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津先生自1959年擔任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東亞圖書館館長以來,搜求資料的精神逐步透顯出來。這個精神我無以名之,祗有借用傅斯年先生的名言「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事實上,無論是傅先生或文津先生,所發揚的都是中國史學的原始精神,即司馬遷最早揭出的所謂「網羅天下放失舊聞」。文津先生祗要聽說任何地方有中國現代研究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史料,他便不顧一切困難,全力以赴地去爭取。
── 克魯格獎得主 余英時院士
吳文津先生1965年就任哈佛燕京圖書館館長時,已將胡佛研究所「東亞藏書」轉變為美國收藏現代中、日資料的一個主要中心了。就現代中國的資料而言,館中所藏之富在中國大陸和台灣之外,更是屈指可數。
—— 前任美國史丹佛大學東亞圖書館館長,現任美國國會圖書館亞洲部主任 邵東方先生
三十年來你是發展現代和當代中國研究資料的中心動力……牢記中國的傳統價值,我們景仰你在旁人心中激起的抱負,你有惠他人的成就,以及傳播與他人共用知識。本學會表彰如此傑出的事業生涯也是為自己增光。
── 美國亞洲學會1988年頒發吳文津先生該會之「傑出貢獻獎」辭
吳文津先生在《美國東亞圖書館發展史及其他》一書裡,敘述美國東亞圖書館演變和發展、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之史實及其收藏,緬懷中國近代圖書館發展先驅如韋隸華(Mary Elizabeth Wood)女士和袁同禮先生、學人如芮瑪麗(Mary Clabaugh Wright)教授和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教授等,以及關於東亞圖書館目錄等,是一本研究美國東亞圖書館的重要之作!要認識20世紀中葉以來中國的歷史動向,還是想理解西方人怎樣研究這一動向,《美國東亞圖書館發展史及其他》都能給讀者以親切的指引。
延伸閱讀:
《1949禮讚》
《我所知道的祖父章太炎》
《論天人之際》
作者簡介:
吳文津
1922年出生於四川成都。青年從軍。二戰後就讀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歷史系及該校圖書館學院。復在史丹佛大學博士班攻讀中國近代史。曾任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院東亞圖館館長及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館長。主要著作有Contemporary China: A Research Guide(Stanford, 1967)及與 Roderick MacFarquhar、Timothy Cheek合編之The Secret Speeches of Chairman Mao: From the Hundred Flowers to the Great Leap Forward(Harvard, 1989)。
章節試閱
第一章 美國東亞圖書館發展史
美國東亞圖書館蒐藏中國典籍之緣起與現況
這次能到淡江來和大家見面,分享我這幾十年來在圖書館工作上的一些感受與觀察,感到非常榮幸。以前我到淡江來參觀過好幾次,在朱立民教授擔任副校長的時候我也來過。我和朱教授是很好的朋友,我們在重慶中央大學是同班同學,也同時參加青年軍服役,一起派去作翻譯官。我們在昆明服役的時間最長。他在昆明參謀作戰學校任翻譯官隊長,後來調到緬甸,我接他的職位。後來一直沒有見面。直到戰後才知道他在台灣,於是又和他聯絡上了。之後我們來往很密切,不論他在美國念書,或我到台灣,我們都會相聚。所以我覺得因為他,我和淡江也沾上了一些間接的關係。而這次我被邀請到此地來擔任講座,我覺得跟淡江的關係就更密切了。
這次我來演講的三個題目,是在淡江指定的範圍內由我選擇決定的。今天要講的是〈美國東亞圖書館蒐藏中國典籍之緣起與現況〉,明天講〈哈佛燕京圖書館簡史及其中國典籍收藏概況〉,後天講〈當代中國研究在美國的資料問題〉。我希望能在這三個主題之下和大家交換意見,還希望大家能夠多多批評指教。我並且希望每一次講完後大家可以提出問題來,我知道的可以立刻答覆,我不知道的回去以後再作書面答覆。
美國現在有六十幾個東亞圖書館在收集中文資料,這次我選當中11個最重要的作一個報告。這11個當中有美國國會圖書館、耶魯大學圖書館、哈佛燕京圖書館、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普林斯頓大學圖書館、康乃爾大學圖書館、芝加哥大學圖書館、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圖書館、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院的東亞圖書館,和加州大學圖書館。因為有這許多圖書館,所以我只能為每一個做些簡單扼要的介紹。但是國會圖書館的中文部和胡佛研究院東亞圖書館這兩處我會講得多一些,因為國會圖書館是美國第一個收集中文資料的圖書館,也是現在西方最大的收集中文資料的圖書館;胡佛研究院的東亞圖書館則是因為我在那裡工作了14年,所以我知道比較多,也稍微多講一些。明天則專門講哈佛燕京圖書館,因為像剛剛黃院長所說,我在哈佛燕京圖書館服務了32年,所以知道的也比較清楚。
