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道廣大,無所不包」
一部凝聚古人哲學思想和生活智慧的經典鉅作
《周易》一稱《易經》,相傳是周文王根據伏羲所創始的八卦之說,加以演繹而成;當時所作的繇辭,已由宇宙自然而推及於社會人文,可以用來占測人事的吉凶休咎。後來經過周公的增訂和孔子的闡述,由原來的卜筮之書,成為五經之一,是修身齊家乃至治國施政的參考方針,更是儒門子弟的必讀經典。據說孔子及其儒門後學,曾陸續為它寫了解釋內容體例及各種疑義的文字,後人統稱為《易傳》。
《易傳》的產生,本來就是用來解「經」的。它的詮釋包括《周易》的思想內涵、八卦的性質及功能、易象的產生及推演等等。歷來對經、傳分合多有歧義,國學大師吳宏一教授以為,經傳合讀比較能夠了解經文的意義與旨趣,又可省去翻檢對照的麻煩,便於初學。本書即以經傳合編的方式說解《周易》,注釋簡明精確,直譯淺白通順,新繹兼採眾說,是親近這部典籍的最佳入門。
作者簡介:
吳宏一
臺灣高雄人,一九四三年生。臺大中文研究所博士班畢業,國家文學博士。曾任臺大中文系所教授、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籌備處主任、中正大學籌備處顧問、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香港城市大學中文講座教授、北京大學人文基金高級訪問學者;曾主編教育部國立編譯館中小學語文教科書,並擔任臺、港、大陸等地多種學術期刊之編審顧問;曾獲美國學術交流基金會資助,赴美訪問一年,並曾擔任新加坡教育部海外華文顧問;曾獲臺灣國科會傑出研究獎、教育部詩教獎、國家文藝獎(文學理論類),香港研究資助局多次研究資助等。
已出版《清代詩學初探》、《清代詞學四論》、《清代文學批評論集》、《詩經與楚辭》、《白話詩經》、《先秦文學導讀》、《儀禮鄉飲酒禮儀節簡釋》、《中國文學鑑賞(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品)》、《讀古文,想問題》、《溫庭筠菩薩蠻詞研究》、《作文課十五講》、《從閱讀到寫作》、《詩經新繹》全集、人生三書之《論語新繹》、《老子新繹》、《六祖壇經新繹》,以及漢字學之《漢字從頭說起》、《許慎及其說文解字》等專書三、四十種,學術論文約百篇。除研究中國文學及古代文獻外,也從事新文藝創作,出版過《回首》、《微波集》、《波外》、《合唱》、《留些好的給別人》等詩文集,作品曾被選入臺灣、韓國、馬來西亞等地語文教科書。
章節試閱
乾卦
【解題】
乾,即健,象徵日出陽氣舒展的形態;將兩個〈乾卦〉重疊,仍然稱「乾」,表示最為剛健中正。卦體以天為象,充滿陽剛之氣;爻辭則以龍為象,藉其升降,來說明不同階級的吉凶。
此卦以九五爻為主爻。
一、卦形、卦體
乾下乾上
【卦形淺說】
就卦體而言,下卦、上卦皆為〈乾〉。孔穎達《周易正義》云:「乾卦本以象天。天乃積諸陽氣而成。」
二、卦名、卦辭
乾:元亨利貞。
三、爻辭
初九,潛龍,勿用。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
九四:或躍在淵,无咎。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上九:亢龍,有悔。
用九:見群龍无首,吉。
【直譯】
乾,就是原始、亨通、合宜、貞正的意思。
居最下位的陽爻(初九),有如隱藏的龍,還不能有所作用。
在下卦中位的陽爻(九二),有如龍出現在田地上一樣,象徵有利於見到偉大的人物。
在下卦上位的陽爻(九三),有如在上位的男子,一天到晚自強不息,即使到了夜晚,還要
警惕自己,好像處於困危之中,象徵不會有災禍。
在上卦下位的陽爻(九四),有如潛伏在深淵裡的游龍,也許會躍出深淵,象徵不會有災
禍。在上卦中位的第五個陽爻(九五),有如飛龍飛
上天空,象徵出現了偉大的人物。
在上卦最上位的陽爻(上九),有如處在顛峰頂
點的龍,必有盛極而衰的悔意。
應用乾卦整體純陽的六爻,有如出現了一群龍,
沒有首領,這才是吉祥的現象。
【新繹】
