杯咖啡
Day 6 向小時候的自己,傳一則加油簡訊
Day 7 關注身體的酸痛訊號,用一分鐘按摩
Day 8 一日一小事,給自己一個「原子任務」
Day 9 寫下喜歡的三件事和討厭的三件事
Day 10對自己承諾,今天善待不認識的人
Day 11寫字的神奇力量:請在紙上寫下一個好句子
Day 12 問問自己:如果你不缺錢,你想做什麼?
Day 13眺望遠處的群山,轉換宏觀視野
Day 14點燃一支香,什麼都不做,靜靜凝視它
Day 15用蓮蓬頭淋浴,跟著水流放空或思考
Day 16挑戰大事之前,好好摺棉被是最容易成功的小事
Day 17幫心靈掃除,挑出無感的東西,清掉它!
Day 18一分鐘聆聽頌缽,跳脫慣性的陷阱
Day 19 把你認為重要的事情,放在想像的山谷裡
Day 20找出恐懼的「幻形怪」:列出你最害怕什麼?
Day 21 準備一個笑話,告訴你的同事或朋友
Day 22事先將你的笑點貼在鏡子上,刷牙前先笑一個!
Day 23想像一顆氣球,把最困難的事情掛上去讓它飛走
Day 24 對自己說五次,「○○,我相信你」
Day 25 張開雙臂跳躍,直到喘不過氣來
Day 26 找出每日堅持做的事,告訴自己很了不起!
Day 27 比較今天的我和一年前的我
Day 28 準備一句暖心的話對某人說
Day 29建立並落實自己專屬的原子目標清單
Day 30恭喜自己!給「內在小孩」一個讚
【作者的話】只要改變能量的方向,就能改變日常生活
【推薦序】人人都能具體實踐的自我成長寶典/愛瑞克
【前言】晨間一分鐘,打造獨屬於你的原子目標
Day 1 對自己說出:「最想聽到媽媽對我說的話」。
Day 2 專注此刻,坐著冥想一分鐘
Day 3 一睜開眼,對自己說五遍「這很正常」
Day 4 回顧一下昨天,列出讓你感謝的三件事
Day 5 打開窗,用陽光和風取代早晨第一杯咖啡
Day 6 向小時候的自己,傳一則加油簡訊
Day 7 關注身體的酸痛訊號,用一分鐘按摩
Day 8 一日一小事,給自己一個「原子任務」
Day 9 寫下喜歡的三件事和討厭的三件事
Day 10對自己承諾,今天善待不認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