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種疾病都有一段故事,它用自己的方式在對我們傳達信息。
罹癌讓作者看清疾病背後的真相,學會傾聽內心的聲音,
進而從「心」找到讓「身」康復的七大習慣。
最終,不是她治癒了癌症,而是癌症改變了她的人生。「本書從治療歷程來談心理功課,自確診、治療至恢復階段,作者都帶我們學習以健康的心態面對,善用接納這把鑰匙,與自己和他人和解,打開身體的結,過得更輕鬆快樂。」
──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諮商心理師 吳曉萍
作者納輝遠赴加拿大打拚多年,正當事業、生活平步青雲的同時,身體卻開始陸續出現小毛病,沒想到在乳房的一個小硬塊,居然被診斷為「乳癌」!
罹癌的事實雖讓她震驚不已,卻也讓她想抽絲剝繭自己生病的原因,發現這正是自己長年以來的心理問題所導致的結果。由於多年來的精神壓力並沒有適時排解,當內心再也承受不起,便轉成讓身體來承擔。
擁有心理學背景的納輝,決定在接受七次化療、每次為期二十一天的療程中,也同步治癒內心的傷。她利用行為心理學中的「二十一天效應」,也就是人們要養成新習慣並得以鞏固,至少需要二十一天的理論,養成了七個新習慣,包括:學習如何好好愛自己、冥想、用快樂填滿生活、融入大自然、品味美食、正念、活在當下等。
在這段過程中,她深深體會到,癌症縮短了她「成為自己」的時間,因而能有機會能用一生,活出不一樣的兩輩子。如果不是這場疾病,她還不知在這條偏離自己內心的道路上,在讓自己不快樂、不想健康的道路上,還要走多久。藉由跟自己和解,並接受雙親與朋友們的支持,在一年後抗癌成功。
如果說癌症是對生命的一種放棄,那麼「愛」就是溫暖和化解癌症的良藥。這樣的磁場,將引來更多的平安喜樂。當有一天,我們看到疾病背後的真相,也真正理解了愛的真諦,疾病就會失去它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當愛被表達,當愛開始流動,就是最好的療癒。
暖心推薦(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吳曉萍 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諮商心理師
張金堅 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
黃淑芳 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理事長
葉北辰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
作者簡介:
納輝
原名王若冰,北京人。曾任中國五百強企業市場部負責人,並有數年高中物理教學經驗,現定居加拿大。現為《人民日報》(海外版)、《光明日報》等數家中國主流媒體海外特約撰稿人,多倫多地區身心療癒課堂主講人。透過對心理學的深入研究,與加拿大的癌症康復公益機構合作,傳播科學的身心健康療法。
作者信箱xingbingdian@163.com
各界推薦
得獎紀錄:
★ 當當網196條滿分好評 ★
名人推薦:
暖心推薦
「本書從治療歷程來談心理功課,自確診、治療至恢復階段,作者都帶我們學習以健康的心態面對,善用接納這把鑰匙,與自己和他人和解,打開身體的結,過得更輕鬆快樂。」──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諮商心理師 吳曉萍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兩面性,『癌症』也一樣。因此,當你沉浸於『癌症』的『負面』影響時,不妨試著開啟另外一扇窗,看看它的另一面,而納輝的這本書也許能幫助你打開那一扇窗。」──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程氏針灸第四代傳承人 程凱
「當我們看到疾病背後的真相,也真正理解愛的真諦,疾病就會失去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當愛被表達,當愛開始流動,就是最好的療癒。」──身心能量療法創始人 肖然