圖書館的發展跟教學及研究的發展有不可分割的關係。美國關於東亞方面的教學及研究雖然在19世紀末期就已經萌芽,但是其真正的發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事。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有少數大學開設了一些有關東亞的課程,但是並未受到很大的重視。教授和學生的人數很少,課程也只限於歷史與語文方面而已。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原本以西方文化為中心的教育政策有了基本的轉變,從比較窄礙的西方唯尊的觀點轉變為世界多元文化的觀點。在歐美以外的地區因而受到重視,特別是東亞。主要的原因是從1940年代到1950年代這短短十幾年當中,美國在東亞地區直接或間接地參與了若干歷史上有轉捩性的重大事件,諸如太平洋戰爭,占領日本,協調中國內戰失敗,朝鮮半島分割為南韓、北韓,旋又參加韓戰抵制北韓和中共等。這一連串的事件提高了美國政府和民間對東亞地區的重視,同時也感覺到需要進一步了解東亞各國歷史與文化的迫切性。
於是美國各大學在私人基金會與聯邦政府的大力支持之下,陸續擴張或開創了整體性的──包括所有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有關東亞各國教學的課程和研究的項目。在50年後的今天,在這種有系統和加快步伐的發展下,美國在這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在西方世界是範圍最廣、內容最豐富的。在這個發展過程當中,為支援教學與研究的需要,美國圖書館在東亞圖書方面也跟著有顯著的發展。美國有些大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就開始收集中、日文的書籍,其中並有非常珍貴的,一直到現在還是研究漢學不可或缺的典籍文獻。但是全面性的、普遍的、迅速的發展,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事。在二次大戰後的一二十年間,除早期已經成立的圖書館外,另外有些後來成為重要的東亞圖書館也在這個時期先後成立,諸如密西根大學的亞洲圖書館、胡佛研究院的東亞圖書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東亞圖書館等都是在1940年代末期建立的。其他如伊利諾、印第安那與威斯康辛大學的東亞館在1960年代才開始運作。所以說美國東亞圖書館的全面和迅速的發展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事不是誇大其詞的。
美國圖書館中收集中文資料最早的是美國國會圖書館,它是在1869年(清朝同治八年)就開始收藏中文典籍,後來耶魯大學在1878年(清光緒四年),哈佛大學在1879年(清光緒五年〉,加州大學在1896年(清光緒二十二年)也都開始收集。在20世紀上半紀,哥倫比亞大學在1902年開始、康乃爾大學1918年、普林斯頓大學1926年、芝加哥大學1936年也相繼開始收集。今天所要介紹的就是上述這幾個圖書館(哈佛燕京圖書館除外,那是明天的講題)以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才成立的胡佛研究院東亞圖書館,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東亞圖書館,和密西根大學亞洲圖書館收集中文資料的起源、現況及其特徵作一個簡單扼要的敘述。
國會圖書館
美國國會圖書館是美國收藏中文典籍的第一個圖書館,始於1869年。關於這件事,前芝加哥大學錢存訓教授曾於1965年在《哈佛亞洲學報》(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第23卷撰文,有詳盡的敘述。文名“First Chinese-American Exchange of Publications”後譯名為〈中美書緣:紀念中美文化交換百周年〉收錄在台灣文華圖書館管理資訊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出版錢先生所著的《中美書緣》中。另外一份資料也可供參考。就是現任國會圖書館亞洲部中文部主任王冀教授撰寫的一篇文章〈簡介美國國會圖書館的中文收藏〉(“The Chinese Collection in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A Brief Introduction”),後來由國家圖書館吳碧娟女士譯成中文,發表在《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新16卷第2期(1983年12月)。前些時候,王冀先生又略微修改了他的原稿,將中英文合刊,用其原來名字印成一部小冊,私人發行。除了這兩種資料外,關於國會圖書館中文部發展講述得最詳細的一部書,是從前台大教授胡述兆先生的專著《國會圖書館的中文藏書建設》(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Collection in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Inc. 1979)。這三種資料是國會圖書館中文資料建設的前後過程最有權威性的著作。現在我就根據它們作一個簡要的敘述。
