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找書網找車網
FindBook  
 有 5 項符合

無垠之海:全球海洋人文史(上)(下)

的圖書
無垠之海:全球海洋人文史(上)(下) 無垠之海:全球海洋人文史(上)(下)

作者:大衛.阿布拉菲雅 / 譯者:陸大鵬劉曉暉 
出版社: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04-24
語言:繁體書   
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博客來   評分:
圖書名稱:無垠之海:全球海洋人文史(上)(下)

內容簡介

★榮獲2020年沃爾夫森歷史獎(Wolfson History Prize) ★

占地球70%面積的海洋,如何塑造了人類文明?
從最早航海冒險家到現代巨型貨櫃船,
商人、探險者、海盜、製圖師和旅人的歷史奇航

  時間跨度最大、涵蓋範圍最廣的海洋史巨著!
  當前世界最重要的事務,皆仰賴人類在海上的種種作為
  跨越國界、連接區域,將全球融為一體的人類海洋史

  在人類歷史的大部分篇章裡,海洋都是不同民族間進行遠途貿易和交流(包括思想、宗教和商品的傳播)之主要途徑。這部鴻篇巨著追蹤了人類在世界各大洋周邊以及跨大洋的旅行與交流互動的歷史,詳細闡述了人類與大洋從最早一批航海者的時代一直到今天的關係。本書從最早的航海族群講起,即太平洋上的波利尼西亞人,他們在羅盤發明的很久以前,就掌握了依賴直覺的航海技能;結尾則談到現代的巨型遊輪和貨櫃船,當今世界貿易的90%仍然是由貨櫃船承載。

  在這樣的起點和終點之間,阿布拉菲雅描述了商人、探險家、海盜、製圖師和旅人如何追尋香料、黃金、象牙、奴隸、可定居的新土地和關於遠方的知識。書中觀點跳脫歐洲中心主義的窠臼,強調來自其他大洲的航海者發揮的作用,展現了商人如何從阿拉伯半島和非洲的海岸前往中國南方和日本,透過他們的航行將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連通,進而將半個世界連接起來。許多民族曾在大西洋上尋找新的土地,從早期的維京冒險家到強大的葡萄牙海洋帝國,以及波濤之上紛至沓來的西班牙、荷蘭和英國統治者。

  阿布拉菲雅展示了海上網路如何由點到線,由線到面,最終構成跨越全球聯繫網路的連續統一體。這是一部氣勢恢宏的史書,並且採用了令人振奮的新視角——不像絕大多數的全球史那般從陸地出發,而是從無垠大洋的角度審視歷史,打破傳統大陸史觀之藩籬,彌補人類文明史研究之不足。

專文推薦

  陳國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鄭維中(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媒體讚譽

  阿布拉菲雅擁有一種罕見的才華,能用簡單的短語表達複雜的變化。這是最高水準的歷史書。——彼德.梵科潘(Peter Frankopan),《星期日郵報》

  《無垠之海》處理的是一個世界性的話題,即人類與覆蓋著我們星球大部分地區、我們賴以生存的海洋之間不斷變化的關係。這是一本厚重的學術著作,寫得很出色。——大衛.卡納丁(David Cannadine),沃爾夫森歷史獎評審團主席

  對於阿布拉菲雅這部傑作的偉大成就來說,任何讚譽都不算言過其實。本書氣度恢弘、見微知著、文風清晰曉暢,是一場閱讀盛宴。而且極其淵博。——多明尼克.桑德布魯克(Dominic Sandbrook),《星期日泰晤士報》

  擠滿了多姿多彩的人物……這實質上是一部全人類的歷史,扣人心弦、通曉人情、血腥、戲謔。——賽門.蒙提費歐里(Simon Sebag-Montefiore),《金融時報》

  傑出的成就……清晰曉暢,極具權威性。——諾爾.馬爾科姆(Noel Malcolm),《星期日電訊報》年度好書

  精彩紛呈,精煉扼要……阿布拉菲雅的淵博簡直到了詭異的程度。——湯姆.霍蘭(Tom Holland),《觀察家報》

  阿布拉菲雅這部令人肅然起敬的著作……講述了一個延續超過四千年的史詩故事。——大衛.吉爾摩(David Gilmour),《前景》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大衛.阿布拉菲雅(David Abulafia)