「作者用與癌症對抗及和解的經歷向我們述說,愛的光芒始終指引著我們,並引導我們走出生命中的陰霾,走向愛。」──中國著名兒童心理專家 牟娟
「作為一名中西醫整合腫瘤專科醫生,我欣喜地看到納輝由冰融化成水,我更想說『愛』是治癒癌症的不二法寶。愛是深深的理解與接納,因此要好好愛自己,愛家人,愛身邊的每一個人。」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青年名中醫」 吳潔
「每個人都難免遭遇病魔的侵襲。但我們始終要有這樣的信心:人類的意志比病魔更強大,家人的關愛,朋友的關心,自己的努力,很快就能戰勝病魔,贏得曙光。這就是本書給予我們的啟迪。」──《光明日報》國際版主編、資深編輯 劉莘
「擁有樂觀,就擁有了力量;擁有樂觀,就擁有了希望,只要活著就有力量創造自己輝煌的明天!希望納輝的書可以帶給大家希望和愛的能量!」── FESCO國際教育諮詢有限公司總經理 何燕川
「這裡有痛,更有愛;愛被銘記,也從這裡傳遞出去。」──加拿大荷頓多元文化中心理事會Jessie Chen
得獎紀錄:★ 當當網196條滿分好評 ★名人推薦:暖心推薦
「本書從治療歷程來談心理功課,自確診、治療至恢復階段,作者都帶我們學習以健康的心態面對,善用接納這把鑰匙,與自己和他人和解,打開身體的結,過得更輕鬆快樂。」──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諮商心理師 吳曉萍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兩面性,『癌症』也一樣。因此,當你沉浸於『癌症』的『負面』影響時,不妨試著開啟另外一扇窗,看看它的另一面,而納輝的這本書也許能幫助你打開那一扇窗。」──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程氏針灸第四代傳承人 程凱
「當我們看到疾病背後的真...
章節試閱
作者序 癌症需要愛
現今社會,癌症在全球擴增的速度和流行之廣,比我們想像得要嚴重得多。愈來愈多的家庭因面對癌症而恐慌,二〇一七年癌症報告顯示,中國城市居民從零至八十五歲,累計發生罹癌風險為三五%,即每個人都有三成的罹癌風險。從全球來看,日本於二〇一六年年底在《癌症對策基本法》中毫無隱瞞地宣布,日本率先進入「每兩人就有一人一生中會罹癌」的時代。官方資料顯示,英國、加拿大等國家有五〇%以上的人一生中至少會得一次癌症。
在我定居加拿大前後,我考慮最多的是語言、工作、交友以及生活問題,以期儘快適應異國他鄉的新環境,我用我的中醫心理學知識幫助「好山好水好寂寞」的海外華人認識情緒與疾病的關係,努力適應陌生的環境,選擇積極向上的生活。當我大刀闊斧地走在自助與互助的道路上準備開創一番新天地時,老天讓我用我的身體和經歷認真解讀了情緒與疾病的典型關係,給了我一個把心理學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實踐機會,我也不得不從面對「如何生活下來」,變成了「如何能活下去」。
有人說,你的癌症沒事,比那些晚期或者其他部位的癌症要輕多了。但是癌症的發生對於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而言都是百分之百的傷害。癌症襲來,如同在浩瀚的大海裡奮力拚搏向前游泳,突然驚濤駭浪撲過來,人就被拍到了水底,被埋在大海裡,喘不過氣來。從手術、接受現實到放化療治療,整個過程可以說對人的精神和肉體都是打擊、摧殘和重創。如果說癌症的發作至少要五至十年,那只能說過去我過得並不快樂,但這一次,我差點被淹死,被鹹鹹的海水嗆得喘不過氣來。直到治療結束,才費盡全身力氣,把嗆的這口水吐出來,調整姿勢再出發。待濁氣下降、陽氣上升時,一切才有了新的希望。
我知道,沒有人可以為我們的身體負責,只有自己可以為自己的生命負責。當我站在尊重生命的高度和自己對話時,我知道活下來再重建一切才有意義。都說二十一天養成一個習慣,我利用放化療的七個二十一天養成了七個新的習慣,我開始學習愛自己、冥想、用快樂填滿生活、融入大自然、品味美食、正念、活在當下。走過這一切,我終於看清了癌症這份看起來相當難看的「禮物」,讓我看到了不是我們治癒了疾病,而是疾病改變了我們。疾病是讓我回歸內在的信使,讓我看到了自己所擁有的財富和資源,縮短了成為自己的時間,有機會用一生,活出不一樣的兩輩子。
