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未來學研究大師霍克斯用半小說、半論述的特殊體例,分析未來人類生活的發展趨勢。作者將兩個在2000年出生的孩子當作全書發展主軸,以他們一生的故事作為藍本,穿插未來學的分析研究,分別探討從2000年到2080年,人類在出生、學習、工作、政治、宗教等面向的發展趨勢。 在2040年,全球大約有二十個大都市,人口在一千五百萬到三千萬之間。歐洲國家大約有80%都市化(今天是50%),都市和鄉村之間的防線已經消失了。歐洲的大都會已經沒落,但是因為越來越多人生活在大自然中,並以此賺錢維生,所以都市文化反而更為擴張。東亞國家中,如今已經沒有鄉村遷徙到大都會的人潮,聚集了幾百萬人的密集住宅區,就是過去大遷徙的結果。這時的城市完全由電腦控制,具有六線道的公路與完美的物流體系。 所有交通系統的轉乘地就是人口成長最快的地區。今天,世界上的機場都是人口成長最快的大城市(有一億八千萬人每年都會搭飛機一次以上)。這將發展成新游牧民族高度動態的生活方式。機場、火車站、所有的候車站,都不再是「不重要」的地點,而是一幅生命的風景。這些地方的多元文化、多種語言、由圖像組成的地貌,與由商業、消費和社會戲劇混合的通用密碼,本來就反映出一種生活形式,我們這些後工業社會時代的人,將更接近祖先的游牧生活方式。 ──第九章 整個人生
作者簡介:
馬蒂亞斯‧霍克斯(Matthias Horx)
1955年生,是歐洲最有影響力的趨勢與未來研究專家。曾任Tempo 與《時代週報》(Zeit)編輯,出版過許多關於價值轉變、科技轉變、年輕人文化、趨勢研究與未來學等暢銷書。
譯者簡介:
吳信如
德國馬堡大學國民經濟碩士。現為專業譯者、作者與出版人。譯作包括:《瑪土撒拉的密謀》(臺灣商務)、《生活或生存》(臺灣商務)、《四倍數—資源效率的革命》、《自然資本主義》、《請問諾貝爾大師》、《趕的話,就慢慢來》、《信任管理》、《故事管理》等社會、財經企管書籍。
各界推薦
媒體推薦:
網路與書 推薦書評:
問題越多,機會越大
未來場景的建構,是理性與想像力激盪的結果,而預測時間的長短,正影響著兩者的比例。比如說上世紀戴森所著的《想像的未來》,時間跨度從最短的十年,一直拉到千年、萬年,這麼久遠的距離,所能憑藉的推估工具有限,因此要發揮更多的想像力,讀者也享有一趟驚奇之旅。
若以這本《人類大未來》來說,時間是一世紀,不久就要面臨檢驗。如果沒有嚴謹依據,那就變成虛構小說了。不過本書確實有虛構的部分。100年約略是目前人類生命的極限,所以作者巧妙的安排了兩個在2000年出生的小孩,藉由他們一生的歷程,將重要議題嵌入其中,讓讀者親臨21世紀最初百年的可能世界。雖然那是「菁英」的未來。
預測未來,通常結果最吸引人,但過程卻比較重要。
那麼,未來是如何被推測出來的?作者馬蒂亞斯‧霍克斯提出了四種看待未來的角度,分別為:世界末日決定論、科技超驗論(科技形成未來演化的核心)、人道內在性(人性會敗在科技上)及系統的開放(人類會在社會體系中改變自己)。這清楚說明了,未來的想像,絕對與觀者的價值觀或意識型態,息息相關。
本書也提到了1910年出版的《一百年後的世界》。回頭檢視,這本當時集結了18位專家的作品,對於行動電話的預測可謂精準無比,但在種族與性別方面則產生很大的偏差。因為,「科技發展比較屬線性,容易預測」。但另一方面,「科技並非全部」。
作者談論了愛、信仰、工作等十項命題,最後以死亡壓軸。不難發現,過去現在未來,人類最關心的議題並無本質上的改變。而在每一個議題上,本書都做了歷史縱深的分析(還舉了不少好萊塢電影的例子),即使拿掉了最後預測那一部份,這些分析仍舊是極有意義的。只不過,文中有多處編輯的錯誤,應該注意。
演化的概念是這位未來學大師重要的參考指標。「人類最大資產在於能夠成長、成熟」,「演化過程中,人類被建構成可以在嚴重的限制與危機中生存下去」。所以對未來悲觀的人而言,這是一本「勵志」書。
將來,會有一種新的世界性的語言嗎?非洲會獲得新生嗎?這些有沒有發生都不重要,對作者來說,未來這場華麗的冒險,人類會藉由演化累積下來的智慧及改變,終究有所因應。因為,「問題越大,機會就越大」。
媒體推薦:網路與書 推薦書評:
問題越多,機會越大
未來場景的建構,是理性與想像力激盪的結果,而預測時間的長短,正影響著兩者的比例。比如說上世紀戴森所著的《想像的未來》,時間跨度從最短的十年,一直拉到千年、萬年,這麼久遠的距離,所能憑藉的推估工具有限,因此要發揮更多的想像力,讀者也享有一趟驚奇之旅。
若以這本《人類大未來》來說,時間是一世紀,不久就要面臨檢驗。如果沒有嚴謹依據,那就變成虛構小說了。不過本書確實有虛構的部分。100年約略是目前人類生命的極限,所以作者巧妙的安排了兩個在2000年出生的小孩,藉...
