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簡介科技的進步將個人、群體、商業部門、政府公共部門之間的互動方式與層級,自往昔上對下的溝通,改變為水平、點對點的溝通;政策制定者與決策者可藉由各種管道與平台,在初期公開規劃或相關資訊,讓各方利害關係人透過不同的機制表達意見。為精確符合地方需求,各國政府都在尋求多方參與機制,廣納多方利害關係人的意見,收集並分析民眾對將施行政策的意見與喜好,進行評估、規劃治理政策。在議題框架內為共同目標,利用數據與資料分析作為政策制定依據,進行有效溝通、達成共識,將會是在此時代需面臨之重大挑戰。
不同利害關係人對於議題有各自的專業知識與意見,但也因立場不同而有相異的意思表示。為減少單一偏頗觀點的意見,除了藉由公開、透明的機制找到多方利害關係人外,也需設計使其願意投入的誘因。因立場及專業不同,需找到具目的導向,擁有跨領域知識的協調者,將不同立場語言轉譯為有效建言,向利害關係人、參與者公開確認,相關機制設計都會是重要的元素。
政府規劃科技政策與法規時,需建立明確的參與機制及討論框架、提供多元的參與管道或平台,降低參與的門檻,使各方利害關係人藉由該機制了解政策規劃與執行過程、提供各種建議;而政策制定人員需要藉由收集多元意見,評估與權衡不同利害關係人將面臨的衝突與風險,達成共識、規劃國家發展政策。
台經院專題藉案例介紹及訪談,了解國內外自中央至地方層級、社群間如何提供不同機制,使多方利害關係人參與;研究歐盟如何在不同會員國間,藉由不同機制與策略運作,應用多元的平台鼓勵利害關係人參與,形成共識,以提供我國政府鼓勵各方利害關係人有效參與政策制定和整體政策循環週期(政策執行、評估監督)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