癌症本身就是向死亡的靠攏,是對生命的一種放棄,愛是溫暖和化解癌的良藥。在我身處困境時,是學生、家人、朋友把脆弱的我從死亡的邊緣拉了回來,用援助之手、用無條件的愛托起了我曾經的放棄,Raise me up(鼓舞了我),我終於走出了陰霾,走到了陽光裡。而當治療結束,那些在緊急情況下圍繞著我的幫助逐漸離去後,我終將要面對獨處並繼續生活,為了不讓癌症重來,只有我們自己以無條件的愛來繼續支持自己。
在治療癌症的過程中,我看到了人們在對待癌症上的生活態度,這也讓我開始重新認識癌症這個「小病」,認識疾病,認識自己,認識人生。真實最美,真實最有力量。希望我對生命的這份真實感受,能夠給予對「癌症」存有恐慌的國人一點點幫助。
我要感謝我的家人堅定不移地陪伴我、照顧我;感謝我的親朋及全體學生不離不棄地鼓勵我、支持我;感謝加拿大友人在我放化療期間對我全家老小的照顧;感謝各位醫生溫暖而專業的心理幫助和長期陪伴。感謝你們,還有太多需要感謝的人,你們的名字都鐫刻在我的心裡。
最後,祝福所有人都能熱愛自己,熱愛身體,喜樂、安康、幸福地享受這一生一世。
二〇一六年一月至二〇一七年五月
加拿大、中國、加拿大
納輝
二十一天養成一個新習慣
《永遠不再害怕癌症》裡說:「如果得了癌症,並且轉移,那麼有兩個選擇,改變飲食或者死亡。」而我想說的是,如果得了癌症還有兩個選擇:接受現實,改變過去的習慣,或者等死。我決定選擇接受現實,改變過去的習慣。
牛頓第一定律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會保持慣性」;牛頓第二定律則說「要改變,需要力」。對於凡人來說,這個改變的力大多是外力。比如現在的我。
改變需要動力,需要時間,需要方法,需要毅力。不論是在電影裡還是生活中,改變,不斷為舊有的事物注入新的活力,一次次挑戰自己,永遠是打破焦慮最好的方式。我們只有在不斷嘗試的過程中才能更加了解自己的樣子。
我接受了六期化療,每二十一天為一期,還有放療二十一次。正好二十一這個數字讓我開始產生聯想。
在行為心理學中,人們把一個人的新習慣或新理念的形成並得以鞏固,至少需要二十一天的現象,稱為二十一天效應。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動作或想法,如果重複二十一天就會變成習慣性的動作或想法。而習慣的形成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一至七天。此階段表現為「刻意,不自然」,需要十分刻意地提醒自己。
第二階段: 七至二十一天。此階段表現為「刻意,自然」,但還需要意識控制。
第三階段: 二十一至九十天。此階段表現為「不經意,自然」,無需意識控制。
如果每二十一天形成一個習慣,何不利用這些二十一天去養成七個有利健康的好習慣呢?我開始慢慢想該養成什麼習慣呢?我該學習什麼呢?
「你無法選擇生在什麼樣的家庭,但你可以選擇去愛它;你無法選擇自己的長相,但你可以選擇接納它;你無法選擇自己的過去,但你可以選擇現在想要過怎樣的生活;你無法選擇自己的人生遭遇,但你可以選擇如何應對它;你無法選擇遇到的困難,但你可以選擇去解決它。人生有許多事情都無法選擇,但你永遠都能選擇用什麼態度去面對。人生精彩與否,成功與否,幸福與否,不在於你選擇的部分,而在於你如何回應那不能選擇的部分。」每個人都有幫助自己度過劫難的法寶,在難熬的化療日子裡,除了眼淚,其實還有別的選擇。我選擇了改變,養成新習慣。
第一個習慣:好好愛自己
日本大提琴家夏恩調整心態,決定愛身體裡的每一個癌細胞,他視疼痛為「叫醒服務」,對其給予祝福和感謝。接著他決定愛生活的全部,包括每個人,每件事。一段時間後,癌細胞竟然全部消失了。這便是生命的奇蹟。
疾病源自我們身體內在對愛的匱乏和缺失,而疾病也終將在無條件的愛和愛心中被清理和治癒。露易絲‧海每天對自己說:「我愛自己,我認同自己。「好吧,我決定先學會愛自己。
某日當我想到愛自己時,突然哭了。老媽看見我哭便問緣由,我說:「我居然不會愛自己,我不知道怎麼愛自己,我不知道什麼是愛自己。「如果我不會愛自己,又如何去愛別人?如果我沒有蘋果,又如何把蘋果給別人?都說要像愛自己一樣愛別人,可是卻沒人教會我們如何愛自己,那麼又如何愛別人呢?
