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論
本書所記述的家族史,如果以現今北投豐年路的周氏節孝坊來詮釋,即是清道光三十年所旌表節孝對象( 周絹) 其夫婿陳玉麟之前兩代與後三代這一世系家族史。周氏夫陳玉麟屬侯亭北投陳氏相公支脈開台第三代。相公支脈來台發展的情形早年即是以拓墾為主。記述這個家族史當然會觸及到整個周氏節孝坊之旌表與建坊經過。本書寫作之目的除經由對侯亭北投陳氏相公支脈來台發展之歷程予以保留外,另將現存台北市北投區豐年路周氏節孝坊之建坊經過,置放在整個家族歷史過程之平臺上,期待這樣的事功對古蹟之活化或有助益。追本溯源固係寫作目的之一。
事實上,此一世系家族因他們均為歷史洪流中的小人物,他們沒有可歌可泣的豐功偉業,更不是地方上仕紳名流,能夠成為現今寫作家族史料的點點滴滴,悉數與現今台灣社會之廣大群眾完全一致,那即是為圖求一口飯的打拼與堅持。因此,在寫作過程會比對是時統治者(或朝廷)的相關施政作為成為整段家族史的重要素材。是以統治者的施政情形與執行,會成為整段家族史推演過程不斷變更的布景與道具,並非喪失這一幕幕布景,則這段家族史料之鋪陳將益形單調,而是這一幕幕的布景本質上即是直接影響此一世系家族在北投之打拼過程。比對、檢證台灣近三百年來各階段政府之施政作為對這段家族史之影響,係寫作此一世系家族史的另一目的。
‧‧‧ ‧‧‧ ‧‧‧ ‧‧‧
第一節 北投地區開發與世界文明之比較
十八世紀中葉的台灣屬於一個移墾社會的發軔期,當時台灣業已經過外族統治與明鄭時期。是清帝國轄下版圖之一部分。北投陳氏宗族開台始祖為原福建馬巷侯亭陳氏第十三世陳江(以下簡稱開台祖),生於清康熙壬寅年(1722 年),原籍福建泉州府同安縣馬巷廳十二都翔豐里封侯堡山侯亭鄉,由於清乾隆初期福建之馬巷地區,因糧食欠收,生活困頓,時已育有三子,又於一七五四年排行老四之第十四世陳有慶甫出世。為謀生計,陳江與侯亭陳氏族親商議,夥同陳氏宗親數人於清乾隆二十年(1755 年)橫渡黑水溝渡海來台,並奉請祖堂供奉之神祈五府千歲隨身渡台,這是北投陳氏來台發展之緣由。民國九十年十一月北投國小在黃桂冠老師指導下於該校所出版之《北投文化巡禮》一書(以下簡稱北投文化巡禮),根據侯亭派祖譜記載族人遷到北投的原因,除北投濱淡水港,帆船從廈門順季風航行容易抵達外,另一理由為北投境內河川多、水源沛有利農耕。本書認為侯亭陳氏來北投的另一原因係選擇北投有不得已的現實考量,因環顧北投週遭均已為大陸移民所據。如是時之唭哩岸早為潘、謝姓等大陸移民所墾;貴仔坑溪流域一帶為高姓先民所墾。開台祖陳江第一次踏上現今北投地區這片仍由平埔族人(凱達格蘭族)以漁獵為生計之土地時,現今台北地區行政管轄權限即是歸屬於大清帝國所屬之淡水廳。清朝治台初期在台灣設置台灣府,台灣府下劃分為台灣、鳳山、諸羅三縣,當時的諸羅縣範圍包括現今台南以北的西部地區及全部東部。由於幅員太過廣大,加以人口日增。清雍正元年(1723 年)遂將諸羅縣一分為三,計為諸羅縣、彰化縣、淡水廳。廳與縣為同一等級的行政單位,當時大甲溪以北地區即是新設立之淡水廳,範圍包括現今之新竹、桃園、雙北市。由於當時彰化以北還相當落後,派任到此官員均不願前往。因此,淡水廳剛設立時官員都停留彰化縣辦公,即使清朝定淡水廳行政中心設在新竹,淡水廳官員依然拖延前往,只肯北上至大甲,後來才勉強搬遷至新竹。
當年在歐洲地區,人權思想家孟德斯鳩業往生天國,其於政治主張上採行以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思維架構一個自由、民主的法治政府理論已在歐陸完成鉅著並廣為學界所討論。與歐陸遙相對映的英倫三島重要都城,如伯明罕(Birmingham)與曼徹斯特(Manchester)因盛產煤、鐵等工業原物料而初步形成新興都市,英倫三島地區的農民紛紛遷徙至這些新興都市的工廠附近。