  生於英格蘭,畢業於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劍橋大學地中海史榮休教授,岡維爾與凱斯學院(Gonville & Caius College)院士,曾任劍橋大學歷史系系主任,專攻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西班牙與地中海周邊的海洋史。

  早期著作著重於中世紀地中海,諸如諾爾曼西西里王國與熱那亞、威尼斯等義大利海洋共和國之間的關聯,2011年出版《偉大的海:地中海世界人文史》(The Great Sea: A Human History of the Mediterranean),榮獲海事基金會頒發的蒙巴頓文學獎(Mountbatten Literary Award),以及英國國家學術院獎章(The British Academy Medal)。

  2002年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Member of the Academia Europaea, MAE),2010年當選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Fellow of the British Academy, FBA),曾獲頒「義大利團結之星」(Stella della Solidarietà Italiana)勛章,表彰其在義大利歷史方面著作的貢獻。2020年以《無垠之海》榮獲沃爾夫森歷史獎(Wolfson History Prize),是英國為提倡和鼓勵一般民眾閱讀歷史著作而設立的獎項。

譯者簡介

陸大鵬


  南京大學英美文學碩士,精通英、德、法三種外語,熱衷西方文學和歷史。譯有《海洋帝國》、《1453》、《財富之城》、《阿拉伯的勞倫斯》、《金雀花王朝》、《空王冠》、《條頓騎士團》、《征服者》、《沙皇時代》等書。曾獲選《北京青年報》年度譯者、《經濟觀察書評》年度譯者、單向街書店文學獎年度文學翻譯獎、《新週刊》中國年度知道分子等多項榮譽。

劉曉暉

  自由譯者,現居於江蘇南京。
 
 

目錄

【上冊】
推薦序一  人類與世界三大洋的互動史/陳國棟
推薦序二  從海洋史、海洋看歷史,到世界大洋史/鄭維中
插圖清單
前言
關於音譯和年代的說明

第一部 最古老的大洋:太平洋,西元前176000—西元1350
第一章 最古老的大洋
第二章 航海家之歌

第二部 中年大洋:印度洋及其鄰居,西元前4500—西元1500
第三章 天堂之水
第四章 神國之旅
第五章 謹慎的先驅
第六章 掌握季風
第七章 婆羅門、佛教徒和商人
第八章 一個海洋帝國?
第九章 「我即將跨越大洋」
第十章 日出與日沒
第十一章 「蓋天下者,乃天下之天下」
第十二章 龍出海
第十三章 鄭和下西洋
第十四章 獅子、鹿和獵狗

第三部 年輕的大洋:大西洋,西元前22000—西元1500
第十五章 生活在邊緣
第十六章 劍與犁
第十七章 錫商
第十八章 北海襲掠者
第十九章 「這條鑲鐵的龍」
第二十章 新的島嶼世界
第二十一章 白熊、鯨魚和海象
第二十二章 來自羅斯的利潤
第二十三章 魚乾和香料
第二十四章 英格蘭的挑戰
第二十五章 葡萄牙崛起
第二十六章 島嶼處女地
第二十七章 幾內亞黃金與幾內亞奴隸

注釋

【下冊】
插圖清單

第四部 對話中的大洋,1492—1900
第二十八章 大加速
第二十九章 前往印度的其他路線
第三十章 去對蹠地
第三十一章 諸大洋的連接
第三十二章 新的大西洋
第三十三章 爭奪印度洋
第三十四章 馬尼拉大帆船
第三十五章 澳門的黑船
第三十六章 第四個大洋
第三十七章 荷蘭人崛起
第三十八章 誰的海洋?
第三十九章 諸民族在海上
第四十章 北歐人的東、西印度
第四十一章 南方大洲還是澳大利亞?
第四十二章 網絡中的節點
第四十三章 地球上最邪惡的地方
第四十四章 前往中國的漫漫長路
第四十五章 毛皮和火焰
第四十六章 從獅城到香港
第四十七章 馬斯喀特人和摩加多爾人

第五部 人類主宰下的大洋,1850—2000
第四十八章 分裂的大陸,相連的大洋
第四十九章 輪船駛向亞洲,帆船駛向美洲
第五十章 戰爭與和平,以及更多的戰爭
第五十一章 貨櫃裡的大洋

結論
注釋
有海事館藏的博物館
延伸閱讀
譯名對照表


 
 

