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討“現代人在自然世界中的位置”這個領域,邁克爾·波倫是我們時代最具代表性、最受歡迎的作家之一。1983年,波倫買下了康涅狄格州一座廢棄的牛奶場,他和妻子用了七年時間,備嘗甘苦,在這裡打造出一座花園。本書用“春”“夏”“秋”“冬”四個章節,講述了他種植蔬果、花卉和樹木的園藝體驗,其間貫穿了他在勞作中的哲思,如美國的草坪文化、與土撥鼠的戰爭、玫瑰的階級衝突,以及樹木的種種隱喻,引導人們深入思考自然和社會文化之間的關係,以及人在其中的位置和角色。
不管你是否從事園藝,這部有趣、深刻、文筆優美的作品,就像“一位幽默而智慧的老師,牽起你的手,把你介紹給大自然母親。”探尋自然的秩序,重建我們與萬物的聯繫。關注自然,便是關注地球和人類自身的未來。所以當“綠水青山”成為這個時代的最強音,建設生態文明成為國家的主旋律時,我們更需要從思想層面建立對自然的認知,進而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探討未來發展的進路。這便是“自然文庫”存在的意義。
具體而言,“自然文庫”關注歷史上人們認識世界的過程與方式,注重現實中環境與世界觀的相互作用,此外,亦會拋開宏大的敘事,將個人納入生命網絡中去講述自然的故事,讓我們懂得仰望星空、俯首大地的意義,進而讓我們的心靈得以安放,讓忙碌的城市生活變得生動而鮮明。當“同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內化為我們的生存方式,我們就自然展開的思辨便會越深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未來也會越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