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無歷史,只有故事
父祖輩那裡藏著你不知道的香港
奇案、貪污、擠提、加價
香江恒久動盪
葉錫恩,蘇守忠,盧麒
人心始終掙扎
到底「歷史的弔詭」有沒有出口?有方法打破猶如薛西弗斯神話的宿命循環嗎?
——陳浩基 • 推薦序
那種壓抑,像白布覆蓋油膩,光潔的表面,壓住了一切不堪,但總能看見一些端倪。
——余震宇
1934 • 下環 神學青年情殺案
1942 • 香港 日佔時期 • 赤柱集中營
1948 • 石塘咀 永安倉大火
1952 • 灣仔 朱盛才案
1958 • 土瓜灣 轟雷案 • 雙槍虎將 • 華源大廈槍戰
1963 • 九龍 「鎖匙費」•「收片」• 藍剛 • 葉錫恩
1965 • 香港 明德銀號倒閉 • 擠提潮 • 天星小輪加價 • 蘇守忠 • 盧麒
對香港歷史瞭若指掌的震宇兄挑選了好幾則社會事件,利用小說家的筆觸重新勾勒面貌,令人想起側寫社會變遷的電影《阿甘正傳》,只是本作角色更為平凡,更貼近我們一般小市民的視野。
——陳浩基
作者簡介:
余震宇
北京大學中文系碩士,現職中學中文、文學教師。「香港舊照片」版主,著有「消失中的風景」、「壹街一個故事」系列及《聽講我城》等著作共十一本,先後於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及多倫多大學舉辦展覽。又參與舞台劇製作、帶導賞團,主領講座超過50 次。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林黛嫚 (作家、淡江大學中文系教授)
林曉敏@香港遺美
須文蔚 (詩人、臺師大國文系教授)
陳智德(詩人、清大中文系副教授)
黃洪銓@香港探古
謝淏嵐(獅墨書店店長)
羅貴祥(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創意寫作系主任)
譚劍 (小說家、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小說獎首獎得主)
(依姓氏筆畫序)
名人推薦:林黛嫚 (作家、淡江大學中文系教授)
林曉敏@香港遺美
須文蔚 (詩人、臺師大國文系教授)
陳智德(詩人、清大中文系副教授)
黃洪銓@香港探古
謝淏嵐(獅墨書店店長)
羅貴祥(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創意寫作系主任)
譚劍 (小說家、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小說獎首獎得主)
(依姓氏筆畫序)
章節試閱
推薦序 陳浩基
和震宇兄認識多年,讀過他不少以香港歷史為主題的紀實作品,每每讓我大開眼界。數年前他告訴我打算挑戰小說創作,成果便是這本《白布香江——那些父祖輩的故事》―作中虛實交錯,震宇兄借虛構的祖孫三代角色置身於以現實為藍本的場景之中,帶出殖民地時代的香港市民百態,從二戰香港淪陷前的上世紀三十年代寫到六六年天星小輪加價暴動。對香港歷史瞭若指掌的震宇兄挑選了好幾則社會事件,利用小說家的筆觸重新勾勒面貌,令人想起側寫社會變遷的電影《 阿甘正傳》,只是本作角色更為平凡,更貼近我們一般小市民的視野。