推薦序一

人類與世界三大洋的互動史
陳國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海洋的影響有多大?墨西哥灣流在綿延數千里之後還影響到英倫三島,使它相對溫暖;發起於菲律賓的黑潮,也讓篤姬故鄉所在地的日本鹿兒島南端擁有讓紅樹林成長的環境。環境規範了人類的生活,而海洋賦予環境高度限定的條件。海洋與人類的生息緊密相關,但要放到心裡才能深刻體會。

  海洋,特別是三大洋,是廣大的海域,比陸地總面積還大很多,因此海洋產生阻隔,但是海洋也可以創造聯繫──植物經過漂流,由甲地到乙地的傳播就是其中一例;對歷史影響更大的則是人類使用筏具與船舶,起初從海邊漁撈開始,漸漸向大海的遠處去航行,將海洋邊緣上的不同港口交織呈現,創造出海洋世界的網絡。隨著歷史腳步朝向未來的單向移動,人類對大洋的認識與利用能力也跟著逐步增長。

  然而人類和海洋的互相衝擊不會只有這些,實際上包含著千絲萬縷。透過專家的著作,人人都有機會深入了解。《無垠之海》這本書講述世界三大洋的歷史──人類與它們交互作用的歷史。在長時間的進程中,生活於陸地上的人類一步步地摸索海洋、挑戰海洋,越來越能利用海洋,越來越了解海洋,而海洋與人生的牽連也越來越密切。人類的故事不但在陸地上演出,也以海洋作為宏偉的舞臺。

  這本厚書分成五大部詳細敘述、詳細討論三大洋的歷史。前三部個別含括的時間長短不一,但都止於一五○○年。有關太平洋周邊的史事,往上追溯得最久,久到十七、八萬年前。其次是印度洋,再來則是「年輕的」大西洋。至於以一五○○年左右作為一個下限的原因,大概是這樣的:十五世紀末以前,人類早已透過海洋相互接觸,只是當時的活動若不是係屬偶發性質,就是出於意外,因此其規模與頻率都還都有限。可是一四九二年哥倫布去到了美洲加勒比海、一四九八年達伽馬自西歐繞過南非好望角到達印度……,這以後人類跨越海洋的遭遇與互動也就越來越頻繁,規模也日益擴大。

  隨之而來,人類越來越能掌握利用海洋的知識與技巧,順利航海的本事越來越強,於是本書的第四部就是〈對話中的大洋,一四九二-一九○○〉。這四百來年的時間,西方人往亞洲、非洲與美洲擴張,慢慢也將手掌伸進太平洋的一座座島嶼,這個階段正是「全球化」由緩步前進走到加速進行的過渡階段。到了二十世紀尾聲,「全球化」可謂完成。

  本書的第五部,也就是最後一部,標示出「人類主宰下的大洋」,時間則稍稍回推到一八五○年。在一八五○年左近,世界發生了很多事,當中一件就是英國人攻擊中國的「鴉片戰爭」(一八四○年至一八四二年);另一件是日本阻擋不了的美國軍艦進入浦賀港的「黑船事件」(一八五三年)。當然,還有許多其他的歷史大事。重點是從這個當兒開始,先是西方人的「船堅炮利」一一打開他國的門戶,強迫通商或者從事殖民事業。百年之後,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五年)之後,殖民地獨立成為風潮、經濟發展成為時尚。新經濟體如臺灣、南韓、香港、新加坡、泰國等等陸續耀眼地登上舞臺,經濟生產的目標並不鎖死在內需,而都放眼到全世界,全球分工於焉發展成形。一八五○年左右也正是輪船開始加速取代帆船的時代,而一九五○年以後日益發達的貨櫃(集裝箱)運輸則將地球不同角落的產品,以快速、低運費的方式送往消費者的手上。船舶強化了人類使用海洋的能力,船舶連結了地球上的不同端點。回頭瞻望逝去的幾千年或者幾萬年,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其實和人類的長期發展歷程息息相關。

  要把三大海洋數萬年的歷史在一本書裡面講清楚,並非易事,阿布拉菲雅教授辦到了。阿布拉菲雅教授出身英國劍橋大學岡維爾凱斯學院。這家學院就像是劍橋、牛津的每一座學院一樣,全都名人輩出。待過該學院的校友有十二名獲得諾貝爾獎,其中有三位是經濟學家,以研究中國科技史聞名、著作等身的李約瑟(Joseph Needham,一九○○-一九九五)則是該學院的畢業生、院士與院長。阿布拉菲雅教授在岡維爾凱斯學院裡的研究、教學專業是中世紀地中海的人文歷史。歷史學雖然沒有諾貝爾獎,但阿布拉菲雅教授還是因為他的成就廣受肯定,獲得不少重要的人文、歷史獎項。