〈乾卦〉和〈坤卦〉是八卦中最重要的兩個卦。乾(⚊)是陽性的象徵,坤(⚋)是陰性的象徵。它們是宇宙萬物形成和變化的根源。古人說,〈乾〉〈坤〉為《易》之門,是其餘各卦的父母。因為特別重要,所以我們在編排形式上,也作了特別的處理,以醒眉目。
八卦兩兩重疊,可以推演而成六十四卦。六十四卦中的〈乾卦〉,就是由八卦中的兩個〈乾卦〉重疊而成的。所以,〈乾卦〉的上體(外體)和下體(內體)都是純陽的乾。而《易經》的每一卦,都有六個爻,於是〈乾卦〉的卦形就寫成☰☰。通常稱「乾下乾上」。
乾,可以解釋為「健」。它取象於天,象徵大中至正,至剛至健。蓋天為大氣的本體,其運行永不停止,晝夜寒暑,循環往復,這也就是《象傳》中所說的「天行健」。天是指大氣的本體,乾是指天體運行的作用。乾解作「健」,蓋取其有常軌,有定律,恆久而不間歇。卦辭說:「乾,元亨利貞。」《子夏易傳》解釋為:「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貞,正也。」正是說明乾之為用,是新新不已、生生不息、通達無礙、適宜正確的。易有簡易、變易、不易三義,乾正是該簡則簡、該變則變、該正則正的作用,一切都以適中為準。所以,要討論〈乾卦〉六爻的爻辭,也應當從這個角度來理解。
「初九,潛龍勿用」,這是象徵時機未到,該隱則隱,還不能有所作用,故以潛藏不用為宜;「九二,見龍在田」,這是象徵龍已出現地面之上,擬之人事,已是該現則現的時機;「九三」一爻,是說出現地面的游龍,要自強不息,又要謹慎戒懼,不可掉以輕心,因時而動,因時而止。這樣才是得其時宜,得其中道。其他像「九四,或躍在淵」以慎於進退為宜,「九五,飛龍在天」以適時飛昇為宜,「上九,亢龍有悔」以守常知變為宜,這些都是說明凡事要把握中
心,因時制宜。《彖傳》說:「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文言》說:「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合義,貞固足以幹事」,也都是說明乾之為用,一切以適中為度。
一般而言,〈乾卦〉的卦辭和爻辭,言簡而意賅,《彖傳》和《文言》,則分別從不同的角度來解釋經文。《彖傳》,重在說明卦爻的原理,其中像:「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顯然是解釋「元亨利貞」的「元」。「雲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是解釋「亨」。「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以下,是解釋「利貞」。
《彖傳》類似卦爻辭的斷語,《象傳》則大抵是說明卦象及其象徵的意義。它對卦辭、爻辭作了進一步的說明。像初九〈爻辭〉說「潛龍勿用」,《象傳》則在引用之餘,加上說明:「陽在下也」。但它和下面《文言》的解釋卻有所不同。《象傳》說得比較簡要樸實,《文言》則說明比較詳盡明白;《象傳》多就卦象立論,《文言》所說的,則已往往從人文思想和德業修養來闡述了。這是它們不同的地方。
在晉朝王弼以前,《文言》是「十翼」之一,並不附於〈乾〉、〈坤〉二卦之後。從王弼注《周易》開始,他才特別把「十翼」中講〈乾〉、〈坤〉兩卦的「文言」拿出來,放在〈乾〉、〈坤〉之後,做為〈乾〉、〈坤〉二卦的結論。後代像宋朝的程頤等人,也都採用這種編法。後世或取或捨,不過,由於宋儒在元、明以後有一定的學術地位,所以把《文言》附在〈乾〉、〈坤〉二卦後面的比較多。
《象傳》之中,古人又以為有《大象傳》、《小象傳》之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推闡一卦之義,專從人事來說,叫做《大象傳》,簡稱《大象》。「潛龍勿用,陽在下也」以下,主要是闡釋爻辭的意義,叫做《小象傳》,簡稱《小象》。這裡要特別補充說明:現在通行的《周易》,經傳早已相混了,而且〈乾卦〉和〈坤卦〉以下六十二卦的編排秩序也不相同。今本〈乾卦〉的《彖》、《象》,各自分列,但總附在卦辭和爻辭之後,而〈坤卦〉以下的六十二卦,則《彖》及《大象》已分別移在各卦卦辭之後、六爻爻辭之前;《小象》更逐條分附於各爻之後。為何如此?起於何人何時,都已不能考究,清人顧炎武推測是前人藉此「以見舊本之樣式」,或許有它的道理。