章節試閱
第一章
出生
父母親或家長在未來也會決定我們的生活嗎?
知識社會中,孩子的價值被什麼所型塑?
我們會被複製嗎?
物質與人類最深層與最熱情的動力,就是希望自己與眾不同,能從群體中成為完整個人的意願。
德國表現主義詩人,魏菲爾(Franz Werfel)
現代兒童最明顯可見的效應就是,他們讓父母完全變成白癡,然而,他們的父母若沒有孩子似乎真的停留在弱智。
法國劇作家,庫特林(Georges Courteline)
阿雅、大衛,二○○○年
這是西元兩千年的一個溫暖夏日,微風徐徐,清新的氣息擁抱大地。一位年輕的孕婦感覺到陣痛越來越明顯,這對夫婦開著一輛租來的運動休旅車前往私人的生產醫院,它位於市郊的高級地區,是一所充滿年輕風格的別墅建築。市中心被一座湖泊分成兩半,湖泊上盡是揚著白色風帆的帆船,許多慢跑者牽著狗兒在湖邊慢跑,天上飄著悠悠的白雲,這對夫妻把白雲想像成為即將初生寶寶準備的玩具熊。
這對夫婦已經有萬全的生產準備,呼吸練習、骨盆訓練,經常談論著未來一家三口的新生活,孩子的教養、學校教育等等。他們是一對成熟的夫妻,從他們身上散發出和諧與富裕的柔性力量,而這些都是以能提供良好事業與教育經驗的時代為基礎的,這些基礎讓他們可以暫時決定放棄避孕措施,在自由意願下生自己的孩子。有個漆著明亮顏色的兒童房等著這個未出生的大衛,用非洲木材製造的精緻搖籃放在窗邊期待小主人的到來。搖籃上掛著吊有「夢想白雲」的音樂轉鈴,每片白雲上都有家人和朋友寫的祝福和希望:「我希望以後當太空人!」「我可以飛起來!」「我是一隻野生的鱷魚!」等等。
大衛的生命是在一張有著西班牙藝術風格的嬰兒床開始的,這張床不會讓人聯想到醫院裡用塑膠墊鋪著的病床,只有隱藏在床頭板後面的氧氣桶,才會讓人意識到,「生產過程」在邁進廿一世紀之際,仍然被視為一件關於身體安危的大事(其他的緊急醫療設備都被藏在地下室)。具有諷刺意味的知識份子 醫生,希望分娩任務可以進行快一點,因為他晚上還得參加一場音樂會呢!他要這對夫婦先離開產房一下,到醫院附設的知名咖啡廳享用全城最棒的櫻桃蛋糕:「先去外面走一圈,等等生產時會比較快!」這時候,產婦的子宮收縮已經變成五分鐘的規律了,但是這對夫婦依然在最後的胎位下降陣痛中談笑風生,反正大衛還是需要三小時的時間通過產道,但是音樂會可不等人!到了晚上,這對夫妻就已經開著車,抱著紅通通的新生兒大衛回到家了。
這是個到處充斥精神快感的年代,從各方面來看,大衛是個典型的千禧年寶寶。要求高、努力且敏感。有自信,但又恐懼(這個兩歲的男孩非常害怕澡盆裡的鯊魚和強盜)。他讓祖父母、鄰居、幼稚園老師和訪客又怕又愛。是什麼讓他既堅強又容易受傷害呢?這就是本章所要討論的矛盾、二分法、自私與敏感的力量。
當然,世界上還有另一個完全不同的地方,這裡對於嬰兒是否在溫暖、父親參與生產過程與關愛的環境中出生,完全沒有興趣。
大約也是在千禧年之前幾天,阿雅在德國往南幾千公里的地區誕生了,這裡是衣索比亞東南方高地,接近索馬利亞邊境的小鎮。
阿雅是蘇瑪族(Surma)的孩子,蘇瑪族是個人口增加迅速的牧羊民族,當時人口約四萬人,他們跟肯亞的馬賽族(Masai)有血緣關係。該族的女性到了性成熟年齡就會在下唇鑽個洞,然後塞入薄薄的木片,並且持續更換更大的木片。因此而形成了巨大的「盤狀嘴唇」,最大可以大到二十五公分。蘇瑪族一開始是用這種方法讓他們的少女變醜,以逃過比利時人口販子的毒手。隨著時間的改變,這種奇怪的方式卻變成一種性感的象徵。