媽媽說,那就從現在開始學著愛自己吧。
晚上,我用彩色筆在幾張白紙上寫下這樣的文字:「愛自己,認同自己,健康,寧靜,放鬆,快樂,我的世界一切都好。」並貼到了躺在床上就能看到的最明顯的地方。
露易絲‧賀(Louise Hay)在《創造生命的奇蹟:你的人生不一樣》一書提到:「病弱的身體、拮据的經濟狀況、糟糕的人際關係,都需要關注一件事的發生,即是否愛自己。當我們真正去愛,按照我們原本的樣子接受自己,認同自己時,生活當中一切就恢復正常了。我們已經責怪自己很多年了,試著讚賞自己,就會看到到處都會出現小小的奇蹟。愛自己並認同自己會創建一個安全的空間,信任、價值和承認將在頭腦裡協同起來。愛自己,就是從『不再因任何事情而責怪自己』開始。」
按照書中要領,我開始對著鏡子,看著鏡子裡的自己說:「我愛自己。」我們可以對著所愛之人說「我愛你」,可是對自己開口卻真的有點難,實在說不出口。我每天持續對自己做這個練習很多遍,慢慢地,我發現這句話可以很輕鬆地說出來了,我發現我真的開始愛上自己了。
當我對著鏡子開始練習的第一天,我告訴鏡子中的自己:「我愛自己,我認同自己,我的世界一切都好」時,覺得有些難為情。第二天,我開始有點習慣。第三天,當我對著小鏡子說「我願意改變」時,我看到了一個一臉愁容,貌似還有點生氣的自己,然後我轉化了聲音,開始對自己微笑,我變得柔美,我看到了一個真的願意改變的自己。
我愈來愈喜歡現在的短髮,這讓我想起了小時候的我,帥氣,陽光。我是女生,我把兒子的角色還給了父母。我雖然短髮,但我依然是一個內心堅強、充滿女人味的女人。
每天我都會跟鏡子裡的自己對話,跟鏡子裡的自己親吻,那一刻,愛便會從心中湧出來。我的確如此值得被愛。通過神奇的魔鏡練習,我看到了一個特別好特別值得愛的女孩。她是那麼善良,那麼可愛,我不能允許任何人、任何事情再傷害她。每天我對自己都有新認識。
其實我們要不斷在心裡、嘴裡重複想要的東西,逐漸把既有的思想觀念摒棄,才能徹底改變過去被負面想法綑綁住的自己,才能愈來愈好。
先學習愛自己,我一直在練習,但發現還不夠,我愛自己還不夠狠,不夠熱烈,缺乏激情。於是我想到了戀愛。我要學習的是愛上自己,並且深愛自己。
愛一個人的感覺,比如熱戀的時候感觸最深,你願意跟那個人在一起,只要他高興,你願意做任何事情,買最好吃的東西,一起去最想去的地方,一起看電影,哪怕躺在床上各看各的書,偶爾分享一下感受,也是如此美好,你絕對不會為難對方做他不願意做的事情,因為你 捨不得讓對方傷心或者不高興。
再比如,你的第一個最想要的孩子,孩子會笑,會叫爸爸媽媽,對每一個新鮮事物的探索,甚至犯了錯後的眼淚,你都會覺得可愛。如果孩子生病了,你是焦急的,你願意陪著孩子,幫助他,期盼他早日康復,期望早日看到他的笑臉。
這都是凡人的愛。既然我們都是凡人,那就從凡人體會的愛中學習愛上自己。所以我體會,愛一個人首先就是要愉悅彼此。那我的第一個功課就是讓自己愉悅,不為難自己做不想做的事情,只做愉悅自己的事情,簡單說就是高興怎麼做就怎麼做,不要為難自己。
不論科學家還是眾多的癌症康復成功者,都告訴我們癌症最怕愛,愛和寬恕是治癒癌症最有效的方法,那我們後半生何不就做這一件事呢?
