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agard在《概念革命》一書中指出,自然科學的演化中,凡遇原有科學概念,包括原理、原則等,全盤為新的概念、原理、原則取代時,自然形成科學概念系統的空前變革。此種現象,套用政治術語,Thagard稱之為概念革命,就自然科學而言,確為名實相符而十分貼切的用詞。
概念革命總結的六個論點主要將在第二~四章呈現。第二章回顧哲學、心理學和計算性的解釋,以說明概念是什麼,並提出一個與革命性概念改變相容的理論。第三章討論概念發展的本質以及藉由新概念和現存概念的連結考量計算的機制。第四章呈現解釋融貫性的理論來說明概念系統的取代是如何發生,並同時描述一個應用解釋融貫性的計算模型ECHO。第五章則是處理一些第四章留下來的一些議題,如考量後續的理論、科學合理性的問題,和解釋本質之間的關係。
由於這本書最主要的考量在於呈現一個革命性概念改變的理論,而不是去調查科學革命的歷史,因此筆者並非依據編年史進行重要革命的討論(本章末提供一個科學革命的編年史)。第三、四章是舉十八世紀中化學上最重要的革命為例,它是一個在概念革命上極具教育性的個案。第六章分析十九世紀達爾文的革命,第七章則呈現二十世紀地質上的革命。第八章是從十五世紀哥白尼的工作到二十世紀的相對論及量子理論的革命。第九章考量在心理學上是否有革命發生。
一般我們所稱二十世紀的行為學派和認知革命與物理、化學、生物和地質的主要革命是迥然不同的,因為它們大都未經歷重要的理論取代。最後,第十章筆者將回顧在不同的科學革命中所發生的概念改變,並將之與發展心理學家用以描述兒童的概念改變之種類相比較。凡讀過前五章的讀者,在後續幾章中可任意選擇某一章去閱讀,而不須依序閱讀。
這本書的目的是整合哲學、心理學和計算學的進程以提出一套概念改變的理論,並應用在一些重要的科學革命。其中,我並未涉及科學改變之社會脈絡的討論。這並非意味著我否認社會因子在發展科學知識時的重要性,至於它們之間的關係和認知的因子,我將在5.2.5節中進行簡短的討論。除此之外,我也跳過對非科學概念革命的討論。或許其他作者將會探索在此處用以解釋科學發展中概念改變的機制和理論評鑑是否也適用於自然科學之外的其他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