此外,遠在新大陸的北美地區,由英國大量遷移過來的清教徒業已在該地屯墾近六十年,並已初步形成現今美國東北部地區的十三州。在陳江第一次踏上北投地區後的第二十年。美國打完獨立戰爭成為一個新而獨立的國家並從而展開美國西部之開發。而那時候的北投地區與絕大多數的台灣地區仍處在一個移墾社會之初期階段。由是觀之,清初統治台灣之消極作為,並無深耕台灣,與台灣國際戰略地位在日後之與時俱增無法比擬,此一消極治台心態已經深埋下日後台灣在中國近代史之悲情歷史。
事實上,就時間點言,北投地區開發進度如置放於全球文明發展之平台論,可謂極其落後。復以北投地區開發也僅僅是台灣開發的小縮影。台灣現代化文明的發展相較於全球之文明顯然屬於後發地區。惟後發可否先至,無異提供給吾輩相當程度之省思。所謂歷史足為殷鑑,如何讓先民先賢之血汗沒有白流,從而引發吾輩慎思進取之精神而急起直追,這是本書所期待並願意全力以赴、付諸實踐之課題。
‧‧‧ ‧‧‧ ‧‧‧ ‧‧‧
第二節 本書編寫目的與架構
審時度勢記載先人事蹟之立場,除以家族晚輩憶思先人披荊斬棘之血汗歷程外,兼以嚴謹態度衡酌每一時空背景下中央政府(含皇室)所主導之不同政策,並進而推敲、演繹先人在北投之作為,有關編寫目的、架構分述如次:
壹、編寫目的
一、 莫讓青史盡成灰燼:接續、保留北投陳氏宗族先祖開發北投之精神。北投陳氏開發北投的目的在於生存,它的精神為克難、不畏辛勞、勇於面對大環境的挑戰,乃得使族裔在今日的北投扎根散葉。這段近二百六十年之歷程果若沒有較為系統性登載記錄,極可能成為歷史洪流的小灰燼,沖刷後永難回頭。先人在艱困環境下,試圖以最大的努力突圍發展。作為子孫的我們,為了接續、保留北投陳氏宗族先祖開發北投之精神,必然要對這段歷史有所回顧、記錄,乃至於體察。
二、活化文化資產價值:北投開發史從文化資產角度言,其歷程與現存文物以現今價值觀言,對產業、教育、習俗有其一定程度之影響。是以如何有效活化文化資產,使其對現今產業、教育與生活具有積極、正向助益,並用資展現文化資產之現代意涵,方為文化資產活化之現代意義與主流價值。正如同台灣開發史,北投開發史亦不應淪為歷史事略記載之片言隻語,而應屬現代化產業、教育與生活的重要基石。活化其價值的手段與努力,旨在深入理解文化內涵,從而先人努力的過程,得以經由本書之敘論重新展露,並成為現代生活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環。
三、 連結國政民生關係:國家施政重點與政策執行,與民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歷代北投陳氏之生活,無一不是國家政策執行下的產物。宏觀當時國家施政重點與政策執行,並微觀北投陳氏宗族的發展歷程,係本書貫穿每一章節的主要神經脈絡。政策導向影響民生至深且鉅,欠缺這一條神經脈絡則本書將無以敘述北投陳氏家族來台發展的每一環節。
四、 落實鑑往俾以知來:以回顧過往為手段,期許前瞻性智慧之引發,讓鑑往知來因本書之完成得以具體有效落實。
五、 強調生命價值光輝:北投陳氏先祖渡台的打拼精神係台灣精神的一小部分,記述這一段歷程的目的之一即是強調生命價值與光輝。有鑑於此,相關祖業(特別是田產部分)傳承中之既得利益、區域範圍、面積大小,因與生命價值無涉,是以本書記述前揭有關祖業繼承情狀時,將採行迴避原則。如因迴避致記述家族史將因以形成重大缺漏,則以模糊方式處置。所謂模糊方式處置指的是針對遺產繼承當事人、土地面積大小之文字敘述採行以概略簡述,而不明確指陳。
