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最後三個定都北京的王朝,其滅亡的直接原因似乎都是被“缺錢”壓倒了脊樑:元朝亡於濫發紙鈔;明朝以元為鑒不敢發行紙幣,卻亡於籌集“遼餉”導致的農民大起義;清朝以明為鑒,“永不加賦”,結果導致其在國運攸關的甲午之役,以其30餘倍日本之疆域,10餘倍日本之人口,竟只能籌集到不足3千萬兩白銀軍費;反觀日本之軍費預算,卻高達1億6千萬兩。三朝的歷史只給出了一個財政政策、貨幣政策雙失敗的反面教程。
可是反觀同時代的歐洲,似乎一貫“缺錢”的歐洲王室,卻從沒有因為“缺錢”而亡國。因為國王們找到了一條比“濫發紙鈔則全民反、過度徵稅則貧民反、永不加賦則亡於夷”更好的出路:借錢。為什麼歐洲的君王可以借錢以緩解財政危機,中國的皇帝們卻無從借貸呢?或許,中西大分流的一條線索,正在于“完善的金融市場”之有無?
本書正是以這一視角為出發點,力圖證明民主制度在歐洲的建立,是在金融手段大發展的基礎上的。古代的國家之所以日趨集權化,一個重要的因素是戰爭的需要:唯有一個集權的國家才能收集足夠賦稅以支持戰事,從而免于亡於外族。
可是,義大利城市邦國卻發現了一種不同于“集權—徵稅—養戰”的模式:向公眾借款打仗。從此以後,歐洲戰爭的勝敗,越來越取決於參戰國能否從金融市場上借到被對手多的借款;而借錢的能力,自然取決於一個國家還錢的信用度;而公民控制的國家的信用,自然大於君主控制的國家的信用。從這以後,民主化的國家掌握了這個秘密武器,才在國家間的競爭中有了勝出的可能性,才促使歐洲的王權國家日益向民主的道路上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