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名稱:慣性思考大改造
★媒體盛讚:本書有如親民、互動版的《快思慢想》。
★專家大推:本書要動搖你對現實的感知,而且很有可能會成功。
★作者創辦的實驗室,培養出史上最年輕(小學生)的發表論文科學家。
★TED視錯覺影片,累計逾 6,700,000 瀏覽人次。
▍打破慣性,思考才能急轉彎。
人類的感知系統是演化而來的產物,為了利於生存,大腦慣性排除任何具有不確定性的事物,以致於感知經常抄捷徑,做出錯誤的結論。
享譽全球的神經科學家透過書中的特殊編排、視錯覺圖與互動式實驗,從各個面向撼動感知的慣性,為讀者重塑一顆會轉彎的腦袋。
▍眼見不能為憑,視覺比你想的不可靠。
羅托教授一針見血地指出:人類的視覺看不清世界的真貌。2015年網路瘋傳的藍、白洋裝照片(上網搜尋the dress that broke the internet)即是最佳的例證。同一件洋裝照片,有人看來是白色、有人看來卻是藍色,此現象掀起全球網民與媒體(包含CNN、艾倫脫口秀)的熱烈討論,藍、白兩派各有各的支持者。然而,大部分人驚異的是視覺可信度嚴重被摧毀,卻鮮少人探究如果人類的視覺系統能翻新,又會是何種境地?
除了喧騰一時的事件,科學界的諸多實驗都能輕易推翻「眼見為憑」的信念。像是同一個顏色的圓形,放在深色或淺色的不同背景中,眼睛接收到的就會是「不同」色階的圓形。
▍除了視覺,其他感知同樣經常在耍笨。
把實驗標的從視覺轉移到其他感知,同樣可以見證感官受慣性誤導的結果。把受試者的一隻手用隔板擋住(使受試者看不見),並在他眼前放置一隻橡膠假手,接著對著假手搔癢,受試者跌破眾人眼鏡地產生了癢的感覺。這就是著名的「橡膠手錯覺」實驗。
▍跳脫感知的慣性,擁抱不確定,勇於質疑才能抵達新境地。
羅托教授指出,唯有偏離大腦的制式反應,才能汲取全新的創造力,歸納出5大原則如下:
.把「不確定」當成好事。
.嘗試多元性體驗,才能啟動改變的引擎。
.建立多元的合作關係,老鳥、菜鳥相輔相成。
.把發想創意的過程,當成一種內在的獎勵。
.勇於質疑,有意識地採取行動。
作者簡介
畢.羅托(Beau Lotto)
神經科學教授。先前任教於倫敦大學學院,今日身兼倫敦大學教授與紐約大學訪問學者,鑽研知覺背後的生物、計算與心理機制,二十五多年間發表人類與熊蜂的知覺與行為研究。此外,他對於教育、商業、藝術的興趣,帶著他走向創業,邀請民眾參與科學。二〇〇一年成立神經設計工作室「怪奇實驗室」(Lab of Misfits),在倫敦科學博物館駐館兩年,近日移師至紐約維亞康姆(Viacom)。「怪奇實驗室」實驗性的工作室形態,致力於協助大眾理解人類天性,以求推動個人幸福與社會福祉。「怪奇實驗室」所做的研究,讓民眾成為發現之旅的主角。此外,實驗室推出獨特的參與計畫,集合跨領域與跨機構的各界人士。羅托成長於西雅圖,畢業於柏克萊加州大學與愛丁堡醫學院,目前定居牛津與紐約。
譯者簡介
許恬寧
師大翻譯所畢,自由譯者,譯有《何時要從眾?何時又該特立獨行?》、《朋友與敵人》、《老虎、蛇和牧羊人的背後》、《微精通》、《有問題,才有創新》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