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觀賞不到私藏佛像公開解密
無論是從佛法的流變,或是隨方毘尼的角度,佛法的實相是真理,其本質永遠無法改變,但像上的生滅法,是隨因緣的變化,而善巧融合佛教的智慧,得以弘揚傳播,因此,不要輕易毀謗隨方毘尼的佛法。
本書《私藏佛像公開解密:外界無法觀賞的藝術品》深入探討了佛教藝術中那些不為人知的角落,揭示了佛像背後的文化和精神內涵。透過關於鎖骨菩薩、阿納絲塔夏以及群眾無法接觸的佛像的故事,這本書不僅是一部藝術史作品,更是一段關於人性與靈魂探索的旅程。
格魯派雙修法觀想的流程
本書對格魯派的雙修法進行觀想流程的介紹,這一修行方法強調心靈與肉體的協調,透過特定的觀想流程,修行者能夠達到超越自我的境界。此流程致力於引導心靈的覺醒和內在的平靜,讓人在面對世俗的誘惑時,能夠保持清靜。
鎖骨菩薩的傳奇故事
鎖骨菩薩是一個充滿迷信與傳說的形象,她化身為美麗的女子,透過吸引年輕男子來誦讀佛經,最終使其「永絕淫慾」。這裡呼應了《維摩詰所説經》中描述的智慧:在傳遞真理的過程中,利用世俗的慾望作為引導,最終讓人達到更高的精神層面。這種以欲鉤牽的理念在佛教中反復出現,強調了慾望的本質與其轉化的可能。在有關鎖骨菩薩的各種傳說中,不同版本的故事展示了她的多元性格與深邃意義。譬如,宋代文獻《海錄碎事》提到的賢女與甘美香的故事,強調了透過轉化的力量,讓人們在慾望的迷霧中找到回家的路。
訶梨帝母與文化脈絡
書中還介紹了訶梨帝母作為繁殖與豐饒之女神,象徵著生命之源的亨通與延續。她的形象與信仰反映了古老社會對繁衍的重視,也顯示了文化中對女性力量的認可。
其他佛像藝術的探討
除了鎖骨菩薩,書中還涵蓋了多種佛教藝術品,包括馬圖拉風格的坦特儸、中亞流行的彌勒菩薩、以及尼泊爾的銅板嵌玻璃觀音像等,這些作品不僅在形式上獨具魅力,更在精神上傳達了佛教的核心理念。比如,千手十一面觀音的造型象徵著慈悲與救助,讓人感受到佛教中對眾生的關懷。
鎖骨菩薩的現代證據——阿納絲塔夏
在探索鎖骨菩薩的同時,發現當代發現的阿納絲塔夏的故事。這位來自西伯利亞的神秘女子,展示了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方式,並透過其言談舉止,為探討人類社會的問題提供了新的視角。弗拉狄米爾‧米格烈在一次探索中遇見阿納絲塔夏,這次邂逅不僅改變了他的生活,也讓他思考人類文明的真諦。
阿納絲塔夏身上的特質,如對大自然的敏感和對人性的深刻理解,無疑與鎖骨菩薩的精神相吻合。她獨特的理解與靈性引導了米格烈,讓他體會到超越肉體慾望的真正滿足,進而引發了對現代生活與精神追求的反思。米格烈的轉變體現了慾望的轉化過程,正如鎖骨菩薩的故事那樣,傳遞出一個深刻的佛教理念:在各種慾望的表象之下,存在著通往智慧的道路。
《私藏佛像公開解密:外界無法觀賞的藝術品》透過深入淺出的分析和豐富的故事,提供了一扇視窗,讓讀者得以窺見佛教藝術的深邃與美麗。無論是透過本書鎖骨菩薩的傳奇,還是現代證據「阿納絲塔夏」的真實故事,都提醒我們,真正的智慧和滿足,往往隱藏在慾望的背後。因此,讀者在翻閱這本書時,不僅僅在閱讀一段歷史與文化,更是在啟發靈魂去探索生活的更深層意義。
重要內容:
◆格魯派雙修法觀想的流程
◆鎖骨菩薩是傳奇故事「凡與交者,永絕其淫。」
◆訶梨帝母 (主管繁殖的豐饒女神)
◆馬圖拉風格坦特儸
◆中亞曾經流行的彌勒菩薩
◆銅板嵌玻璃尼泊爾觀音像
◆壁掛金銅佛像(以早期佛教為主題)
◆金銅馬頭觀音忿怒像
◆四臂藥師(觀音)菩薩
◆金銅歡喜佛
◆尼泊爾續財佛母
◆千手十一面金銅觀音
◆斯瓦特孔雀明王
◆尼泊爾舍利函
◆金銅佛塔
作者簡介:
沈雪軍
1966年8月出生於青海省西寧市。
1982年進入青海師範大學,攻讀中國漢語言文學專業。
1991年赴日本留學。先學習日語,後於1994年考入筑波大學大學院地域研究研究科,專攻東亞研究,副專攻民俗學。畢業並獲得大學院修士學位。
後曾先後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民族師範學校、日本中京短期大學以及東京商科學校任教。以後從事自由職業(臨時教員,自由撰稿人,日中翻譯兼導游)以及旅旅公司等的職員。
學術論文《オボ信仰序説(敖包信仰序說)》刊載與筑波大學學術期刊《比較民俗學》第14期(1996年9月)。
章節試閱
佛陀反對偶像崇拜
早期佛教最初是沒有具體的形象,也就是無形。人們只能靠著佛陀弟子們的記憶描述和相應的詩文,來了解記錄佛陀釋迦牟尼的思想和一生。佛陀入涅槃示現善逝之後,大家想紀念佛陀,爲了追憶他的思想,表達對他的尊敬,就開始用佛塔、佛的腳印、蓮花和法輪等來代表佛陀,這些就成了佛教最早的信仰和藝術。
究其原由,是因爲:佛陀反對偶像崇拜!
北谷光啓在他的《回到佛教的原點!》書裡提到,根據《阿含經典》,佛陀反對偶像崇拜,主要原因是他認為世間萬物都是無常的。佛陀認為,我們常常會執著於物質,因此主張人們應離開對物質的執念:一,我們總是依附著物質;二,當物質發生變化或消失後,我們會陷入苦惱(感到痛苦)。;三,因此,我們應該否定物質(不要執著於物質,要看淡它們);四,對物質的否定應來自人的内心,儘管身體等會受到物質的制約,但内心的態度是可以否定物質的。(雖然我們的身體需要物質,但心可以不受物質的控制。可以選擇不去執著於物質,這樣就不會因為物質的變化而感到痛苦。)
可見,佛陀認為,物質是會變化的,既然會變化就是「無常」。所以我們不應該太在意物質,不應該依附於物質。 這就是他反對偶像崇拜的根本原因。
在《大般涅槃經・第六章・二十六節之遺骨的分配和崇拜》中提到,說明佛陀的遺體按照印度教的方式火葬,骨灰被周圍的小國家分走。然而,他的弟子們什麼都沒有拿,這可能是因為受到了佛陀「不應對物質產生執念」的思想影響。
那麼,如何用藝術來記錄早期釋迦牟尼的思想呢?在早期的雕刻和繪畫藝術中,使用了隱喻的方式來象徵佛陀的存在。宮治昭在《佛像學入門》中提到,這與「在家居士的佛教信仰有密切關係」。「他們模仿出家僧侶對釋迦牟尼的信仰,在嚴格的戒律下努力修行,以求覺悟。對他們來說,至少在早期,對造型美術沒有任何關心。在家居士們膜拜和供奉與釋迦牟尼有關的聖物,以積累功德,接近釋迦牟尼的世界。」
與釋迦牟尼有關的聖物、應該膜拜的對象包括:
一、舍利和相關的佛塔(如欄楯維護的頂部傘蓋、傘杆、平頭,以及象徵聖樹的菩提樹)。
二、釋迦牟尼身前用過的物品如衣鉢和相關地點,以及聖樹本身(菩提樹)。
三、沒有具體形式,但會因追憶而存在的象徵性物件,如佛塔、聖壇、法輪(作為佛教三寶的標識)。
事實上,這些也成為了佛教美術中的重要主題。西元前一世紀初的巴爾福特佛塔,還有西元一世紀初的桑吉佛塔第一塔門中,有很多佛陀主題的內容,但都沒有具體的佛陀形象。
鎖骨菩薩傳奇故事:
傳說一,鎖骨菩薩是傳奇故事中的人物,她化作美女,以好合誘少年誦佛經,使人永絕淫慾。鎖骨觀音最早記載是中唐李復言的《續玄怪錄》卷五《延州婦人》。
傳說二,據宋葉廷《海錄碎事》卷一三記載:「釋氏書,昔有賢女馬郎婦於金沙灘施一切人淫,凡與交者,永絕其淫。
死葬後,一梵僧來雲:「『求我侶。』掘開乃鎖子骨,梵僧以杖挑起,升雲而去。」後來釋書益復增華潤色,觀宋濂《宋文憲公全集》卷二六《魚籃觀音像贊》引《觀音感應傳》可知。蓋以好合誘少年誦佛經,故泉州粲和尚贊之曰:「風姿窈窕鬢欹斜,賺殺郎君念《法華》。」