對於阿雅的出生,我們知道的並不多。沒有數位錄影機隨侍在側,也沒有正式的出生登記。阿雅出生在一間屋頂滿是灰塵的小屋子裡,這間醫院是衣索比亞當地很普遍的建築,由一群慈悲的天主教修女創辦的,她們在六○年代來到這個區域,為了幫助當地居民降低嬰兒的死亡率。
阿雅的母親在生產後不久就提著一個裝著隨身衣物的行李箱離開了,前往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然後就不再出現了(有一段時間她在當地的可口可樂工廠工作,之後就行蹤不明)。阿雅的父親是個面帶飢容且持守著混亂的社會主義思想的人,他在二○○一年時帶著阿雅和她兩個姊姊投奔到軍隊裡,他們會把兒童訓練成軍人,就連阿雅兩個八歲和十一歲的姊姊都被教會了如何使用武器。此外,她們兩個還得照顧阿雅這個未滿兩歲的妹妹。
阿雅唯一一份跟童年相關的文件就是一張泛黃的照片,照片上阿雅坐在一間小草屋的前面,用根小湯匙吃著米糊,她無神的眼光中顯露出驚訝的神情,他旁邊站著一位不到十歲的小男孩,他一隻手撫摸著阿雅的臉龐,另一隻手拿著一支蘇聯製的衝鋒槍……
阿雅和大衛兩個人的生命起始點完全不同,在兩個共同的頻道中,顯示出兩種人類文化的極端。不過,這並非故事的結局,這其中包含了斷裂、不可預期和希望。阿雅在兩歲兩個月的時候被「綁架」到歐洲的北方國家,這是指正面的「綁架」,也就是被一對夫妻領養,先生「R」是藝術史學家,太太「S」是慈悲善良的女性。
領養之後,阿雅成為一個活潑好動的孩子,生命意志極強,個性固執叛逆。這樣的情況一直維持到她自己克服了過去的飢餓經驗為止。在她到歐洲的第一個月,她必須艱苦地跟生命奮鬥,因為她有嚴重的關節炎,連抗生素都幾乎無法治療,她徘徊在生命的邊緣。但是她現在已經是個美麗的女子了,而且生命充滿了不可思議的旺盛精力。她的生命弓箭上緊了弦,這條弦連結了舊時古代處於生存邊緣的人類,時時受到自然災害與隔代遺傳的威脅,以及未知的未來。
不成熟的本性
西元兩千年的十二月,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部的兒童發展研究中心(UCLA-Institute for Child Development)公布了一份針對三千五百個嬰兒所做的智商測試。他們測試了嬰兒的外在基本能力。例如他們夠不夠聰明得能安全逃出一間充滿毒氣的房間?他們是否能夠從湖中間安全抵達岸邊?或者他們是否能在一個大城市中找到庇護,並飽餐一頓?比起科學家們以蟲、狗、貓、雞等動物所做的相同實驗來看,人類嬰兒的所有測試都得到十分糟糕的結果,測試的結論是:長期被心理學家視為適應力強且聰明的人類嬰兒,事實上是非常笨的。
當然,這個實驗是一個「假造」的研究,這是刊登在諷刺期刊《洋蔥》(The Onion)上面,因為當時「天才嬰兒」等測試十分流行。不過,這個測試的結果依然是一個事實,法國自然哲學家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就已經針對人類的「嬰兒」做出以下的評斷:
「我們生而具來的能力是『不知道任何事』、『不瞭解任何事』和『沒有學任何事』。你可以把人類嬰兒想像成,只是誕生時肉體上像人一樣。這個生物體的本質基本上完全是白癡,是一個自動機器,一個沒有協調行動與幾乎沒有感覺的雕像。它可能看不見、幾乎聽不見、認不出任何人、也無法將眼神固定在特定的目標上。」