  他的舊作之一《偉大的海:地中海世界人文史》,已經將他的心得與巧思發揮得淋漓盡致。但是他深刻了解:地中海畢竟是一座相當封閉的海,他想走入大洋去探索更宏觀、更多面向的人類歷史。阿布拉菲雅教授能動手去這樣做,一方面是他本人已經有相當足夠的通識基礎;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他擁有廣泛接觸其他領域的魄力。再者,西方的學術傳統與社會制度也為他鋪下該有的基礎。因為社會有足夠的學識累積,所以當一個歷史學家打算提升層次,去處理更大、更廣闊的課題時,他找得到其他領域的優秀作品來參考,從而建立的基本認識也就大體可取,只是以這樣(雖然已經很厚,可是還是有限)的篇幅寫千年萬年歷史的變遷,當然要在大處著眼,不可能鉅細靡遺、面面俱到。細節難免有時見仁見智,也可能稍有出入。不過讀者要留心的是更高層次的論述,千萬不要太介意於小地方或許有並不影響整體觀點的錯誤。

  作者膽敢寫這樣的一本書,固然是作者本人已經具有學養、雄心與壯志,他也找得到一流的作品來參考;另外一方面更是因為英語世界的讀者眾多,更懂得享受閱讀這一類的作品。有受眾、有市場,這樣的書才能有效地流通。就臺灣的情況而言,大家還須努力。例如,學術界該如何給予跨出個人專業的有意義開創性發展合理的評價,讓他們可以放手做這樣的嘗試……之類。但就眼前而言,讀者卻因為有了這類國外作家鉅著的譯本,擺脫語文的拘限,立即享受閱讀,即時擴大見聞。

  如同作者在〈前言〉中指出的,作者透過本書英文版副標題堅持:本書是一部「人類史」,而不是一部「自然史」,強調的是人類與大洋之間的互動、衝突與和諧。講的種種故事都環繞著大洋,主角卻是你和我──在地球上代代生息的人類同胞。本書的焦點也在那裡。海洋的隔絕與聯繫在歷史長河中的起落自始至終都是作者用心著力的重點。

  涉及三大洋,帶進種種的民族。跨越幾十萬年、幾萬年,運用文字來鋪陳幾乎含括整個地球的長久歷史,完全沒法避免遭遇到層出不窮的人名、地名,以及林林總總的專有名詞。眼前的中譯本貼心地做出近六十頁的「譯名對照表」,讓來歷清楚、譯名統一,方便讀者隨時回查,免得一時想不起來前段閱讀的記憶。此外,譯者也做了很好的譯注,使得閱讀的障礙大幅度降低。

  這是一本大書,內容極其豐富,應該向讀者推薦。不過,書既然很厚,推薦的文字就不必長篇累牘。願大家好整以暇,放鬆心情,細加體會。

推薦序二(節錄)

從海洋史、海洋看歷史,到世界大洋史
鄭維中(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一九七○年代起,當二戰後成長的歷史學者逐漸獲得學界教職,他們也面對著重述國家歷史的時代任務。一方面,世界各地風起雲湧的殖民地獨立運動浪潮,要求引進反殖民的歷史觀點;另一方面,西歐各國內部興起的人權思潮,也敦促著歷史研究必須納入更寬廣的人類生活面向。這些新時代的挑戰,在在衝擊著由蘭克(Leopard von Ranke,一七九五-一八八六)以降推行的十九世紀歷史學國族史敘事傳統。由於國族史的敘事方式,存在著將民族國家領土範圍內的「民族性(血統、語言)」永恆化、至上化的傾向,因此引發其容易導向極端種族主義的疑慮。

  然而,即使歷史敘述不再以「國族」為敘事單位,改以人類「文明發展史」的角度來陳述全人類的過去,也不免因其採取素樸的單線進步觀點、夾帶白人優越論的內涵,被認為隱含著對過去歐洲人殖民掠奪經歷的合理化而受到批評,同樣地,也必須被更新。以此,各種挑戰傳統國族史、文明史的新歷史典範紛紛出現。而海洋史與其他新興的歷史敘事方式(如婦女史、科學史、社會史、勞動史、環境史等)一起,形成當代歷史學界新的敘事地景,成功地重新詮釋人類的過去。

