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如果要我推薦最喜歡的繪本,《野日記》一定是其中之一。
記得多年前的一次步道課,我和孩子發現了一隻死掉的飛鼠,引來了好多螞蟻、埋葬蟲、蒼蠅等等,我興奮的跟孩子分享這個意外卻難得的際遇,孩子一面覺得臭,一面退避三舍。我思考著怎麼讓孩子知道這些失去,其實也為我們帶來生命。
直到我看到了《野日記》這本書。大自然裡的小細節是我最喜歡【近藤薰美子】系列繪本的原因。在色彩飽滿的圖裡,一幅幅都是大自然的縮影,但又用有趣的方式刻劃這些微觀的世界。
翻開滿版跨頁圖,印入眼簾是一隻在野地上死掉的鼬鼠,隨著蒼蠅、埋葬蟲、浮塵子的出現,畫面越來越豐富。小生物們的對話框讓我細細的品嘗這些圖畫裡的巧思。物換星移下,鼬鼠逐漸被自然吸收,野地也重新恢復生機,造就了生命的循環。從有點難過的開頭,到最後熱鬧的野地,生與死的循環正是我們常常需要帶給孩子們的,而這個難題,《野日記》用最簡單而巧妙的方式做到了。這也讓我想起以前大學唸昆蟲系的一門課,當時教授要我們放一塊肉在野地,觀察一兩週這塊肉的變化,看看來了什麼昆蟲、發生什麼事。當時讓我驚覺,原來自然裡的每天都是這樣的忙碌與生機盎然。直到現在,《野日記》還是我演講和上課一定會提到的一本好書,推薦給大家。
呂軍逸(蝌蚪老師)(蝌蚪池塘自然文創創辦人)
一隻小動物的死去,緊接著腐化,來了蚊蟲的幼蟲,成為了白骨,也化為養分,灌溉著土地變成燦爛的花園。
日本自然繪本畫家近藤薰美子的《野日記》,一看就讓我愛不釋手。艱難的生死議題在他細膩觀察的角度與細緻的畫筆下,創造出繽紛的色彩,每幅畫都讓人不忍移開視線,結合起來就是一部生命從死到生的動畫,看到了生命的流轉。沒有太多文字,卻讓人震撼,將重要的主題以充滿創意的方式呈現,您和孩子一定會喜歡!
林怡辰(國小教師、教育部閱讀推手)
我真的很愛近藤薰美子。她可以把生命多樣性、生命的終結與生生不息、生態系的物質循環畫得這麼美,這麼寓教於樂。
一隻動物的死亡,需要靠許多生物才能分解。換句話說,提供了營養給許多其他生物生長。而在近藤的筆下,這就像是本尋寶圖,可以找看看這些生物和那些生物都在做些什麼(好啦,介紹別的昆蟲看書不算)。在動物分解的過程中,是從哪些部位先被利用、需要花多少時間,也都藉著頁面上的日期讓我們了解。我沒跟大家說書中主角是什麼動物,因為作者沒寫,所以我這次還是不想說,請大家自己發掘辨識動物的樂趣。
張東君(科普作家)
這本書以一隻小動物的死亡為起點,教我們看見生命回歸塵土、滋養大地萬物的奧妙真相。作者以罕見的衝擊性畫面,直接而大膽的描繪了在秋末的野地裡,一隻小動物死去,隨著時間移轉遞嬗,昆蟲來了,鳥兒來了,鼠、貂也來了。小動物的死亡,變成另一群生物的慶典,是大自然裡的一場盛宴。
莊子說「方死方生」,死亡是再自然不過的一件事,但它需要很大的學習。這是一場生命的轉換,此消彼長,在大自然裡沒有絲毫浪費,無一不做最大的利用。任何一種生物的死亡,在分解過程中,都成就了另外一群生命的滋養。大自然在消蝕之間摧毀一切,卻也創造出集體的不朽。
如何能正常而完整的看待世界與生命,這本書給了我們對話的契機,教我們逼視,從生的角度看待死亡,進而體會生命的可貴和喜悅,是一本難得一見的自然與生命教育繪本。全書最後,以叼著老鼠回洞餵哺新生命及奔馳於碧綠草原上的幼小動物,完美呼應了生命的消長轉換與生生不息。
凌拂(自然作家)
日記的第一天和第二天,紙頁間瀰漫著淚水似的悲鳴的氣習,孩子若能屏息以待,在大人的陪伴下打開心懷持續往下讀,會發現自己逐漸迎向一個肉體腐壞之後生命盎然、繽紛滋養的時節。
《野日記》帶給孩子的,是生物科學的探查,是自然文學的創作,也是哲學思考的初始啊。
城市中的孩子很難有機會可以直視一隻野地動物從死亡的伊始,到化為春泥的終了,這本書的創作者不掩飾肉身的脆弱,不美化死亡的無語,並在嘉年華式的色彩裡,傳遞大自然生命接力的精彩。這本書非常適合成為孩子開學的禮物。
番紅花(作家)
故事第一頁,就是小鼬鼠在死去的媽媽身旁哭嚎,家長或許愣了幾秒,不知道該如何開啟一個「悲劇故事」。別擔心,再翻頁,先是各路小蟲到齊,享受一頓豐盛大餐,接著老鼠也沒錯過,需要築巢材料的鳥也來揀選。鼬鼠媽媽的肉、皮毛、骨頭都有了新去處,遺下的殘骸,讓一些生物捱過殘酷的冬,再迎接溫暖的春,逝去的生命痕跡已不復見,只有更多生命在此繁衍、生存下來,甚至,包括了新的鼬鼠一家人。
和孩子談生死,一直不是父母擅長的事,生死之題也成了孩子們成長過程中缺席的一門課,但死亡不是敵人,孩子不需要感到恐懼、憤怒與拒絕。本書透過大自然的一段時間,讓孩子學習「接納逝去」,近看是悲劇,遠看是喜劇,或許就是用來解釋生死循環之理。父母共讀時,不用帶入「殘忍」、「可憐」等情緒,只要讓孩子觀察與感受即可,知道每一個生命都是一份愛的禮物。
諶淑婷(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