美國國會在1867年通過了一項法案,規定美國政府的出版物每一種需保留50份,由史密森學院(Smithonian Institution)負責與各國交換。諮會各國後,中國清朝政府並沒有回應。第二年,美國農業部派了一位駐華代表,負責收集有關中國農業的資料。這位農業代表到中國的時候,帶了五穀、蔬菜、豆類的種子,和有關美國農業、機械、礦業、地圖,和測量美國太平洋鐵路的報告書若干種,贈送給清廷,並且希望能夠得到同等的回禮作為交換。但是當時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也就是當時清朝的外交部,沒有予以答覆。
過了一年,1869年(清同治八年)美國國務院應美國聯邦政府土地局的要求,令其駐華公使館向中國政府要求中國戶口的資料。美國公使也藉此機會,再向總理衙門提出圖書交換的要求。於是總理衙門才做出了決定,以相當數量的書籍和穀類種子作為交換。這些東西在1869年6月7日(清同治八年四月二十七日)由總理衙門送到美國使館。國務院把其中的10種書籍交給史密森學院處理,史密森學院再轉存國會圖書館,於是完成了第一次中美圖書交換的工作。國會圖書館因而也成為美國收藏中文典籍的第一個圖書館,這次首次交換給美國的書籍,一共有下列10種,共130函:《皇清經解》道光九年(1829),廣東粵雅堂刊本,360冊,80函、《五禮通考》乾隆十九年(1754),江蘇陽湖刊本,120冊12函、《欽定三禮》乾隆十四年(1749),殿本,136冊18函、《醫宗今鑑》乾隆五年(1740),北京刊本,90冊12函、《本草綱目》順治十二年(1655),北京刊本,48冊4函、《農政全書》道光十七年(1837),貴州刊本,24冊4函、《駢字類編》雍正五年(1727),北京刊本,120冊20函、《針灸大全》道光十九年(1834),江西刊本,10冊2函、《梅氏叢書》康熙四十六年(1707),北京刊本,10冊2函、《性理大全》明永樂十四年(1416),內府刊本,16冊2函。
在這次交換之後到19世紀末,除了在1879年購得前美國駐華公使顧盛(Caleb Cushing)所收集的滿漢書籍237種約2,500餘冊(其中有太平天國的官書、清刻的多種地方志)以外,國會圖書館沒有添增其他的中國典籍。
到了20世紀初葉,在1901到1902年之間,另一位前駐華公使羅克義(William W. Rockhill)將其收藏的漢、滿、蒙文書籍約6,000冊,全數捐贈國會圖書館。1904年中國政府把運到美國參加聖路易斯萬國博覽會展出的198種中國善本典籍也捐贈美國國會圖書館。之後在1908年,中國政府為了表示感謝美國政府退還給中國還沒有動用的庚子賠款1,200多萬美金,特派唐紹儀作為專使到美國致謝,同時贈送給美國國會圖書館一部非常有價值的雍正六年(1728)在北京以銅活字印行的《古今圖書集成》全套,共5,020冊。
第一章 美國東亞圖書館發展史
美國東亞圖書館蒐藏中國典籍之緣起與現況
這次能到淡江來和大家見面,分享我這幾十年來在圖書館工作上的一些感受與觀察,感到非常榮幸。以前我到淡江來參觀過好幾次,在朱立民教授擔任副校長的時候我也來過。我和朱教授是很好的朋友,我們在重慶中央大學是同班同學,也同時參加青年軍服役,一起派去作翻譯官。我們在昆明服役的時間最長。他在昆明參謀作戰學校任翻譯官隊長,後來調到緬甸,我接他的職位。後來一直沒有見面。直到戰後才知道他在台灣,於是又和他聯絡上了。之後我們來往很密切,不論他在美國...
推薦序
序(余英時)(節錄)
初次接觸哈佛燕京圖書館,便得到一次很大的驚異,至今記憶猶新。1955年10月我以「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人」(Harvard-Yenching Visiting Scholar)的資格從香港到哈佛大學進修。那時我正在進行有關東漢士族大姓的專題研究,因此行裝安頓之後立即展開工作。我雖然早已聞哈燕社漢和圖書館之名,但是它藏書之完備還是遠遠超出我的預想之外。我在香港多年遍求不獲的書刊,在此一索即得。這是我受惠於哈佛燕京圖書館之始。第二年我進入研究院,它更成為我求知的一個最重要泉源了。
時間稍久,我終於認識到裘開明先生(1898-1977)作為第一任館長對於哈燕圖書館作出的重大貢獻。哈佛的中、日文藏書之所以在美國大學圖書館系統中長期居於領先的地位,裘先生的功勞最大。所以在哈佛從事中國或東亞研究的人,無論是本校人員或外來訪客,也無論是教授或研究生,多少都對裘先生抱有一種感激的意識。1964年費正清、賴世和與克雷格三位哈佛教授將他們合著的《東亞:現代的轉變》獻給裘先生,便清楚地表達了這一意識。我還記得,1960年代初期,我們都非常關注一件大事:裘先生不久將退休了,誰來接替這一重要職位呢?