「愛上自己,愛上每一寸肌膚,愛上每一個細胞,愛上可以觸摸到身體的任何部分,愛上自己的靈魂,此刻你的生命,便能開始真正地成長。」是啊,我們每個人就是愛的本身,愛的本體,我們就是「愛」。
我愈來愈珍惜每一個二十一天。
作者序 癌症需要愛
現今社會,癌症在全球擴增的速度和流行之廣,比我們想像得要嚴重得多。愈來愈多的家庭因面對癌症而恐慌,二〇一七年癌症報告顯示,中國城市居民從零至八十五歲,累計發生罹癌風險為三五%,即每個人都有三成的罹癌風險。從全球來看,日本於二〇一六年年底在《癌症對策基本法》中毫無隱瞞地宣布,日本率先進入「每兩人就有一人一生中會罹癌」的時代。官方資料顯示,英國、加拿大等國家有五〇%以上的人一生中至少會得一次癌症。
在我定居加拿大前後,我考慮最多的是語言、工作、交友以及生活問題,以期儘快適應異國他鄉的新...
推薦序
一陣暖風吹進心裡
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諮商心理師 吳曉萍
太喜歡這本書了!感謝納輝慷慨地分享自己的故事,透過自我對話來解構罹癌心路,活出精彩的第二輩子。納輝擁有中醫心理學的背景,其從內在自我照顧的角度重新詮釋生命經驗,洞悉來到我們生命的每個事件擁有溢於表象的意義與形式,而當我們願意從愛出發,再一次去理解生命裡的變化,其實每個失落的轉變都可能啟發我們擁有更多元的視野,去品味出生活裡更多層次的美與好。
本書以自我書寫的方式娓娓道來作者如何從罹癌的焦慮與恐懼中釋然,如何在治療期間練習感恩與轉念,進而重建新生活型態,從失衡邁向平衡的人生。在納輝溫柔的筆觸下,種種的體現化作一陣暖風吹進我的心裡,為期一個禮拜,每天睡前的閱讀使我沉浸在正念(Mindfulness)的喜悅中,細細品味納輝內化心理學知識翻轉負面情緒的實踐歷程,感受愛竄流於心的暖意。
順隨這股暖流,我掉入了時光隧道,憶起助人工作裡遇見的第一位乳癌姊妹,她身上富有納輝那般泰然自若的氣質,總以優雅姿態承接抗癌歷程裡的不容易。陪伴她的歷程,讓我理解治療的旅程裡,醫師負責醫治我們的身體,但心理療癒的任務需由我們自身扛起。這本書便是闡述納輝用「二十一天效應」在化療時間養成七個好習慣,使心茁壯到能包容生活裡的雜質,順應生命之流,釀出如珍珠般的雋永韻味。
納輝的故事從「病來」談到「康復」,像是為乳癌姊妹引領著一盞明燈,她在不抱怨的練習裡敞開心胸、接受當下,讓愛成為生命最溫暖的陽光露水,站在尊重生命的高度與內在對話,以超脫生死的理解讓自己活出怡然自在的第二輩子。從治療歷程來談心理功課,自確診、治療至恢復階段,納輝都帶我們學習以健康的心態面對,善用「接納」這把鑰匙,與自己和他人和解,打開身體的結,過得更輕鬆快樂。
”Life isn’t about waiting for the storm to pass, it’s about learning to dance in the rain (生活並不是等待暴風雨過去,而是要學會在雨中跳舞)”,這一直是我帶在生命旅程裡的重要信念,我想也是納輝找尋"快樂"過程裡的精神體現。在納輝溫柔的陪伴下,相信可以帶給讀者對於人生更多的見解,去貼近生命的真實,抽離病痛的角色,珍愛生命裡的那些不容易都是一個機會,讓我們可以活得更勇敢、更美麗!
