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掉入砲臺開口的奇遇∕張子樟教授
過去某段歷史的再現,如果全由抽象文字來敘述,一向習慣抽象文字閱讀的讀者當然不會有問題,但對於開始在閱讀空間摸索的小讀者卻是不輕的負擔。他們希望以較多的圖象來填補對文字的不足。《砲臺歷險記》是今人對過去的一段歷史的探究,圖勝於文的繪本會比較理想。
有字繪本的敘述與其他文類大同小異。在奇幻盛行的當下,繪本也是寫實與幻想並列,《砲臺歷險記》的空間固定,但作者為了強化時間的移動性,他藉著「門檻」的設計,讓書中角色回到過去,再重回現在。由於角色穿梭於現在與過去之間,在同一新舊砲臺呈現的人事物也有所不同。書中的表哥只出現在現實世界,阿清卻因不小心,從砲臺的「開口」摔落,開口成為書中的唯一「門檻」,使得阿清回到清末光緒二十一年,日軍正圖謀攻打澎湖。阿清目睹當時清軍備戰的片段,他的出現也曾造成「古人」的慌亂,故事的趣味性隨著產生。小讀者藉著圖文故事的呈現,對西台砲臺的變遷有了比較清楚的概念。
在過去與現在不同空間穿梭,物質本身是否不變是個有趣的問題。如果說故事中的主角只是過去世界的過客,他隨身攜帶的物品在過去空間應不應該起變化,便成為一個有趣的問題。文中提及阿清掉入砲臺開口,不知處於何種年代,拿出上岸前表哥給他的砲臺解說資料,細讀之下,才知道他回到過去。幸好這些資料是書面資料,沒因時空轉移而起變化,如果換成手機,就得說明這個當代科技產品回到清末,立刻失靈,才合乎邏輯。
這本故事以繪本型式,將小讀者帶回過去的歲月,不但補足了學校史地教材的部分缺失,而且由於融入鄉土之情,有趣的圖文同時還激勵孩子對自己家鄉的認同。
作者序
林全洲
澎湖的戰略地位,從明清時代至今,都是海防上不可或缺的要塞地,因此軍事將領都把固守澎湖、強化澎湖戰力視為第一要務。清初,具有戰略地位的澎湖,至少規劃八處砲臺,並配備鑄鐵大砲,但列強的船堅利砲,讓清廷節節敗退。
澎湖即使有沈葆楨、劉銘傳等名將人的強化戰力,甲午戰爭過後,日軍只花三天時間,就取得澎湖主控權,這也是澎湖砲臺戰史中唯一真正打過戰爭的一刻。
砲臺歷險記主角「阿清」,是代表中國人在清代的角色。只是在現代社會裡,他由表哥引領,來到澎湖西嶼西台參觀仿鑄的阿姆斯脫朗鋼砲,卻不慎跌落甬道窗口,未料這道窗口有如時光隧道般,帶「阿清」意外來到日軍攻澎的前一日的緊張環境,內文試圖以氣氛與煙哨味,說明砲臺特色與昔日場景,最後藉著砲火衝擊下的靈光,讓「阿清」再回到現代。
全篇不強調科幻,只是把卡通常用的「任意門」場景,掛在甬道窗口,作著故事敘述之用,當然此舉也不會妨礙「阿清」對於砲臺歷險的興趣。
繪者序
張振松
七月的澎湖沒完沒了的熱,七月的正午,我們騎著機車在大太陽下。一切的景相像大太陽下的泛白。所以煩惱也都被澎湖的太陽給蒸發了,只留下永遠的海角天涯。如果可以的話,我想選擇靠山的老屋,用咾咕石當圍牆,兩旁種著幾棵老樹,夏天可乘涼,冬天可以擋風。沒事坐在樹下聽著海濤聲,遠眺海平線的一切風情,看著日子姍姍的過往,七月的我,在澎湖這麼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