所有和他們的初生嬰兒維持客觀關係的為人父母者,都知道上述描述是多麼符合事實。人類嬰幼時期的發展相對緩慢,天生的優美與基本求生能力之間的矛盾,就存在於人類嬰兒身上。他們既不會唱歌也不會跳舞,更無法與人交談。他們就像一塊軟綿綿的蛋糕般躺在床上,持續約一年,直到他們可以稍微控制自己的排泄為止。他們至少在兩歲以前,嚴格來說應該是三歲之前都需要成人的密集照顧。不過,他們生命遭受威脅的風險卻只是微緩降低,例如小孩不小心掉到游泳池淹死的消息還是時有所聞。甚至吸毒、交友不慎以及其他的愚蠢行為,到後來都會快速增加。大致上來說,人類的下一代是很需要長期被關照的。
因為大部分的成人都會承擔這些過高的要求,所以這些惡性循環的基因就會將我們全身十億的細胞設定成,無論後果為何都會盡其所能地繁衍後代。
羚羊、貓、海豹等動物,如果子代一生下來母親就死了的話,子代通常還是可以自己生存下去。長頸鹿、狗或馬,一出生幾分鐘後就能夠站立起來。而人類的胎兒卻會因為頭圍過大,出生前必須在產道內複雜地旋轉,這些複雜的產程就需要許多力氣,並產生劇烈的疼痛,甚至對母嬰都造成極大的生命風險。
正因為人類有超高智慧,才使得人類生命的開始會如此戲劇性。由於人類大腦的巨大初始體積,所以人類才必須在尚未能夠自主獨立之前的不成熟時期,就趕緊通過產道。
演化要求人類為智慧(腦部體積大)所付出的代價還衍生出另一個附帶發展:社會關係的誕生時點。
在動物的世界中,親代與子代的相處關係不勝枚舉,例如,公獅子會咬死競爭對手的子代;貓鼬在群體中會不顧自己的子代,跟其他的成年貓鼬交替照顧別人的子代;公的國王企鵝會在南極的酷寒氣候中,一整個月都孵著蛋,並在母親漫長的捕魚過程中,獨自看護著無助、半飢餓的小企鵝,直到母親回來為止。許多動物達到某個程度的行動性或性成熟度時,反而會「忘了」牠們的下一代。雖然馬到了高齡時仍可以接觸自己的子代,但是,小母象通常到死都維持群居生活,但是,當小象出生幾週後,母象通常就會忘記跟小象的家庭關係。
但是,在人類社會中就相反了,合作的社會網絡緊密交織成個人間的實質連結,而且大部分都會維持一生之久。雖然還是有些例外 棄養、殺子或驅逐。但正如俗話說:「血濃於水」,能夠擺脫或否定家庭關係的人畢竟是極少數。即使有這樣的案例,通常也都是一些可怕因果關係所造成的悲劇。
這些人際關係的彈性正在於我們出生時的艱困情況。人類為了讓「不成熟」的嬰兒能存活下去,人們就必須發展出比動物更複雜的分工結構,首先,從男女的分工開始,男性把富含熱量的食物帶回家,女性則負責蒐集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就連世代間的關係都必須在人類出生悲劇的背景下,解釋人類的複雜性。
在這樣的關連性中,美國人類學家霍克斯(Kristin Hawkes)從人類遠古流傳的故事中找到所謂的「祖母效應」。
霍克斯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人類的受胎能力期限會跟生命期限脫離關連?從南方猿到直立人(人猿)大約距今一百萬年前,人類的生命期限都受限在四十到五十歲之間,一旦像其他哺乳動物一樣,個體年齡漸長之後變成該群體的負擔時,人類的壽命難道不必在五十歲之前就結束嗎?凡是退出再生產行列者,通常就會被淘汰。那麼,又如何解釋長久以來存在於女性與男性之間的壽命差異?(不過,女性因為抽煙和壓力,近來已逐漸「趕上」男性的死亡年齡。)
在坦尚尼亞北部的哈次達(Hazda)霍克斯發現了一個社會演化的可能原因:女性在過了她們的繁殖期限之後,白天開始了一種新的活動,幫下一代的母親們蒐集食物,提供她們熱量豐富的營養。演化將這種在懷胎階段之後的生命期定義為「祖母症候群」。它讓我們的基因演化邁向長壽的方向,不是因為友善或隨意,而是物種為了更好的生存機會而演化出來的適應機制。
