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終點前的30個覺察,找到生命的意義與希望,回到當下的自己★
日本九型人格權威,教你如何「活在當下」,
卸下心靈的重擔,幸福一輩子!
人生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人生真正重要的是什麼?
請告訴自己:「活著,就是一件可貴的事情。」
「人生終有一死」──在這個時代,每個人都必須了解這件事。
死亡面前,人人平等。有些人是久病離世,有些人則是意外驟逝。生病、天災、突發事故……我們無法得知自己會在什麼時候、以什麼方式迎接死亡。
世界上有時會發生超乎預料的大事,嚴重撼動我們的價值觀。人生在世,有時也會因為突發狀況,大大改變我們的人生。親朋好友或名人過世時,我們也會大受打擊,脫口問道:「怎麼會?」
即使人生經過不少大風大浪,我們還是活下來了,這代表生命自有定數。我們應該感謝自己還活著、感謝上天賜予這條命,把握當下每一刻。正視、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就是充實地度過人生的不二法門。
邁向終點前,每個人都需要的準備:
找出真正重要的事物,思考生存與人生的本質
重新檢視,找出自己真正重要的事物。
思考生存與人生的本質。
接著,就是準備平靜地接受自己的死期。
寶貴的機會來了。從前在庸庸碌碌的日子中迷失了什麼?那些明知很重要卻逃避面對的問題,現在,正是你排除所有干擾,專心面對它們的最好時機。
透過本書,你將能學到:
l 如何找回生存的原動力:「愛」與「關懷」
l 如何面對自己的黑暗面
l 如何透過每天的睡眠,練習為死亡做準備
l 如何透過利他行為,找回生命的喜悅
l 如何改善人際關係
l 如何接納「不被愛的自己」
l 如何將晚年活得充實
l 如何原諒他人、放下心中的負能量
l 邁向幸福人生的3個步驟
l 人生中應該放下的2種慾望……等等。
當我們斷絕外界紛擾,學習和自己獨處之後,這些靜靜獨處的時光,同時也是「思考死亡的時光」、「為死亡做好心理準備的時光」。
面對死亡時,我們該如何自處?
幫助你找回寧靜喜樂的心
作者多年來致力於為處於困境中的人提供諮詢,照顧那些接近死亡的人,並為他們的家人祈禱,她根據自己的寶貴經驗,講述了我們在活著的時候真正應該珍惜的東西。
書中共分為五章,由30篇短文構成,告訴讀者每個人在人生中相當重要的課題:面對死亡時,我們該如何自處?透過作者溫暖且隱含智慧的筆觸,相信可以引領讀者從近年來災害頻傳的壓抑日子中,找回一顆寧靜喜樂的心。
作者簡介:
鈴木秀子
東京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博士。曾留學法國、義大利,並曾於美國史丹佛大學、夏威夷大學任教。後擔任聖心女子大學教授、國際交流學會榮譽會長,同時也是聖心會修女與文學博士。
在1980年代後期,她是第一位將九型人格學引進日本的人,為日本研究九型人格的權威,享有極高評價,常應邀至日本及國外各地演講。60年多年來,她也持續以修女的身分傾聽人們的苦惱,貼近大眾的心聲。她長期致力於關懷那些接近死亡的人,給予他們慰藉。
截至2022年為止,她的著作已經超過60本以上。其中暢銷書「九型人格」系列,銷售更突破80萬冊。
譯者簡介:
林佩瑾
淡江大學應用日語系畢業,曾任出版社編輯,熱愛閱讀、電影與大自然,家有一貓,每天吸貓獲取正能量。
主要譯作有《到哪工作都吃得開,和誰共事都合得來》、《思考力培養法:全球800萬人實踐的思考程序》、《我啊,走自己的路》、《漁港的肉子》、《強風吹拂》等。
聯絡信箱:kagamin1009@gmail.com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感心推薦
大師兄|《火來了,快跑》作者
許伊妃|和光里創辦人
楊玉欣|立法院榮譽顧問
收納幸福-廖心筠
郭憲鴻(小冬瓜)|YT頻道「單程旅行社」
畢柳鶯|復健科醫師、《斷食善終》作者
★「擁有向死而生的智慧,尋找生命的寶藏。不住的感謝、禱告與祝福,能夠真正改變人生。」──郭憲鴻(小冬瓜)/YT頻道「單程旅行社」
名人推薦:★感心推薦
大師兄|《火來了,快跑》作者
許伊妃|和光里創辦人
楊玉欣|立法院榮譽顧問
收納幸福-廖心筠
郭憲鴻(小冬瓜)|YT頻道「單程旅行社」
畢柳鶯|復健科醫師、《斷食善終》作者