一陣暖風吹進心裡
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諮商心理師 吳曉萍
太喜歡這本書了!感謝納輝慷慨地分享自己的故事,透過自我對話來解構罹癌心路,活出精彩的第二輩子。納輝擁有中醫心理學的背景,其從內在自我照顧的角度重新詮釋生命經驗,洞悉來到我們生命的每個事件擁有溢於表象的意義與形式,而當我們願意從愛出發,再一次去理解生命裡的變化,其實每個失落的轉變都可能啟發我們擁有更多元的視野,去品味出生活裡更多層次的美與好。
本書以自我書寫的方式娓娓道來作者如何從罹癌的焦慮與恐懼中釋然,如何在治療期間練習感恩與轉念,...
目錄
推薦序 一陣暖風吹進心裡 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諮商心理師 吳曉萍
推薦序 愛的流動就是最好的療癒 身心能量療法創始人 肖然
推薦序 讓陽光重新照進生活 《光明日報》國際版主編、資深編輯 劉莘
推薦序 過好更加美麗的後半生 病友 溫迪
作者序 癌症需要愛
第一部 生病
第一章 風起──不抱怨的世界和人生
無論面對怎樣的困難,也要活出幸福
收到確診通知單
身體告訴我患病的真相
一段死而復生的影片,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每天都有奇蹟
是否該做穿刺檢查?
透過繪畫療癒來舒緩身心
面對壞消息,親友的陪伴最重要
第二章 雲湧──恩寵與勇氣,超越死亡
檢查結果出人意料
糊裡糊塗的手術
無條件的愛,把我從死亡邊緣拉了回來
透過與父親的和解,重新解讀父愛的意義
該不該告訴病患真相
接納是逃脫病情困境的一把鑰匙
第三章 接受──永遠不再害怕癌症
為什麼我會得癌症?
我選擇標準化治療的理由
學習外國人接受化療的態度
放療醫師的觀點
營養師的建議
藥劑師的建議
化療之後的第一餐
坐上加拿大的急救車
愛上現在的自己,剛剛好
第二部 康復
第四章 放下──重遇未知的自己
找回自己,最該愛和寬恕的是我們自己
生病不要責怪自己,而應該要感謝自己
幸運或不幸,只是觀看的角度不同罷了
癌症康復的關鍵
二十一天養成一個新習慣
第一個習慣:好好愛自己
第二個習慣:冥想
第三個習慣:快樂生活
第四個習慣:融入大自然
第五個習慣:品嘗美食
第六個習慣:保持正念
第七個習慣:活在當下
第五章 付出──每個孤獨都有陪伴
學著放大生病中出現的「小確幸」
帶著敬畏之心,陪伴對方
父母的愛
兒子的改變
友人也「中槍」了!
完善的復健中心
藝術療癒是個沒有評價的美麗世界
術後復健,又離健康更進一步
活著就是最大的幸福
付出比獲得更快樂
帶著溫暖,踏上新旅程
第六章 重建──塑造全新的第二人生
請信任醫師
癌症病患為什麼會感到悲傷?
親友的陪伴溫暖了悲傷的心
面對復發的恐懼
重生後的日子怎麼過?
如何對病患進行心理輔導?
給病患一個擁抱
病患家屬也需要心理支援
心理學在我身上出現的奇蹟
附錄 復健中心志工的故事
後記 人有一生,我有幸活了兩輩子
推薦序 一陣暖風吹進心裡 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諮商心理師 吳曉萍
推薦序 愛的流動就是最好的療癒 身心能量療法創始人 肖然
推薦序 讓陽光重新照進生活 《光明日報》國際版主編、資深編輯 劉莘
推薦序 過好更加美麗的後半生 病友 溫迪
作者序 癌症需要愛
第一部 生病
第一章 風起──不抱怨的世界和人生
無論面對怎樣的困難,也要活出幸福
收到確診通知單
身體告訴我患病的真相
一段死而復生的影片,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每天都有奇蹟
是否該做穿刺檢查?
透過繪畫療癒來舒緩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