《文言》對於〈乾〉、〈坤〉二卦的卦辭、爻辭重複解說,可謂不厭其煩。這和〈屯卦〉以下的各卦,在詮釋方面頗有不同。對於〈乾卦〉,卦辭解說總共兩次,爻辭則更分別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總共解說四次。分開來看,《文言傳》的第一節,主要是闡釋「元、亨、利、貞」的四種德行;第二節採用師生問答的方式,詳細說明六爻各爻辭的意義;第三節以人事上的「時」與「位」為重點,重新解說爻辭的現象;第四節再以「天道」為重點,從不同的角度解說爻辭。到了第五節,又一次推衍《彖傳》,重解卦辭,提出「六爻發揮,旁通於情」的主張。到了第六節,更從倫理的角度來闡釋六爻,顯示出儒家論學的本色。第五、六節的著成年代,似乎較晚。
《文言》究竟何人所作,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除了孔子所作一說以外,也有人以為是周文王所作,所以叫做「文言」;也有人以為「文言」就是「依文而言其理」。附在〈乾卦〉後面的「文言」,概括闡釋〈乾〉卦辭爻辭的意義,或就理以論變,或就象以說理,和《彖傳》、《象傳》的本義,似乎已有出入。有人說,《文言》所論,多從人文思想來發揮義理,已開後世以儒學說《易》之先河。這種看法,實在說,也有它一定的道理。
乾卦
【解題】
乾,即健,象徵日出陽氣舒展的形態;將兩個〈乾卦〉重疊,仍然稱「乾」,表示最為剛健中正。卦體以天為象,充滿陽剛之氣;爻辭則以龍為象,藉其升降,來說明不同階級的吉凶。
此卦以九五爻為主爻。
一、卦形、卦體
乾下乾上
【卦形淺說】
就卦體而言,下卦、上卦皆為〈乾〉。孔穎達《周易正義》云:「乾卦本以象天。天乃積諸陽氣而成。」
二、卦名、卦辭
乾:元亨利貞。
三、爻辭
初九,潛龍,勿用。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
九四:或躍在淵,无咎。
九五...
作者序
《周易》一稱《易經》,相傳它是殷周之際,西伯(即後來的周文王)被囚於羑里(在殷墟)之南,即今河南湯陰縣北的牖城)時,根據伏羲所創始的八卦之說,加以演繹而成;當時所作的繇辭,已由宇宙自然而推及於社會人文,可以用來占測人事的吉凶休咎。後來經過周公的增訂,史官的整理,又參考了夏、殷以來種種相關的歷史文獻,編輯成一部周朝貴族卜筮所用的圖書,可以做為修身齊家乃至治國施政的參考。
到了春秋時代,諸侯力征,周室衰微,平民大教育家孔子感嘆禮崩樂壞,為了闡述文、武、周公之道,於是尊之為經,用以授徒。《易經》遂為五經六藝之一,由原來的卜筮之書,成為儒門子弟的必讀經典。
由於這部卜筮之書古奧難懂,據說孔子及其儒門後學,曾陸續為它寫了解釋內容體例及各種疑義的文字,包括:《繫辭傳》上下篇、《彖傳》上下篇、《象傳》上下篇、《文言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共有七種十篇。後人統稱為《易傳》,因其足以輔翼《易經》,也稱為「十翼」。
「傳」的產生,本來就是用來解「經」的,傳是傳,經是經,二者性質功用不同,著成的年代也不一樣。經、傳原是分開的,並不合在一起。「十翼」是儒家的解經之作,但《易經》並非儒家所專有,像道家、陰陽家等等其他流派,亦可自有其解釋《易經》的傳承。《易經》起初的流傳,應即如此。然而到了漢武帝定五經、立博士、推明孔氏、獨尊儒術之後,百家被罷黜了,儒家的經典成為天下讀書人晉身的敲門磚,而《易經》躍登五經之首,《易經》「十翼」也就成了所有《易》學者必備的參考書。
也由於秦、漢之際古今文字的變異,今文古文不同學派的對立,我們有理由相信古代的讀書人,他們不但會覺得《易經》經文古奧難讀,同時也會覺得《易傳》應與經文合讀,才比較容易了解它們的意義與旨趣。因此至遲從漢、魏開始,已經有學者(例如費直)直接以傳解經,而且也已經有學者(例如鄭玄、王弼)嘗試把經、傳合編在一起。具體的做法是:把「十翼」中與經文關係最密切的五篇,分別編列在六十四卦中相關的卦辭爻辭之後,以便讀者可以對照合讀。例如:把《文言傳》分附於〈乾〉、〈坤〉二卦之後;把《彖傳》、《象傳》的上下篇,依其次序分附於相關的卦辭爻辭之後;或者把《象傳》分為《大象傳》和《小象傳》,《大象傳》分附於各卦卦辭之後,而《小象傳》則分附於各自相關的三百八十多爻的爻辭之後。至於「十翼」中的其他五篇,包括《繫辭傳》上下篇、《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則殿後做為附錄,供讀者自行參考。
