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銘烙時代印記,先秦文、六朝文、唐宋文、明清文,各有高妙境界。其中原因多多,乃一專門學問,總之反映著那個時代的文化特質。
有不同之處,便有相似之點。錦繡黼黻,鋪張文風,內有居心,暗存自得,子虛上林之奢,歌功頌德之嫌矣。
時代前提下,元輕白俗,郊寒島瘦,尚有個體之差異,董橋分析民初白話文:“胡適的文章,白話文夠好了吧,千乾淨淨流水一樣,但是就缺了文采,他不太注意調句子。魯迅懂,魯迅故意把一些句子調來調去。周作人寫的那種半文言半白話,是另外一種意境。”雨送添硯水,竹供掃榻風,俱因清新自在;停之如棲鵠,揮之如驚鴻,皆似仙界中來。
政治化語言,是這個時代的表像。我小學所讀,皆口號語錄,稍長習作文,大批判體。雖為俗人,不染俗樂,凡世所欲,有避無就,在之後的幾十年裏,刻意擺脫之,存心蟬蛻之,無奈此般印記,猶紋色在膚,革面不去。汪曾祺《與友人談沈從文》雲:“現代文學史(包括古代文學史也一樣)不是文學史,是政治史,是文學運動史,文藝論爭史,文學派別史。”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語言暴力,皆隱於衷之戾氣洩露。錢鍾書《圍城》裏說,“對於醜人,細看是一種殘忍——除非他是壞人,你要懲罰他”,對於文字亦然。馮小剛電影常以“文革”語句為噱頭,取悅觀眾,我卻笑不起來,但所有玩笑的背後,皆有認真的成分。顧彬說“二戰”後,德國作家意識到必須重新學習德文,因為先前的德語已被政治錯誤使用了。同樣情形,漢語也有被政治重度污染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