★「擁有向死而生的智慧,尋找生命的寶藏。不住的感謝、禱告與祝福,能夠真正改變人生。」──郭憲鴻(小冬瓜)/YT頻道「單程旅行社」
章節試閱
1臨死前的最後希望
在病榻旁為臨終者祈禱,是我長久以來的工作之一。
原本以為距離死亡還久得很,想不到已迫在眉睫──人遇到這種狀況,也顧不了什麼面子或形象了;一想到來日無多,人的心思,只會專注在真正重視與在意的事情上。
與別人一同探討生命本質,是種極為莊嚴的體驗;即使與對方素不相識,在那段時間裡,對方卻像是全世界與我最親近的人。
我問:「現在你想做什麼呢?」
對方如此回答。
「我想自己動口吃東西。」
「我想自己走去廁所。」
這是人的尊嚴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尊,即使要走了,也要走得有尊嚴。
也有人說「我想回家」。
此言的意思是「我想跟家人團聚」。
人與人的相遇,是由無數的「緣分」所促成的。
地球誕生四十六億年,沒有人知道地球的壽命還有幾億年;我們所處的「現在」,夾在過去與未來之間的「現在」,只是漫長歲月中的一瞬間。若是生在不同時代,兩個人就不會相遇了。
走在熙來攘往的市中心,即使兩人只錯開一分鐘,也極有可能就這麼錯過對方。
就算活在相同的時間,也不保證能相遇。假設你現在在日本,那麼,在這廣大的世界裡,如果當年你沒有在日本出生(而是生在外國),也沒有機會來日本,那麼此時此地在你面前的人,就無法與你相遇了。
說起來,日本也是挺大的。北起北海道南至沖繩,有大都市,也有小鄉村;在日本這塊寬廣的大地,如果此時你不在這座城鎮、不在這個地方,就無法與此地的人相遇了。
如此說來,日常生活中所見到的每個人,其實與我們緣分匪淺呀。
尤其是家人之間,緣分更是深厚。每分每秒的相遇,都是跨越遙久時空的奇蹟;想想,要累積多少奇蹟,才能成為一家人啊。
家人之間的緣分如此珍貴,也難怪每個人都想在死前見家人最後一面。
有些人,則是希望臨死前與某人和好。
坦白說,如果心中有牽掛,就無法好好走完最後一程了。
當人將生存擺在第一位時,會拚命維護小小的「自我」,因此人總是想得到別人的認同;想比別人得到更多優勢;要是有人威脅自己,勢必斬草除根,就算是親人也絕不寬貸。人在無意之間,就選擇了殘酷的生存方式。
有一位A女士,在臨終前面露愁容。原來,A女士在父母過世時與親姊姊爭奪遺產,爭吵越演越烈,從此與姊姊斷絕往來。
我是對的!我沒有錯!有錯的是姊姊!A女士如此深信不疑,但不知為何,她心裡卻有個疙瘩。
我要抱著對姊姊的恨意離開人間嗎?懷著憎恨離開,這樣真的好嗎?心中的掛礙,使她無法安心嚥下最後一口氣。
「是不是有什麼心願未了呢?」
經我一問,A女士才娓娓道出自己與姊姊多年來的恩怨。於是,我請A女士的家人幫我聯絡上姊姊。
「令妹快不行了。她說希望在臨死前與您和好,能不能盡快來一趟呢?」我說。
姊姊一聽,趕緊拋下所有的事情,直奔醫院。病房門應聲開啟,兩人一對上眼,便已道盡千言萬語。
「姊姊!」
「小A!」
她們握住彼此的手,緊緊相擁。
「對不起,都是我不好。」
「不,是我不對……」
兩人淚流滿面,一切盡在不言中。
不久,A女士就蒙主寵召了。她的表情比這些日子的任何時候都安詳,家屬們的情緒,也因此平靜不少。
無論是哪個人,都想以本來的樣貌死去;每個人都想做回自己,而不是當個迎合他人、虛偽的自己。
臨死之際,人才發現這一生所建立的地位、名聲與財產,全都只是門面罷了。為了追求名利而汲汲營營,死前回頭一看,全都是一場空。
臨死之人所盼望的,無非就是愛。每個人都想在愛的簇擁下死去,因為「愛」是人活下去的原動力。
A女士在死前與姊姊盡釋前嫌,那張安詳沉靜的遺容,證明她的最後一程有愛相伴,一點都不孤單。
2在世者與往生者之間的羈絆
佛教有一句話叫做「愛別離苦」,意思是與所愛之人分離所帶來的痛苦。
回顧這數十年,許多日本人在大地震等自然災害中喪生,而登不上新聞頭條的車禍,每年也帶走了數千條生命。不僅如此,也有人突然生了重病,然後就走了。
與所愛之人生離死別,無論在哪個時代、哪個地方,都令人心痛。
對往生者的思念越是強烈,越是容易對喚不回的生命產生各種複雜的情緒。
「要是當時我那樣做的話,就不會發生這種事了!」
「要是我早點發現,或許他就不會死了!」
要麼責怪自己、懊悔自己沒能洞燭先機……
「他還這麼年輕啊(想必還有很多想做的事吧)!」
「他遇到飛來橫禍,一定走得很痛苦。」
要麼想像至親在死前有多麼悲傷、痛苦,讓自己沉浸在相同的痛苦之中。
這些都是在世者的想法。往生者已無痛無災,他們絕對不希望在世的親朋好友感到悲傷、後悔。
我們能為往生者做什麼呢?