這樣的做法,「尋省易了」,方便對照,易於了解,又可省去翻檢查對的麻煩,一般的讀者當然稱便,對於初學者,更是善莫大焉。因此從唐朝孔穎達《周易正義》採用這種經傳合編的方式之後,大家習以為常,久而久之,也就經傳相雜,如同合為一體了。也因此,唐、宋以來的《周易》,雖然亦稱《易經》,但其實它已是經傳合一了。
雖然後來宋代的一些學者,曾經有意恢復《周易》即《易經》的原貌,希望把原來用於卜筮的「經」和後來闡揚儒家學說的「傳」分開,復其舊觀而求其新義,但已積重難返,並沒有獲得讀者普遍的認同。同樣的,近現代也頗有一些專家學者,嘗試從學術思想史的觀點,主張經自經,傳自傳,把經傳分開,希望讀者明白二者的性質和功用有所不同。筆者個人以為它們確實有不同的思想背景,也有不同的時代意義。而且對於這樣的學術見解和研究熱忱,並不反對,甚至還覺得可敬可貴,但是,站在幫助初學者的立場,為了他們閱讀的便利,這套《周易新繹》,還是決定維持傳統的經傳合編的方式。
根據筆者的讀書經驗,認為這種方式對初學者最方便,也最容易入門。至於初學者入門之後,想作進一步的研究,將來應該如何發展,筆者目前沒有什麼特別的意見。
筆者在撰寫《周易新繹.通論編》的過程中,經過幾次反覆的思考,對於經傳合編的方式,最後決定略作調整。最主要是把古代傳統列為附錄的《易傳》其他五篇,不但定其閱讀的先後順序,而且主張調整在上下經文之前閱讀。筆者認為初學者先讀這五篇,可以先認識《周易》的起源及其在哲學思想史上的意義,包括伏羲、文王、孔子三聖的發明、早期的大衍筮法、〈乾〉〈坤〉二卦的地位、卦象爻位的體例、卦體的組合、卦名的取稱和著成年代的推測等等,這些原則性的道理,明白之後,再看六十四卦的上下經文,這才是所謂先河後海、登堂入室的正確門徑。關於這些,筆者在《周易新繹.通論編》一書的第十一章第一節,已有所說明,此不贅述。
這樣的做法是否適當,是否對初學者真的較為便利,也請讀者不吝指教。
現在,就請讀者先讀《繫辭傳》等五篇,然後再讀上下經文。
《周易》一稱《易經》,相傳它是殷周之際,西伯(即後來的周文王)被囚於羑里(在殷墟)之南,即今河南湯陰縣北的牖城)時,根據伏羲所創始的八卦之說,加以演繹而成;當時所作的繇辭,已由宇宙自然而推及於社會人文,可以用來占測人事的吉凶休咎。後來經過周公的增訂,史官的整理,又參考了夏、殷以來種種相關的歷史文獻,編輯成一部周朝貴族卜筮所用的圖書,可以做為修身齊家乃至治國施政的參考。
到了春秋時代,諸侯力征,周室衰微,平民大教育家孔子感嘆禮崩樂壞,為了闡述文、武、周公之道,於是尊之為經,用以授徒。《易經》遂為五...
目錄
壹、卷首
卷頭語:先讀「十翼」的五篇
繫辭上傳
繫辭下傳
說卦傳
序卦傳
雜卦傳
貳、上經
1.乾卦
2.坤卦
3.屯卦
4.蒙卦
5.需卦
6.訟卦
7.師卦
8.比卦
9.小畜卦
10.履卦
11.泰卦
12.否卦
13.同人卦
14.大有卦
15.謙卦
16.豫卦
17.隨卦
18.蠱卦
19.臨卦
20.觀卦
21.噬嗑卦
22.賁卦
23.剝卦
24.復卦
25.無妄卦
26.大畜卦
27.頤卦
28.大過卦
29.坎卦
30.離卦
壹、卷首
卷頭語:先讀「十翼」的五篇
繫辭上傳
繫辭下傳
說卦傳
序卦傳
雜卦傳
貳、上經
1.乾卦
2.坤卦
3.屯卦
4.蒙卦
5.需卦
6.訟卦
7.師卦
8.比卦
9.小畜卦
10.履卦
11.泰卦
12.否卦
13.同人卦
14.大有卦
15.謙卦
16.豫卦
17.隨卦
18.蠱卦
19.臨卦
20.觀卦
21.噬嗑卦
22.賁卦
23.剝卦
24.復卦
25.無妄卦
26.大畜卦
27.頤卦
28.大過卦
29.坎卦
30.離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