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躍紙上的「童年」 羅婷以(英國薩里大學兒童文學碩士)
小孩可以分成兩種,有一種小孩想趕快長大成人,童話心裡學者布魯諾.伯利恆(Bruno Bethlehem)覺得,《安徒生童話》裡的象徵純真童年的小美人魚急著長大「出嫁」,忽略自己還是小女孩的事實,才會傾慕象徵成年的人類世界王子,結果變成泡沫,長大的夢碎了;另一種的小孩卻不想長大,想逍遙自在的永遠活在童年歲月裡,就是英國音樂劇《彼得潘》裡的小男孩彼得潘。
在凱薩琳?史都眼裡,成長有一定的時間表,時間還沒到,急也急不得;時間到了,躲也躲不開。《瑪麗安的夢》就訴說了一對面臨青春期的孩子對「長大」這件事的態度:想快快長大的小女孩瑪麗安,急著學大人騎馬,急著當一名優秀的騎馬師,卻意外病倒在床上,被迫停止所有對「長大」這件事的計畫。她在自己成長慾望過盛的精神世界裡,遇到了不願意長大的小男孩馬克。這兩個性格相反、在現實世界裡不曾相遇的孩子,竟在夢裡度過一段艱辛、刺激且迂迴的成長之旅。
故事發生在瑪麗安十歲生日的那一天。突然病倒的瑪麗安,被醫生告知必須躺在病床上長期療養,百般無奈又無聊之下,無意間在床邊針線盒裡發現一枝神奇鉛筆。瑪麗安用鉛筆在紙上畫了一棟房子和一片草原。當晚,她發現自己竟然真的來到畫中的草原上,來到這棟房子前面,想進去時卻沒有人為她開門。於是,第二天,瑪麗安在窗前畫了一個小男孩。瑪麗安再度回到夢裡時,真的遇見這個面容慘白的小男孩。這個小男孩在現實生活中名叫馬克。
在夢裡,一開始兩人都不習慣對方,馬克不懂自己為何會來到這棟怪異的房子裡,更不願意承認自己只是瑪麗安塗鴉下的產物。幾次激烈的爭吵後,瑪麗安生氣的在房子周圍畫了可怕的怪物,還把房子塗得漆黑,使得馬克不管夢裡夢外病情都更加嚴重。直到瑪麗安得知在現實生活裡,馬克是一名被醫生診斷為小兒麻痺症的小孩,唯有她和她神奇的鉛筆能幫助馬克康復時,才調整態度,認真協助馬克脫困。
瑪麗安和馬克從陌生、爭執到同心協力共渡難關的過程,正是一個孩子由任性驕縱轉變成懂得關心別人的歷程。瑪麗安用神奇鉛筆在畫中添加夢中所需的各種家具、食物和玩具,幫助馬克克服身心殘疾的當兒,現實生活裡的她也逐漸恢復健康;但是她生氣時畫出的邪惡東西--石頭監視者-─卻開始威脅他們的生存。他們意識到危險,並採取行動,策劃逃離,這種想要修正自己幼稚行為的念頭,不正是一種「成長」的表現?
從懵懂到有意識的付諸行動改變現狀,是一條漫長的成長之路,和每個正在脫離無憂童年的孩子都要經歷的。瑪麗安和馬克就要經歷了。瑪麗安該怎麼幫助不良於行的馬克逃走呢?他們規畫出一套逃生計畫,卻總跟不上夢裡越來越險惡的環境,他們可以脫離險境,進入生命更高的境界嗎?這是成長的課題,也是成長必經的旅途,也是孩子必須單打獨鬥的戰役,因此,瑪麗安和馬克的父母都只能在他們的夢外袖手旁觀。
瑪麗安的「護理者」角色令人聯想到維多利亞時期小說家巴納德(Frances Hodgson Burnett)的《祕密花園》(The Secret Garden)中的幫助小兒麻痺小男主角克服病痛的小女孩瑪麗,因此許多批評家認為《瑪麗安的夢》是《祕密花園》的延續。另外,瑪麗安和馬克這一對像夫妻似的小主角,在夢中模擬建立家園、添加家具等辦家家酒式的情節,和《彼得潘》裡彼得和溫蒂這一對永無島上的「遊戲式」夫妻神似。彼得和溫蒂在象徵童年樂園的永無島上建構家庭、扮演夫妻,互相以爸爸、媽媽稱呼,瑪麗安和馬克也在夢裡過著小倆口般的生活。《彼得潘》的結局,是彼得拒絕與溫蒂一起長大,情願獨自流浪在永無島上,繼續永不需要成熟的童年生活;而《瑪麗安的夢》則結束在馬克從瑪麗安手裡拿走象徵童年遊戲和幻想的魔術鉛筆,離開了瑪麗安的夢。這樣的結局令人為這兩位小男主角感到遺憾,馬克和彼得潘都暗示拒絕長大的小孩,不正透露在心智年齡成長速度上,男孩比女孩緩慢、女孩比男孩早熟的事實?
《瑪麗安的夢》蘊含凱薩琳?史都成熟嚴謹的夢境型幻想式小說寫法,與英國經典小說《湯姆的午夜花園》(東方)一樣出版於一九五八年,均探討小男女主角暫離成人世界,在象徵潛意識、成人權威干涉不到的世界裡成長;這兩部作品均被譽為戰後五○年代英國不朽的經典幻想小說。一九七九年,《瑪麗安的夢》被改編為電視劇《逃進光裡》(ESCAPE INTO NIGHT);一九八九年,又被名導演Bernard Rose改編成電影《紙屋》(Paper House);二○○四年,由導演Leo Hussain改編成歌劇《瑪麗安的夢》(Marianne Dreams)。出版已過半世紀的《瑪麗安的夢》,依然膾炙人口,歷久不衰,無怪英國報壇譽它為「永不褪色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