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學習興趣——代序
去年學期末,曾對本校各年級作抽樣問卷調查,發覺當今的國中生,隨年級的增加而愈來愈不喜愛國文。到底我們的國文教學出了那些問題,竟然讓青少年視之如敝屣!
記得任教第一年,擔任國二前段班的國文老師。每節上課時都滔滔不絕,巴不得將所知全部教給學生,學生個個緊盯密密麻麻的黑板,振筆直書。不到一學期,聲帶就出了問題,須藉助麥克風講課,班上段考成績,也未因我的聲嘶力竭而進步,反而有學生在週記抱怨,為什麼要記那麼多的補充資料。這時,才虛心檢討自己的教學方法。
回憶求學時代,父母常用「口渴的牛,自己會找水喝」來勸我們自動自發念書。使我想到:只要讓學生對國文產生「飢渴」,再指點水源方向,由他們自行邁步前往,才能事半功倍。於是點醒學生,國文在日常生活的重要,已成為我和同學們第一次見面的開場白。
拿時事、電視廣告、流行歌曲、寫情書來誘導,學生的興致最高。例如用「蛋撻」、「晶瑩剔透」、「緋聞」、「曙光」等語詞,來強調「撻」、「剔」、「緋」、「曙」的字音;用「裝潢?裝璜?」、「度假?渡假?」、「氣球?汽球?」、「拜託?拜托?」來說明字形的辨別;或者以他們最愛的流行歌詞,以及耳熟能詳的廣告詞,作為講解修辭的材料。甚至用學好國文,以後寫情書不必求人,來強調作文的重要。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多巧用上述方法,往往能快速帶領學生進入趣味、實用的語文天地。
只要學生認同國文是有趣又生活化的工具後,未來的教學活動就得用事實來印證。所以平時就要多方搜集資料,遇到講解相關的範文,才能左右逢源,取之不盡。提到與教材有關的時事、故事、軼事、趣事,學生上課也不再打瞌睡了。
一旦產生學習興趣,即使解釋難背,課文難記,多帶讀幾遍,他們就能心領神會,回家也能主動寫參考書、講義,然後到校請教老師,或跟同學討論疑義。
跨入千禧年的Y世代新新人類,喜愛活潑、生動、親切、有互動的教學方式,因此,準備腦筋急轉彎和笑話是必要的——沒有幽默感的老師,學生往往敬而遠之,連帶他所教的科目,也會被束之高閣。尤其下午第一堂課,更是在考驗教師的專業能力,因為要讓孩子揮別周公,專心聽講,實在難如登天。我常用成語接龍、比手劃腳猜成語、集體創作故事等方式來揭開序幕;畢竟學生有精神,上課才能達成教學目標。
與其一味要求高分,不如引發學習興趣。有興趣為後盾,雖遇挫折仍能勇往直前。至於興趣的培養並非一蹴可幾,只要讓學生歡喜、充實地度過每一節課,興趣自然在心田萌芽、滋長!
怎樣使學生歡愉聽課,一直是自己期許的目標。於是嘗試一些不同的教法來激發學習興趣,並將實施心得在?中國語文?與?國語日報?發表。衷心感激恩師王更生教授在教材教法的啟迪與鼓勵,本書許多靈感,都源自恩師的?國文教學新論?。也感謝幼獅總編輯孫小英小姐、主編劉淑華小姐的企畫,以及內人、平兒的協助,這本書才能問世。但願能拋磚引玉,讓我們的國文教學園地更花團錦簇、氣象萬千!