另外,在佛經中也有相應描述:《維摩詰所?經‧佛道品》第八:「或現作淫女,引諸好色者,先以欲?牽,後令入佛智」;《宗鏡錄》卷二一述「元人又有染愛法門」云:“先以欲?牽,後令入佛智,斯乃非欲之慾,以欲止欲,如以楔出楔,將聲止聲」;其是之謂歟。偏其反爾,亦有現男子相以“?牽」淫女“令入佛智」者,如《觀佛三昧海經·觀馬王藏相品》第七所載化.人度妙意事,《法苑珠林》卷四即採之。
在很多雜文異志中,也有類似的故事。據《續玄怪錄》記載:昔延州有一位婦人,皮膚白皙,容貌頗有姿色, 年約二十四、五歲。孤身行於城市,年輕男子都與她交遊,親密相伴,從不拒絕。數年後她去世,州人無不悲惜,共同籌款為她辦理喪事,將其葬於路旁。大曆年間,有位胡僧自西方而來,見墓後便趺坐,敬禮焚香,圍繞讚歎數日。有人見狀便問:「此乃一縱情女子,為何和尚如此敬重?」僧人答道:「非檀越所知,此乃大聖,慈悲喜捨,世俗之欲無不遂焉。此即鎖骨菩薩,順緣已盡,聖者云耳。不信,即可啟墓驗之。」眾人遂開墓,見其骨節如鎖狀,果如僧言。州人驚異,為其設大齋,建塔紀念。
也有記述非女性的例子。《太平廣記》中記載了一位名為商居士的人,三河縣人。年僅七歲便能通曉佛書,令鄉裡人驚異。後來他住於三河縣西田中,擁有數百卷佛書,日夜誦讀,從不間斷。其門徒眾多,常獨自遊歷城邑。人們聽聞商居士每運動身體,便如擊玉之音,十分奇異。有人說:「居士之骨,真鎖骨也。佛書中曾言,佛身有舍利骨,菩薩之身有鎖骨。今商居士者,豈非菩薩乎?」後來商居士年逾九十,一日洗澡更衣,召集門徒共食,告知他們:「吾年九十,今旦暮將死,汝等當以火燒吾屍,切勿違我旨意。」門徒痛哭應諾。當晚,商居士坐化。三日後,門徒將其遺體焚於野外,見其骨果真如鎖狀,連貫如織。於是,鄉裡人爭相施捐,建塔紀念商居士。(出自《宣室志》)
小說當中亦有類似記載。《三言》之《喻世明言之<月明和尚度柳翠>》載:中法空長老點化柳翠的一段,原文為:法空長老道:「當初觀音大士見塵世欲根深重,化為美色之女,投身妓館,一一般接客。凡王孫公子見其容貌,無不傾倒。一與之交接,欲心頓淡。因彼有大法力故,自然能破除邪網。後來無疾而死,里人買棺埋葬。有胡僧見其塚墓,合掌作禮,口稱:『善哉,善哉! 』裡人說道:『此乃娼妓之墓,師父錯認了。』胡僧?道:『此非娼妓,乃觀世音菩薩化身,來度世上淫慾之輩歸於正道。如若不信,破土觀之,其形骸必有奇異。』 里人果然不信,忙斸土破棺,見骨節聯絡,交鎖不斷,色如黃金,方始驚異。因就塚立廟,名為黃金鎖子骨菩薩。這叫做清淨蓮花,污泥不染。小娘子今日混於風塵之中,也因前生種了欲根,所以今生墮落。若今日仍復執迷不悔,把倚門獻笑認作本等生涯,將生生世世浮沉慾海,永無超脫輪迴之日矣。」
有了這些資料,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會出現這類的玉雕。在民間對於這類主題,尤其是傳統中國儒教思想文化是排斥的。因不便直接以觀音的名義來命名這類「菩薩 」,所以才會有這種形象的所謂「鎖骨菩薩」的出現。沒有嚴肅的菩薩裝扮,而僅以佛珠手釧表示其佛家隱秘的身份,這種設計真是想像力豐富。就其本質而言,這和印度後期的坦特羅系列的教義(藏傳密宗佛教的一支)有相似之處,這些教義強調「以慾制慾」。在這些教義中,慾望被視為一種力量,可以用來達到更高的精神境界。
佛陀反對偶像崇拜
早期佛教最初是沒有具體的形象,也就是無形。人們只能靠著佛陀弟子們的記憶描述和相應的詩文,來了解記錄佛陀釋迦牟尼的思想和一生。佛陀入涅槃示現善逝之後,大家想紀念佛陀,爲了追憶他的思想,表達對他的尊敬,就開始用佛塔、佛的腳印、蓮花和法輪等來代表佛陀,這些就成了佛教最早的信仰和藝術。
究其原由,是因爲:佛陀反對偶像崇拜!
