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理論早已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但其艱澀和深奧往往令人望而卻步。因此,著名文學理論家沃爾夫岡·伊瑟爾寫下了這本舉重若輕的導讀,簡潔流暢地;
解釋了文學理論到底是什麼,以及為什麼有這麼多理論流派的原因;
對部分影響很大的流派進行了闡釋,包括現象學理論、闡釋學理論、格式塔理論、讀者接受理論、符號學理論、心理分析理論、馬克思主義理論、解構主義理論、文學人類學理論、藝術經驗理論,以及女性主義理論;勾勒出每一個理論流派的主要觀點,梳理了該流派的產生與發展。
作者簡介:
伊瑟爾,是加州大學厄灣分校英語和比較文學教授、讀者接受理論的創始人,著有已成為經典的《隱含的讀者》(1974)和《閱讀行為》(1978)。在《怎樣做理論》中,伊瑟爾使用不同的批評理論,對濟慈的《希臘古甕頌》、斯賓塞的《牧人月曆》、艾略特的《荒原》等作品進行了多視角解讀。他對諸多批評理論把握準確、解讀客觀,供讀者去選擇自己喜愛的流派。通過此書,他消除了學生對批評理論的畏懼,展示了不同的批評理論在文本解讀中所具有的闡釋潛力。
章節試閱
此外,圖式化觀相的關聯有時是不連續的,其連續性可以在閱讀過程中建立。因而,英伽登認為:“但是觀相連續中的這種跳躍性是永遠無法全部消除的。即使它能在某種程度上被克服,但促成克服的因素以及克服本身並不屬於文學作品自身,而是屬於它的一種具體化,而 具體化在本質上是同特定閱讀和特定讀者相聯繫的。”(269)然而,正是這種不連續性同時也暗示著存在某種選擇,從而勾勒出意向性客體得以成形的草圖。
如同事態一樣,圖式化觀相也擔當雙重功能。事態組織對意向性客體的觀察,因而必定形成某些觀點。圖式化觀相以片段間關聯的形式來展現意向性客體,這樣意向性客體就能夠逐級成形以供感知。
層次問的關聯:我們把上面的內容總結一下。每個層次都具有雙重特性:(1)它基於另一個層次之上;(2)它產生該層次所缺少的東西。語音素材層是唯一的例外,因為它為其他所有層次提供設立的平台,但它也已顯示出某種特定模式,因為“聲音”和“單詞”的排列產生韻律、節奏與音調。句子層建立在語音層之上。句子通過相互後置和前置,以及預示單詞的指向,來激發每個單詞潛在的語義,由此產生意義單元的關聯物。事態層始於這些意義單元,並且把它們塑造成形.從而形成對意向性客體的觀察和有傾向性的解讀。圖式化觀相層處理客體與認識客體的立場之間的關係,並形成意向性客體的圖式片斷。意向性客體層建立在圖式化觀相之上,通過後者,意向性客體得以展現並被帶進觀察的視野。它的作用就是擔當英伽登稱之為“形而上特性”(290-9)自我呈現的載體。
以上總結了對作為圖示結構的文學作品的前審美(pre-aesthetic)所作的幾種思考,從根本上說,這種結構的文學作品是不完整的,它的完成將依賴於具體化行為。前審美意味著分層結構提供的不過是一個框架,因為層次不過是一種引導,闡明在每一部藝術作品中都能觀察到的活動。
此外,圖式化觀相的關聯有時是不連續的,其連續性可以在閱讀過程中建立。因而,英伽登認為:“但是觀相連續中的這種跳躍性是永遠無法全部消除的。即使它能在某種程度上被克服,但促成克服的因素以及克服本身並不屬於文學作品自身,而是屬於它的一種具體化,而 具體化在本質上是同特定閱讀和特定讀者相聯繫的。”(269)然而,正是這種不連續性同時也暗示著存在某種選擇,從而勾勒出意向性客體得以成形的草圖。
如同事態一樣,圖式化觀相也擔當雙重功能。事態組織對意向性客體的觀察,因而必定形成某些觀點。圖式化觀相以片段間關聯的形式...
目錄
《當代學術棱鏡譯叢》總序
譯者前言
前言與致謝
第一章導論
為什麼需要理論?
硬理論和軟理論
理論模式
理論與方法
理論與話語
第二章現象學理論:英伽登
分層次的作品結構
理論中引出的方法
實例
第三章闡釋學理論:伽達默爾
理解
理論中引出的方法
實例
第四章格式塔理論:貢布里希
圖式與矯正
實例
第五章接受理論:伊瑟爾
對批評現狀的反應
文本/情境、文本/讀者之間的交叉
第六章符號學理論:艾柯
圖像符號
審美的個人言語
實例
第七章精神分析理論:艾倫茨威格
創作過程
實例
補編——“鏡像”:拉康
第八章馬克思主義:威廉斯
反映論
生產論
實例
第九章解構主義:米勒
解構主義的運作
解構主義應用實例
第十章人類學理論:岡斯
生成人類學的基本原理
人類學文學觀
第十一章杜威的《藝術即經驗》
審美經驗
循環性
實例
第十二章肖沃特的“建立一種女性主義詩學”
作為讀者的女性
作為作家的女性
修改和增添
第十三章理論視角
知識圖景
理論的構造
理論的多樣性告訴了我們什麼?
第十四章後記——後殖民話語:賽義德
話語的基本特徵
後殖民話語的策略
作為帝國話語的小說
抵抗的模式
後殖民話語的秩序
術語表
附錄1約翰·濟慈:《希臘古甕頌》
附錄2埃德蒙德·斯賓塞:《牧人月曆:二月》
附錄3 TS艾略特:《荒原》“火的訓誡”
索引
《當代學術棱鏡譯叢》總序
譯者前言
前言與致謝
第一章導論
為什麼需要理論?
硬理論和軟理論
理論模式
理論與方法
理論與話語
第二章現象學理論:英伽登
分層次的作品結構
理論中引出的方法
實例
第三章闡釋學理論:伽達默爾
理解
理論中引出的方法
實例
第四章格式塔理論:貢布里希
圖式與矯正
實例
第五章接受理論:伊瑟爾
對批評現狀的反應
文本/情境、文本/讀者之間的交叉
第六章符號學理論:艾柯
圖像符號
審美的個人言語
實例
第七章精神分析理論:艾倫茨威格
創作過程
實例
補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