常言道「回憶總是美好」,老一輩喜歡訴說從前香港繁華的一面,諸如娛樂事業五光十色、商機處處遍地黃金,頌揚創下豐功偉業的巨人大亨,卻對當時民間的顛沛流離與篳路藍縷避而不談,忽略被歷史巨輪碾壓的無名氏小人物。雖然《 白布袋裡的香江》是虛構作品,但書中描繪的六十多七十年前昔日香江足以讓我們反思―「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唯有直面過去,我們才能從前人的足跡認識今天的自己。小說這文體往往是作者對自身、對現實的叩問,縱然本作的敘事者在結末只留下慨嘆,讀者卻可以藉此思考,到底「歷史的弔詭」有沒有出口?有方法打破猶如薛西弗斯神話的宿命循環嗎?這或許是我們這一代必須細想的問題。
楔子
二〇二五年的春天,北角的老房子終於要搬遷了。我站在空蕩蕩的客廳,看著堆積如山的紙箱,心裡像堵著一口氣,說不清是沉重還是空落。整理到床底時,手忽然觸到一個粗糙而熟悉的質感―一個蒙塵的白布袋。
我將它拖出來,拍掉灰塵,袋口微微裂開,露出泛黃的紙角。那一瞬間,我彷彿回到兒時,嫲嫲也是這樣從床底拖出這個白布袋,輕輕拍打,像在喚醒甚麼。那時我不懂,袋子裡裝著甚麼。後來,當我再次拉開袋子,才發現裡面裝滿了時代的回音。白布袋有種說不出的厚重,像是一段被塵土蒙蔽的歷史,輕飄飄地躺在地上,像等著誰去揭開它的秘密。
白布,總給人一種輕薄的霧感,半遮半掩,如同那些陳舊往事,隱隱約約,若即若離。爺爺對「白」這個字,總有說不清的感情。那條白色手帕,那位名叫「白」的女子,都像一層白霧,無論怎麼看,總有些看不清。嫲嫲對往事的是非冷暖,總是隨口便道,唯有提及「白」,語氣微微一滯,像有甚麼說不出口的隱衷。那無聲的沉默,像一層無法揭去的白布,輕輕覆在往事上,隔斷了真相。
直到後來,我才隱隱明白,那是個埋藏多年的秘密。嫲嫲偶爾說起往事,嘴角微微抽動,像有話要說,卻又終究壓下去。我慢慢懂得,「白」與嫲嫲之間,原來有著一種微妙的關係。每當想起,總是會心微笑,像是突然明白了甚麼,又說不清是甚麼。
社會的震盪,亦如城市籠上一層白霧,看似純淨,卻模糊了真實。那個時候,械劫與綁架如潮水般湧現,窮人無路可走,偶有倫常慘案,報紙上總是一筆帶過;在經濟的浪潮中,背後藏著人性的貪婪,在繁榮明亮的面孔下,藏著說不出的險惡。骯髒醜惡,在快速發展的包裝下,被蒙上一層白紗,乾淨得令人窒息,透不過氣。那種壓抑,像白布覆蓋油膩,光潔的表面,壓住了一切不堪,但總能看見一些端倪。
那一瞬間,我彷彿看見一個老人站在灣仔春園街的路旁,白襯衫鬆鬆地貼在身上,汗珠沿著鬢角滑落。春天的香港,濕熱中帶著舊街坊的人情味。他站在報館門口,手裡拿著一份剛印好的早報,油墨還沒乾,紙邊有點卷起。他的眼神專注,像在檢視甚麼,又像在等待甚麼。那一剎那,時光彷彿折疊,讓我看到他年輕時的影子。
記者爺爺
爺爺是十七歲那年從廣州漂洋過海來到香港。那是一九三四年的冬天,戰火席捲全國,他逃難似地離開,只帶著幾件破舊衣物和一本隨身的筆記本。那個冬天,戰火將廣州燒得焦黑,成群難民湧向香港。城市擠滿了無家可歸的人,難民營從山腳鋪到半山,寮屋像紙盒子般疊起。爺爺進了上環的一家報館,起初只是抄稿小工,經常熬到天亮。手上經常沾滿油漬,指甲縫裡夾著黑色的墨塵。後來因為文筆利落,慢慢轉為採訪,終於成了名副其實的記者。