我們能做的,就是在世上幸福地活下去。往生者會在天上守望我們,更會賦予親愛的家人力量,為家人指引方向。
因此,我們只要好好活下去,讓他們知道「我過得很好」、「我過得很幸福」就好了。
你的幸福,就是往生者最大的慰藉。你的幸福,比任何供品更能撫慰往生者的在天之靈。
摯愛在世時,你倆之間擁有愛的羈絆。
摯愛過世後,你倆之間的羈絆還在,只是改變形式而已。
3摯愛之死
摯愛的死亡,究竟該如何面對?
而我們,又該如何陪伴失去摯愛的人們呢?
每個人都知道「死亡」是怎麼回事,但一旦落在自己或親朋好友身上,就不是那麼容易接受了。
伊莉莎白・庫伯勒・羅絲(ElisabethKübler-Ross)在其書《論死亡與臨終》(OnDeathandDying)中,提出患者在面對絕症噩耗時,會經歷「否認」、「憤怒」、「懇求」、「沮喪」、「接受」這五個階段。
這本書描寫的是人臨死之際的心理狀態,但其實我想,除了當事人之外,當事人身邊的人或許也會面臨類似的歷程。
就拿車禍來說吧。車禍受害者的家屬,都是在毫無心理準備的情況下接到噩耗,因此當下無法接受事實。
「一定是弄錯了!」、「絕對不可能!」這是第一階段的「否認」。一旦明白這是無庸置疑的事實,家屬就開始「憤怒」了。「為什麼偏偏是我的家人遇到這種事!」看著周遭幸福的人們,心裡簡直是羨慕嫉妒,苦不堪言。
有些人會希望藉由行善來換取福報,祈禱奇蹟發生。這階段一言以蔽之,就是「對神提出交易」。
接著,當家屬明白一切的期待都將落空,就會失去生存動力,陷入「憂鬱」。在歷經憂鬱的過程中,也會逐漸邁向下一個階段──「接納命運」(雖然看起來很像放棄掙扎)。
當然,並非所有人都會完整經歷這五個階段。有些人會跳過某些階段,有些人則是順序不同。我只是認為,每個人都應該了解:瀕臨死亡的人會有什麼樣的心境變化。
陪伴自己長大的人、在心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人,就這麼撒手人寰,一定會使你彷彿心裡破了一個洞。填補這個缺口需要時間,不需急著振作起來,否則恐怕適得其反。
正如庫伯勒・羅絲所言,「接受」之前必須先歷經幾個階段,因此失去至親摯愛時,不必急著「接受」,而是應該好好品嚐前面四個階段。
芥川龍之介有一篇叫做《手帕》的小說。
大學教授在家中接待了一位學生的母親,她說久病的兒子已經去世,剛做完頭七。
學生的母親沒有流淚,面無表情地淡然陳述兒子的死訊。此時,教授不小心將手中的扇子掉在地上,他彎腰去撿,正巧看見學生母親的手在桌下緊緊捏著手帕,捏得雙手發抖。
表面上看起來非常平靜,其實心裡悲痛萬分。這個橋段,描寫了母親的言行舉止與心理狀態的矛盾。
請各位盡量不要如此壓抑自己,一定要找個避風港,讓自己能暢所欲言、好好發洩情緒。
如果家人夠了解你,那麼最理想的狀況就是找家人吐露心事。不過,光是只有家人可能還不夠,因為彼此關係太緊密,可能難以啟齒,或是說著說著,反而衍生出其他煩惱。
因此,與家人沒有直接利害關係的第三人,在此就非常重要了。
這位第三人只要負責靜靜傾聽就好。換句話說,他不需要同情沉浸在悲傷中的當事者,也不需要鼓勵與安慰,當然也不用給什麼建議。
他只要陪著當事者,傾聽對方吐露心聲即可。我想,這就是「陪伴」吧。
如果心裡有疙瘩卻不說,心靈會困在原地,一輩子都無法從痛苦中走出來。將心中所有的辛酸苦楚一吐為快,才能準備好迎接全新的自己。
