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簡介2014年9月號的第21期,《城市與設計學報》組織的專題是「藝術史與產業地景」。在全球都在搞文創的同時,本學報首次引進批判藝術史與產業地景的角度,希望能提供更廣的批判角度,讓大家審思當下的發展。
學術論文部分,首先即是兩篇批判的藝術史譯稿。首先是美國的藝術史教授克拉克 (T. J. Clark) 〈「影像-機器」──時代的藝術史〉一文,是應中研院歐美所之邀的演講稿。此論文具有方法論意義,作者想要持續進行馬克思與卡爾‧曼海姆 (Karl Mannheim) 將再現作為一種社會行動,即「藝術作為能動性」(art as agency) 模式。作者指出1980年代以來藝術社會史漸漸走向「社會圖像學」(social iconography),當今「影像-世界」(image-world) 強化其獨立於「社會」的幻覺,能動性與對立性成為諷刺意味的裝飾音 (gracenote),「個人」被孤立與被市場化。由於「日常生活殖民化」,我們處於「視覺流動、視覺錯置、視覺去脈絡化、影像的無限可修正性、表面的透明度與多面向性、連結所有事物放網路」的視覺政權中。作者指出除了「誰」(Who) 與「什麼」(What) 外,我們現在需要堅持「如何」(How),我們需要比曼海姆的「反映」(reflect)、「紀錄」(record)、「再現」(represent) 更好的視覺化動詞。
第二篇關於批判藝術史的譯稿,是美國藝術史教授安妮‧米德爾頓‧華格納(Anne Middleton Wagner)〈賈斯伯‧瓊斯,國家與國旗〉一文,同樣是應中研院歐美所之邀的演講稿。本文分析了美國藝術家賈斯柏‧瓊斯 (Jasper Johns) 1950年代一系列《國旗》畫作,這些作品在「圖像」與「符號」間存有張力,作者進而提問為何國旗與繪畫兩者 (象徵與實踐) 總是親密相伴?她認為此符號生產出一個人工化替代品,即白色性 (whiteness) 與男性身份,甚至是理想公民的代表與視野,並承認了美國國家藝術 (national American art) 霸權,也承認了美國霸權本身。作者特別指出藝術史分析常忽視了藝術創作在國家之內權力運作與合法化的整體紀錄,其符碼來自於本能的情感,無所不在。
本期的規劃報告與都市論壇,分別有著大陸陜西傳統陳爐的保存與規劃議題,大學產業化縉紳與消費化的案例。
於此全球化、都市化、產業化、文創化、影像化與網路化之際,我們需要更好的「動詞」,來思考新興產業建築與地景對城市與鄉村帶來的衝擊及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