日軍的陰影剛剛散去,貧民窟裡卻已經暗潮湧動。報紙每天都在報導街頭的械劫和綁架,還有倫常慘案。祖父跑社會新聞,時常與那些悍匪擦肩而過。報館裡的年輕人說:「你真係命大,次次都無事。」爺爺一面笑著,一面校正報道稿上的錯字,說:「命大?命粗啫。」
接下來的日子,社會開始恢復生氣,可是經濟起伏不定,尤其是那場經濟危機,像一場無聲的地震,將銀行系統搖晃得七零八落。銀號倒楔子閉的消息傳來時,爺爺即時趕去提款,到場的時候,只見街道擠滿了憤怒的存戶。街邊的攤販嘀咕:「原來銀號也有倒閉的時候。」爺爺回家後悶坐一夜,向嫲嫲說道:「金錢帶來夢,夢醒便是噩夢。」報館裡的人都稱爺爺做「權叔」,不是因為他年紀大,而是因為他總愛給人講大道理,說人生就像這張報紙,印好了就不能改,只有等明天再重來。
白布袋裡裝著他的手稿、報導、相簿、鐵盒、咭片和幾頁日記。手稿用泛黃的稿紙誠實地記錄了香港數十年的變遷,報導文章上印著報社的標誌,字跡已經模糊。那本相簿裡,夾著幾張黑白照片,都是在灣仔拍的。鐵盒已生鏽,上面貼著一張泛白的名片:「余耀權,記者」。
爺爺的命運是從何時轉向的?是一九四一年日本佔領香港的那天?還是一九六五年股市崩盤的時刻?父親從不解釋,只說他後來變得話少,晚年像一個被時代排除在外的旁觀者,獨自活成一個結尾。
可那不是結尾。那是某種未竟的開始。
如今,那個白布袋仍靜靜躺在我書房一角。我已決定―要把它打開第二次,第三次,無數次,直到我在那堆泛黃稿紙、斑駁照片與銹跡鐵盒之中,看清楚那個時代的呼吸與節奏,看清楚他曾站過的街角、愛過的輪廓。如果一切真如他所言,歷史不過是一場反覆發生的夢,那麼我,生在這個預製鋼筋與臉部辨識的年代,也許只是那夢裡的回聲。
✧ ✧ ✧
記憶中的爺爺,仍然停留在銅鑼灣還有民生小舖的時代。小時候,每天爺爺都待在家門等我放學,校巴停在還沒有雙黃線的閘前,見孫兒抵達了,他便帶著慈祥的笑容移步至校車門前,然後伸出大手,拖帶著我回家。有時候,爺爺還帶我逛崇光百貨,暢遊五樓玩具部,只要肯撒賴,我便可以帶著大大小小的戰利品回家,當然要承受嫲嫲的嘮叨:「還買嗎?還嫌家裡的玩具不夠多嗎?
爺爺一概不理,還說:「小孩子嘛,當然要玩,人生得意須盡歡嘛。」然後對我說:「來來來!咱們一起來玩吧。」
每天晚上,爺爺等我把功課都做完了,溫習好了,便帶我落樓散步。那年的東角道仍有售賣影音、西服的商舖,然而只有超級市場適合爺孫小逛,個子矮矮的我,穿過貨物砌成的不同形狀巨塔,絕對是嘖嘖稱奇,再看見「惠康牌」的紙包飲品居然以不足一元的價格,硬撼價錢高達超過兩元的大牌子飲料,這種莫明其妙的商戰成為我朝思暮想的課題。在匆匆短逛之後,總是會買一盒奶作為戰利品,邊走邊喝,那天晚上必睡得沉,一覺醒來便天光,或許是睡在爺爺的旁邊吧,閉上眼前是黑,張開眼後是光,根本沒有失眠的困擾。
每逢周末,我們一家常到美心皇宮大酒樓,那兒燈光偏暗,乘坐電梯去酒樓的途中,必須經過兩層猶如鬼域的樓層,橫越此地,總要提起勇氣。爺爺知我怕黑,解釋這兒原是碧麗宮夜總會,洋行大班在深夜累極之際光顧,總不會燈火通明,我努力地嘗試理解爺爺的解釋,但總不及他體貼地牽緊我,一個星期中最幸福的時刻莫過於此。