一般而言,接納喪失摯愛的傷痛並走向新人生,約需要半年時間。
如果沉溺悲傷無法自拔,人生只會一直痛苦下去。將期限設定為半年,在這半年內盡情悲傷,找個能安心傾訴的地方盡情發洩情緒;走完這個階段後,就應該邁向全新的生活──這點,請大家務必牢記在心。
4愛與關懷就是生存的原動力
二〇二〇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造成世界性的感染,大大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與工作形式。
即使是現在,身為抗疫第一道防線的醫護,仍然一刻也不敢鬆懈。
此時,有一名男子因為急性心臟疾病而住院,雖然他不是新冠肺炎患者,但醫院為了防止疫情擴大而禁止探病,因此連家人都無法探望他。
最後,他還來不及見上家人跟朋友一面,就在醫院過世了。不僅如此,由於當時正值防疫最高警戒時期,因此也不能辦葬禮,待他回到家人身邊,已經變成骨灰了。
對家人而言,實在很難接受他的死亡。畢竟腦中只留下他健康時期的印象;畢竟,在他突然胸悶送醫之前,他還是個正常聊天、正常過日子的普通人。
全家人都感到晴天霹靂。
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頓時分崩離析。想問的話沒有機會問,想說的話也沒機會說了。整個家陷入愁雲慘霧,對什麼事都提不起勁。
幾天後,其中一位家屬對我坦白道:
「的確,這件事情我們很難接受,但既然事情都發生了,也無法改變事實。到頭來,我們還是只能接受,否則整個家會一蹶不振。
遇到這種事情,當然很難過。但是在難過、惆悵之餘,還是要思考全家人接下來該如何互相扶持,不能一味沉浸在悲傷之中。我認為,既然家裡失去經濟支柱,我們就應該合力重整旗鼓,好迎接未來的日子。」
是誰讓全家人恍然大悟?答案是往生者的兒子,年紀才十幾歲。有一天,他不經意地說道:「說起來,爸爸真是個好人。」
接著,他又對全家人說了好幾項亡父的事蹟,「當時他幫我……」、「他也曾經告訴我……」大家聽了深有同感,紛紛表示贊同,心靈頓時得到了救贖。
直到父親過世,大家才留意到他生前為全家人打拚、默默為家人付出;藉由分享與父親之間的點滴回憶,一家人也下定決心,要為了父親一同跨越這次的難關。
關懷他人的同時,也得到他人的關心。唯有彼此之間的關懷與愛,才是人類生存的最大原動力。
人類要長久生存下去,究竟需要什麼?說穿了,就是愛與關懷。為他人盡心盡力,同時接受他人的關心,並心懷感激。
彼此心懷感恩地交流,就能在內心深處感受到兩人之間的情誼。這股情誼,正是幫助我們跨越難關的原動力。
1臨死前的最後希望
在病榻旁為臨終者祈禱,是我長久以來的工作之一。
原本以為距離死亡還久得很,想不到已迫在眉睫──人遇到這種狀況,也顧不了什麼面子或形象了;一想到來日無多,人的心思,只會專注在真正重視與在意的事情上。
與別人一同探討生命本質,是種極為莊嚴的體驗;即使與對方素不相識,在那段時間裡,對方卻像是全世界與我最親近的人。
我問:「現在你想做什麼呢?」
對方如此回答。
「我想自己動口吃東西。」
「我想自己走去廁所。」
這是人的尊嚴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尊,即使要走了,也要走得有尊嚴。
也有人...
