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鼠器》作者阿嘉莎?克莉絲蒂一八九○年出生於英國的得文郡。一生孜孜不倦的從事寫作,有非凡的成就。在她八十歲生日時,即出版了她第八十本著作。在一九八二年九月時,其著作之英文本就已售出超過六億五千萬冊、並經翻譯為一百多種語文在世界各國出售。一九六二年三月間,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UNESCO)宣稱:克莉絲蒂是世上其著作最廣被閱讀的作家。一九五六年獲頒大英帝國勳章,一九七一年受勛,獲爵士(Dame)榮銜。她一生中的作品,包括劇本二十二冊,其中七冊是由其他劇作家根據其原著改編而成,犯罪推理小說五十六本,浪漫小說六本,以及其他作品四本,另有其去世後出版的自傳等,可稱是一位多產作家,作品及出售數字已打破世界記錄。她自一九二○年開始出版第一冊作品後,平均每年出版一或兩本,直到她高齡八十四、五歲時,仍然頭腦清晰,富有創造力,且可保持其著作最暢銷的記錄。
她於一九七六年一月十二日去世,是日在倫敦聖馬丁劇院(St. Matin’s Theatre)正上演《捕》劇。次日新聞刊出:「阿嘉莎.克莉絲蒂爵士,首屈一指的偵探故事作家,昨日在牛津的家中去世,享年八十五歲,為表示尊敬,倫敦兩家劇院昨夜將霓虹燈轉暗,兩家劇院其一是聖馬丁,《捕》劇正值第二十四年上演,另一為沙孚(Savoy)歌劇院。在演《牧師住所裡的謀殺》(Murder at the Vicarage),下週可達連演二百場。」一九九○年九月十五日是克莉絲蒂百歲冥誕日,為了紀念她,英國電視台特於當日製作克莉絲蒂節目,書店則將她全部八十本犯罪推理小說重印為平裝本。郵局亦發行百年紀念郵票及首日封。由上所述,可見其著作所產生之影響力之大。
有關《捕》劇之演出歷史,說來話長,至今已連續上演達五十四年之久,仍欲罷不能,已是全世界演出最長久之舞台劇。在到英國旅遊者眼中,觀賞此劇,已與遊覽倫敦西敏寺、白金漢宮及倫敦塔同樣為不可或缺的節目。但何以此一齣二幕三場,一景到底,八位出場演員的偵探劇能如此歷久不衰,是何種魔力造成如此的轟動?即使作者本人也認為她在《捕》劇上演十年間,曾到劇院看過四、五十次,仍不解是何種因素造成其成功?
一九九二年八月譯者旅遊歐州,最後一站是倫敦,適逢《捕》劇演出四十週年,乃得躬逢盛會,欣賞其演出,並仔細觀察,留下深刻印象,並獲有些許心得。
《捕》劇的演出每年必更換演員,保持演出之新鮮度,在演出第三十九年時,已有二百八十八位不同的男女演員參與演出,到五十週年時已增至三百三十六位男女演員。每年八位演員中必更換數位,或全部更新,這些演員每人帶來不同的演技,不同的氣質,使觀眾有不同的感受,而能屢看不厭。克莉絲蒂曾說:「我非常感激所有在《捕》劇演出的男女演員,他們使演出如此成功,他們都是優秀演員,帶來個別不同的演技,結識這麼多優秀的男女演員,真是美妙極了。」
演出至今五十四年中,經常舉行演出特別宴會,邀請皇室貴冑,各界名流人士,及歷年演出之演職人員參加盛會。當慶祝四十週年時已演出一萬六仟六佰五十一場。二○○二年演出五十週年時,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與其夫愛丁堡公爵到場觀賞。五十年中演出最長久的演員是大衛?雷文(David Raven),飾演麥提卡夫少校,共演四千五百七十五場,南茜(Nancy Seabrooke)做為一候補演員竟達十五年之久,已打破記錄。