1966年我重回哈佛任教,裘先生已於上一年退休,繼任人則是吳文津先生,於1965年就職。吳文津先生前任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的東亞圖書館館長,以收藏現代中、日資料獨步北美。由一位現代圖書館專家接替一位古籍權威為第二任館長,這是哈佛燕京圖書館的發展史上一件劃時代的大事。我這樣說絕沒有絲毫故甚其辭的意思。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我現在可以斷定:這件大事之所以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是因為它象徵著美國的中國研究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下面讓我試對這一論斷的根據略作說明,以求證於文津先生及一般讀者。
首先必須鄭重指出,1928年登記成立的哈佛燕京學社(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自始便以推動國際漢學(Sinology)為它的主要宗旨之一。因此哈燕社最早的一位諮詢人是法國漢學大師伯希和(Paul Pelliot);他同時也是創社社長的內定人選。但是他最後不肯接受社長的聘約,轉而推薦葉理綏(Serge Elisséeff)作他的替身。葉氏出自帝俄世家。專治日本古典文學,畢業於東京大學。1917年革命後,他移居巴黎,在伯希和門下從事研究,並成為後者的學術信徒。在他的領導下,哈燕社的國際漢學取向便確定了下來。不用說,漢和圖書館為了配合這一取向,書刊的收藏自然也以19世紀以前的傳統中國與日本為重心所在,而且特別注重精本與善本。在這一取向下,裘開明先生的許多特長,如精確的版本知識以及他與當時北平書肆和藏書家的深厚關係等,恰好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發揮。哈佛燕京圖書館終於成為西方漢學研究首屈一指的圖書館中心,絕不是倖致的。
但是從20世紀中葉起,中國研究這一領域在美國開始了一個劃時代的轉向。這一轉向包含了兩個層次:第一,就研究的內涵說,專家們越來越重視中國的現狀及其形成的時代背景;相形之下,以往漢學家們所最感興趣的傳統中國就受到比較冷落的待遇。第二,就研究的取徑論,人文與社會科學各門的專業紀律獲得了普遍的尊重,而以往漢學傳統中的文獻考釋則退居次要的地位。
為什麼會有這一轉向呢?這當然是因為二戰後中國的局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大變化。美國在東亞的處境受到嚴重威脅,以致當時美國朝野都在爭辯「美國為什麼失掉了中國?」的問題。事實上,1949年8月美國政府頒布的關於中國的《白皮書》是國務院內外的中國專家集體編寫的,主要根據現代史及檔案來解答「為什麼失去中國」的問題。美國許多第一流大學在1950年代群起向現代中國研究的領域進軍,而且成績輝煌,顯然是因為受到了上述政治氛圍的激勵。
我恰好見證了這一轉向在哈佛大學的展開過程。1955年費正清在福特基金會(Ford Foundation)的大力支持下,創建了「東亞研究中心」(Center For East Asian Studies)。我清楚地記得,當年這中心網羅了一批校內外的專家,從事長期或短期研究。他們的專題主要集中在近代和現代中國的範圍之內;其研究成果則往往以專著(Monograph)的形式出版,構成了著名的《哈佛東亞叢書》(Harvard East Asian Studies)。
另一方面,由於政府和大學提供了較多的獎學金名額,哈佛研究院(Graduate School)中以現代中國為研究對象的博士生與碩士生也人數激增。他們遍布在人文與社會科學各門之中,因而將中國研究和現代專業紀律有系統地結合了起來。
相應於這一研究轉向,哈佛燕京圖書館的收藏重心也從傳統時期擴展到中國和東亞的現代了。這便是文津先生受聘為第二任館長的時代背景。但為什麼入選的是文津先生,而不是任何別人呢?這是我要接著說明的問題。
事實上,文津先生當時確是最理想的人選,因為在現代中國研究的領域中,胡佛研究所的資料收藏在美國,甚至整個西方,處於遙遙領先的地位,而文津先生的卓越領導則有口皆碑。
胡佛研究所最初以收藏歐洲當代與戰爭、革命與和平相關的資料著名。二戰以後範圍擴大到東亞,分別成立了中文部與日文部。收藏的範圍以20世紀為限。1948年芮瑪麗(Mary C. Wright, 1917-1970)受聘為首任中文部主任,直到1959年移講耶魯大學歷史系為止。她是費正清的大弟子,後來以深研同治中興和辛亥革命為史學界所一致推重。在她任內,現代中國的收藏已極為可觀。其中包括1946-47年她親自從延安搜集到的中共報刊、伊羅生(Harold R. Issacs)在二、三○年代收羅的中共地下刊物、斯諾(Edgar Snow)夫婦所藏有關文獻等。
但胡佛研究所的一切收藏最終匯為一個完備現代中國研究與日本研究的圖書中心,則顯然出於文津先生集大成之功。限於篇幅,他的輝煌業績在此無法充分展示。但邵東方先生在2010年總結史丹佛大學東亞圖書館發展史,對文津先生的貢獻有一段很扼要的概括,其文略曰:
作為美國華人圖書館長的先驅,吳文津對胡佛研究所的中文收藏做出了巨大的貢獻。1951年首任中文藏書館長芮瑪麗聘請他入館工作。1956年他已成為副館長。1959年芮加入耶魯大學歷史系後,吳則繼任館長之職(按:「中文藏書館長」也就是「中文部主任」。)1961年胡佛研究所決定將中、日文部合成「東亞圖書館」(“East Asian Collection”),吳則成為第一任館長。在他1967年11月就任哈佛燕京圖書館館長時,吳已將「東亞藏書」轉變為美國收藏現代中、日資料的一個主要中心了。(按:吳文津先生就職哈燕圖書館館長時期為1965年10月。)就現代中國的資料而言,館中所藏之富在中國大陸和台灣之外,更是屈指可數。
這一概括既客觀又公允,不過僅僅呈現出文津先生在事業方面的一個靜態輪廓。下面我要對他的動態精神略加介紹。
自1959年繼任中文圖書館館長,獨當一面以來,文津先生搜求資料的精神才逐步透顯出來。這個精神我無以名之,只有借用傅斯年先生的名言「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事實上,無論是傅先生或文津先生,所發揚的都是中國史學的原始精神,即司馬遷最早揭出的所謂「網羅天下放失舊聞」。文津先生只要聽說任何地方有中國現代研究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史料,他便不顧一切困難,全力以赴地去爭取。一個最著名的例子是1960年他在台北拍攝了全部「陳誠特藏」的檔案。所謂「陳誠特藏」是指「江西蘇維埃共和國」的原始資料,1930年代初由陳誠的部隊在江西瑞金地區俘獲得來;運到台北以後,陳把這批資料交給下屬蕭作樑等人整理和研究。1960年4月有兩位美國專家專程到台北,希望獲得閱覽的機會。蕭請示陳誠,得到的批示是:「反共的人士都可以參觀」。但這兩位專家一向有「左傾」的聲名,蕭感到為難,因此求教於當時深受陳誠敬重的胡適。最後胡的答覆是「不妨寬大些,讓他們看看」。
此事發生在文津先生赴台北爭取「陳誠特藏」之前6個多月,二者之間有內在的聯繫。文津先生認識到這批原始資料的重要性曾受上面兩位專家越洋「取經」的影響,這是可以斷言的。不但如此,文津先生也同樣得到胡適的助力。他告訴我們:
為此事1960年第一次來台灣。當時台灣的條件很差,據說攝製縮影微卷的機器只有兩部。一部在中央銀行,一部在中央研究院。那時胡適之先生任中央研究院院長,我去請他幫忙。他一口就答應了。把機器與操作人員都借給我使用。經過兩個多月的時間,把這批將近1,500多種的資料照成縮微膠卷帶回美國……
但是我相信胡適的幫助並不僅僅限於技術方面。上面提到他關於「不妨寬大些」的主張必曾對陳誠有所啟發,因而無形中也為文津先生開闢了道路。
在爭取「陳誠特藏」的整個過程中,文津先生的基本精神特別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他初知台北藏有江西蘇維埃資料,但不得其門而入。稍後偶遇史丹佛大學地質系教授申克(Hebert G. Schenk),曾在台灣負責美援工作,與陳誠相熟。他便毫不遲疑地請申克教授介紹,終於得到複印的許可。可見他在「網羅天下放失舊聞」中寓有一種「求道」的精神,不放過任何一點可能的機會。第二,他說爭取這一套極為珍貴的史料,最初是為了「加強胡佛對中共黨史的收藏」,這是忠於職守的自然表現。然而他對於研究資料卻抱著「天下為公」的態度,不存絲毫「山頭主義」的狹隘意識。因此他後來又取得陳誠的許可,「將這批資料再作拷貝以成本供應美國各大學圖書館以作研究之用」。他的職位在胡佛研究所,但是他同時也為全美所有東亞圖書館提供研究資料。
另外一個類似的例子是他在1960年代中期繼獲得江西蘇維埃資料後去爭取胡漢民1930年代未刊的來往信札事。早時,他得知胡木蘭女士存有她父親1930年代與中國各政要的私人手札。胡漢民為國民黨元老,且為華南地區舉足輕重之人物,這批資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與「陳誠特藏」一樣,他不得其門而入。後多方打聽,經友人介紹,得識胡木蘭女士及其夫婿。經數年之交往,來往美國與香港之間,得木蘭女士之信任,允考慮將胡漢民先生之信札寄存胡佛研究所,並開放予學者使用但不能複印,而個案研究則必須先得其批准。1964年文津先生受聘任哈佛燕京圖書館館長(1965年就職),胡女士得知後,頗為躊躇,因不知接任文津先生者為何人,乃建議將胡漢民先生之信札轉存哈佛燕京圖書館,由文津先生保管,使用條件依舊。文津先生喜出望外,欣然應允。於是這批2,700餘件信札遂寄存哈佛燕京圖書館。這一批極為珍貴的原始資料,是研究民國史所不可或缺的;後經陳紅民教授編注,並得胡木蘭女士家屬的許可,於2005年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名為《胡漢民未刊往來函電稿》15大冊,以惠士林。
上述文津先生的基本精神稍後更得到一次大規模的發揮。1964年「美國學術團體協會」(American Council of Learned Societies)及「社會科學研究理事會」(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ouncil)下面有一個「當代中國聯合委員會」(The Joint Committee on Contemporary China)因為感到美國所藏當代中國資料之不足,決定調查世界各國的收藏狀況,以供美國參考。由於文津先生在這領域中的卓異成就,這一重任終於落在他的肩上;1964-65年期間,他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在全世界進行調查工作。他對這一件事,作了下面一段簡報:
