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序
在台北市北投區的巷弄之間,有座特別的市定古蹟,紀念著二百餘年前由現今新北市淡水區嫁至北投的一位難得女性——她用三十多年的光陰,獨自含辛茹苦地守護家庭的故事。她的家庭出自一個從清中葉在北投已經開發了三代的家族,此家族也是近代北投地區發展史上最重要的開拓者之一。在她結束一生的辛勞後,她所呵護出的後代又陸續出了許多平凡安分、優秀突出的子輩、孫輩、曾孫、玄孫……,我,陳浩泰。就出自這個家族;我的祖父陳桂森,就是曾保存市定三級古蹟「周氏節孝坊」當年的建坊捷報,以及見證許多北投陳氏老故事的人。祖父走過了清朝、日本、國民政府三個時代(朝代),他留給我很多值得保存的東西,現在我到了可以當祖父的年紀,出於對先人、宗族與歷史的責任感,想把這些寶貴的東西再次傳下去。
北投陳氏相公支脈(即本書所指北投陳氏),迄今已經傳承二百六十年。二百六十年當中,每一代的故事都各自不同。或者也有相同的地方,就是他們都是大時代下的小人物,在潮流之中奮鬥生存;又像即興舞臺上的演員,導演設定好了規範,他們就按照自己的能力盡力去展現,為的就是那一份演出時的尊嚴、光彩。這樣的故事其實不僅僅是我們家族的故事,它也是目前台灣多數家族(庭)先祖過台發展的寫照。
為更進一步理解二百六十年來迄今北投陳氏先人渡海來台、搬眷與拓墾之情形,及落居北投後歷代陳氏先祖披荊斬棘與因歷朝施政對台民與先祖之影響,雖已完成南陳侯亭陳氏相公支脈於北投開發過程簡錄,惟如僅以歷代先祖之草記及口述歷史並無以克盡其功。故在花費近一年期間蒐羅先祖事蹟與先賢之著作、專論,融匯前述資訊經愚解說講述後,由後進簡錦祥執筆記述我族先人來台迄今在北投耕讀情狀。本書之寫作軸線如以目前台北市北投之市定三級古蹟周氏節孝坊所表彰對象——周絹為中心,上推至周絹夫婿陳玉麟之前兩代,下延至陳玉麟之後三代,總計六代合約二百餘年,它僅僅是目前台灣多數家族(庭)先祖過台發展之縮影。
簡後進早年畢業於北投中山國小(現更名為逸仙國小)、新民國中,並一度投考台灣鐵路管理局火車駕駛員班獲取,其後因志趣不合於台北市成功高中畢業後投考警大,他係生長於北投、成長於北投的子弟,其於分階段聽聞愚講述北投陳氏歷代故事後共花費兩年期間執筆完竣本書。寫作期間台北陳氏大宗祠(陳德星堂)陳總幹事宗義先生、台北市文獻委員會研究員林正旭先生與後進陳慶國、簡後進子簡上濬於本書寫作期間多所協助,係本書得以順利完成之幕後重大功臣。
正如本書於第一章所述,本書編寫之目的旨在莫讓陳氏先祖過台之辛勞於人類歷史洪流中盡成灰燼,實則愚認為它如果真的堪為我族後進知曉並提供一部分反思觀照的心路歷程,也是愚心頭上的期許。本書也期待各界人士提供指正,這是本書自資出版的用意,也是日後週延並深耕北投與北投陳氏先祖歷史的一種努力,愚感激不盡並至盼這樣的回響。本書雖經良師賢友多方指正,惟愚自忖資質愚昧,果有疏漏處悉為愚之未盡其功,敬祈賢達再予垂示賜教。
北投陳氏開台第八代
陳浩泰 識於北投
2014.6
謝誌
本書寫作期間係在家慈中風臥病在床的第五年至第七年,寫作需要耗時如此之久,雖有部分原因為必須照護其生活起居外,主要仍為愚絲毫未具文史專業所以致。如單憑一股腦的熱情與浩泰叔所口述之家族史料,本書根本難以完稿。因家族史料與「書」仍有落差,復以寫作伊始即有將北投陳氏家族史料鑲嵌進台灣近代史之企圖。因此,本書實際上係得到諸多師友鼎力相助下所完成。其中,特別是北投國小已退休之資優班呂老師、中央大學中文所博士生林柏堅先生、台灣警專教務處曹翠珠小姐之鼎力相助。三位師友均是義務熱情指導並對本書初稿提供諸多改進意見,讓本書之謬誤疏漏得以減少。沒有他們的熱情相挺,本書勢必淪為文字堆積物。
浩泰先生係愚之長輩,舍妹稱其為泰叔,愚亦以此敬稱。泰叔係北投陳氏相公支脈裔孫,本書寫作之聚焦為台北市北投區之侯亭陳氏相公支脈,即是泰叔的祖父、曾祖父一路上去的嫡系先祖過台打拼歷程。將陳氏過台先祖歷代在北投目前可得知悉之生活樣貌,鑲嵌進台灣近三百年來歷史之中為本書寫作初衷,俾以晚輩今人於祖先之事可宏而觀之,又可微而查之。讓愚因本書之寫作得以鑑其往而知其來,從而以「書」的型態來紀念北投陳氏先祖。青史如戲,列幕布景,隨時而異。與泰叔合作寫作本書之過程至感愉悅。
本書所述之北投陳氏歷代先祖,即是隨時空遞移所變換布景下次第演出之主角人物。而這個舞臺就是現今台北市北投區的一部分(不含關渡、石牌地區)。書之成稿,另得力於台灣警專前主任吳瑋、愚三十六年前警大同學吳啟瑞、鄭朝國、蘇文輝、黃敦瑋與台北市自來水事業處陽明、雙溪淨水場顧場長峻、台北市泉源社區發展協會理事林再賢老師之協助。更重要的是振興醫院心臟血管科陳冠群醫師於民國九十八年的救命恩情與復健師陳瑞君、陳柏言繼之復健輔導,讓愚生命得以保留而持續延續。沒有他們,愚之形骸已失,本書沒有寫作空間。又上濬於淡江大學畢業並服役一年退伍後,隨即為本書內涵詳加校訂;賢外甥陳俊瑋與賢外甥女陳韻如刻正就讀研究所期間亦撥冗提供寶貴修改意見;上傑、千枝、佑芳、佑家於民國一○二年暑期協助完竣第二次校對初稿。其中,佑家復於高一上學期的寒假,在本書初稿中發現諸多錯別字而予更正,特申謝忱。
寫作期間雖經泰叔與師友竭力對愚克盡教誨指正之功,惟因愚才學淺疏,且涉獵不廣,其中謬誤疏漏與缺失之處所在必多,敬祈師長先進,有以教之,以匡不逮。
簡錦祥
於北投育仁路自宅
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