  本書作者阿布拉菲雅在其引介的延伸閱讀書單裡,也提及《海洋與文明》這本著作,並讚賞潘恩對航海技術發展的描述適當,顯見阿布拉菲雅亦同意「全球海洋融為一體」是人類歷史上長期被低估的重大事件。阿布拉菲雅所欲敘述的「無垠之海」,便是這樣一個將全球融為一體的海洋。但或許是因為《無垠之海》一書乃是其《偉大的海》之續作,於此,他並未再特別交代全書所欲表達的理念核心,亦未再概述其寫作要旨。職是之故,這裡要為讀者補充的,是作者於前書《偉大的海》導論裡所提出的史學主張:

  布羅岱爾的切入點是以這樣的假設為核心的:「變化一概走得很慢」,「人類受困於命運的牢籠,自身根本無能為力」但我在這一本書卻要就這兩點提出相反的看法。布羅岱爾提出來的,或可以叫做地中海的「水平式歷史」,目的在檢視特定的時代,循此找出地中海歷史的特點。我這一本書卻是要寫地中海的「垂直式歷史」,強調時移勢轉的變化。

  作者在 Mediterranean History as Global History(作為全球史的地中海史)一文中,將此一主張表述得更為清楚:

  與一致性相比,我們更應重視多元性。跨越海洋的種種外在影響力,一直作用在人類種族、語言、宗教和政治的多元性上,造成一種不斷浮動的狀態。與此同時,種種由內陸向海洋的移動(例如「野蠻人入侵」之類)將距此或近或遠的各區域的種種文化、語言、政治傳統,引入歐洲、西亞地區、北非的內陸。從第一批於舊石器時代立足於西西里島的墾殖者,到沿著西班牙海岸帶林立的現代街屋發展顯示,地中海的各處沿岸與島嶼,提供了這樣的交會點(meeting point),使背景最為多樣的人群,得以運用其資源,並且,讓某些人,習得藉助搬有運無的技能來謀生。

  他指出,因為交會點的存在所造成的連結(links),或者總稱為「連結性」(connectivities),不但會將商品、個人、理念,從某岸移向某岸,有時還會混合產生新的創造物。在這個過程中,又同時轉化其本身,這所有一切,又一同不斷改變著地中海整體。作者這樣描述他眼中的地中海整體:

  地中海史的一致性,因此,相當自我矛盾地有賴於其不斷變化的易變性(changeability)。此特性展現於流散社群的商人與流放者,那些急於跨越水面的人。他們不願滯留海上,特別是入冬後的旅程將更趨危險。海的彼岸,既足夠近而易於接觸,又足夠遠而讓各個社會在其內陸及周邊的影響下,分頭發展。那些選擇跨越海域的人,遠非他們母岸社會中的典型(無論「典型」做何解)成員。他們就算出發時不是(或可稱為非核心的)局外人,在跨海另一岸的社會中,大概也會變成局外人。無論他們是交易者、奴隸還是朝聖者,只要他們在場,就可能造成這些異社會的變動,將這一片大陸文化裡的某樣東西,引至另一片大陸,至少是帶到其邊緣的地帶。

  因此,在交會點間不斷移動並保持整體「連結性」的人及其活動,成為本書作者阿布拉菲雅描述地中海歷史的「整體性」所在。從此一思維延伸,本書所描述地球表面大洋歷史的「整體性」,當然也著眼於這樣的「連結性」。是以,本書與潘恩的《海洋與文明》所表述的內涵相同,都不再局限於從某個海域出發,反思陸地某民族或國家歷史之遞嬗。這兩本書均直接點出,全人類當前最重要的事務,皆仰賴人類在海上的種種作為。由此觀之,他們的敘事主軸,已不再是「從海洋看歷史」,而是「作為人類史的海洋史」了。

  在這樣宏大的歷史敘事架構下,臺灣的故事自不可能占有太多的篇幅。但在人類史的關懷角度下,讀者當然還是能從本書獲得一些重要的啟發。由於作者對於海上「交會點」議題的重視,他特別考察了「人類於無人島嶼定居」的過程。他將這個過程分成南島語族在太平洋諸島所經歷,幾乎長達三千年的緩慢擴散,以及十五世紀後由於歐洲人航海擴張所引致的,墾殖特定島嶼的迅猛發展。臺灣作為一個太平洋島嶼,正好參與了這兩個過程。