《捕》劇之演出成功,固然有許多因素,但最基本的條件應歸之於劇本。克莉絲蒂的其他劇作也曾有十幾齣上演,但唯有《捕》劇演出最久,最為成功,何以至此?可予以探討者,即偵探劇最忌者是絕不能很輕易的被人猜出「誰是兇手」,而必須保持其懸疑及神祕性,故對此劇的解析,可概略分為下述幾點予以陳述:首先談到故事的來源,接著是結構的分析,最後探討編劇成功之所在。
當一九四七年,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祖母--瑪麗皇后八十壽慶時,英國廣播公司想要貢獻一個無線廣播節目為壽禮,並徵求瑪麗皇后的意見,詢問她有何愛好?歌劇、莎士比亞、或任何其他的節目,她回答是要「一齣阿嘉莎.克莉絲蒂的劇作」。於是克莉絲蒂隨即編寫了一本三十分鐘的廣播劇,作為八十壽辰賀禮,其名為《三隻瞎眼老鼠》(Three Blind Mice),《捕鼠器》一劇即是自《三隻瞎眼老鼠》為原本最後擴大改編而成。
《捕》劇的結構稱得上是完美無缺,紮紮實實,不誇張,不故弄玄虛。全劇二幕三場,時間是現在,一景到底,演出劇情的時間從傍晚時分到次日午後,總共不到一整天。劇情開始在調查一件謀殺事件中,另一人又被謀殺,當再繼續調查時,第三位犧牲者又將要呈現在觀眾面前,在此峰迴路轉之際,即時抓到真兇,挽救了第三位犧牲者,一切真相大白。故事看來很簡單,但過程充滿神祕懸疑,緊緊扣住觀眾之心弦。僅從外在的結構來看,《捕》劇好似一「古典劇」,運用新古典編劇技巧「三一律」--即一個故事,一天時間,及一個地方的結構,把故事的進行濃縮在最短的時間,最單純的場景,及最簡單的佈局裡,因此把全部的演出專注於劇情的發展上,使全劇顯得強而有力,發揮出攝人的魔力。
克莉絲蒂曾說過《捕》劇之成功處在於:「它是一齣你可以帶任何人去看的戲。它並不真正嚇人,並不真正恐怖,也並不真正是一齣鬧劇(Farce),而是所有這些因素,它又都含有一些,也許這就可以滿足許多不同需要的人。」譯者在倫敦觀賞此劇後,對其所言,乃能領會而接受。茲再略加解釋的是,她的第一句話說:「這是一齣你可帶任何人去看的戲,」即表示這是一齣老少咸宜之劇,在上演最初十年期間,大約觀眾裡五人中即有一人是少年,此即表明在上演十年中,已有大約三十萬兒童看過《捕》劇。二○○二年《捕》劇演出五十週年時,有一場慈善演出,專為招待五百名倫敦青少年觀看,他們一進入聖馬丁劇院,喧譁吵雜,但當坐定後,少年開始鎮靜,似已融入劇院的喜悅,至開演後他們更進入劇情中,全神貫注,中場休息時間,紛紛認真討論兇手是誰?可見此劇也會受到青少年的歡迎,至於成年人及老年人喜愛此劇的程度,更無待論辯。
克莉絲蒂又說:「不真正嚇人,不真正恐怖。」看過的觀眾,亦必會有同感,因為兩件謀殺的舉動都是在舞台燈暗時發生,除了驚叫聲,屍體倒地聲外,沒有猙獰的面孔,兇殘的暴行,或血光刀影場景。這種安排很像希臘悲劇的演出,所有粗暴謀殺行為皆在幕後完成,之後可以用輪車推出屍體,其本意是怕對神不敬,因為當時演戲除給人觀賞外,亦是為酬神。
接下去她說《捕》劇不真正是鬧劇,因為鬧劇最大的功能在提供笑料,只要觀眾大笑,就達成演出效果。《捕》劇除有一些幽默笑料外,還有更多內涵,如神祕、懸疑、幽默、親情等。是以此劇可滿足各種層次不同的人。
總之,《捕》劇的演出已打破世界記錄,真是一大奇蹟。世界各地觀眾,仍不斷進入倫敦聖馬丁劇院,主要是去感受克莉絲蒂的創作才華與睿智。隨著劇情的發展,處處都潛伏著「謀殺」的陰影,但直到最後一刻才水落石出,觀眾才恍然大悟,真正的兇手現身。這就是她獨特的風格。希望讀者細心閱讀,必會有更多的心得與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