調查一年時間裡,通過走訪西歐、東歐、斯堪的納維亞、蘇聯、印度、日本、台灣、香港的重要中國研究和圖書中心,還有美國本土圖書館,我發現蘇聯和東歐的部分圖書館,可以通過我們沒有的途徑從中國獲取原始研究資料,西歐和日本也有,但相對較少。大多數這些圖書館都接受與美國進行交換。所以在呈交給JCCC(按:即「當代中國聯合委員會」縮稱)的報告中,我建議成立一個全國性的東亞圖書館服務中心來確定、獲取(通過館際互借和交換)以及複製分配那些無法獲取的當代中國書刊和只有少數美國圖書館才能擁有的稀缺研究資料。
這一次調查旅行,地區之廣大和查詢之詳細,真正不折不扣地可稱為「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他的報告和建議都是為全美各大學的現代中國研究著想,所以特別強調研究資料必須向所有圖書館開放。更值得指出的是:「當代中國聯合委員會」接受了他的建議,終於在1968年成立了「中國研究資料中心」(Center for Chinese Research Materials)。這中心先後複製了無數難得的資料,不但遍及全美,而且流傳世界各地。正如文津先生所言,如果沒有這個資料中心,「各地圖書館現在是不可能擁有那麼多中文書刊的」。
總之,1964-65年文津先生的調查旅行不僅是他個人事業的不朽成就,而且也是美國現代中國研究史和東亞圖書館發展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事件。難怪美國「亞洲學會」(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在1988年頒發每年一度的「傑出貢獻獎」(Distinguished Service Award)給文津先生時,獎狀中有下面的詞句:
三十年來你是發展現代和當代中國研究資料的中心動力……牢記中國的傳統價值,我們景仰你在旁人心中激起的抱負,你有惠他人的成就,以及傳播與他人共用知識。本學會表彰如此傑出的事業生涯也是為自己增光。
以上舉文津先生在史丹佛大學時代的幾個重要活動為例,旨在透顯他的獨特精神。通過這幾個事例,哈佛燕京圖書館為什麼非請他繼任第二任館長不可,便無須再作任何解釋了。
文津先生到哈佛之後,雖然面對的具體問題與胡佛研究所不同,但他的精神則一仍舊貫。哈佛燕京藏書初以漢學取向,這一點前面已說過了。由於裘先生在這一領域已建立了規模,文津先生大體上蕭規曹隨,但始終維持著它的領先地位。我對此有親切的體會。因為漢學正是我的工作領域。我和文津先生共事10年,從來沒有感到研究資料方面有任何不足的地方。但在近代和現代中國的研究領域中,文津先生則將哈佛燕京的收藏帶到一個全新的境地。詳情不可能在此陳述,我只想提一下他在收集「文革」資料方面所費去的時間和精力比他走遍全世界調查現代中國資料更為艱巨,也更有成就。1965年他到哈佛的時候,正是文革前夕,但資料已極為難求,1966年文革起始後,中國出版界除《毛澤東選集》及《毛澤東語錄》等外,工作幾乎全部停頓。但各地紅衛兵小報遍起如雨後春筍,部分帶至香港經書商複印出售者為唯一可收購之資料,但供不應求,以致洛陽紙貴。當時美國國務院應學術界的要求,願意公開政府所收集的紅衛兵資料。於是上述的「當代中國聯合委員會」又邀請文津先生負起這一重任,到國務院閱讀一大批有代表性的資料。他認為其中紅衛兵小報和周恩來等人與紅衛兵代表的談話記錄等都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因此建議國務院儘快公開於世。但1967年時「中國研究資料中心」尚在籌建中。於是哈佛燕京圖書館將最早從國務院收到的資料製成縮微膠捲,以成本計向各圖書館發行。這是他幾年前複製「陳誠特藏」的故智。直到1975年「中國研究資料中心」才出版了紅衛兵資料20卷,以後每隔幾年便續刊數十卷。我同意文津先生的話,這也許是「世界上最大的公開出版的紅衛兵資料集」。最有趣的事是1980年5月考古學家夏鼐第一次訪問哈佛,也特別記下文津先生給他看的「紅衛兵各小報縮印本20餘冊」。我猜想夏所見的必是1975年「中國研究資料中心」出版的20卷本。
文津先生的精神一以貫之,此其明證。具此精神動力,所以他的成就特多,而為各方所推崇。上面已提到美國亞洲學會的「傑出貢獻獎」。先生1997年榮休時,哈佛大學校長魯登斯廷(Neil L. Rudenstine)在他的賀文中列舉先生對哈佛的貢獻之外,在末尾說:
我非常高興加上我個人以及哈佛全體同仁對他為哈佛作出的示範性的傑出貢獻致謝。文津,你已經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哈佛因之而是一個更好的大學。
最後,我要鄭重指出,這部文集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絕不可以一般個人的文字集結視之。無論我們是要認識20世紀中葉以來中國的歷史動向,還是想理解西方人怎樣研究這一動向,《美國東亞圖書館發展史及其他》都能給我們以親切的指引。
序(余英時)(節錄)
初次接觸哈佛燕京圖書館,便得到一次很大的驚異,至今記憶猶新。1955年10月我以「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人」(Harvard-Yenching Visiting Scholar)的資格從香港到哈佛大學進修。那時我正在進行有關東漢士族大姓的專題研究,因此行裝安頓之後立即展開工作。我雖然早已聞哈燕社漢和圖書館之名,但是它藏書之完備還是遠遠超出我的預想之外。我在香港多年遍求不獲的書刊,在此一索即得。這是我受惠於哈佛燕京圖書館之始。第二年我進入研究院,它更成為我求知的一個最重要泉源了。
時間稍久,我終於認識到裘開明先生(189...