貳、編寫架構
一、 本書寫作之縱軸
依據《北投文化巡禮》一書所載,陳氏在大陸馬巷侯亭時,即已分為五大支派,分別是大長份、相公份、宅裡份、后普份、后壁份。五大份現仍在北投比鄰而居。大長份在青仔宅一帶;相公份在新市街、大同街祖厝一帶;宅理份在學仔內一帶;后壁份在仁記內(北投清江里、舊稱大籬笆)、瓦厝內附近。另依據民國七十一年陳元和等所發行之《南陳台灣侯亭五大派大宗譜》一書所載,後壁份之渡台始祖雲茶公(侯亭陳氏後壁份十三世系)為乾隆年間自侯亭遷家東渡台灣並定居於大籬笆仁記內,以耕農為業,傳至民國七十一年,派下丁口有四百餘人,其中理、工、藥學博士者眾,可謂人才濟濟。
《南陳台灣侯亭五大派大宗譜》一書特別著眼於世系圖之編輯,從侯亭陳氏五大派每一張世系圖中可以發見,侯亭陳氏的共同開基始祖為姬振公,其為南陳侯亭陳氏之始祖。此外,該書之世系圖亦同時會標記來台者,以后埔支派為例,來台先祖在該書登載者計有十二世之部公與十三世之備公,另十二世理公嫡子不知諱名者(屬十三世)亦登載來台。整體言之,侯亭陳氏渡台先祖集中在從開基始祖以降之第十二、十三、十四世系。從該書之記載可以得到一個結論,亦即相公支派渡台祖陳江(侯亭相公支派十三世系)並非單獨來到北投,且馬巷侯亭宗親以集體結伴入台並次第落居北投,其時間點應落在清雍正、乾隆年間。
五大支脈後裔亦非一直定居北投,事實上,侯亭陳氏後裔後來有諸多向外發展,甚且移居海外。本書所記述之北投陳氏僅侷限於相公支脈來台之後各世代之一部分。此為本書鋪陳北投陳氏來台發展之縱軸,亦即本書所指述之北投陳氏以侯亭北投陳氏中之相公支脈為主。針對相公支脈來台先後與其傳承部分,本書以附錄一至附錄七表述如後(附錄一至附錄七為陳江派下世系圖,為A3 版面亦難以容納之世系圖,因受限本書版面,故將之拆開如附錄一至附錄七,每一世別之排行長幼次序為由左至右)。此一侯亭陳氏相公支脈世系表,在民國七十七年九月二十五日由楊仁江老師於《台北文獻》出版題為〈台北市黃氏及周氏節孝坊之研究(上)〉一文第53至59頁亦有登載。
就侯亭陳氏相公支脈世系之研究意義,上述楊文中所附侯亭陳氏相公支脈世系表,係目前國內學術性刊物中少數登載侯亭陳氏相公支脈世系表之文獻,可貴的是此一世系表登載在楊著〈台北市黃氏及周氏節孝坊之研究(上)〉一文之中。因周氏節孝坊即是當年清道光皇帝旌表周絹節孝事蹟之產物,而周絹即是本書所記述侯亭北投陳氏相公支脈開台第三代先祖。此外,本書鋪陳北投陳氏相公支脈之縱軸線聚焦於附錄中之陳江(陽江公)、陳有慶、陳玉麟、陳三國、陳文華、陳桂森一脈(附錄一與附錄五),主因係本書作者之一(陳浩泰先生)即為此一系統下之第二十世嫡孫,復以本書既為記述家族史為目的,是故所指之北投陳氏如無另加說明,原則上以此一世系軸線為度,亦即陳江(陽江公)、陳有慶、陳玉麟、陳三國、陳文華、陳桂森一脈為本書所定義之北投陳氏。
至有關敘及前述福建馬巷侯亭移居北投之陳氏五大份宗親,本書以侯亭陳氏或侯亭北投陳氏稱之。這樣的定義方式僅止於寫作之方便,並無其他目的,合先敘明。有關北投之界定,以現今北投育仁路、大同街、大業路、中和街、中央北路、復興崗、北投捷運站、新北投捷運站、薇閣國小一帶為限。此為北投陳氏歷經陳江與其子嗣所墾植區域範圍。本書所指北投並非現今台北市政府轄下行政區域之北投區。實因陳江來台時間(1755 年)已較現今關渡、唭哩岸、石牌之先民來台為晚,加以北投陳氏開台兩代所墾植區域範圍僅限前述範疇,是以本書如無特別述明,所記述之北投,原則以前述範圍為限。