  在這個全球聯繫的大敘事架構下的太平洋諸島裡,南島語族的原住民可說是「先發但遲至」。相較於此,大西洋的歐洲人與印度洋的亞洲人,則是「後發卻速至」。從本書的內容看來,臺灣的歷史發展樣態,大概會介於日本、夏威夷與菲律賓之間。前者於一八五八年與美國簽訂通商條約,後兩者則在一八九八年一同落入美國手中,此三者均為太平洋內重要的貿易節點。

  一八四八年,當美國由墨西哥手中取得加州後,作為一個在大西洋、太平洋兩岸發展的國家,美國人越來越意識到連通兩洋的必要。一九○二年起,美國政府開始挹注資金於開鑿巴拿馬運河,而在一九一四年巴拿馬運河開通之後,首先通過的船隻,即是載運夏威夷鳳梨罐頭的貨運船。本書作者阿布拉菲雅認定,巴拿馬運河之開鑿,是將世界三大洋聯繫為一體的標誌性事件。若讀者回溯當代臺灣鳳梨罐頭產業的身世,將發現其緣起,亦與當時在夏威夷墾殖的日裔美籍農民有關。可以想見,當代臺灣產業發展的脈絡,是如何依託於全球大洋網絡的擴張。

  本書亦提到,二十世紀中葉,所謂標準化貨櫃(TEU)的發展,與美國參與越戰,推動後勤補給作業密切相關。而香港、韓國、日本及臺灣,正是因為此一契機,被納入美國所主導的物流體系,參與了「零售革命」(The Retail Revolution)這樣的物流與商品規格標準化運動。這樣的發展,最終讓臺灣嵌入了當代至關重要的電子產品供應鏈當中。由此可知,這些落在本書作者核心關懷之外,僅點到為止論及的發展,正好都是造成臺灣地位在人類史中逐步加重的關鍵性事件。讀者掌握本書要旨後,必能體會在當今「人類大洋史」論述中臺灣的地位,與大陸史、帝國史眼中所見的臺灣,會有什麼樣異同之處。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0876321
  • 叢書系列:歷史大講堂
  • 規格:平裝 / 1320頁 / 15.5 x 22 x 6.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贊助商廣告
 
金石堂 - 今日66折
1本就通 國中英文關鍵字 用法零失誤:用圖鑑輕鬆搞懂關鍵動詞、掌握靈活運用的核心技巧,一次學會再也不用錯!
作者:關正生、煙草谷大地
出版社:國際學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02-09
66折: $ 211 
金石堂 - 今日66折
讓我陪你等家:來自浪浪別哭的領養故事,終養不棄養的無悔約定
作者:浪浪別哭
出版社:幸福文化
出版日期:2020-04-29
66折: $ 263 
金石堂 - 今日66折
元智慧:人生沒有捷徑,但有方法讓你少走彎路!(百萬暢銷作者吳軍的人生啟迪重磅新作)
作者:吳軍
出版社:幸福文化
出版日期:2023-09-27
66折: $ 264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知曉戀愛的狼大人(全)
作者:海灯火
出版社:青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05-02
$ 111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想要綻放的理科男子 全
出版日期:2025-04-16
$ 135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阿甘投資法:不看盤、不選股、不挑買點也能穩穩賺
作者:闕又上
出版社: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0-05-27
$ 332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借物少女【全系列套書五冊完整上市.附贈借物少女明信片組.吉卜力動畫原著小說】
作者:瑪麗.諾頓
出版社:博識出版
出版日期:2024-10-05
$ 1264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當下,繁花盛開【30 週年全新增訂版】
作者:喬.卡巴金
出版社: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03-28
$ 322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網上平台能否永續經營?——以HKTVmall為例探討香港電子商務市場中的創新策略
作者:Nancy Yung
出版社:青森文化
出版日期:2025-05-01
$ 68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路西法薰鴨日記
作者:是風不是你
出版社:要有光
出版日期:2025-04-25
$ 245 
博客來 - 新書排行榜
阿甘節稅法:全方位理財第三堂課,讓你隱形加薪,退休金翻倍
作者:闕又上
出版社:萬化企業
出版日期:2025-04-25
$ 395 
 

©2025 FindBook.com.tw -  購物比價  找書網  找車網  服務條款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