在點心車仍然流行的時期,人們習慣穿梭在點心車之間挑選美食,那時候人們毋須理會點心車前插上的食物牌,只須憑嗅覺,便能分辨出青椒的青蔥香、炒糕的火候氣息,以及蒸點透出的水汽,便知道心頭好已經在不遠處,為了爭奪煎腸粉等充滿火候的珍品,不論男女老幼,一手從桌上奪去點心咭,便急著排隊輪候美點。這時候,爺爺總是拖著不爭氣的步伐,搖曳著懷胎八月般的肚腩,最終肯定會輸掉這場障礙賽,而我總是會發脾氣,怪責他怎麼會走得這麼慢,還說退休前曾經去「跑新聞」,大概只是說謊吧。
為了安撫眼前的頑童,爺爺會再一次拿出平生的絕學─素描,來一個畫餅充饑,於是便拿出點心紙,拿出鉛筆便來一個快速素描,趁我即將瘋得要大叫之前,一碟熱騰騰的煎腸粉便活現眼前,這刻的驚呆來自爺爺的筆觸既快而且傳神,細節如煙霧亦能顧及,在我仔細端詳的
時候,爺爺又會再畫一些我期盼已久的玩具,包括黃金戰士、六神合體等,完全將注意力轉移到畫功之上。在我回過神來的時候,嫲嫲一早已經暗渡陳倉,將煎腸粉送到我的面前,平息了醞釀中的干戈。
✧ ✧ ✧
自從爺爺去世之後,一切記憶都隨年月變得模糊,直至嫲嫲翻出了遺物,舊日的生活片段從腦海的深處翻出、重現,猶如舊式錄像帶重播,即使影像模糊,但親情包容了回憶的煙霞。而翻閱這個留下的白布袋,讓爺爺彷彿如在目前,他的一生彷彿就經歷了許多大事,但作為孫兒的我卻懵然不知。
翻開第一疊的紙本,放在最頂的國民政府身分證明文件經已令我驚呆。震驚的地方,在於爺爺青年時的相貌,居然與青年時期的爸爸一模一樣,我立刻比較三代容貌,驚覺祖孫三人的相貌真的極度相似,難道臉大是逃不過的宿命嗎?
正當我為將來的容貌感到焦慮之際,嫲嫲對我說,這些遺物是爺爺一生的記錄,然後從我的手上拿走爺爺的國民政府身分證,翻開內頁,記錄了爺爺一家的姓名,嫲嫲指出,從前中國的文盲人數多,名字一概從簡,初一出生的叫初一,九月初九出的叫重九,不過太爺、爺爺及一眾叔伯公的取名都講究,雖不算是書香世代,但都叫上過學,於是爺爺來到香港之後,便便順利找到一份在報館的工作,直至退休。
嫲嫲一邊說的時候,她的手上還有兩、三張身分證,大概知道爺爺離開中國之後,便一直在香港生活,就連日佔時期也留在香港,至於爺爺為何要離鄉別井,嫲嫲直截了當地回應,打仗嘛,為了活命,誰也不想留下,誰知道何時家園會淪為戰場?
這個白布袋,除了邊緣及角位因埋在床下底沾上污黑外,大抵通體潔白,嫲嫲抽出這個袋子、拿起,內裡的物品彷彿拼命要逃出來,薄薄的白布遮掩不了物品的輪廓,猶如變大了的叮噹百寶袋。嫲嫲從白布袋拿出一張摺疊了多遍,早被蛀蝕了的素描,這條街不像是通衢大道,只是一條橫街,裡面絕大部分是兩層的建築,每座建築都有巨大的阿拉伯數目字作為標識,每座建築的門前都有一、兩位女性佇立,打扮得花枝招展,好像在等待著甚麼似的。我問:「這兒是甚麼地方?」
「大冧巴 ♦ ,即灣仔春園街,妓寨林立的地方,你的爺爺在香港的第一個住處。」
♦ 冧巴,英文number音譯,意即數字,香港通俗語。
推薦序 陳浩基
和震宇兄認識多年,讀過他不少以香港歷史為主題的紀實作品,每每讓我大開眼界。數年前他告訴我打算挑戰小說創作,成果便是這本《白布香江——那些父祖輩的故事》―作中虛實交錯,震宇兄借虛構的祖孫三代角色置身於以現實為藍本的場景之中,帶出殖民地時代的香港市民百態,從二戰香港淪陷前的上世紀三十年代寫到六六年天星小輪加價暴動。對香港歷史瞭若指掌的震宇兄挑選了好幾則社會事件,利用小說家的筆觸重新勾勒面貌,令人想起側寫社會變遷的電影《 阿甘正傳》,只是本作角色更為平凡,更貼近我們...