孩子不是到了Nike或手機時代才變得珍貴,人類的第一首歌或許是搖籃曲,第一句話或許是每個女性在安撫嬰兒時所說的話1。由此人類社群的依賴性、合作性和複雜性的程度就越來越高。隨著時間的演化,人類就逐漸變成現在這個樣子。分工、同理心、文化、科技,或許還有嫉妒、暴怒、攻擊性與戰爭。就好的一面和壞的一面來說,我們人性的產生都得感謝子代的無助。
再生產文化的簡短(未來)歷史
大約十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剛在非洲草原出現時 正好是阿雅出生的地區 ,當時的人類就跟今天的一樣,遺傳基因碼也都相同。因為如此,阿雅將應該可以成為原子物理學家、設計家或如果她可以選上的話,也能夠當總統。她也應該跟其他小孩一樣,八歲可以用手機,十八歲就可以開車。或許,她還會比班上其他中產階級的白人小孩更狡猾一點。
遠古時期的人類,從狩獵、採集的群體到舊石器時代,孩子的數目比我們想像的要少很多。在游牧時期的人類,有時候必須一整天甚至一整週都在移動的路途中,居住在艱困的地區,面對不利的氣候條件,受到動物或其他人類族群的威脅。如果游牧民族的母親得帶著一大群孩子在身邊,人類早就滅絕了。在早期的游牧文化裡,每個女性大約只生育三到四個孩子,每個孩子的年齡相差四到五歲(例如在那米比亞﹝Namibia﹞的游牧民族至今依然如此),女性月經大約從十八歲開始來潮,到三十五歲就進入更年期了。每個孩子的哺乳期約到四或五歲,因為這大概是最方便、最好的營養來源。大約經過四個繁殖時期,女性的再生產時期就結束了。
進入最初的定居農業社會時,大約是七千到九千年前,低窪地區的高度文明就逐漸取代了游牧的生活方式,於是再生產的機制也就依循新的發展條件。因為儲存與生產過剩的經濟解決了狩獵和採集時期的匱乏經濟,所以孩子的數目就逐漸增加。同時,因為必須興建許多大型建物(金字塔、廟宇和灌溉排水系統)而需要更多人力。一家十到十五口很快就不是什麼新鮮事,因此,在全球各地區就出現了各自的家庭文化,這也造成了今天新的社會性世界衝突的一部份:父權式的大家庭乃是以創造最多數的男性遺傳為主要「再生產」目標。
第一章
出生
父母親或家長在未來也會決定我們的生活嗎?
知識社會中,孩子的價值被什麼所型塑?
我們會被複製嗎?
物質與人類最深層與最熱情的動力,就是希望自己與眾不同,能從群體中成為完整個人的意願。
德國表現主義詩人,魏菲爾(Franz Werfel)
現代兒童最明顯可見的效應就是,他們讓父母完全變成白癡,然而,他們的父母若沒有孩子似乎真的停留在弱智。
法國劇作家,庫特林(Georges Courteline)
阿雅、大衛,二○○○年
這是西元兩千年的一個溫暖夏日,微風徐徐,清新的氣息擁抱大地。一位年輕的孕婦感覺到陣痛越來越明顯...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出生第二章 學習第三章 愛第四章 工作第五章 富裕第六章 戰爭與災難第七章 政治第八章 信仰第九章 整個人生第十章 死亡 後記 二十二世紀附錄 結語參考書目
前言 第一章 出生第二章 學習第三章 愛第四章 工作第五章 富裕第六章 戰爭與災難第七章 政治第八章 信仰第九章 整個人生第十章 死亡 後記 二十二世紀附錄 結語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