北谷光啓在他的《回到佛教的原點!》書裡提到,根據《阿含經典》,佛陀反對偶像崇拜,主要原因是他認為世間萬物都是無常的。佛陀認為,我們常常會執著於物質,因此主張人們應離開對...
推薦序
為什麼我開始收藏佛像?
因為工作關係,讓我有機會常常到處旅行周遊各地,不知不覺就愛上了收藏。一開始是收集瓷器,後來覺得古玉更有趣,最後才專注在跟佛教有關的作品上。
在日本,我認識很多上了年紀的收藏家,看著他們在堆滿舊物的收藏品中慢慢變老,讓我心中不免感到一絲悲憫及嘆惜!突然覺得人生很短暫、很無常,凡事什麼東西都留不住,生命終將離開我們。我們除了骨頭還算硬一些,其他的就沒什麼可剩下了。人死了,什麼都沒了,就物質存世的長久來看,跟樹比起來,我們活得更短暫。西藏人有一種風俗叫「天葬」,人往生之後,連同骨頭都還給自然界的生靈,就是把死人的骨頭餵給老鷹,我覺得這個想法很特別,確實是一種超越時代的理念。
我認為,很多東西都承載著人的永恆思想和情感。穿梭於人世間,經歷無數匆匆來去的人手中流傳。因此,我偶爾會覺得,有必要將曾經的念想和思考,希望能透過這些作品,將生命的點點滴滴,永遠地保存下來。然後,可以把這些想法和情感放在收藏品裡,就像把字條裝進瓶子裡丟進大海一樣。
這本書就是我對這些作品的想法,把我想說的話寫下來,跟大家分享。以上是個人對這些收藏品的獨自看法,把心裡的話說出來,這樣就不會那麼孤單了,希望能與大家共鳴。
為什麼我開始收藏佛像?
因為工作關係,讓我有機會常常到處旅行周遊各地,不知不覺就愛上了收藏。一開始是收集瓷器,後來覺得古玉更有趣,最後才專注在跟佛教有關的作品上。
在日本,我認識很多上了年紀的收藏家,看著他們在堆滿舊物的收藏品中慢慢變老,讓我心中不免感到一絲悲憫及嘆惜!突然覺得人生很短暫、很無常,凡事什麼東西都留不住,生命終將離開我們。我們除了骨頭還算硬一些,其他的就沒什麼可剩下了。人死了,什麼都沒了,就物質存世的長久來看,跟樹比起來,我們活得更短暫。西藏人有一種風俗叫「天...
目錄
目次
為什麼我開始收藏佛像?
一,佛陀反對偶像崇拜
二,佛教分裂與佛像出現
三,佛教向東的傳播歷程
四,佛教隨方融合的智慧
五,印度佛滅運動之後的佛教
六,從智慧觀點疏導欲望——菩薩善巧
七,南傳佛教的佛像
八,後記
參考文獻
目次
為什麼我開始收藏佛像?
一,佛陀反對偶像崇拜
二,佛教分裂與佛像出現
三,佛教向東的傳播歷程
四,佛教隨方融合的智慧
五,印度佛滅運動之後的佛教
六,從智慧觀點疏導欲望——菩薩善巧
七,南傳佛教的佛像
八,後記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