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尊神數量眾多,各有其不同的圖像學特征。這些圖像學特征的來源非常復雜。尊神的主要特征,諸如首、臂、足的數目,身色,表情,手印,手持法物,坐姿,坐具,服飾等,紛繁復雜,名目繁多,但大多數見諸佛教經典,尤其是後期的怛特羅經典中。盡管如此,經典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譯本不同,傳承各異,尊神形象各有不同。加之佛教在西藏本士化的進程中,也大量吸納了西藏本土尊神進入其神系,使藏傳佛教神系呈現出異常龐雜的局面。更為現實的問題是,絕大多數無名的兩藏藝術家並非佛教學者,他們只是按照施主的要求,畫塑各種尊神,並不關心其使用目的和教派歸屬;他們通常並不閱讀繁浩的經典,其創作的基礎往往是師承下來的粉本或借鑒現成作品,而這些樣本與學院派經典之間的關系並沒有清晰的記載,二者之間經常會出現明顯的差異,而這種差異產生的原因或經典依據卻無法知曉。藏傳佛教圖像學研究的重要基礎性工作之一就是不斷收集各種尊神形象的著作和藝術作品資料,加以整理出版,使我們比較容易在圖像和文本之間作更全面的比較。中國藏學出版社於2010年出版的《諸佛菩薩聖像贊》一書就是這個目的。相對而言,《五百佛像集:見即獲益》下文簡稱《五百佛像集》有獨特的學術價值,它明確以三部著名的成就法和曼陀羅文獻為基礎,兼有藏、漢、蒙古尊神名,而且這部蘇黎世大學民族學博物館收藏的彩繪本保存完整,線條清晰,色彩豐富准確,更是其他圖像學著作所不能比擬的。
成就法是密教上師修行實踐的記錄,對於注意實修多於理論研討的怛特羅佛教而言,具有不同尋常的重要意義,長期以來極受藏傳佛教各派的重視。大量的成就法經典被翻譯成藏文,高僧大德整理注疏,形成各自的傳承。尤其是18世紀以來,藏傳佛教普遍活躍於蒙古高原和京畿地區,學者輩出,施主踴躍,一些成就法的經典被描繪並刊印,廣泛流通,直到今天,無論是在學界還是信眾中仍在發揮重要的影響。《五百佛像集》就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涌現出來的重要圖像類著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