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斯陀的結構人類學,是要探掘人類心靈的思考模式;對他來說,表面上看來毫無規則的資料,可藉結構分析發現其秩序。在早期的《親屬關係的基本結構》一書裡,李維斯陀在看似偶然而分歧的種種婚姻規制背後,發現了幾條簡單而準確的原則。但是,李維斯陀尚無法認定它們是由體系本身的運作所造成的;在此,李維斯陀仍然認為親屬及婚姻法則只是某些社會需求投射於人類心理所產生的反應罷了。
李維斯陀在神話分析上,則企圖更準確地呈現心靈思考的自主性及結構性。神話並無明顯的實用功能。因此,如果說人類心靈的運作是任意的,那麼這特定性更應該在神話的領域裡表露無遺。李維斯陀發現事實並非如此。透過神話的結構分析,他正是想證明看來非常任意的表象之下,存在著人類心靈非常固定的運作法則。他說:「如果在神話學的領域裡,人類心靈也受著法則的支配,那麼我們就更加有理由相信:在所有其他領域裡,人類心靈也受著法則的支配。」
《神話學》的目的既不在闡釋個別的神話故事,也不在探索某一族群之神話體系與文化背景的關係。這部神話研究以一則博羅羅(Bororo)印第安人的神話為起點。李維斯陀先記錄下他所選的這則「關鍵神話」(Key myth)的整個內容,並描述它的民族誌背景。他指出這則神話裡某些無法用歷史及社會事實加以解釋的因素,由此轉向神話內在結構的檢視。到了這部書的結尾,李維斯陀終於把採自南北美洲各地的八百多則神話納入一個複雜的結構變換體系之內。在每一則神話之內,他斷定了各個節段之間所具有變換關係;在不同神話之間,他則找出它們在結構上的種種對應關係。
第四卷《裸人》比較南美和北美的神話,並探討各變型之間的對稱關係。李維斯陀特別注意衣飾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所伴演的角色。最後,他演證了南美和北美區域之神話整體所具有的封閉性質。
李維斯陀可以相離數千哩、沒有歷史牽連的區域採取神話來進行比較分析,這是非常違反一般人類學的原則的。但他認為神話邏輯乃是人類普同而無意識之思考結構的表徵,因而他的神話研究幾乎只限於針對其邏輯結構的分析。李維斯陀這樣說:「我不是要指出人如何在神話之中思考,而是要指出神話如何在人們心靈中運作,而人卻不知道這回事。」換句話說,地李維斯陀認為神話有自主性,而且這表示他可以忽略特定變異型態的文化系絡。
當然,李維斯陀並未宣稱他的神話分析方法是唯一可行的途逕;畢竟,他所注重的也只是神話的一個重要的面相。無論怎麼說,最重要的問題是:《神話學》到底要告訴我們什麼訊息?我們也可以把《神話學》看作一則神話,那麼,這則神話的意義又何在?
事實上,《神話學》四卷的標題(生食和熟食、從蜂蜜到煙灰、餐桌禮儀的起源、裸人)已經暗示我們:李維斯陀的終極關懷是人存在於自然與文化這兩個範疇之間到底是什麼樣的處境。這四個書名的第一個字「生」(cru)和最後一字「裸」(nu)無論在發音上或在意義上都是互相呼應的。那麼多神話所要說的,李維斯陀所要講的,不外是如此:人藉著文化而脫離自然,但人類不必驕恃;在宇宙之中,人類何其微不足道。但是,我們也不必沮喪,反而更應該珍惜人類心靈的產物,因為有一天「我們」與「無」之間是一跨即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