作者序
前言
近來,我經常足不出戶,在家靜靜過日子。
我沒有在眾多聽眾面前演講,也沒有去工作坊或冥想會與參加者們近距離接觸。我減少社交活動,獨自關在房裡,各種思緒頓時湧上心頭。接著,我陸續想起見過的每一張面孔,以及與他們交談的內容。
獨處的時間越久,我越是明白:從前我認為理所當然的事,絕非理所當然。
我們一心認為,人生在世需要很多東西(或是工作與社交活動需要很多東西)。我們深信沒有它們就無法工作,活不下去。
然而,獨處一段時間後,我發現人真正需要的東西,其實並不多。
這個不需要,那個也不需要……我在心中暗自過濾,逐一捨棄、剔除不需要的東西。
過濾完畢後,留下來的全是最無法割捨的東西。
這段靜靜獨處的時光十分寶貴,它促使我仔細思考「人生中重要的是什麼」。能夠平凡度日,是多麼難能可貴呀。人與人之間的交談與接觸,帶給我們的人生多少精彩、多少醍醐味呀。我現在深深明白,常人認為「稀鬆平常」的事情,其實值得我們付出更多感謝。
斷絕外界接觸之後,接下來是什麼呢?這些靜靜獨處的時光,同時也是「思考死亡的時光」、「為死亡做好心理準備的時光」。
重新檢視,找出自己真正重要的事物。思考生存與人生的本質。接著,就是準備平靜地接受自己的死期。寶貴的機會來了。從前在庸庸碌碌的日子中迷失了什麼?那些明知很重要卻逃避面對的問題,現在,正是你排除所有干擾,專心面對它們的最好時機。
世界上有時會發生超乎預料的大事,嚴重撼動我們的價值觀。人生在世,有時也會因為突發狀況,大大改變我們的人生。親朋好友或名人過世時,我們也會大受打擊,脫口問道:「怎麼會?」
即使人生經過不少大風大浪,我們還是活下來了,這代表生命自有定數。我們的使命,就是只要還活著,就必須將這條至高存在所賜予的生命活得精彩。
而所有人的終點,就是「死亡」。人該如何生存,如何死去?希望在各位獨處的時光中,本書能成為幫助各位思考生命本質的動力。
前言
近來,我經常足不出戶,在家靜靜過日子。
我沒有在眾多聽眾面前演講,也沒有去工作坊或冥想會與參加者們近距離接觸。我減少社交活動,獨自關在房裡,各種思緒頓時湧上心頭。接著,我陸續想起見過的每一張面孔,以及與他們交談的內容。
獨處的時間越久,我越是明白:從前我認為理所當然的事,絕非理所當然。
我們一心認為,人生在世需要很多東西(或是工作與社交活動需要很多東西)。我們深信沒有它們就無法工作,活不下去。
然而,獨處一段時間後,我發現人真正需要的東西,其實並不多。
這個不需要,那個也不需要……我...
目錄
目錄
前言
楔子思考「生老病死」
「想要活下去」的渴望
沒有人能創造生命
人的性命,是「至高存在」所賜予的
如何對面生老病死
第一章人臨死前在想什麼
臨死前的最後希望
在世者與往生者之間的羈絆
摯愛之死
愛與關懷就是生存的原動力
面對自己的黑暗面
準備好安詳死去
祈禱時間
第二章小小的「發現」,就能改變人生
祈禱能帶來莫大的力量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病患的祈禱所帶來的啟示
人生應該遵循生命的本質
何謂真正的謙虛
小小的「發現」,就能改變人生──保羅的悔改
第三章用快樂的心境邁向晚年
如何度過晚年
積沙成塔
人該如何得到救贖
該如何改善人際關係
如何接納「不被愛的自己」
如何將晚年活得充實
第四章敞開心胸生活
不要責怪自己,也不要責怪他人
說出真心話
談原諒
放下負能量
人生少不了愛
繪畫見真心
第五章人生就是「尋寶之旅」
為他人做點小事
感謝每一件小事
邁向幸福人生的三步驟
放下這兩種欲望
每件事都有意義
尋找人生的寶藏
後記
目錄
前言
楔子思考「生老病死」
「想要活下去」的渴望
沒有人能創造生命
人的性命,是「至高存在」所賜予的
如何對面生老病死
第一章人臨死前在想什麼
臨死前的最後希望
在世者與往生者之間的羈絆
摯愛之死
愛與關懷就是生存的原動力
面對自己的黑暗面
準備好安詳死去
祈禱時間
第二章小小的「發現」,就能改變人生
祈禱能帶來莫大的力量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病患的祈禱所帶來的啟示
人生應該遵循生命的本質
何謂真正的謙虛
小小的「發現」,就能改變人生──保羅的悔改
第三章用快樂的心境邁向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