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簡介新近各國的經濟轉型及新興產業崛起過程明確地彰顯了國家創新體系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體系內創意創新的轉化、擴散、應用網絡能否運作順暢,發揮溝通整合的功能,不但取決於成員管理知識、智財、人力資源的能力,亦涉及體系對組織成員所提供的誘因與資源。本期的專題將以實證資料,藉由標竿與驗證,從整體創新、產業方向及各軟性機制環節逐一分析台灣的發展現況與精進的策略做法。
綜合投入、產出、技術創新能耐等總體與產業層級資料顯示,資通訊智慧科技及金屬產品、精密機械是我國產業競爭力所在,若能於這些領域中融入智慧科技,將有助於產品的轉型、帶動營運模式的創新。產業能否順利轉型,相當程度仰賴創新管理與智財所築的進入障礙;觀察發現國內業者、大專校院多偏重在研發、取得智財上,對智財應用及經營模式缺乏深度的思考。若學界的研發成果不符市場期待,則產研智財的積極價值未能發揮,加以企業人才供應無法滿足產業需求,創新體系終將無法有效地支持產業發展。對此,政策應誘發並迫使成員注重商業化及管理機制,藉此啟動智財服務及企業人才的需求、發展相關產業,化解高階人才就業問題。創業是創新的重要政策做法,本專題亦綜整了我國產業、技術優勢及國際創業趨勢,提出建構友善創業環境相關政策的調整方向。
國家創新體系涵蓋了學研機構、企業個體到產業,再到國家經濟發展,目標在於協助現有的優質產業持續成長,並整合優勢發展具潛力的新興產業;環環相扣之下,成員的管理機制、資源配置須以產業方向為依歸,再由政策提供誘因引導成員往目標收斂。據此,未來政策邏輯應兼顧產業方向與機制設計,並強化產官學的互動網絡以發掘市場機會,方能確實轉化創新能耐成為產業發展的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