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序
前言
第一章脊椎動物的起源
本章要點
引言
1.1海鞘及文昌魚
1.2步帶動物:棘皮動物和半索動物
1.3后口動物的系統關系
1.4脊索動物的起源
1.5脊椎動物與頭
1.6更多閱讀
深入研究的問題
1.7參考文獻
第二章如何研究化石脊椎動物
本章要點
引言
2.1發掘化石
2.2出版與職業水准
2.3地質學與脊椎動物化石
2.4生物學與化石脊椎動物
2.5探索系統發育史
2.6化石記錄的質量
2.7宏演化
2.8更多閱讀
2.9參考文獻
第三章早古生代魚類
本章要點
引言
3.1寒武紀脊椎動物
3.2脊椎動物的硬組織
3.3無頜類魚
3.4頜的起源及有頜類的系統關系
3.5盾皮魚類(Placoderms):帶有盔甲板的怪物
3.6軟骨魚綱(Chondrichthyes):最初的鯊魚
3.7棘魚類:「帶刺的皮膚」
3.8泥盆紀的環境
3.9硬骨魚綱:骨質魚類
3.10早期魚類的進化與大絕滅
3.11更多閱讀
深入研究的問題
3.12參考文獻
第四章早期四足類與兩棲類
本章要點
引言
4.1陸地棲息的難題
4.2泥盆紀四足類
4.3石炭紀的世界
4.4石炭紀四足類的多樣性
4.5石炭紀以后的離片椎類和爬行型類
4.6現生兩棲類的進化
4.7更多閱讀
深入研究的問題
4.8參考文獻
第五章早期羊膜動物的演化
本章要點
引言
5.1林蜥和古窗龍——最初的羊膜動物的生物學特征
5.2羊膜動物的進化
5.3二疊紀世界
5.4副爬行類
5.5真爬行類(Eureptiles)
5.6基位下孔類的進化
5.7二疊—三疊紀大絕滅
5.8更多閱讀
深入研究的問題
5.9參考文獻
第六章復蘇:三疊紀的四足類
本章要點
引言
6.1三疊紀的世界及其對生命復蘇的作用
6.2三疊紀海生爬行類
6.3主龍型類(Archosauromorphs)的演化
6.4恐龍的起源
6.5三疊紀的爬行類進化
6.6更多閱讀
深入研究的問題
6.7參考文獻
第七章泥盆紀以后的魚類進化
本章要點
引言
7.1早期鯊魚和銀鮫
7.2古生代后的軟骨魚輻射
7.3早期硬骨魚類
7.4真骨魚類的輻射
7.5泥盆紀后的魚類演化
7.6更多閱讀
深入研究的問題
7.7參考文獻
第八章恐龍的時代
本章要點
引言
8.1板龍的生物學
8.2侏羅紀和白堊紀世界
8.3蜥臀類恐龍的多樣化
8.4鳥臀類恐龍的多樣化
8.5恐龍是否為溫血動物?
8.6翼龍目(Pterosauria)
8.7龜鱉目(Testudinata):烏龜
8.8鱷形超目(Crocodylomorpha)
8.9鱗龍亞綱(Lepidosauria):蜥蜴和蛇
8.10巨大的海龍
8.11白堊紀—古近紀大絕滅
8.12更多閱讀
深入研究的問題
8.13參考文獻
第九章鳥類
本章要點
引言
9.1鳥類的起源
9.2鳥類飛行的起源
9.3具有或沒有牙齒的白堊紀鳥類
9.4現代鳥類的輻射:短期爆發還是長期預備?
9.5非飛鳥類:古顎總目(Palaeognathae)
9.6今顎總目(Neognathae)
9.7鳥類多樣化的三個階段
9.8更多閱讀
深入研究的問題
9.9參考文獻
第十章哺乳動物
本章要點
引言
10.1犬齒獸類及哺乳類特征的獲得
10.2最初的哺乳動物
10.3中生代的哺乳動物
10.4現代哺乳類的進化
10.5澳—新地區的有袋類
10.6南美洲哺乳動物——一個與世隔絕的地域
10.7非洲獸總目及岡瓦納大陸的分裂
10.8北方真獸類的開端:北半球的古新世
10.9基位勞亞獸類:無盲腸動物目(Lipotyphla)
10.10鯨偶蹄超目(Cetartiodactyla):牛類、豬類和鯨類
10.11飛馬猛獸超目(Pegasoferae):蝙蝠類、馬類、食肉類和鱗甲類
10.12嚙齒超目(Glires):嚙齒類、兔形類及其近親
10.13統獸總目(Archonta):靈長類、樹鼩和鼯猴
10.14冰川時代絕滅的大型哺乳動物
10.15更多閱讀
深入研究的問題
10.16參考文獻
第十一章人類進化
本章要點
引言
11.1靈長類是什麼?
11.2早期靈長類的化石記錄
11.3類人猿亞目(Anthropoidea):猴類與猿類
11.4人猿超科(Hominoidea):猿類
11.5人類特征的進化
11.6人類進化的早期階段
11.7過去兩百萬年的人類進化
11.8更多閱讀
深入研究的問題
11.9參考文獻
附錄脊椎動物的分類
1魚類的分類
2兩棲類的分類
3爬行類的分類
4鳥類的分類
5哺乳類的分類
參考文獻
詞匯表
譯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