作者序
二戰後美國各大學大幅擴張東亞教研項目,因而帶動東亞圖書館的發展。我自1951年開始在東亞圖書館服務,適逢其盛。工作40餘年,於1997年退休,其間頗多見聞,並曾參與多種項目之籌畫。工作之餘曾撰寫若干有關北美東亞圖書館文稿、書評、序言、紀念文等,先後發表於海內外學報。年前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中文部主任王成志先生敦促選輯部分付梓,以為同仁參考,並存史實。王主任的盛意難卻,遂檢出論文及演講稿46篇,並將原為英文稿者,譯為中文。以中英文對照格式出版,以佐參考。本書分下列部分:美國東亞圖書館發展史;哈佛燕京圖書館館史及館藏概況;人物懷念;書評及序言;當代中國研究及研究資料問題;以及國共第一次合作之論文三篇。此書所提信息及數據均非即時資料,僅代表文章發表時之資訊。事過境遷,若干信息均今非昔比,然仍可作史實視之。雪泥鴻爪,或能聊充北美東亞圖書館發展史料。其中個人粗見,尚祈方家指正。
此書得以問世,除王主任、聯經出版公司前總經理劉國瑞先生、現任發行人林載爵先生鼎力支持外,聯經出版公司主編沙淑芬女士的細心編輯使本書增色不少。準備過程中並多賴友人協助。首先,我對前哈佛燕京圖書館中文部主任胡嘉陽女士致最深的謝意和敬意。胡主任費時費力收集整理我發表過的文章,分類掃描歸檔,負責主要的翻譯工作,考證資料,以及出版前後如校對的各項細節,以及與聯經出版公司沙主編聯繫,始終如一,不遺餘力。沒有她的這種慷慨相助,本書的出版料不可能。王成志主任、前普林斯頓大學東亞圖書館館長馬泰來先生及其前任馬敬鵬先生亦惠賜譯文數篇(譯者姓名附譯文後。未署名者為作者自譯)。修正論文時,多承就近史丹佛大學東亞圖書館中文部主任薛昭慧女士,及前東亞語文文化系周力女士協助調閱書刊。編輯中在電腦上文章格式以及其他技術問題,多蒙加州門羅公園基督之家李復華長老指導,均一併致謝。
前哈佛大學及普林斯頓大學余英時教授惠賜序言,為拙著增光,亦致衷心的謝忱。
二戰後美國各大學大幅擴張東亞教研項目,因而帶動東亞圖書館的發展。我自1951年開始在東亞圖書館服務,適逢其盛。工作40餘年,於1997年退休,其間頗多見聞,並曾參與多種項目之籌畫。工作之餘曾撰寫若干有關北美東亞圖書館文稿、書評、序言、紀念文等,先後發表於海內外學報。年前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中文部主任王成志先生敦促選輯部分付梓,以為同仁參考,並存史實。王主任的盛意難卻,遂檢出論文及演講稿46篇,並將原為英文稿者,譯為中文。以中英文對照格式出版,以佐參考。本書分下列部分:美國東亞圖書館發展史;哈佛燕京圖書館館...