推薦序
推薦序 陳浩基
和震宇兄認識多年,讀過他不少以香港歷史為主題的紀實作品,每每讓我大開眼界。數年前他告訴我打算挑戰小說創作,成果便是這本《白布香江——那些父祖輩的故事》―作中虛實交錯,震宇兄借虛構的祖孫三代角色置身於以現實為藍本的場景之中,帶出殖民地時代的香港市民百態,從二戰香港淪陷前的上世紀三十年代寫到六六年天星小輪加價暴動。對香港歷史瞭若指掌的震宇兄挑選了好幾則社會事件,利用小說家的筆觸重新勾勒面貌,令人想起側寫社會變遷的電影《 阿甘正傳》,只是本作角色更為平凡,更貼近我們一般小市民的視野。
常言道「回憶總是美好」,老一輩喜歡訴說從前香港繁華的一面,諸如娛樂事業五光十色、商機處處遍地黃金,頌揚創下豐功偉業的巨人大亨,卻對當時民間的顛沛流離與篳路藍縷避而不談,忽略被歷史巨輪碾壓的無名氏小人物。雖然《 白布袋裡的香江》是虛構作品,但書中描繪的六十多七十年前昔日香江足以讓我們反思―「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唯有直面過去,我們才能從前人的足跡認識今天的自己。小說這文體往往是作者對自身、對現實的叩問,縱然本作的敘事者在結末只留下慨嘆,讀者卻可以藉此思考,到底「歷史的弔詭」有沒有出口?有方法打破猶如薛西弗斯神話的宿命循環嗎?這或許是我們這一代必須細想的問題。
推薦序 陳浩基
和震宇兄認識多年,讀過他不少以香港歷史為主題的紀實作品,每每讓我大開眼界。數年前他告訴我打算挑戰小說創作,成果便是這本《白布香江——那些父祖輩的故事》―作中虛實交錯,震宇兄借虛構的祖孫三代角色置身於以現實為藍本的場景之中,帶出殖民地時代的香港市民百態,從二戰香港淪陷前的上世紀三十年代寫到六六年天星小輪加價暴動。對香港歷史瞭若指掌的震宇兄挑選了好幾則社會事件,利用小說家的筆觸重新勾勒面貌,令人想起側寫社會變遷的電影《 阿甘正傳》,只是本作角色更為平凡,更貼近我們...
目錄
推薦序 陳浩基
楔子
第一章 一九三四・下環
大冧巴
天臺上的喘息/莊士敦道之亂
雙面人
神學青年情殺案
罪與罰
第二章 一九四二・香港
香港淪陷
赤柱集中營
戰後重光
第三章 一九四八・石塘咀
講古佬報新聞
永安倉大火,災中初見
災後追究,與守護
永安倉的廢墟
如果不能改變世界
修頓大笪地
第四章 一九五一・灣仔駱克道
怪叔叔
趕狗入窮巷
國軍血案
第五章 一九五八・土瓜灣
洋樓迷宮
雙槍虎將
華源大廈槍戰
束手就擒
第六章 一九六三・巨變前夕
復華村的惡霸
懂「粵語」的番鬼婆
大毒梟翁宏
藍剛的反撲
公僕?
擠提
第七章 一九六五・香港
明德銀號倒閉
反加價行動
九龍大遊行
青年末路
後記
推薦序 陳浩基
楔子
第一章 一九三四・下環
大冧巴
天臺上的喘息/莊士敦道之亂
雙面人
神學青年情殺案
罪與罰
第二章 一九四二・香港
香港淪陷
赤柱集中營
戰後重光
第三章 一九四八・石塘咀
講古佬報新聞
永安倉大火,災中初見
災後追究,與守護
永安倉的廢墟
如果不能改變世界
修頓大笪地
第四章 一九五一・灣仔駱克道
怪叔叔
趕狗入窮巷
國軍血案
第五章 一九五八・土瓜灣
洋樓迷宮
雙槍虎將
華源大廈槍戰
束手就擒
第六章 一九六三・巨變前夕
復華村的惡霸
懂「粵語」的番鬼婆
大毒梟翁宏
藍剛的反撲
公僕?
擠提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