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人類學經典著作之一,堪與列維-斯特勞斯和伊里亞德的偉大作品同列。
在本書中,特納通過在非洲恩登布部落中的田野考察,將儀式在這個群體中的地位進行了詮釋。特納拓展了“閾限”與“交融”的概念,發展了傳統的結構主義。與之同時代的范熱內普、馬克斯·韋伯、塗爾乾等都曾經試圖把所有的文化行為統一在超級結構里,提出涵蓋全體的普遍化模式,特納則突破了傳統靜態的社會結構的研究,把儀式放在運動的社會過程中加以考察,他把社會看作交融與結構的辯證統一,從而有“分化-閾限-再整合”的過程,這是結構與反結構的相互作用的結果。
維克多·特納,英國人類學家,象徵人類學和人類學曼徹斯特學派的代表人物,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相當活躍和多產。特納的人類學研究多以象徵儀式為主題,通過儀式把握社會結構的重新組合。特納的代表作有:《一個非洲社會的分裂與延續》(1957)、《象徵之林:恩登布人儀式散論》(1967)、《苦難的鼓聲》(1968)、《儀式過程》(1969)、《戲劇、場和隱喻》(1974)等。
《儀式過程:結構與反結構》是特納儀式行為與象徵分析的集大成之作,奠定了特納在人類學界的學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