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2017年,黨的十九大指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示:“組織實施中華經典誦讀工程,通過開展經典誦讀、書寫、講解等文化實踐活動,挖掘與詮釋中華經典文化的內涵及現實意義,引領社會大眾特別是廣大青少年更好地熟悉詩詞歌賦、親近中華經典,更加廣泛深入地領悟中華思想理念、傳承中華傳統美德、弘揚中華人文精神。”
2016年以來,教育部、國家語委聯合中央電視臺相繼舉辦了四屆《中國詩詞大會》,並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黃金時段播出。尤其在第二屆以後,活動內容逐漸升級,增設了“飛花令”“詩詞接龍”等富有知識性的對抗環節。創新的方法手段,激發了全社會對古詩詞情感的共鳴,使廣大群眾特別是廣大青少年進一步熟悉詩詞歌賦、親近中華經典。
今天走進中小學校,時常會看到學生利用課餘時間開展“飛花令”“詩詞接龍”等文學活動。為此,一線教師迫切需要一套“接地氣”的有關用書,方便指導學生閱讀,提高學生古詩詞的閱讀量。中華詩詞浩如煙海,如在唐宋詩詞經典版本中,含有“人”字的就多達5萬多句;在宋詞中“東風”一詞就有1300多句。這些名句若一一列舉,既不可能,也不現實。為此,我們嘗試通過“舉隅”的方式精選其中一二,編寫一套詩詞“飛花令”“超級飛花令”“成語飛花令”與“詩詞接龍”系列叢書,讓詩詞愛好者通過閱讀,力求達到“舉一反三”,拓寬視野。
福建省甯德市教育局曾根據中央電視臺播出的《中國詩詞大會》題庫,組織人員認真研究,結合中小學實際,編寫了一套詩詞大會輔導資料,從2017年開始供本市中小學內部使用;2018年又把它作為甯德市學生參加中央電視臺第四屆《中國詩詞大會》“百人團”選手的輔導資料,頗有成效。2019年初,中央電視臺第四屆《中國詩詞大會》節目播出後,有關負責同志再一次組織人員對該資料進行歸類整理,並邀請福建、浙江、廣東、湖北、江蘇、河北、廣西、重慶、新疆、山東和寧夏11個省/自治區的一線中小學教師進行充實完善,形成今天這套用書。在編寫過程中,我們力求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關於尋章摘句。突出“兩個重點”,兼顧“唐前宋後”。“兩個重點”,即以中小學生新課標規定必背的古詩詞和唐宋詩詞為重點。“唐前”主要指《詩經》《楚辭》、漢魏六朝詩;“宋後”主要指元明清和少量的現代人創作的舊體詩。現代詩中毛澤東作品佔有較大比例。
第二,關於“飛花令”。借鑒中央電視臺第四屆《中國詩詞大會》“橫掃千軍”的模式,利用大資料庫,選擇唐宋詩詞高頻字200多個,每個高頻字後列舉的詩詞不少於24句,與會選手只要掌握24句詩詞就能夠“絕地反擊”。編入書中的詩句儘量避開艱深晦澀的語言,力求採用比較淺易的名篇名句。如“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就包含了“春”“月”“綠”“春風”“明月”這些高頻字,在“飛花”時,記住這一句就可以回答不相同的五個高頻字“飛花”。
第三,關於“超級飛花令”。“超級飛花令”一書共選擇180多個關鍵字或片語,主要是唐宋詩詞,其中包含靈活多樣的“組合”,如:春風、楊柳、安能、江上、數位+年、數位+月、數位+花、反義詞等,每個關鍵字後列舉不少於24句詩詞。為了避免個別關鍵字重複,有些高頻詞(或組合)不單獨列入,而是採取“包含”列入,如:“去年”這個詞,後面列舉的詩句均包含“去年今日”。選手只要掌握“去年”詞條下的詩句,就一併掌握了含“去”“年”“今”“日”“今日”“去年+今日”這些高頻字詞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