附錄一至附錄七每一頁面之左側有提及歷代北投陳氏之世別,如陳江為十三世、陳有慶與其七位兄弟為十四世,此一世別之區分係源自於原馬巷祖譜之世別排序。目前位於台北市寧夏路之陳氏大宗祠(陳德星堂)陳董事兼總幹事宗義先生亦表示陳氏宗親目前亦適用此一世別排序。惟因本書編寫內涵僅限陳江以降來台發展之支脈,是故就世別排序以陳江為開台祖,其所育之第一代子嗣則稱開台第二代,以此類推。
二、本書寫作之橫軸
原則上,根據以上之縱軸線按時間先後以歷代北投陳氏在台發生事物為橫軸次第鋪陳。如北投陳氏之開台為開台祖陳江;開台第二代陳有慶則為拓墾。依縱軸序次第記述北投陳氏歷代在北投之開發、發展,並從人、事、時、地、物等面向記述。例如在依據本書之縱軸記述開台第二代陳有慶時,以記述陳有慶之性格、陳有慶兄弟在北投拓墾之範圍與方式,用資展露北投早期大規模農耕作業情狀;在記述開台第三代陳玉麟時,則以記述陳玉麟妻周絹因節孝蒙承旌表與周氏節孝坊建置情狀、內涵為主。
任何一位市井小民所發生之事物,在相當程度上受制於其所生長之大環境與當時主政者之施政重點。北投陳氏歷代自無例外,檢證北投陳氏所為自無法迴避所處時空背景,而其中又以是時之主政者心態、政策之執行力息息相關。準此,本書以每一世代當時主政者之施政重點與政策執行力比對、檢視北投陳氏係詮釋北投陳氏之另一切入點。由於本書的縱軸線僅限縮在侯亭北投陳氏相公支脈的一部分,然而橫軸線因必以就此家族的每一世代依時間先後鋪陳。綜上,本書縱軸線只有一條;橫軸線則有多條。
參、推敲演繹先人在北投作為之原則與方法
還原歷史之原貌從而展現前人之作為,在現實社會中有其困難。惟經由符合經驗、論理法則,並透過系統化檢證後的結論係社會科學普遍採行之研究方法。因真正歷史已成過往,經由現有可資判考之文獻分析,參酌歷史學上之地理、人文,並佐證以既存文化資產所得到的結論仍具參考之價值,此為本書在探究先人作為之原則與方法。
例如本書在記述開台第一代陳江或開台第二代陳有慶之人格特質、性格時,僅能以「初探」兩字記述,即是依據現有可資判考文獻、家族史料所為之推敲演繹。此外,在詮釋北投周氏節孝坊中央花板現存陰陽兩面文字內涵中,有為數相當人員本書已難考據,他們與北投陳氏之關係為何?僅能夠從現有既存坊刻文字初探渠等與北投陳氏之關係。這其中尤其以陳秉文為主,從相公支脈既存祖譜觀之,陳秉文並非陳江一脈之嫡系裔孫。由於陳秉文係一百六十年前建構整座周氏節孝坊過程中協助北投陳氏的重要人物。他是周氏節孝坊中央花板陰陽兩面刻文中唯一重複出現的人物,對他的瞭解本書在窮盡各種努力後仍所知有限,是以對陳秉文之描繪本書僅能以初步判斷記述。
另清代現今之新北投一帶有無磺田?其面積是多少?此等問題,本書亦無相關足可正確判讀資訊。由於現有可資佐證之文獻概以日治期間為新北投磺田之極盛期,針對清代新北投磺田之開發並無確切登載,是以就清代新北投磺田之發展,本書僅初判容或清代新北投磺田開發已成也屬少量植栽。
歷史的真相追逐過程與辯證,本來即是高度專業的學習過程,它並非僅僅具備相當程度之熱忱足可完備。職是之故,在記述北投陳氏在北投之開發過程中,本書採行諸多研判、初判,實基於本書在未得完整、確切資訊情狀下所為之推敲,本書並不認為這是一種遺憾。相反的,從事這樣的演繹全然係基於在相當程度上保留北投陳氏在北投之開發。由於本書並非定位於學術論述,它僅僅係基於接續、保存北投陳氏在北投開發之用心所為之努力,合先敘明。
以上內容節錄自《異地血脈:記述北投陳氏於北投之開發》陳浩泰、簡錦祥◎合著.陳浩泰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574316403.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