目錄
序 余英時
前言
一、美國東亞圖書館發展史
美國東亞圖書館蒐藏中國典籍之緣起與現況
美國中文資料書目管理的現狀與前景
Bibliographical Controls for Chinese Studies: Present Status and Future Developments
美國東亞圖書館裡的破損資料:對成立全國性東亞資料保存與維護中心的芻議
Yellow Flakes in East Asian Libraries: Some Reflections on a National Preservation Program of East Asian Publications
北美圖書館中文文獻收藏的現狀與前景
Current State and Future Prospects of Chinese Collections in North American Libraries
出版品國際交換:國立中央圖書館與海外中文文獻的收藏
International Exchange: The National Central Library and Chinese Studies Libraries Abroad
美國東亞圖書館協會的歷史沿革
Organizing for East Asian Stud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Origins of the Council on East Asian Libraries,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超越科技
Beyond Technology
二、哈佛燕京圖書館館史及館藏概況
哈佛燕京圖書館簡史及其中國典籍收藏概況
裘開明與哈佛燕京圖書館
A. Kaiming Chiu and the Harvard-Yenching Library
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中國古籍
哈佛燕京圖書館中國方志及其他有關資料存藏現況
三、人物懷念
芮瑪麗與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中文圖書館
Mary Clabaugh Wright and the Chinese Collection at the Hoover Institu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回憶余秉權教授
Recollections of Professor Yu
紀念費正清教授
Fairbank Remembered
平易近人:賀蔣彥士先生八十壽辰賀文
追思塞貝爾利克博士
Wolfgang Seuberlich: A Memorial
懷念美國東亞圖書館協會的朋友杜克
Du Ke: A Memorial
韋棣華與近代中國圖書館發展
盧國邦先生追思會上的致辭
Karl Lo - A Tribute
袁守和先生:中國圖書館的先達
紀念韓南教授
Patrick Dewes Hanan: A Memorial
向錢存訓先生致敬
A Tribute to T.H. Tsien
四、圖書評論及序言
安‧本威克著《英國圖書館中的亞洲和非洲文獻收藏:問題與展望》書評
Asian and African Collections in British Libraries: Problems and Prospects (Anne J. Benewick)(Book review)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編《歐洲圖書館收藏的中文報刊目錄》
書評
A Bibliography of Chinese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in European Libraries(University of London. Contemporary China Institute)(Book review)
朴啟弘、桃樂西‧安德森、彼德‧哈佛─威廉斯編《1976年5月31日到6月5日國際圖聯全球研討會紀錄》書評
Proceedings of IFLA Worldwide Seminar, May 31-June 5, 1976(Ke Hong Park, Dorothy Anderson and Peter Harvard-Williams)(Book review)
錢存訓編《中國:書目提要》書評
China: 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of Bibliographies(Tsuen-Hsuin Tsien)(Book review)
《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韓籍簡目》三編序
A Classified Catalogue of Korean Books in the Harvard-Yenching Library, Harvard University, Volume III.(Preface)
吳天威編《江西蘇維埃共和國,1931-1934──陳誠特藏文件選輯解題書目》前言
The Kiangsi Soviet Republic, 1931-1934–A Selected and Annotated Bibliography of the Chen Cheng Collection(Tien-wei Wu)(Foreword)
《哈佛燕京圖書館中日文典藏目錄》緒言
Chinese and Japanese Catalogues of the Harvrad-Yenching Library (Introduction)
岡雅彥、青木利行編《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和書目錄》序
Early Japanese Books at Harvard-Yenching Library, Harvard University (Oka Masahiko and Aoki Toshiyuki)(Preface)
李天民著《評周恩來》序
朱寶田編《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中國納西族象形文經典分類目錄》序
Annotated Catalog of Naxi Pictograph Manuscripts in the Harvard-Yenching Library, Harvard University, Cambridge, MA(Baotian Zhu)(Preface)
宋永毅、孫大進合編《文化大革命書目,1966-1996》序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 Bibliography 1966-1996(Yongyi Song & Dajin Sun)(Preface)
周原編《新編紅衛兵資料》序
A New Collection of Red Guard Publications, Part I, Newspapers(Yuan Zhou)(Preface)
《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中文善本書志》序
沈寧著《嗩吶煙塵》序
沈寧著《百世門風──歷史變革中的沈陶家族》序
五、當代中國研究及研究資料問題
當代中國研究在美國的資料問題
美國之外的當代中國研究
Studies of Contemporary China Outside the United States
美國對中國大陸的研究
Studies of Mainland China in the United States
中國出版業近況
Recent Developments in Chinese Publishing
當代中國研究的圖書館資源
Library Resources for Contemporary China Studies
六、國民黨早期政治史:第一次國共合作
戰略上之分歧:民國十二年蔣中正先生赴俄報聘之研討
Divergence in Strategic Planning: Chiang Kai-shek’s Mission to Moscow, 1923
聯盟政治:國民黨1924年黨章之分析
The Politics of Coalition: An Analysis of the 1924 Kuomintang Constitution
異議處理:國民黨改組後黨內早期反共暗潮
Early Anti-Communism in the Reorganized Kuomintang
卷尾
向CEAL辭別
Farewell Speech
序 余英時
前言
一、美國東亞圖書館發展史
美國東亞圖書館蒐藏中國典籍之緣起與現況
美國中文資料書目管理的現狀與前景
Bibliographical Controls for Chinese Studies: Present Status and Future Developments
美國東亞圖書館裡的破損資料:對成立全國性東亞資料保存與維護中心的芻議
Yellow Flakes in East Asian Libraries: Some Reflections on a National Preservation Program of East Asian Publications
北美圖書館中文文獻收藏的現狀與前景
Current State and Future Prospects of Chinese Collections in North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